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明確了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及就業能力三者的重要性。總理也強調:“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這些思想的提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特征的全面認識,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受教育者職業精神養成、高職職業文化培育的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企業培養德才兼備、人格健全、具備良好道德品質和專業技能素質的準職業人才。隨著高職院校辦學隊伍的擴大,大部分學校人才培養開始重復大學本科的教育模式,使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差別不大,就業中不能體現“職業”特性,導致高職學生出現就業難、畢業即失業的狀況。因此,走出困境,提升高職學院的培養人才水平和學生的就業能力,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不得不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下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后文簡稱思政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職業文化則在思政課與就業能力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職業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高職學院與崗位相適應的思想道德素養,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
一、職業文化內涵
職業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職業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習慣、氣質、禮儀與風氣。它的核心內容是對職業使命、職業榮譽感、職業心理、職業規范以及職業禮儀的自覺體認和自愿遵從,最基本的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紀律和職業禮儀。
二、職業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關系
十八大后,我國發展將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的新要求,就業者不僅要具有專業技能和知識,還要具有適應現代化生產崗位的各種素質和能力。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較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培養,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流于表面,特別是少有學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人才職業文化中的作用。
(一)目標具有一致性
職業文化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一致,即向社會提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素養的主渠道,承擔著大學生“思想道德、法律常識、政治理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正是為了滿足社會所需要人才而確立的。職業文化教育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價值等為目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文化教育與思政課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二)途徑與方法相似
職業文化與思政課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學做合格的社會人,其教育途徑和方法必須多樣化,注重實效性、實用性。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思政課作用不斷弱化。如何適應新要求,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一直是廣大思政課教師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將職業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相融合,打破說教模式,充分利用思政課教學資源,圍繞職業教育核心與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把思政課教學與職業素養統一起來,提高學生職業文化水平,增強他們的崗位意識、誠信精神。
三、職業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中的運用
雖然職業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的關系緊密,但如何將職業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升其職業素養,仍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采用專題式教學,增強思政課說服力
與專業課程不同,思政課內容龐雜,學科門類眾多。特別是國家教育部統一制定的教材《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系本專業的通用教材,對大部分學生來講,該教材理論內容較多,難于理解。因此,教學中,可以將兩門課程劃分成模塊,采用專題式教學方式。在每個專題講授過程中,由于培養人才的側重點不同,要有計劃地加入職業文化教育的內容。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含廉潔修身)側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學生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及法律意識的培養,擬將大學生塑造成“集真善美為一體的人”。而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職業規范的自覺體認和遵從都具有極大作用和意義。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大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質等方面均可得以提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則側重對大學生進行歷史與民族文化教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奮斗歷程,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明理、守法、誠信等品質。
(二)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課堂效果
大部分高職學生來自3A錄取分數線,政治理論功底薄弱,實踐教學中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習興趣都遠遠不如本科院校學生。因此,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實效。第一,轉換課堂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針對每個專題都會安排不同小組的學生做專門性發言,內容為本專題學生期望學習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整理期望學習或感興趣的內容,列出“菜單”,發言10~15分鐘。小組發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各小組成員協同合作,團結一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前體驗工作中的同事關系,為日后就業奠定基礎。第二,采用角色扮演法,創設多種職業環境。“興趣因情而生,思維因境而動”,學生有了主動求知的欲望,才會快樂學習。高職學生理論功底弱,但動手實踐熱情高。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多種職業環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提升學習興趣,更深入地理解就業過程中應具備的職業文化,實現寓教于樂,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素養。第三,案例討論、專題辯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積極倡導教學方法和風格的多樣性。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法、辯論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提升思政課教師職業文化素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著名學者錢理群曾經說過,“未來的教師應充盈人文精神,學識淵博而見解深刻,能獨立思考,善于與他人合作,善于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總之,通過采用各種措施,千方百計給學生‘打一個精沖的底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及職業素養為目的,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模式,大膽創新,勇于嘗試,不斷將職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現今,我國高職教育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如何加強高職教育的實效性,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水平,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作為培養學生思想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應適時結合職業文化教育的理念,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課程設置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培養適應性強、符合社會用人標準的高職人才。
作者:王靜 單位:廣東行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