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運用音樂教學減小學生考試憂慮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研究運用音樂團體輔導的多種方法對普通高中生進行了系統干預,旨在引導學生緩解考試焦慮、增強行為控制能力。數據顯示:經過系列主題活動,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明顯趨于合理,對考試的態度更為客觀,個體在考試前后的種種負面情緒以及身體癥狀明顯減少。同時,系列活動顯著增強了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表明學生將音樂團體輔導選修課中激發的自我效能感遷移到了其他方面。這對于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團體輔導;考試焦慮;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背景
根據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與新課程所注重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并列的三維目標之一。從本質上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包含一系列內隱而復雜的心理成分,難以直接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中。這些心理成分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個體的人格素質。而培養健全人格正是新課程的理想目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功能處于發展和完善中,迫切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激發內在積極品質,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和鞏固分享、創造、自信、寬容、負責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功能。
眾多調查表明,有30%~70%的中學生存在較高的心理壓力;學習成績、同伴交往和親子溝通是我校學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郭俊彬,2008)。從積極的角度講,適度的心理壓力會引起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效率。但是,繁重學習任務和強大應試壓力的持續作用,則會引起學生過度的情緒緊張、焦慮煩躁,降低學習效率及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幫助學生放松緊張情緒,調整精神狀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中,成為學校領導、老師高度關注的問題。
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學、心理學和醫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從干預機制上講,音樂治療通過調節情緒進而促使個體轉變認知,達到身心功能的整合,較之傳統心理治療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實踐中,只要是系統地、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音樂作為手段從而達到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目的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活動,都應屬于音樂治療的范疇(陳菁菁,2004)。
綜合以上因素,結合中學生身心功能均處于積極的發展變化中這一特點,我們嘗試開設了“高中音樂團體輔導”選修課,運用音樂治療的多種方法對普通高中生進行了系統干預,旨在激發學生積極的自我認知,感受同伴的情感支持,擁有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體驗合作、創造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和教師的指導語進行自我放松和自由聯想,逐步達到緩解緊張和焦慮、增強行為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過程
(一)確定研究樣本
為保證課程質量,我們選擇了30名學生參加本選修課。在進行樣本與總體數據的比較時,隨機選擇了樣本所在年級總體的150名學生(全部來自普通班)。樣本的整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實驗樣本的整體情況
(二)確定因變量及測量工具
由前期訪談和問卷調查得知,學生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的第一位來源就是學習和考試,緩解考試焦慮、增強自我效能感是高中生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選擇“考試焦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兩個因變量作為衡量輔導效果的指標,并選擇了相應的測量工具。
1.考試焦慮量表(TestAnxietyScale,TAS)
TAS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考試焦慮量表之一。共37個項目,涉及個體對于考試的態度、個體在考試前后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應三個方面。各項目均采用“是、否”記分。評分“是”記1分,“否”記0分。TAS中文版在大學生中試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一周間隔重測信度為0.60,內部一致性系數中國論文聯盟整理(Cronbachα系數)為0.64。
為了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嚴謹性,本課程采用王才康1999年為大學生使用的版本,在正式測驗之前對少數高中學生試測并對他們及其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根據原文(Sarason,1980)在北京師范大學張厚粲教授的指導下,對個別詞句和語序進行了修改,使其更容易被中學生理解而不產生誤解。修改后問卷折半信度為0.769,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數)為0.807。TAS問卷的效度檢驗見表2:
表2TAS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標表
根據AMOS擬和輸出結果,本研究所采用的TAS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
GSES由Schwarzer等人編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譯修訂,對其信效度進行分析,發現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87,重測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r=0.82(n=401,p<0.001)。本研究中GSES同樣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α=0.85,重測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r=0.80(n=150,p<0.001)。GSES只有一個維度。記分方法為:“完全不符合”記1分,“較不符合”記2分,“比較符合”記3分,“完全符合”記4分。分數越高說明自信心越強。
在輔導課程開始前的最近一次考試前施測兩份問卷,在課程結束時的最近一次考試前再次施測兩份問卷。用SPSS11.5和AMOS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三)實施系列主題活動
本課程屬于音樂團體輔導選修課,平均每周進行一次,共12次。
1.音樂引導想象GIM
針對高中生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壓抑、不夠自信的現狀,音樂輔導老師設計了以音樂引導聯想(GuidedImageryandMusic,簡稱GIM)為主導、律動和歌曲討論等其他形式為輔助的系列主題活動。GIM是一個“以音樂為中心對意識進行探索,用特定排列組合的音樂持續地刺激和保持內心體驗的動力的一種方法”。在中學階段,GIM主要在“音樂精神減壓放松”的層次上進行。
“音樂精神減壓放松”的目的是要達到身體和精神的深度放松,體驗自我生命的美感和豐富內心世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課程設計中,教師選用了豐富多變的音樂組合主題,如高山、大海、小溪、陽光等,優美的音樂配合著親切的指導語,引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視覺想象,包括色彩感、形象感、運動感,讓學生在自由聯想中深刻體驗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感,產生心理上的“高峰體驗”,激發內心的積極情感,最終獲得更好的自我關注和自我評價。由于放松和注意力的集中對于個體進入聯想狀態非常必要,輔導老師耐心地教給學生肌肉漸進放松和調息放松這兩種最常用的方法,并在每一次練習時溫習使用,使學生更容易進入放松和自由聯想的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這種練習,能夠調節和改善學生日常的心理狀態,使學生經常地處于一種良好和積極的體驗中,從而更樂于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和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每次音樂聆聽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要花一點時間來回顧音樂聯想的體驗,并探討這些聯想體驗是否有助于焦慮的緩解、自信的提升。教師并不對聯想內容進行分析和詮釋,而是鼓勵學生找出聯想材料所包含的意義以及與自己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他(她)進行自我審視,獲得獨立感和自信心。根據學生性格的不同特點,教師并不強求每個人都報告自己的聯想內容,而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如繪畫、書面語言報告、即興演奏或肢體運動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其他輔助形式
教師還設計了一些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的音樂活動,希望通過團隊影響促進學生自我宣泄、交流,從而達到放松、減壓的目的。
(1)音樂與節奏律動:教師選擇一些節奏感鮮明的音樂,鼓勵學生用跳躍、搖擺、扭動、敲擊等律動和著音樂抒發情感、宣泄情緒。每當此時,不管多么內向的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到隨機小組中一起活動。
(2)歌曲討論:歌曲討論是音樂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用于集體治療。它是以討論歌曲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進行相互的情感交流。討論的歌曲可以是學生自己隨意選擇的,也可以由教師確定某一主題的歌曲,例如,學生時代主題的歌曲、與母親有關的歌曲、與家庭有關的歌曲,也可以由教師直接選擇某一首歌曲。首先是對歌曲進行聆聽,在聆聽之后對歌曲的音樂性、對音樂所表達的情緒以及對歌詞的討論都是教師分析學生心理活動的關鍵。
(3)音樂聯想與續寫故事:可以給一段相同的音樂,請學生共同續寫情節;也可以分組聆聽不同的音樂,續寫情節后在組內分享彼此的情緒和聯想內容。這樣的活動最容易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與別人觀點的差異,逐步學會容忍差異和欣賞差異。
總之,以GIM和其他輔助形式共同構成的團體音樂治療課充分發揮了音樂的人際/社會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緒作用,在學生心理狀態的改善方面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結果
(一)選課學生考試焦慮水平趨于合理
從橫向角度比較,開課前選課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與年級平均值不存在顯著差異(t=-1.02,p=0.312)。經過一系列主題活動,選課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有所降低,并且顯著低于年級平均值(見表3、表4)。
表3選課學生與年級總體考試焦慮的后測差異
(二)選課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增強
開課前,選課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年級平均值不存在顯著差異(t=-0.256,p=0.799)。經過系列主題活動,選課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提高,得分顯著高于年級平均值。
表5選課學生與年級總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后測差異
數據顯示,本課程輔導效果非常顯著。經過系列主題活動,選課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明顯趨于合理,雖然對考試的認知和態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P>0.05),但是個體在考試前后的種種害怕、擔憂、緊張、恐懼、討厭、煩躁等負面情緒以及多汗、腸胃不適、心跳加速、手發顫等身體癥狀明顯減少,從而印證了音樂治療“調節情緒先于轉變認知”的內在作用機制。課程結束后,選課學生對考試的心理感受、生理反應及焦慮總分顯著低于年級平均值(P<0.01或P<0.001)。數據還表明,盡管樣本以普通班學生為主,一般效能感整體分數偏低,但是從縱向角度比較,系列活動顯著增強了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P<0.05或P<0.01)。表明選課學生將音樂治療課中激發出來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遷移到了其他方面。這對于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諸多問題與矛盾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結論、討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音樂團體輔導能夠降低學生對于考試的種種負面情緒以及身體癥狀,使其考試焦慮程度趨于合理,有助于學生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2.音樂團體輔導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使學生擁有積極的心態,能夠樂觀面對學習和生活。
(二)討論與建議
對于音樂團體輔導雖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團體輔導和音樂治療的內涵十分豐富,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才能將其更好地運用于教學領域。對于中學音樂團體輔導的活動形式、樣本量、性別差異以及輔導對學業成績的促進作用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