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文化研究心理學當代走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化心理學自身的發展和演變體現出一系列重大的轉換和轉折,具有思想原則、理論基礎和研究范圍上的不斷擴展。就文化心理學的發展轉向來看,從民族心理學到文化心理學的進程體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提升。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的歷程之中,最為關鍵的是從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的研究轉向,最為核心的是從心理文化到文化建構的研究轉向,最為根本的是從文化建構到文化創造的研究轉向。這包括研究框架、研究原則、研究思路和研究預設的重大的轉換、顛覆的革命、研究的躍進,涉及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實證到實踐、從描述到解釋、從單元到多元、從分離到共生、從普適到本土的范式更替。文化心理學呈現出多元化、多學科、生態化的演變趨勢。文化心理學的學科使命包括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范式、研究原則、思想框架、方向引導和學科規制等五個重要的方面。
關鍵詞:文化心理學;歷史進程;當代復興;重心轉換;演變趨勢;學術使命
在心理學的多樣化和多元化的學科分支當中,文化心理學屬于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學科分支。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對文化心理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考察和探索,提出了要創造和運用內含文化的心理學。關于人類行為的科學研究本身就要去運用跨文化的觀點。但是,正因為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很難加以解釋,使得其研究結果被廣泛地忽略了。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是為了排除文化而得出普遍的結果,所以這就另外需要一個新的學科,那就是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是將人的心智看成內容驅動的、特定領域的、環境構造的、歷史變化的、文化多樣的。①有研究則指出,文化心理學是為了使人的認知具有意義。那么,文化心理學就是有關人的存在方式的科學。這關系到或涉及人的心理的更高級的功能,如人的心理意向性,人的目標指向性,人的適應復雜性。那么,文化就是檢視人類經驗的透鏡。②有研究認為,文化心理學是對心理學追求普遍性的挑戰。在許多國家中,心理學都是舶來品,是從國外引入的。這帶來的常常就是對特殊性的忽略。在本土文化之中,不僅環境是特殊的,與環境直接相關的心理行為也是特殊的。這帶來的就是“旁觀者”與“親歷者”之間的區別,就是“置身于外”與“置身于內”之間的區別。③有研究認為,心理學家實際上就應該是文化人類學家。這強調的就是所謂的“新文化心理學”。這涉及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對主流心理學進行批判,提倡更具文化敏感性的心理學研究,二是號召對心理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這涉及對人文性、文化研究、社會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等進行關聯。④有研究探討了基于活動理論觀點的文化心理學,強調文化活動、文化產物、文化理念對心理現象的影響,并認為文化活動、文化產物、文化理念與心理現象是辯證的關系。⑤這在心理學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之中顯得尤其突出和鮮明。當然,文化心理學自身的發展和演變體現出一系列重大的轉換和轉折,具有思想原則、理論基礎和研究范圍上的不斷擴展。這包括在文化心理學研究范式上的轉換,體現出文化心理學在發展趨勢上的特征,以及在文化心理學的學科使命上的承擔。因此,文化心理學的未來走向實際上正在匯聚一系列的重要資源,正在積聚一連串的重大變革,正在凝聚一波次的重點轉換。
一、文化心理學的歷史進程
文化心理學經歷了自身的演變和轉換。有研究考察了文化心理學的歷史進程、演變階段,指出文化心理學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或階段。在不同的時期里,文化心理學的知識論立場、方法論主張、研究進路特色及研究方法特征都有重要的變化。①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是追求共同和普遍的心理機制。當時的文化心理學假定人類有統一的心理機制,致力于從不同的文化中追尋這一本有的中樞運作機制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者通常是采用跨文化的理論概念和研究工具來驗證人類心理的中樞運作機制的普遍特性。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文化心理學開始關注人類心理的社會文化脈絡。當時的文化心理學轉而重視人的心理行為與文化母體的聯系,特別是從社會文化的脈絡去考察和說明人的心理行為。這就不是從假定的共有心理機制出發,而是從特定的社會文化出發。這一方面是指有什么樣的社會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心理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是指運用特定文化的觀點和概念來探討和說明人的心理行為的性質、活動和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文化心理學強調人的主觀建構、象征行動及社會實踐的文化內涵。那么,文化就不再是外在地決定人的心理行為的存在,而是內在于人的覺知、理解和行動的存在。社會文化的環境和資源的存在及作用取決于人們捕捉和運用的歷程和方式。正是人建構了社會文化的世界,也正是如此建構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為的方式。此時的文化心理學開始更多地從解釋學的觀點切入,通過解釋學來建立文化心理學的知識。這實際上表明的是,文化心理學的學科在思想發展和理論建構的過程之中,進而在研究方法和考察工具的進化之中,最后在學科建設和學術進步的演變之中,自身的理論范式和研究框架曾產生的變革和轉換。那么,研究范式的轉換給文化心理學所帶來的就是思想理論的更替、方法工具的轉換、學科學術的遞進。文化心理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和更替,可以體現在以特定尺度來衡量的方面。那么,早期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范式是將文化的存在看作決定心理行為的外在制約條件。后來的文化心理學研究范式則排除了文化,而是將心理的存在看成是自主決定的,甚至心理本身是決定文化的。目前的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則是將文化與心理看作是共生演變的,是一體化的進程。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之中,最為重要的是從民族心理到文化心理的研究轉向。有研究考察了創建科學心理學的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所起始的民族心理學的探索。研究指出,馮特所開創性分離的個體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在除了重視實驗室對個體心理的研究之外,還同樣重視研究種族心理。這屬于人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產物,也就是由民族心理學所體現的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他所探索的民族心理學的問題包括了如民族的語言、藝術、宗教,乃至于婚姻與家庭、圖騰制度、鬼神的信仰、道德與法律、勞動與生產、戰爭與武器等人類文化的要素。這些要素雖受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制約,但實質上是心理活動的表現。馮特所重視的不僅是實驗室中對個體對象的研究,他在民族心理學這一領域中,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人類文化的全部要素”進行考察。馮特的《民族心理學》包括了四個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始人,涉及原始人的發現、婚姻和家庭、社會結構、語言和思維、早期的巫術和魔鬼的信仰、藝術的萌芽、智力特征和道德特征;第二部分是圖騰制度,涉及圖騰制度的一般特點、圖騰文化的階段、圖騰的部落組織、圖騰制度的婚姻、圖騰崇拜的發展形式、圖騰時代的藝術;第三部分是英雄與神的時代,涉及英雄時代的外部文化、家庭組織、階級分化與職業分工、法律制度的起源與發展、神的起源、英雄時代的藝術;第四部分是人性的發展,涉及的內容包括:一方面,“人性”指全人類,或者至少絕大多數的人;另一方面,“人性”具有價值屬性。這涉及人際關系和民族間交往中所表現出的倫理特性。這一層意思使“人性”一詞包含了雙重含義,即“人類”和“人類本性”的含義。世界帝國、世界文化、世界宗教和世界歷史代表了人性發展的四個主要步驟。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研究為心理學開拓了一個十分廣闊、亟待開展的新領域。①從民族心理學開端,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是關注人類個體、人類生理和人類生物的心理行為,而且也關注人類群體、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的心理行為。因此,民族心理學不僅涵蓋了群體心理,進而涵蓋了社會心理,并且涵蓋了種族心理,更是涵蓋了文化心理。那么,在心理學開端的民族心理學是廣義的民族心理學,是包括了群體、社會、種族和文化的心理行為的探索和研究。從文化心理學的發展轉向來看,從民族心理學到文化心理學的進程體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提升。這不僅預示著文化心理學從開端的相對狹小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后來的相對寬廣的探索空間。盡管從早期的發展來看,民族心理學、種族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都在同一個架構之中,但是在后來的學科分化、細化、整合、綜合的進步中,卻可以將這些不同的探索框定在各自有限的學科門類之中。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的歷程之中,最為關鍵的是從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的研究轉向。其實,從文化心理學成為獨立的心理學的學科分支門類開始,一直著眼的是關于文化心理,也就是將在特定的文化生態、文化存在、文化環境、文化條件等之中的人類心理行為當作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但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態圈中,不僅存在著特定的人類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而且也生成了和延續著特定的心理文化。②這包括了人類所創造的,特別是心理行為的研究者、解說者、干預者等所提供的,關于人類的心理行為的不同的理論、方法、技術、工具等心理學的文化構造、文化構成和文化產物。前者就是所謂的文化心理,而后者則是所謂的心理文化。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才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因此,心理行為和心理探索、心理探索與心理文化、心理文化與心理科學等才是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的最為重要的體現和表達。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進步和擴展的歷程之中,最為核心的是從心理文化到文化建構的研究轉向。心理文化不僅是人類的創造和表達,而且也是心理的產品和傳統。那么,心理文化最能夠體現的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文化的建構、文化的發明、文化的創造、文化的更替和文化的演變。建構、建構主義、文化建構、文化建構主義等就與心理學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特定的發展樣態。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的歷程之中,最為根本的是從文化建構到文化創造的研究轉向。文化建構強調文化本身整合相關要素而創造性地構造,反對和摒棄的是本質主義的理論預設,提倡和強調的是生成主義的理論前提。因此,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和探索就在于重視和依賴文化的創造主義。
二、文化心理學的當代復興
在心理學的歷史或變革進程中,心理學研究出現的是文化學的轉向。③在心理學的當代的或目前的發展中,文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一個學科、一種潮流、一種取向,正在呈現出暴熱的態勢。文化心理學的關注和研究,是心理學研究者不可忽視和不容輕視的熱點。當然,如何理解文化心理學及其演變,其中涉及多重的含義與多元的取向。不斷增加的關于文化心理學的探索,論述了文化心理學的興起和內涵、發展與啟示以及文化心理學帶來的對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突破和重構。在有的研究看來,文化心理學具有雙重內涵。一種內涵可以表達為“文化心理”學,關注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為主要研究內容;另一種內涵可以表達為文化“心理學”,強調研究者的文化負載,以“心理文化”為主要研究內容。當前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這妨礙了對文化心理學的整體理解。④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重要視角,文化心理學蘊涵著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標及學科性質的獨特理解。由于文化心理學興起的時間較短,其必然還要不斷吸取各種養分,實現內部取向的不斷整合,提出更加明確的研究綱領。⑤文化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在方法論上對主流心理學有很大的突破。這也就是突破了主流心理學研究的還原論、簡化論的范式,突出了生態學研究方法,重視在實際語境中的研究;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范式,強調主位研究;超越了文化中立、價值中立范式,重視同文化研究;重視了解釋學方法,用本體論解釋學突破或替代精神分析的方法論解釋學。①這可以提供心理學研究的新視野。考察和探討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學與文化的實際關聯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的演變和發展,可以為心理學的考察和研究提供新的視野。在心理學研究中,對文化的忽略和排斥,對文化的曲解和誤解,都大大限制了心理學研究者的眼界和視野。這使心理學的研究很難更為完整和深入地把握人的心理行為,很難更為系統和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行為。合理地說明和解釋人的心理行為的文化屬性,深入地考察和理解心理學研究的文化性質和文化根基,有助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這可以提供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考察和探討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更有利于開辟和拓展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在近些年來,與文化有關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和心理學研究分支都有了擴大和增加。后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熱潮、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推進、多元文化論的研究綱領都極大地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文化心理學分支學科的迅猛發展、跨文化心理學分支學科的快速成熟、社會心理學分支學科的極大擴張都使得心理學學科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壯大。這可以催生心理學的新理論。心理學厘清自己與文化的關聯性和依賴性,確立自己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資源,為心理學的理論建構和理論創新提供了資源和養分,提供了靈感和想象的空間和平臺,提供了理論應用的途徑和方式。長期以來,心理學由于缺乏關于文化的探討和探索,使心理學忽略和放棄了許多重要的文化滋養。這不僅使得心理學的理論建設非常薄弱,也嚴重限制了心理學參與文化創建的功能。心理學學科發展壯大的重要標志,就在于其理論學說的建構和創造。心理學理論學說的提出和創造,就在于獲取更大和更好的平臺和資源。挖掘心理學的文化資源,是心理學的理論新生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可以催生心理學的新方法。對心理學與文化關系的探討,可以革新心理學的方法論,可以衍生心理學研究的新方法,可以把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放置在新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之中。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來說,其研究方法的確立和更新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自然科學的研究。這給心理學的研究帶來了精確性,但也有對人的心理行為的曲解。那么,如何把社會科學和文化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學研究,如何更好地確定心理學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文化屬性、文化優勢和文化缺失,就決定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豐富化和多樣化。這可以催生心理學的新技術。心理學的技術應用包括心理學技術手段和技術工具的發明和創造,也包括心理學技術手段和技術工具的使用和推廣。這都要涉及心理學應用的文化背景、文化條件、文化環境。心理學技術應用的文化適用性決定了心理學的社會影響和生活地位。并不是說心理學的技術和工具是可以普遍適用的,是可以跨越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加以運用的。怎么樣使心理學的技術應用更為有效和實用,對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的探討就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學的新技術的發明、新工具的創造,都要考慮到特定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容納和接納的問題。這可以促進心理學的新發展。心理學學科曾經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和發展,心理學學科還應該在人文科學的基礎上得到快速的推進和發展。這必將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加貼近人的生活和人的發展。這也必將使心理學擔負更重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文化歷史的問題、文化背景的問題、文化環境的問題、文化差異的問題,是心理學學科發展的重大的問題。心理學越是貼近文化、體現文化、促進文化,就越能發展和壯大。這應該成為心理學研究者的明確的意識。
三、文化心理學的重心轉換
文化心理學的考察和研究也有著自己的研究綱領或研究范式。這實際上成了制約文化心理學的重要的思想原則和理論框架。在文化心理學的學科發展歷程中,不僅有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和循序漸進,而且也經歷著研究框架、研究原則、研究思路和研究預設的重大的轉換、顛覆的革命、研究的躍進。這其中就包括了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實證到實踐的范式更替,從描述到解釋的范式更替,從單元到多元的范式更替,從分離到共生的范式更替,以及從普適到本土的范式更替。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實證到實踐的范式更替。實證論哲學也可以稱之為實證主義(positivism)。實證主義具有多種理論形態,在此主要泛指傳統自然科學獲取客觀知識的科學方法論。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論,不僅涉及獲取經驗資料的方法,而且涉及構造科學理論的規則。實證主義堅持的原則在于,任何知識都必須依據于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理論命題只有被經驗證實或證偽,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這種實證的原則在科學研究中或心理學研究中的最為典型的體現,就是實驗主義和操作主義。實驗主義是對實驗方法的強調和依賴,實驗方法的長處在于保證了感官經驗或經驗事實的可靠性,不僅能使之得到精確的分解和測定,而且能使之得到必要的重復和反復的驗證。操作主義是對理論規則的強調,操作定義的長處在于保證了科學概念的有效性,也即任何科學概念或理論構造的有效性,都取決于得出該概念或該理論的程序的有效性。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家族中的一員,采納了實證主義的立場。這表現為科學心理學一度對實驗主義和操作主義的投靠和依賴。許多心理學家都信奉實驗方法,并堅信實驗方法對理論的優先功效。這有時被稱之為“以方法為中心”。堅持實驗主義的心理學研究者會在實驗室中像對待其他自然現象那樣來捕捉和切割心理現象。操作主義也曾經在心理學中頗為流行,許多心理學家都希望借此來重新清理和嚴密定義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實證主義的立場使心理學只能以特定的研究方式來考察人的心理。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分析到解釋的范式更替。解釋學也常常被稱之為釋義學。解釋學是現代西方哲學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解釋學對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許多心理學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考察過解釋學對西方心理學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引導作用。有研究者指出,解釋學、現象學、實證論一道成為了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三大勢力”,對西方心理學特別是對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解釋學的發展來看,其經歷了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本體論解釋學思想,以及利科的結構主義解釋學和拉康的后現代精神分析學。解釋學的方法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將人的心理和行為視為解釋的文本,支持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發展,促進了精神分析理論與治療方法的新發展,強調了心理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動態性。①有研究是在現象學的解釋學的基礎之上,探討了文化心理學研究的開展。這是試圖在心理學的實證論的基礎之上的研究以外另辟蹊徑,開辟解釋學基礎之上的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這實際上就是處于文化之中的“另一種心理學”。文化實際上并不在人、心理、心理學等之外,而就是一體化的存在。解釋學轉向的文化心理學將放棄原有的“文化變量”“文化影響”“文化模式”等概念及其支撐系統。這將重新確立被實證心理學所拋棄的宗教、情感、詩意等心理學的重要的內容領域。②解釋學具有重要的心理學方法論意義。解釋學方法論作為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支持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發展,但同時它自身又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色彩。縱觀西方心理學百年發展史,解釋學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尤其對理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文本”為對象,以理解和解釋為方法,重視整體性和歷史制約性原則等四個方面。一是以“文本”作為對象。解釋學的關注焦點是日常實踐活動的語義的或文本的結構。這個結構是一個有意義的關系整體,表現在心理學中,即是把人的心理現象或人的心理行為看作一個有意義的、有內在結構的統一體,是一個“文本”。二是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與研究對象相適應,解釋學所運用的方法既不是邏輯分析的方法,也并非觀察或實驗的方法。解釋學所倚重的是內省、體驗、理解和解釋。三是關聯性或整體性的原則。如把人的心理現象或行為看作一個文本,那么,它必定遵循意義的整體性原則。關聯性或整體性強調的是整體對于部分的重要性。四是時態性或歷史制約性。人的存在和理解都表現為一種歷史。相對于人類復雜的心理和行為來說,純粹的客觀性和價值中立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人類的心理生活中包含有幸福、滿意、本能或目的等價值指向成分。因此,解釋學強調解釋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強調解釋必定受一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受解釋者的知識經驗、受解釋者所帶有的“成見”“期望”或“設想”的影響,反而是一種十分合理的見解。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單元到多元的范式更替。很顯然,在西方文化生態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心理學是具有單一文化性質的心理學。但是,這種單一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學卻打著科學心理學的旗號,被推廣到不同的非西方文化生態環境之中。這成為心理學后來的本土化歷程的重要轉換。在世界范圍之內,文化卻是多元的存在。心理學從單一文化的基礎過渡到多元文化的基礎,這就使得心理學的發展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可以說,心理學的發展曾經是建立在單一文化的背景或基礎之上,傳統的西方心理學就是建立在西方的一元文化的基礎上。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多元文化主義心理學的出現和濫觴給了心理學的發展和演變一個重要的轉機和提示。心理學的發展不再是具有唯一標準和唯一尺度,也就不再是具有唯一根源和唯一基礎。多元文化納進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多元文化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基礎,多元文化匯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這都在各個層面上改變了心理學的研究進程。這凸顯了文化的存在,凸顯了文化的價值,凸顯了文化的功能,凸顯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分離到共生的范式更替。在科學研究中,在心理學研究中,在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研究中,分析、分離、分解、分割常常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就把原本是一個整體的對象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細致的考察和研究。西方的主流心理學從物理學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研究中繼承了客觀主義的模式,其最為重要的特點是分割了主體和客體,主體是觀察者和研究者,客體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從而,觀察者和研究者就是鏡子,提供的是公開的資料,可為他人重復獲得;提供的是公開的理論,可為他人重復檢驗。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所采取的是分析的研究方式。心理現象與環境條件都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因素,然后在實驗室中定量分析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共生主義的研究原則是把原本一個整體的存在,但被人為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又重新組合和整合為一個整體。對共生本質的認識,最早是從生物界之間的相依為命的現象開始,共生雙方通過相依為命關系而獲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生物界的這種相互依存現象反映了生物界的存在本質是共生。進入到人類社會,乃至整個宇宙,一般的共生內涵就是:共生是人類之間、自然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命運關系。共生的基本類型可分為包括生物學的共生和人類社會的共生等類型。前者是指生物學性的異種之間的關系,后者則是指以人類這一生物學上的同種為前提的,并有著不同質的文化、社會、思想和身體的個體與團體之間的關系。共生就是共同的變化,就是共同的成長,就是共同的創造,就是共同的擴展,就是共同的命運,就是共同的結果。文化心理學理論框架從普適到本土的范式更替。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所謂的普適主義,也可稱之為通用主義。這是主張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尋求單一的研究原則和研究標準,追求普遍適用的方法和技術,強調對心理行為的唯一描述和解說。這成了心理學研究的支配性的與核心性的通則。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立足于特定的文化。或者說,文化是心理學植根的土壤和養分的來源。在過去,無論是心理學的發展還是對心理學發展的探索,都缺失了文化的維度。其實,文化是考察當代心理學發展和演變的重要視角。當代心理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文化、心理文化、文化心理的探討。心理學本土化就是對西方心理學以科學化的名義對非西方文化的排斥的一種反叛。心理學本土化就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之上。因此,多元文化論強調文化的多元性,強調把心理行為的研究同多元文化的現實結合起來。
四、文化心理學的演變趨勢
文化心理學經歷了自身獨特的發展演變和成長歷程,這是文化心理學走向成熟和繁榮所必須要經歷和磨礪的。文化心理學的不斷壯大和進步,不僅體現出研究中心和探索重心的轉換和轉折,而且展現了思想理論和研究工具的豐富和完善。文化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和演變,有過對文化的排斥,也堅持了自身的文化取向,有過對文化本身的不同的把握,也體現了文化心理學的未來走向。文化心理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地演進,這給文化心理學本身不僅帶來了或呈現了迅速的學科壯大和知識豐富,而且也提供了或展示了重要的發展走向和演變趨勢。毫無疑問的是,文化心理學一直就在成為心理學眾多分支之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學科。當然,文化心理學的演變所呈現出來的演變趨勢主要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那就是多元化的演變趨勢、多學科的演變趨勢、生態化的演變趨勢。首先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多元化的演變趨勢。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和演變正在從一元化的歷程轉換到多元化的趨勢。強調文化的單一化和單邊化是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之中所體現出來的重要特征。這包括了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中所貫徹的西方的優勢文化的支配性和主導性。這成了文化心理學一直流行和貫徹的文化支配性。但是,伴隨著各種不同的和多元的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叉,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研究的多元化等就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逐漸占據了主流的趨勢。其次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多學科的演變趨勢。文化心理學在自身的演變和發展的歷程之中,逐漸開始擺脫和放棄單一學科的研究方式,而是采納和聚合了多樣學科的研究模式。這不僅在于文化存在和文化心理的多內容領域的存在,而且也在于文化探索和文化研究的多學科探索的聚合。這體現在文化學與哲學、法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緊密關聯,而且也體現在文化心理學與理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心理學、政治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等多分支學科的彼此交叉。因此,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和探索就必然要走多學科合作的道路。最后是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生態化的演變趨勢。文化心理學本身就是處在生態化的背景之中。這里所謂的生態化至少包括了如下幾個重要的方面。一是文化的生態化,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化、文化的多重化共同導致了文化的構成、構造和構建的生態性的存在和表達。二是研究的生態化,這里所體現和倡導的是關于文化存在、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是多樣化和多元化共生的關系。這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所帶來的和貫徹的就是生態學的方法論,就是生態化的研究原則和探索思路。
五、文化心理學的學術使命
文化心理學從誕生開始,就預示著一種獨特的學術使命,那就是不僅成為一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心理學分支學科,而且也是心理學學科發展和研究進步的具有關鍵性質和成為指導原則的研究方法論。因此,這也就使得文化心理學成為描述、解說和預測人類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的科學門類,同時也成為引導和支配心理學合理發展的方法論原則和研究性預設。這實際上就屬于文化心理學的雙重的學科使命。而且,正是由于文化可以成為方法論原則和研究性預設,從而就使得文化心理學的關于文化心理行為的探索能夠成為可能和可行。因此,文化心理學的學科使命就包括了五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范式、研究原則、思想框架、方向引導和學科規制。
一是文化心理學能夠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范式。文化心理學轉換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范式,就在于文化心理學所能夠提供的關于理解人類的心理行為的理論預設,以及關于心理的科學研究的思想前提。就如同生物學、生理學、神經學曾經一度通過還原論而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和解釋原理一樣,文化學、社會學、民俗學也同樣可以通過整體論而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和解釋原理。因此,文化心理學實際上就具有了雙重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門類,二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原則。后者也正是將文化心理學當成是心理學發展的理論范式的根本。
二是文化心理學能夠成為心理學探索的研究原則。文化心理學不僅是心理學的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學科分支,而且也可以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這實際上也是心理學能夠擺脫物理主義、生物主義、生理主義等不同的生物學化的重要的思想基礎、理論原則、研究框架。文化心理學所能夠提供的心理學探索的研究原則包括了文化決定的原則、文化傳統的原則、文化環境的原則、文化創造的原則。
三是文化心理學能夠成為心理學考察的思想框架。文化心理學可以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的和支配的思想框架。這也就將文化的歷史、文化的傳統、文化的環境、文化的條件、文化的預設等均放在了心理學探索和解說的首要位置上。因此,人類的心理行為的存在和科學的心理探索的活動都可以看成是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活動,都可以體現文化的性質和文化的特征。
四是文化心理學能夠成為心理學發展的方向引導。文化心理學在心理學學科的整體發展之中,也可以起到方向性的引導,從而平衡心理學的探索和研究的曾經一直存在的和應該糾正的偏頗。正視文化的存在、文化的背景、文化的現實、文化的發展,重新構造心理學的理論思路,重新確定心理學的發展路徑,重新規劃心理學的研究走向,就給了心理學的學科發展一種全新的定向。
五是文化心理學能夠成為心理學進步的學科規制。文化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完全可以平衡心理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之中所一度出現的物理學化、生物學化和生理學化的傾向,從而扭轉心理學發展過程之中的偏差。成熟和壯大的文化心理學通過關于文化心理和文化科學的約定和原則,來規劃和制定心理學本身的常規的躍遷的進步和發展。生物學顯然給心理學帶來過支配性的、決定性的、引領性的制約作用,那么同樣,文化學也可以給心理學帶來啟迪性的、擴展性的、重構性的學科規制。文化心理學的學術使命并不僅僅在于揭示文化心理、文化情感、文化行為、文化人格等心理行為的獨特的文化性質和文化存在,而且也在于框定心理科學、心理探索、心理解說、心理干預等學科發展的獨特的文化方向和文化路徑。因此,文化心理學就肩負著促進心理學學科、學術、學理、學說的快速發展的重任和使命。這也就無疑是放大了文化心理學探索的視野、存在的空間、學術的景觀和實施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