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業銀行效率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外部影響因素
1.金融監管
金融管制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目前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仍不確定。以金融脆弱說和公共利益說為代表的學派主張加強金融監管,標準的公共利益理論也認為監管解決了市場失靈和外部性問題。李濤博士通過對世界上118個國家商業銀行監管模式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監管不僅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有利于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國外學者運用前沿分析方法來測算金融管制放松前后銀行效率的變動,探討金融管制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挪威銀行在金融管制放松后效率得到了提高,土耳其銀行在金融更為自由化的環境下效率也有所提高。相反,20世紀80年代美國放松金融管制并未提高美國銀行的效率。[11]20世紀80-90年代初,韓國放松金融管制對銀行效率也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從降低信息不對稱、節約監督成本和維護銀行經營安全穩健的角度來看,如果監管部門具備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能力和意愿,銀行管制有利于提高其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放松金融管制有可能提高銀行效率,也有可能降低銀行效率,這主要取決于放松金融管制之前的行業狀況。[12]
但金融管制過程也可能被小產業集團俘獲,政府監管部門及其監管者并不具有克服信息不對稱、降低監督成本的能力和愿望。大的商業銀行也有可能“俘虜”監管者,使監管者成為其利益的代言人,而非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Barthetal(2001)也證明較多的管制會更大可能性地帶來系統的銀行危機和較低的銀行效率。Caprio、Laeven和Levine(2003)的實證研究表明,銀行管制和監管對銀行價值的影響并不明顯,通過強化監管來提升公共部門的權力對銀行價值不產生任何影響。事實證明,眾多的限制經濟人活動的法律,往往是造成“壞市場經濟”的主要原因。據調查,有65.3%的監管和被監管主體認為,銀行監管的彈性較大、很大或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監管與被監管者重復博弈的結果,必然是道德水準的下降。[13]這也是自由銀行學派堅決反對銀行監管,認為管制失靈的重要原因。
2.市場競爭
英國經濟學家Martin和Parker對其國內私有化后的各類企業的經營績效比較發現,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明顯改善;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顯。一些證據表明,市場競爭導致的銀行集中高會使銀行索取較高的貸款利率,給予較低的存款利率。Gilbert(1984)得出市場份額與銀行效率呈正相關。[14]Robert.Deyoungt&Zftekhar.Hasan研究美國銀行業1984年至1993年的效率狀況,發現銀行集中度與效率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同樣的產權結構在不同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對銀行效率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中存在有效率的國有商業銀行制度的前提是競爭市場的存在。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2005)用城市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其他銀行占當地信貸總額的份額來衡量銀行的競爭,得出該比率越高,說明競爭越充分,同時也認為地區銀行部門的競爭越充分,越是有利于提高該地區金融部門運行的整體效率。[15]
相反,另外也有實證發現市場競爭導致的銀行集中卻不一定是高效率。比如一些研究表明兼并導致的集中也并沒有系統地降低存款利率,提高銀行效率。還有證據表明,存貸利率差距在集中的銀行體系更小。[16]我國國內的一些學者也研究了市場競爭導致的銀行集中與銀行效率的關系,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由于銀行獲利能力及規模不經濟造成我國商業銀行集中度與回報率是背離的,銀行集中度越高,效率越低。集中度高導致規模不經濟,缺乏動力改善績效,只會產生一些扭曲的市場行為,導致低效率。黃旭平和唐振龍(2005)基于亞洲七個國家的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銀行集中度的提高帶來兩種相反作用的效應: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17]隨著銀行集中度的提高,規模經濟會上升,從而促進銀行效率;相反,專業化經濟會下降,從而損害銀行效率。銀行集中與銀行效率的關系最終取決于兩種效應的大小。
(二)內部影響因素
1.產權結構
關于銀行產權結構與經營效率之間的關系,理論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傳統產權論認為,由于資本市場的監督作用,私營商業銀行相對國有銀行和合作銀行的經營效率會更高。Nicols(1967)和O’Hara(1981)所做的研究證明了上述觀點。根據他們對當時的互助合作產權和私有產權金融機構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互助合作產權形式的銀行確實比私有產權形式的銀行效率更低、成本更高。SumonKLImarBhaumik和ParamitaMukherjee對印度的銀行業調查研究也證明,印度國有銀行在資產凈利潤率、人均業務量和人均利潤大大低于其私營銀行的同時,還擁有遠高于私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Porta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的研究報告也進一步表明,銀行國有產權形式在那些單位資本收益較低、金融體系欠發達、政府干預較強而效率較低、產權保護性差的國家往往占有較大比重。他們認為,銀行國有產權的普遍存在使資源配置過程更具有政治意義(服從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而不是效率性,并最終與較慢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相關。張健華(2003)采用虛擬變量證實了國有產權與股份制產權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得出國有產權引起效率損失的結論。[1]相比之下,國有銀行效率最低,未上市股份制銀行效率較高,已上市股份制銀行效率最高。在影響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效率差別的因素中,企業產權制度是諸多問題的根源。[2]
但也有學者認為銀行產權對銀行效率沒有影響。按照Jensen和Fama(1983)的理論,當合作制金融機構經營低效時,合伙人可以通過抽回資金來威脅管理人員,這種對管理人員的制裁比股份制的股東在二級市場上出售股票更加有效。Mester和Cebenoyan等人運用隨機前沿方法測度了合作制和股份制兩種類型金融機構的成本效率,Mester發現合作制儲蓄和貸款機構要比股份制機構更有效率,而Cebenoyan則發現兩者并沒有區別。[3]Altunbas等人運用隨機前沿方法檢驗了1991-1993年間土耳其股份制和公有銀行的效率情況,發現兩者并沒有明顯的差異。YenerAltunbas等人對1989-1996年間德國銀行的效率進行了研究,也未發現股份制銀行比公有和合作制銀行更有效率,相反卻發現公有制銀行還略微具有成本和利潤優勢。
2.治理結構
治理結構下的股權結構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也存在不同的觀點。Shleifer和Vishny(1986)認為集中的股權結構集中度與公司價值正相關。按照“活躍股東監督假設”,公司大股東有監督和影響管理人員以保護他們投資的激勵,考慮到所持有的大額股份,他們有足夠強的實力去嚴密監督管理者,以防止他們做出對股東財富不利的行為。按照這種觀點,外部大股東減少了管理者機會主義的范圍,從而使股東與管理者的摩擦減少,因而股權結構集中度與銀行效率正相關。但有人認為集中股權結構條件下大股東的控制降低了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其它專用資產的投資,從而也就降低了公司價值,所以集中的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負相關。也有研究發現,股權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非單一,即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既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至于什么情況下有利,什么情況下不利,要視股權結構集中度的變化區間等因素而定。
亞洲開發銀行(2001)通過研究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良好的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則會給銀行良好的回報,與銀行效率正相關。鄭錄軍和曹延求(2004)采用計量方法對影響銀行效率的若干因素進行了經驗分析,結果表明集中型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是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重要因素。[4]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商業銀行確立經營目標,確定實現目標的途徑,加速決策的執行,實施有效的監督,能贏得投資人的信任和社會公眾的信任,使商業銀行獲取更好的發展社會空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保護所有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最為重要的機制,以市場化的方式行使對商業銀行股權投資的管理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政府的共同趨勢。[5]
3.規模經濟
大量的研究表明,銀行規模也是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Bel&Murphy(1968)運用邊際分析技術對美國238家銀行的成本彈性進行了研究,結果支持成本遞減或收益遞增的銀行規模效率。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銀行業的規模經濟效應,結論是,不管自身規模大小,給定其他條件不變,銀行規模擴大1倍,平均成本將下降5%-8%。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國銀行業1984-1993年的技術進步、效率及生產率變化,認為銀行規模對美國銀行的效率有著顯著的影響。劉宗華和鄒新月(2004)的調查結果顯示,4家國有商業銀行具有較為顯著的總體規模經濟,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福建興業銀行具有較為顯著的總體規模經濟,其他銀行或者不具有規模經濟,或者具有輕微的規模經濟。[6]
盡管銀行業的咨詢者和管理人員堅持并購能使銀行增加規模經濟,但大量的學術研究表明,銀行規模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多數早期的文獻認為,銀行業的平均成本曲線呈平坦的U型,也就是說中等規模的銀行比特大型或小型銀行的規模效率略高,其中主要的不確定因素是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即U型曲線的底部位置所在。[7]Maudos、Pastor、Perez和Quesada(1998)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認為中等規模銀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潤效率都是最高的。平均收益隨銀行規模的上升略有增加(1%-4%),但這種規模效益同樣局限在小銀行。[8]S•Paola(2002)的研究發現近20年來銀行的大規模并購沒有帶來所預期的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我國的一些學者也有相類似的觀點。王振山(2000)對銀行規模與我國商業銀行運行效率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指出,我國現有商業銀行雖然就總體規模而言較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規模小得多,規模過小或規模過大導致的規模不經濟仍同時存在。規模不經濟是造成目前商業銀行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粗放式經營方式直接導致了我國整個銀行體系的低效運行。[9]根據我國有關資料顯示,1989-1998年間,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余額增長了11倍,但利潤總額僅增長了26%,而管理費用增長了8.9倍,管理費用與利潤的增長完全不成比例且在統計意義上呈反方向變動。[10]
4.金融創新
金融創新通過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占領新的市場、改變經營管理方式等獲取新的利潤來源,伴隨著創新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和范圍經濟優勢增強,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銀行效率的提高。大多數國外銀行都將金融創新作為提高銀行績效和效率的重要渠道,Silber(1975)認為創新的金融工具或實踐可以減少強加于企業的金融限制,從提升抗擊風險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繞過過時的管制三方面改善金融系統。Kane(1978,1981)用一種“斗爭模型”來描繪管制人和被管制人之間持續的斗爭,金融創新正是作為對立的經濟(被管制人)和政治(管制人)之間力量持續斗爭的結果。一項金融創新的產生,必須使市場運作更有效率和更完整,一項金融創新可能通過減少金融服務顧客的金融中介成本而使市場更有效率。Ross(1989)發展了一種理論模型,考慮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中的角色,認為金融創新是提供了一種方式,使機構移動回他們可能接受的投資組合。Duffle和Rahi(1995)討論了市場不完全性與創新。Grinblatt和Longstaff(2000)通過對多種證券的分析,也得出了金融產品可以完善市場的結論。
(三)其他因素
此外,一些學者發現權益回報率、權益資產比率和效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高效率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較低。銀行兼并重組對效率的影響難以確定,有些兼并重組提高了銀行的效率,而另一些兼并重組則降低了銀行的效率。Berger和Mester(1997)對銀行資產規模、組織形式、市場集中度、資本化程度等因素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作了研究。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國銀行業1984-1993年的技術進步、效率及生產率變化,認為銀行規模、集中度、資產、不良貸款率、人均營業費用、股權結構等都對美國銀行的效率有著顯著的影響。Worlhington(1998)運用隨機成本前沿法測算了資產質量、人力素質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對澳大利亞金融機構效率的影響。Harker和Zenios(2000)將驅動金融機構業績改變的因素分為戰略、戰略執行、環境三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具體分成數個方面的內容。Frei(2000)等認為,金融機構效率的驅動器是其對人力資源、技術、過程管理等模式的選擇及其對金融服務質量、成本和便利程度的影響。丁俊(2001)從經營績效、穩定性、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三個方面對地方性商業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衡量穩定性的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被作為影響銀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以所有者權益占總資產的比重作為考查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指標比較合適。朱南等人(2004)考察了凈資產收益率、權益比率、國有與股份制銀行以及銀行總部位置等四項因素對銀行效率的影響。
二、商業銀行效率測度方法分析
(一)前沿分析方法
1.參數方法
根據Berger&Humphrey(1997)基于前沿分析的銀行效率研究方法按是否需要估計前沿生產函數中的參數,將前沿分析方法分為參數方法和非參數方法兩大類。參數方法又包括隨機前沿方法(SFA)、自由分布方法(DFA)和厚前沿方法(TFA)三種。早期的研究多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忽略各類產出間的相關性以及產出的彈性,對生產函數中的指數項進行估計。以后的研究逐漸采用二次項形式和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的形式。因為超越對數成本函數有易估計性和包容性等優點,金融機構效率研究中采用此方法的越來越多。在實際應用當中,上述三種參數方法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克服上述三種測度方法的缺陷,RienWagenvoort和PaulSchure(1999)提出了遞歸厚前沿法,但在實際研究中這種方法的運用尚不多見。參數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對最佳效率邊界首先假定了函數形式,因而可能導致效率計算出現偏差;由于它允許隨機誤差的存在,因此,如何更好地將隨機誤差與低效率區分開來就是一個問題。
2.非參數方法
非參數方法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和無界分析法(FDH)。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最初由Charnes等(1978)在Farell(1957)的生產效率的基礎上提出,是在數學規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他將微觀層面上的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價格效率和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反映在給定投入的情況下企業獲取最大產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給定投入價格時企業以適當比例使用各項投入的能力;上述兩項測度結果組合成綜合效率。Sherman和Gold(1985)最早應用該方法來考察銀行分支機構的績效水平,許多學者隨后運用非參數方法來測度金融機構的效率。非參數方法雖然允許效率在一定時期內發生變動,不要求對所有樣本的無效率分布做出事先的假定,但也有兩個明顯的缺陷:一是假定沒有隨機誤差的影響;二是忽略了價格對配置效率的影響。對于第二個缺陷,可以采用基于成本的DEA模型(測度銀行的X—效率)來考慮價格的影響。
(二)財務指標方法
所謂財務指標方法,是指利用各種財務指標(平均資產回報率、銀行貸款周轉率和銀行資本充足率等)來評價銀行的經營效率。盡管財務指標方法在使用時操作簡便,但卻不能反映銀行的整體績效。因而,在對銀行效率的測度方法上,財務指標方法應用要相對更少。
三、商業銀行效率研究展望
1.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和測度方法有待于進一步統一
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和測度方法都存在著許多爭論。從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上看,無論是內部的產權結構、治理結構、規模經濟和金融創新因素,還是外部的金融監管和市場競爭等因素,是否真正對商業銀行效率有影響及影響的大小,都沒有統一的結論。各機構效率之間的結論可比性也不強,銀行效率的測度方法也不統一。上述文獻雖然在評價商業銀行效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銀行效率研究有待更系統地總結。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和測度方法的統一,是未來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一個方向。金融生態系統由金融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構成,在考慮影響銀行效率的因素時應從整體的系統進行研究。因而,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方向有待于從本地的差異情況出發,尋找出一個比較合適和統一的銀行效率的測度方法。
2.我國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從以上的文獻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對銀行效率的研究比較早,而我國對于銀行效率的研究則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經驗。但由于我國在產權結構、治理結構、規模經濟和金融創新,及金融監管和市場競爭等因素上,都與國外的銀行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我國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應進一步加強。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和內外部環境作系統的研究,在影響因素和測度方法上作一定的創新。
3.我國上市前后的商業銀行效率比較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建行和中行相繼在香港上市。由于存在時滯性和數據資料收集困難,對建行和中行的研究也僅停留在上市前的效率,對上市后商業銀行效率是否增加還沒有作系統的理論分析。對上市前后的效率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上市對效率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張健華.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1997-2001年效率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譚政勛.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產權制度還是市場結構[J].金融研究,2005,(11).
[3]Mester.Astudyofhankefficiencytakingintoaccountrisk-preferences.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6,20:1025-1045.
[4]鄭錄軍,曹廷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1).
[5][15]李揚,劉煜輝(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研究:理論與方法[J].比較,2005,(21).
[6]劉宗華,鄒新月.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基于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的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2).
[7][8][11]BergerA.N.&R.DeYoung(2002),“Technologicalprogressandthegeographicexpansionofthebankingindustry”,Wp01-6r,WorkingPaperofFederalReserve.
[9]譚中明.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3).
[10]易綱,趙先信.中國的銀行競爭:機構擴張、工具創新與產權改革[J].經濟研究,2001,(8).
[12]黃海林,謝元態.發達國家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及監管的經驗借鑒[J].海南金融,2007,(3).
[13]謝平,陸磊.中國金融腐敗指數:方法論與設計[J].金融研究,2003,(8).
[14]Gilbert,A.(1984),“StudiesofbankmarketstlMctul~andcom.petition:Areviewandevaluation”,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16:617-644.
[16]Clark,J.(1996),“Economiccost.scaleefficiencyandcompefi-tiveviabilityinbanking”,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28(Aug.):342-64.
[17]黃旭平.銀行監管、銀行發展與金融穩定:基于跨國數據的實證分析[J].武漢金融,2006,(8).
摘要:在推進商業銀行漸進改革過程中,效率的提高是商業銀行從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模式轉變的關鍵,也是提升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前提。商業銀行效率是商業銀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和商業銀行效率測度方法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同時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商業銀行,效率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