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應用計算機教學過程的革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計算機教學可以更好體現創新教育。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全面進步的不竭動力,更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力量源泉。創新教育是一種基于創新理念與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在牢固、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創新素質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創新的思路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體現創新教育,例如當學生根本沒有對事物尤其是抽象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時,即使他們知道創新方法和技術,也很難有實際的創新行為,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在教授新課之前要準備一些有趣的內容給學生看。例如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有趣的、直觀的圖片、視頻、漫畫、網頁等。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困難問題容易化,把深奧問題淺顯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興趣轉化為長期的動力,可以這樣說,興趣是創新的起源和動力,使學生充滿信心,斗志昂揚,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積極主動地完成從探索到創新的過程。這樣計算機教學不僅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計算機教學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更好地啟發學生去思維,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真理,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創新人格的人。許多研究證明,人類可以通過視、聽、觸摸、肢體動作四種途徑獲取知識,并且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要優于單一途徑獲取知識,人類以一種感官作為主要途徑加上另外一種或幾種感官作為輔助途徑來獲取知識。實際上,這個學習的過程是無意識中所有感官共同參與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類通常采用混合的學習模式。還有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有83%來自視覺、有11%來自聽覺、有1.5%來自觸覺。人類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過的信息的ro%、聽到內容的20%及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而計算機教學是可以實現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學習模式,迎合人們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計算機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刺激人的聽覺、視覺、觸覺、肢體動作等,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圖片,再加上教師語音,學生可以通過聽覺和視覺兩個感官來接受知識,有助于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比如,盡管大部分外國學生特別喜歡中國的山水畫,但他們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是山水畫,山水畫是怎么來的,山水畫是怎么得名的,如果在課上播放一些山水畫的圖片和一些大師的山水畫及山水畫歷史的視頻,更有助于學生對山水畫的了解,從而加深了對山水畫的印象。還可以播放一些按步驟教授的山水畫繪制過程視頻,讓學生參與繪畫,這樣能夠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肢體動作三種不同的途徑獲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實踐性更強,有利于學生的實踐創新。例如,在藝術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教師用和諧的色彩、逼真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將枯燥的說教、抽象的教學內容變成具體的視聽形象,給學生展示豐富的藝術材料,創設出形象生動而又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促進他們的形象思維。藝術創作的創新,需要大腦中有足夠大的藝術存儲量,需要具有各方面的藝術材料和生活材料,這樣才能激起他們的藝術思維,才能創新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計算機教學為藝術創新提供了這一刺激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創新。在邏輯性和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文科類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西部大開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黨的十八大等國家重大的焦點問題的圖片資料或視頻整理成教學課件,展示給學生,能夠使學生的愛國熱情得到極大的激發,使學生了解國家的當前局勢更直觀,更形象,為他們的思維和創新指明了方向。也可以把國際上的一些突發性事件,如:釣魚島問題、伊拉克問題、“9.11”事件、美國出兵阿富汗、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墜毀等最熱點、最受關注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理智地看待國內外局勢,使學生全面而準確地把握黨的方針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為黨的目標而奮斗。培養學生思考實際問題和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為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使創新目標更加明確。在科學性比較嚴謹、實踐性比較強的理科類教學中,教師除了用板書教學向學生傳授理論外,還可以通過計算機教學給學生演示大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通過視頻演示實驗過程,通過一些自然學科紀錄片的放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當前未研究的領域及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研究創造的動力,為他們的科技創新提供資源。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方法
創新意識是指提倡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只有加強創新意識引導,才有可能激發人們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挖掘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激情,進行創新活動。創新能力是反映創新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是創新活動的工作機制。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筆者認為,加強創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培養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并用以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知識結構、創造性的想象和活躍的靈感等顯著特點。因此在進行教學時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1.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基于創新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關鍵是教學要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心理需要。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思索探究與創新的能力。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道: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不僅僅只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創新正是產生于激情驅動下的自覺思維。因此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要從觸及學生情緒、心理需要、激發學生思維方面人手。
2.實施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這個引導體現于教師所做的課件和教師對課件的講授過程。這個引導對學生思維的激發程度能夠直接影響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加強。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做好教學課件,適當改革教學方法,使計算機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優勢,充分利用探索和研究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學生做好學習模式的引導。教師盡可能把課件做成有效的適量的資源庫來代替教材、教學參考書,布置相應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復習這些資源庫,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在學生基礎文化素質普遍薄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和突出個性的學習方法,把學生當作重點對象,充分了解學生,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組織學生按任務驅動模式就研究的課題或任務去學習。教師通過實施適合學生特點的指導學習(如項目實習等)項目,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與應用工具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與職業素質。例如對于計算機這門課程,采用計算機教學是必需的,那么教師怎樣去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呢?在網絡規劃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講解其理論知識,舉出并闡明一個實例。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要安排學生上機實踐,老師邊演示邊讓學生跟著做,最后讓學生獨立地進行模擬配置。通過實踐,學生基本能夠掌握開發網站的技術以及網站管理、維護、優化的方法。在實踐中學生遇到不同的問題,大家可以自由討論,達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另外可以給學生適當安排自學任務,讓他們自己搜集資源做出課件,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向同學講述,大家再一起討論,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也可以加強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創作類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動畫技術,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需要學生點擊就可以參與的板塊,提供一些高質量的教學在線游戲,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使學生積極互動與合作。學生將聽覺、視覺、觸覺和肢體動作四個途徑并用,在線游戲教學使重復閱讀和練習不再枯燥乏味,學生在自然輕松的狀態下獲取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大為提高。就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而言,計算機教學的應用也非常必要,例如講“海峽兩岸關系”時,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編發幾張臺灣日月潭、阿里山的優美的風景圖片。在呈現給學生圖片的同時,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播放視頻短片,例如總理在答記者問時的講話原文:“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機會到臺灣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臺灣各地去走、去接觸臺灣同胞。雖然我今年已經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走不動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另外可以播放一些歷史短片或紀錄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門課上來。在課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一些這方面的內容,比如演講稿、專家分析、新聞視頻等,把學生分成小組,就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結合課程主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用各類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上網搜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最后解決問題,激發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值得一提的是運用計算機教學雖然能使課堂教學更優化,但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必需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刻意去追求使用計算機。也并不是只有計算機教學才能激發學生思維,才能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摒棄歷史無從談未來,摒棄根無從談枝繁葉茂,摒棄傳統無從談創新。教師要做到計算機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做好引導學生思維的教學過程,為創新意識的加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去摸索和實踐,積極推動創新教育的發展。
結語
在創新型的社會中,計算機教學中的創新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計算機教學因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直觀性、豐富性被廣泛應用著,但是它不應該成為傳統教學的替代品,拋棄歷史就無從去談創新。要實現創新計算機教學就要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做到合理創新。
作者:楊兆輝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