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設置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大學生是新媒體使用廣泛活躍的群體,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環境具有教育關系的動態變化性、去中心化的交互性等特點。延伸教學內容設置應遵循堅持導向性、貼近大學生生活、具有開放性的原則。教學內容結構包括關注價值建構矯正思想道德、營造平等環境緩解心靈沖突、貫穿人文關懷促進人生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內容設置
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媒體不斷得以更新換代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及實踐方式。新媒體以高速快捷的信息傳播速度,圖文聲音影像兼具的逼真情景模擬,平等自由的互動方式深得大學生的喜愛。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與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吸引力與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新媒體環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的重要場域
所謂新媒體主要是指通過應用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數字等新興技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設備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新傳播形態。新媒體的類型主要可分為互聯網新媒體、手機新媒體、數字電視新媒體等。新媒體既是延伸教學載體,更是重要的育人環境。一方面,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教育者應當將新媒體作為新興教學平臺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利用網絡優勢來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活動;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應用的日常化和普及化,以及其開放性、包容性及廣泛性等特點,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環境的重要因素,無論愿意與否,人們已然置身于新媒體環境。這也意味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者應當認識到新媒體的育人價值,將新媒體作為延伸教學的重要環境來加以應用和引導。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首先要正確認識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是指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由教師主導將課堂理論教學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平臺和方式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加強對所學課程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環節。環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組織實施的要素之一,環境的發展和變遷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深刻影響。新媒體環境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相互交融的系統,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要提高吸引力、有效性和生命力,就要順應時展,明晰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教學場域延伸至虛擬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又要遵循網絡傳播規律”[1]。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相比,新媒體環境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教育關系的動態變化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中,教育者必須根據受教育者的興趣嚴格篩選教育內容,只有當這些教育內容被受教育者接納與認同時,雙方的教育關系才能建立。如果這種虛擬延伸教學師生關系的維持呈良性發展的態勢,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內容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與共鳴,那么教育關系則未能建立。當然,虛擬延伸教學環境中教育關系的建立并非一勞永逸,而是動態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虛擬延伸教學環境中分別承擔著信息傳遞者與信息選擇者的不同角色,由于網絡具有信息量大,流動性強,受教育者信息選擇的自主性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虛擬延伸教學環境中的師生關系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二是去中心化的交互性。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要求教育者改變以“教育者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主體間性關系。與課堂教學相比,虛擬空間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身份與互動不再受現實環境制約,而是存在于虛擬的情境之中,從而形成一種主體間性教育關系。“情感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穩定而又復雜的態度體驗,這與其他類型的溝通相比,更具有教育的內隱性和潛移默化性。”[2]在虛擬延伸教學場域中,由于不再受課堂教學中角色關系的約束,師生的交往呈現出自由平等、自覺自愿等特點,這種教育關系的維持與延續是基于雙方認可的信息與情感交流,而不是雙方的地位和身份。
二、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內容設置原則與內容結構
1.內容設置原則。
如前所述,教育內容對于師生關系的建立、教育效果的好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延伸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教學內容要堅持導向性。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活動,在本質上,它的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體現時代特色并且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導向性。在網絡空間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活動,要將課堂內的顯性教育內容和課堂外的隱性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利用新媒體在課堂教學之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人生發展傾向的跟蹤關懷與觀念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引領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遵守道德規范和提升法律素質。第二,教學內容應貼近大學生生活。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公共課,延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以情感人才有針對性和吸引力。新媒體作為延伸教學內容的重要平臺,在延伸教學內容設置上應注重德育內容的政治化與生活化相統一,注重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第三,教學內容應具有開放性。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內容設置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應該是開放的,是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大學生的關注點不斷發展變化的。為了避免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陷入“走形式”、“搏眼球”的誤區,教師應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根據學生需求適時在網站增設相應的欄目,對網站欄目設置不斷進行調整,實現教學內容設置的開放性。
2.內容結構。
1972年,美國傳播學家馬克斯維爾•麥考姆斯在《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一文中明確提出“議程設置”概念。他們認為大眾媒介具有為受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這些被設置的“議題”影響著受眾對身邊“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課延伸教學的內容設置實質上也是一種議程設置,這種議程設置是為了啟發大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第一,關注價值建構矯正思想道德。目前,我們的網絡道德信息資源還處于劣勢,優秀文化資源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道德上的沖突與無序現象較為突出。網絡環境中多種價值觀、多元信息缺乏有效引領與整合,導致大學生容易在思想道德上無所適從,甚至喪失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中迷失人生方向。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人的全面發展必須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個追求發展的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價值理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它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3]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必須從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者要關注新媒體環境下受教育者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培養。第二,營造平等環境緩解心靈沖突。心靈和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要求做到人與自身的和諧以及人的思維、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和諧。在虛擬教學平臺,雙方被虛擬符號所代替,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被虛擬化,師生之間容易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主體間交往關系,主體間平等對話環境有利于交互主體敞開心扉交流思想情感。主體間通過心靈對話探討幸福、和諧的方法和意義,引領受教育者向往美好的事物,讓受教育者接納自我,緩解心靈沖突,保持樂觀的心態。第三,貫穿人文關懷促進人生發展。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必須始終貫穿人文關懷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指以大學生為本,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他們的利益訴求,通過多種途徑方法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關系到大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的人生哲學。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內容體系的建構,應從人的生存和發展系統范疇上來進行認真的考察,突出其對于人生的意義,目的是要使人能夠獲得關注人生,關懷生命和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特別是精神發展需求的主體自覺意識”[4]。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要取得切實的效果,就必須把人文關懷貫穿于延伸教學的全過程。新媒體的發展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環境,在這個新環境中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延伸教學是教育者需要繼續思索的問題。與新媒體相關的科學技術仍在飛速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者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課堂與延伸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元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及其指導價值探計[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向軍,徐建軍.群體人際互動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功能拓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3][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構建[J].教學與發展,2005,(2).
作者:閆少華 胡孝紅 單位: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