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政治參與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大學生作為引領群體正受到更多的關注。網絡政治參與形式擴展到了微博、微信、數字化政府等方式,內容涵蓋了國際政局、教育、就業等問題。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對于促進大學生網絡參政的科學發展、調動群眾政治參與的熱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性構建有重要作用。
一、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
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平臺,打破傳統方式的限制,及時獲取政治信息,豐富參與形式,擴大參與內容,提升參與熱情,給民主政治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1.增強參與途徑的便捷性與提高參與效果的實效性。
大學生能通過電腦或手機這種便捷的途徑,隨時隨地在網絡中獲取消息,發表評論,參與調查等。同時,不同地域、時間、文化、社會的大學生都能通過網絡與各地的網友進行討論,無形中就增強了政治參與的效果。
2.豐富參與形式的多樣性與擴大參與內容的廣泛性。
傳統的集會、游行等參與形式步驟多、效率低,而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形式逐步取代傳統形式,開啟網絡參政的快速通道。大學生群體的相似興趣引導其頻繁互動交流相關問題,這種討論也擴大了參與內容的廣泛性與覆蓋面。
3.提升參與主體的自主性與促進參與意識的成熟性。
網絡虛擬性能降低客觀因素的制約,主體自由表達觀點,自主涉獵信息。大學生運用各種社交平臺,通過輿論來傳播正能量,為社會樹立友愛和諧的氛圍,表明他們的參與意識朝著理性和成熟的方向發展。
(二)挑戰
1.心理方面。
第一,出現責任感危機。網絡虛擬性的“保護網”讓部分大學生肆意辱罵發泄而不考慮后果,同時改革開放帶來各種負面影響也減弱了大學生對于黨和政府的主流情感的認同,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的網絡參政責任感。第二,存在功利化動機。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在潛移默化中削弱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堅定性,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他們越來越看重實際利益,只關注對自身有益的政治信息,忽視其他政策方針。第三,持有冷漠性態度。部分大學生對待網絡政治活動比較消極,甚至回避漠視。他們認為自己微不足道,而網絡安全和監管的不到位引起網絡信息的泄露和網絡犯罪也過分夸大政治的弱點和不足,讓他們恐懼甚至遠離網絡政治參與。
2.行為方面。
第一,產生盲目性行為。網絡時代的信息量巨大,傳播速度飛快,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虛假謠言經常被別有用心的人來制造混亂的假象,大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經驗而難以辨別真偽就倉促選擇盲目跟風這些未經核實的言論和行為。第二,傾向群體化現象。根據美國哲學家凱斯•桑斯坦的群體極化理論,大學生之間的隔閡和芥蒂很容易在交流深入的情況下減小甚至消失,形成相對統一的觀點,基本不改變原有偏見或加深原有看法,甚至繼續走向極端的方向。第三,導致非理性過程。大學生心理上的不成熟和青春期的沖動而導致偏激行為,將網絡當作發泄對象,在虛擬的世界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惡性情緒,甚至不加思考的做出一些違法犯罪事情,影響他人的生活和社會的運轉。
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建議
(一)自身方面
第一,提高政治參與素質與社會責任感意識。大學生要主動鍛煉分析水平,培養認知方式,理性對待網絡熱點,擴大交往范圍,完善參與能力。轉變政治參與目的,強化集體主義的政治信仰,對自己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高度負責。第二,加強實踐鍛煉,完善實踐技能。大學生應積極投身實踐,積累經驗,深入基層,引導群眾在網絡中進言獻策,并且在實踐中檢驗網絡政治參與的實際效果,為民主政治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庭方面
第一,引導父母的政治觀科學發展,轉變保守落后的偏見。父母的世界觀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應該及時學習當代政治的相關知識,與時俱進,利用網絡工具涉獵政治動態,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第二,構建寬容民主的家庭氛圍,培養子女的政治性趣和政治敏感。家長與子女共同商討相關的政策活動,定期交流政治熱點問題的看法與觀點,思考相關政治信息。
(三)高校方面
第一,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實踐平臺。加大基礎條件和安全技術的投入,實現校園網絡的全覆蓋,提高速度,改善環境,同時鼓勵大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展開網絡政治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第二,提高理論課水平,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運用多種新媒體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提高政治公德素質,完善網絡自律意識,定期開展網絡心理輔導,提供豐富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四)政府方面
第一,政府加強法律法規的監管和執行,嚴懲不法分子的造謠擾亂行為。完善相關法律,加強網絡安全和信息保護工作,嚴懲網絡黑客的非法活動。倡導行業內部自律,維護文明合法氛圍,引領主流價值觀科學發展。第二,強化政府回應機制,暢通參與平臺。政府要完善網絡平臺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主動加強互動與溝通,積極回應訴求,加強監督管理,進行長效性與常態化的監督預警管理,擴大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打開了網絡政治參與的大門,激發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激情,拓寬了大學生表達政治訴求的渠道,打破了傳統政治參與的壁壘。但同時也應看到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帶來相關的非理性影響。總之,培養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規范理性行為,塑造科學心理,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劉學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