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幣匯率影響對外貿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民幣匯率升值既存在著對我國外貿有利的影響,也存在著對我國外貿不利的影響。中國目前的現狀是外貿的順差額繼續擴大,這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升值給我們帶來的有利影響,同時通過多種途徑規避升值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使我國外貿朝著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對外貿易;進口成本;海外擴張;貿易依存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一直處于升值的狀態。由于匯率調整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因而人民幣匯率調整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一、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不同國家貨幣制度的不同,一國貨幣是不能在另一國流通使用的,因此需要一種在國際結算方式和各國貨幣比價確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這些安排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外匯、匯率和匯率制度等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所謂外匯,就是一種用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結算和支付手段。即進口商購買外國商品時,需要用本國的貨幣購買以外國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以對外支付;出口商向國外賣出商品時,如果收取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必須換成本國貨幣,以便在國內使用。所謂匯率就是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比例關系,是外匯在市場中的價格。匯率的定義雖然簡單,但匯率的形成機制卻非常復雜。
當前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名義上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從1994年我國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情況看,我國的匯率制度更傾向于一種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除了在匯率改革初期的1994年到199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較大外,其他時間基本保持在8.27~8.28之間,變動的幅度極小。即使是在發生亞洲金融危機的1997年,人民幣仍然呈現出極強的穩定性。這非常符合浮動匯率制度中對釘住單一貨幣的定義。
二、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正面影響
(一)有利于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以后,進口商品的價格將會發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降低我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和在進口環節支付的費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鋼鐵、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改善相關行業的盈利狀況,對經濟建設非常有利。
(二)有利于推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貿增長方式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經濟效益非常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占領市場。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可能因為人民幣升值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于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后,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
(四)有利于推動部分出口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人民幣升值以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就會相應提高。但沿海地區投資成本升高以后,一些跨國公司不一定就會撤出中國。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會轉向中西部城市和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近年來已經有了顯著改善,完全可以承接這種產業轉移,有利于中國經濟未來幾年更平衡的發展。
(五)有利于中國企業海外擴張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建立跨國公司。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絡。所以有利于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三、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負面影響
(一)出口方面
一是出口減少勢必影響經濟增長,并加深失業問題。二是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幾乎所有出口產業都遭受打擊。不過享有外銷低利貸款、外銷退稅、以內銷補貼外銷的產業較沒有受到此等優惠的產業,所受沖擊相對較輕。享受優惠者多為比較不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相關產業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補貼收入,而極力維持生產,這些無競爭力的產業都可依靠補貼繼續存活。而未受優惠者,則有不少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無政府補貼而影響生產和出口,結果有可能率先倒閉,造成反向淘汰,致使產業結構趨向惡化。三是許多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污染,雖然政府制定法律、規定加以防治,但不守法的業者,沒有按規定進行防治污染投資,所造成的污染推給社會承擔,因此,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即使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后,這些企業的產品仍然可以出口。反之,守法的廠商因負擔了污染防治的處理成本,相對前者缺乏競爭力,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后,無力出口而被迫退出,形成守法者遭受淘汰,違法者持續生存的不公平現象。(二)進口方面
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后,進口增加,對當地產業產生沖擊,但受政府保護與未受保護的產業,所遭受的沖擊程度不同。一是進口有管制的產業,即受政府保護的產業,在政府控制之下,不致因人民幣升值而增加進口。因此,此類產業并未受到影響。二是受高關稅保護的產業,因有高關稅保護,此類產業仍相對有競爭力,所受影響相對也有限。三是本地產業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沒有進口管制、也無高關稅保護的產業,因進口大量增加,加之人民幣大幅升值,進口商品價格相對較低,當地同類產業無法與之競爭而被擠跨。
由此可知,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貿易失衡問題雖可獲得解決,但對總體經濟產生極其重大的傷害。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后,低效率的當地產業依賴政策保護,受沖擊小或沒受沖擊而大多繼續生存;高效率的產業,因缺乏保護,受打擊大反而被淘汰。亦即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產業結構產生逆向調整,整體產業效率相對下降,失業增加的現象,不利于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
四、外貿業應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對策
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的不利作用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壓力。如何變壓力為動力,以實現經濟更為健康發展?對策建議如下:
(一)改變唯順差論
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對逆差談虎色變,出口幾乎成為貿易的代名詞。但是只提出口,不提進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現在中國的問題關鍵是如何調控好進口產品的結構。在加大進口力度的同時,必須把進口外國的機器設備和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放到第一位,積極進口先進的和適合中國的技術設備。2003年以來,中國主動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降低出口退稅率,國內石油化工等長期處于退稅政策保護下的行業頓時感受到了壓力。與此同時,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先后派出多個采購團赴美集中采購,其品種涵蓋了汽車、飛機、小麥、大豆和化肥等,總成交金額超過110億美元。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在貿易政策上的積極調整將對未來貿易品結構和進出口結構產生積極的示范作用。同時,海外采購有助于消化龐大的外匯儲備。這些舉措大大減輕了對中國貿易“保護性順差”的批評,緩解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2004年兩會之后,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唯GDP論的局限,同樣,順差也不是衡量貿易質量和水平的唯一標準,重商主義的唯順差論也應該及時得到糾正。
(二)開放被保護貿易部門
如果對匯率保護和政策性保護進行比較,政策性保護的經濟扭曲效應更大,更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政策性保護人為的產生行業壟斷,而匯率保護對所有的行業都是公平的,不會干擾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在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放開被保護部門,其次才能考慮放開匯率。否則,會帶來進一步的結構扭曲。一旦放開匯率,長期處于保護之下的幼稚企業還沒有機會成熟,就將面臨外部條件動蕩的不利局面。而且,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改革完善更加復雜艱巨,操之過急只能適得其反。所以,從經濟基本面著手改革,進而推動資本和金融領域改革是一個穩妥、合理的進程。當初,在簽署“廣場協議”的時候,日本面臨美國對其巨額貿易順差的壓力,寧愿放棄匯率也不愿放棄對主要行業的政府保護,結果,不僅保護效果不佳,而且使日本經濟深受其害。
(三)降低貿易依存度,改善貿易結構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對貿易依存度過高,由此帶來貿易風險。我國的外向型戰略應該向啟動內部需求轉變。積極擴大內需,帶動經濟發展。同時,要努力改善貿易結構,實現貿易方向和貿易主體多元化,積極參加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以免受制于人。
(四)完善和發展金融市場
長久以來,我國金融工具、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匱乏,在很多方面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金融、資本市場以及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也使眾多外貿企業缺乏規避外匯風險的手段和渠道。金融市場的發展與金融工具的創新,必須同中國外貿發展需求、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改革相輔相成,保證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升值既存在著對我國外貿有利的影響,也存在著對我國外貿不利的影響。中國目前的現狀是外貿的順差額繼續擴大,這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升值給我們帶來的有利影響,同時通過多種途徑規避升值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使我國外貿朝著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強永昌.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對外貿易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2]萬正曉.基于實際有效匯率變動趨勢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