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學本土化進程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心理學本土化的時間維度上看,其進程并不是單維的、直線的;而是多維的、曲折的。例如,有的國家的心理學直接接受了歐洲心理學的影響,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有的國家的心理學先接受了歐洲心理學的影響,轉而又開始學習美國心理學。有的國家則相繼從歐洲、蘇聯、美國接受了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
(一)二戰結束前的心理學本土化進程19世紀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心理學存在多個中心,如柏林、萊比錫、劍橋、芝加哥等。這些地方獨特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源,標志著這里是產生一種心理特征的地方。這些中心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該中心的科學方法被邊緣地區復制的經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全面展開。美國心理學本土化開始于輸入德國文化情境下的實驗心理學,目的是為美國情境下的本土心理學提供技術支持。雖然當時很少有美國心理學者意識到本土化的概念,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卻都投入到了美國心理學本土化進程之中。20世紀初,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進程則處于第一次大的復制與跟隨時期。許多中國人留學海外學習西方的科學心理學,主要的學習對象是萊比錫和芝加哥。對于印度,模仿的中心主要是劍橋,用得最多的是對巴特萊特的實驗室研究的復制。[9][10]這意味著,在二戰結束前,心理學存在多個中心,這一時期世界各國的心理學本土化內涵是多維的,并不僅僅是對美國心理學的本土化。
(二)二戰后的心理學本土化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地位的確立,為心理科學提供了在美國發展的資源,而世界其他地方的心理學卻沒有得到這些資源。[11]這種影響使美國成為戰后心理學以及其他科學的主要中心,美國作為主要的心理學中心,與邊緣地區的溝通成為單維的。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技術等,從美國心理學家那里輸出到邊緣地區,但美國心理學家很少想獲得或者接受來自這些邊緣地區的信息。這一時期,美國期刊作為主要的心理學出版物,美國的方法和模式日益成為心理學規范,美國也成為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進行心理學教育和專業訓練的首選目的地。在此背景下,美國心理學成為常態,所以當提及“心理學”這個詞時,在默認情況下,就意味著美國心理學。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詞或短語變得規范化,它傳遞出的信息是人們不再批判性地審視和反思它。因此,這一時期的心理學本土化實質上是心理學的美國化,大多數情況停留在了對美國心理學理論、概念、方法進行本土適用性修訂的層面上。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冷戰時期,蘇聯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心理學輸出國,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經歷了一個心理學蘇聯化的時期。而后,由于蘇聯的解體,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的減弱,這些國家又轉向了美國心理學。
(三)20世紀80年代后的心理學本土化進程20世紀中后期,全球化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由于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均衡,不同國家對全球化進程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在全球化對每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后,邊緣的國家的文化就會面臨著被忽視的危險。很明顯,心理學也是如此,在經歷了傳統的心理學中心的心理學理論、方法、技術全球輸出和推廣之后,非中心國家心理學的聲音變得更微弱。20世紀80年代后,包括傳統心理學中心國家的一些學者在內,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都發出了心理學本土化的呼聲。本土化有多種形式,如納入西方的規范重構本土的內容,或者是排斥西方的方法而使用本土文化中的方法和研究主題。本土心理學重要性在于許多本土心理學中潛藏著重大的自由和革命精神。[12]現在看來,21世紀很明顯不可能成為另一個美國心理學的世紀。心理學家正在積極致力于發展在本土情境下的本土心理學。[13]在這個時期,本土心理學家致力于發展徹底根植于本土語言、歷史以及他們自己的社會文化取向的心理學。這一時期又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保守的階段,二是激進的階段。[14](P42~46)在保守階段,心理學家開始逐漸嘗試在論題、概念和理論、方法、學科制度等方面分別進行本土化努力[15](P129~169),例如,在課題本土化方面:加拿大心理學家Berry大力提倡針對加拿大社會問題的研究,如多民族主義、移民的適應、土著民的問題、第二語言習得或加拿大人身份認同問題;在概念本土化方面:中國心理學家對人情、面子、關系、孝道、緣分等概念的研究。[16](P3~6)在激進階段,心理學開始嘗試本土心理學理論創新。例如,中國心理學家葛魯嘉已經開始建構包括心理學觀、研究內容、方法、資源在內的宏大的內生本土心理學理論體系。[17](P77~97)總的來說,發展本土心理學的心理學家拒絕西方心理學的霸權,認為美國心理學也應該是一種沒有超過自己的特權地位的本土心理學。
歷史視域下的心理學本土化例證
心理學本土化不但有不同的時間起點,還有不同的發展進程,這種區別在美國和中國的本土心理學例證中表現非常突出。
(一)美國心理學本土化例證美國心理學的模式,起源于在德國實驗室中的實驗研究、法國醫學研究,以及從英國的高爾頓和皮爾遜在群體差異的統計指標的工作。[3]但是,美國心理學也增加了道德哲學、邏輯學、顱相學、宗教的影響。所有這一切都融合在科學的規則下。也許,這就是美國心理學的天賦,能夠以某種充滿想象的方式將這么多不同的元素融合成美國獨特的東西。雖然“熔爐”作為一個人類學概念而存在,但對于描述美國心理學卻是非常形象的。美國人都是實用主義者,這種氣質也反映在心理學之中。從一開始,美國人關注的就是心理學的用處。正如詹姆斯(W.James)所說:每個教育工作者、看守,每個醫生、牧師、收容所長都堅持心理學的應用原則。他們關注改善特定的個體的思想、性格、行為,而心理現象的哲學的終極原因卻很少有人關心。心理學在美國建立后,其真正的增長是由于應用程序。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中170萬新兵進行了心理測試。[18](P274~28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心理服務的迅速擴張是美國心理學本土化的“自然”力量。雖然,這并不是主流心理學歷史所接受的觀點,但是,不可否認,應用心理學壓倒實驗心理學是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非常現實的威脅。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美國的實驗心理學其利益是狹隘的,其影響是很小的。[19](P279~299)據歷史學家JohnO''''Donnell的看法,波林1929年寫作《實驗心理學史》的主要原因是,他擔心應用心理學的快速增長將壓倒實驗心理學。[20](P289~295)簡單來說,心理學應用到各種領域和行業的實踐是美國心理學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最為顯著的特點,也是心理學本土化在美國完成的標志。
(二)中國心理學本土化例證中國的心理學本土化歷程表現出與美國心理學模式完全不同的特點:首先,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是民國初期從歐美傳入的,中國心理學者很早就意識到了本土化的問題,但是心理學本土化真正開始卻很晚。1920年,社會學者楊開道就已指出中國社會科學只用外國材料,而不用本國材料的毛病,1939年潘淑提出學術中國化,1983年正式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的概念。在整個19世紀末20世紀80年代初之間,雖然有學者意識到本土化問題,但真正的本土化嘗試卻從未發生過。20世紀80年代初,以中國人的心理行為為研究內容,以中國的社會文化為研究背景的本土心理學探索才逐漸展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內容涵蓋了諸如面子、孝道、民族性格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初后,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研究者力圖徹底擺脫西方心理學,進行本土心理學理論的原始性理論創新。整個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可概括為兩個時期和四個階段。一是西方化時期:一是引進和模仿西方心理學階段;二是反思和批判西方心理學階段。二是本土化時期:一是保守的階段,試圖轉換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把研究被試從西方人轉換成中國人,把心理行為的背景從西方文化轉換成中國文化;二是激進的階段,開始突破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尋求和嘗試多樣化的思想理論和研究方法。[21](P4)其次,中國心理學本土化先后受到蘇聯和美國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蘇聯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成為中國模仿的對象,包括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維列魯學派的社會文化歷史學說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又開始重新引入美國心理學的活動,美國心理學又一次成為學習的榜樣。中國心理學曲折發展道路的極大地推遲了心理學本土化的深入發展,因此直到90年代后中國才開始有基于本土文化資源的心理學理論創新產生。最后,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本土理論建構的問題。由于美國與歐洲的文化具有同源性,因此其引入心理學理論本土契合性較高,所以美國心理學本土化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心理學的應用問題,其本土化的完成以應用心理學的充分發展為標志。而中國則不同,美國心理學理論與中國心理文化傳統存在對立的傾向,出現了嚴重水土不服,因此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首先要解決的是在中國心理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的本土心理學理論。
歷史的視域對心理學本土化的啟示
在歷史視域下,各國的心理學本土化都有著不同的起點和發展進程,都有著不同的傳統文化資源,因此也應該具有不同的心理學歷史。但是,心理學的現狀卻表明“本土人民反對西方歷史觀的同時,卻被西方的歷史觀同化了。我們的歷史是被告知的,當我們聽到我們的歷史被重述的時候,我們已成了局外人”。[22](P33)因此,真正的心理學本土化需要多中心、多形式的本土心理學歷史為依托,本土心理學歷史與本土心理學的連續性也可以成為檢驗心理學本土化程度的一個標準。
(一)多中心的心理學史與心理學本土化心理學本土化以反對文化霸權為起點,卻在朝著建立本土心理學模式、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方向而努力著。80年代以后,各國都相繼出現了一些內生性的本土心理學理論和對本國特有的心理現象的專題研究,但是,這些理論和專題研究之間卻很難交流,基本上是自說自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復雜,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各種不同的本土心理學理論依據了不同的心理學歷史資源。歷史,不可避免地與文化發生聯系,又必然在構成個人和集體身份時發揮決定作用。然而,大多數國家仍是以西方心理學的歷史作為本國心理學的歷史依據,即使有一些國家的心理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本土心理學歷史資源的重要性,但是還沒有開始構建本土心理學歷史的嘗試。因此,每種本土心理學例證的興起,都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本土心理學歷史。這種本土心理學歷史不但可以成為各種不同本土心理學理論進行交流的依據,也可以成為心理學是否具有本土性的判斷依據。一種合理的本土心理學理論應該是本土心理學歷史的延續和發展,一個完善的本土心理學也應該由本土心理學歷史和與之對應的本土心理學共同組成。總之,本土心理學是多樣化的,與此相對,心理學的歷史也應該是多中心的。在建立本國心理學的同時,各國心理學者也應該開始著手構建本國的心理學史。
(二)多形式的心理學史與心理學本土化多中心的心理學歷史也應該是多種形式的。心理學的歷史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心理學史家托馬斯•黎黑曾區分了“舊心理學歷史和新心理學歷史”。[23]舊心理學史主要涉及大人物和大事件。新心理學史實際上是描述“時代精神”的歷史。斯托金(Stoking)區分了“厚古說和厚今說”兩種不同的心理學史研究方法,“厚古說”是為了過去而研究過去,“厚今說”是要試圖說明過去與現在的關系。不同形式的心理學史又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可以劃分心理學的學科界限,有的是為了綜合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有的是為了批判心理學的過去,有的卻是為了尋找心理學發展的內在線索。因此,各個不同國家的心理學歷史又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豐富對本土心理學的理解。也就說,對于不同國家的本土心理學我們既需要知道其心理學歷史中的大人物,以及這些大人物思想的演變;也需要知道本土心理學如何按照時代的要求去發展。既需要知道本土心理學的歷史是什么,也需要明確本土心理學與其歷史的內在關聯。多種形式的心理學歷史,服務于多重目的,又都成為本土心理學不可缺少的歷史資源。
(三)本土心理學歷史作為心理學本土化的判斷標準隨著心理學本土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各國本土心理學者開始嘗試“內發性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但是研究的結果相當繁雜,大家好像自說自話,看不出彼此有什么關聯及頭緒,也看不出本土心理學研究與非本土心理學研究有什么差別。而本土心理學歷史則可以成為這個判斷標準。也就說,一種本土心理學理論或者技術如果是傳統心理學歷史的很好延續,并有所發展,則可以說這種心理學是該文化情境的本土心理學,如心性心理學與新心性心理學、禪定和森田療法之關系。另一方面,如果一種心理學理論和技術起源于外來的心理學歷史,那么它一定不是本土心理學,如“易學心理學”和“周易人格模型”、“陰陽五行說”和“五行人格說”之關系。因此,本土心理學的歷史可以成為判斷本土心理學的一個有效標準。結語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一個歷史的視角可以為心理學本土化的發展提供許多幫助,可以使人對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進程、原因等內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歷史的視域也要求心理學應該建立一個多中心的心理學歷史,以對應新興的多元的本土心理學例證,并挑戰和打擊所謂的文化中心的霸權行為。心理學需要一個多中心的心理學歷史,多中心的心理學歷史更需要多樣化的形式。正如丹齊格所說:“一個現代心理學的歷史,實際上有助于心理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解慶福葛魯嘉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