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教育文化差異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253名中國幼兒園教師的調查,揭示了中美兩種不同文化下的幼兒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的差異,并從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以文化差異的視角對中國傳統的幼兒數學教育實踐進行了反思,認為當前的數學教育改革應該在保持自身文化特點的同時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積極因素,并指出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文化過程。
關鍵詞數學教育文化差異
一、中國人看美國式教育:對253名幼兒園教師的調查
美國幼教專家凱米依在其《怎樣教幼兒學數》一書中曾引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母親要她5歲的孩子每天吃飯時給每人的盤子里放一條餐巾。家里經常是4個人吃飯,這個兒童平時能數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這一任務時,還是先到碗櫥里拿來第一條餐巾,放在一個盤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櫥拿來第二條餐巾,放在第二個盤子里……拿4條餐巾就來回走了4次。當他5歲3個月16天時,才第一次想到要數盤子和從碗櫥里拿來的餐巾,數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個盤子里,他這樣做共持續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來了一位客人,比平時多了一個盤子。他仍像往常一樣拿來4條餐巾,但是當他看到有一個盤子空著時,沒有再去拿一條來,而是把已經放在盤子里的4條餐巾收起來,放回碗櫥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務。第二天,沒有客人了,他仍舊走了4次,這樣做了5、6天,他才發現要數盤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媽媽告訴他來了一個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樣分發4條餐巾,但是當他看見有一個空盤子時,只是再去拿了一條餐巾。第二天,沒有客人了,他先數了一下盤子的數量,然后再去拿來相同數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來,他也能應付自如了。
這是一個非常“美國式”的教育案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這個孩子的生動的發展過程,而他的母親一直隱藏在后臺。當我看到這個案例時,心中不由生出一個問題:中國的教師和家長會如何解讀這個故事呢?這個故事的“中國版”又會是什么樣的呢?為此,我以安徽省合肥市的各級各類幼兒園教師為對象進行了調查,共收回253份有效問卷。安徽省地處中國東部內陸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在國內居于中等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介于東南沿海和西部地區之間,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樣本。
調查采用開放式問卷進行,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
A.您如何看待這位媽媽的做法?
B.如果您是這個孩子的媽媽,您會怎樣做?能不能說說您的理由?
前一個問題,可以反映出調查對象對美國式教育的看法;后一個問題,則可反映出中國式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為避免對調查對象產生暗示效應,問卷中沒有明確說明此案例來自美國文化背景。研究者將教師們對案例中教育方法的評判進行分類編碼:肯定(A1)、否定(含部分否定,A2)、未明確表態(A3)。同樣地,也將教師自己愿意采用的教育方法進行編碼:采納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1)、不采納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2)、未明確表態(B3)。調查結果以雙向表的形式呈現如下。
結果顯示:有143人對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表示肯定,占57%。然而愿意實踐這種教育方法的教師總共才有48人,占19%。有107人明確表示不會采納這樣的教育方法,占42%。在這107人中,有71人明確表示贊同這樣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會去實踐它。
二、不同教育觀的文化差異分析
人的教育行為都是受其觀念影響的,而教育觀念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關于教育的看法和做法,也會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從上面所述的案例以及眾多中國教師對該案例的評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存在什么樣的差異。
1.案例中折射出的美國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
僅根據一個案例就斷言美國教育如何、如何,未免失之偏頗。我們愿意冒這樣的風險,是因為它的確具有典型性。下面我們就對這個案例作一個深入的剖析。
這位美國媽媽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為:為兒童提供問題解決的情境,讓兒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兒童在親身的經歷和體驗中獲得自然的發展。成人往往隱退在后臺,并沒有干預兒童的發展過程,更不急于將高級的或正確的方法直接教給兒童。
這種教育方法隱含了以下教育觀念:
兒童天生具有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動機,具有主動發展的潛能。教育應該創設環境,讓兒童的這種潛能得以發揮。
兒童通過他自己的個人經驗學習。只要給予適當的環境刺激,兒童就能自己獲得發展。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更傾向于關注兒童的學,而不是成人的教。這種信念,在皮亞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體現:“你教給兒童的越多,兒童自己發現的就越少。”
2.調查結果顯示的中國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
根據調查的結果,僅有19%的中國教師會采納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而42%的教師作出了“中國式”的回答。我們將這些回答選取一部分呈現如下:
如果我是孩子媽媽,我會在旁邊稍微提醒一下,因為孩子還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導是應該的。
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媽媽,我會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家里有客人來,讓孩子在發餐具時多發一份。
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媽媽,首先讓他數盤子,再讓他取相同數量的毛巾一一對應進行配對。先給他正確的示范,鞏固數字和數量的對應,當家里來了客人時,讓他操作,自己發現問題。
如果我是這位母親我會及時糾正孩子,教育孩子(將)數和事實相聯。
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母親,我會先給予幼兒引導,讓幼兒認識自己做法的錯誤,幼兒是沒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師的引導。
我會給他提示,教他、啟發他。理由是因為孩子年齡太小,可以在他動腦動手之前啟發他。
我不會讓他這么傻干,我會教他怎么去做,也許不會太直接,間接地去教他。
我會直接告訴他這個規律,因為這樣更節約時間,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發現。
以上回答雖然五花八門,但我們從中可以大致看到中國式教育方法的特點:成人為兒童設定一個問題的同時,也設定了一個“正確”的答案,當孩子不能正確解決問題時,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預設的正確答案時,成人就會給予幫助。幫助的形式從直接告訴答案、指出并糾正錯誤、示范到啟發、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這樣的教育方法所隱含的教育觀念是:
成人比兒童擁有更為高級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因而往往掌握問題的答案,同時也有責任對兒童的學習給予幫助。
兒童具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學習情境中成人更強調兒童的“接受能力”即記憶和理
解,并將其看成是遷移和運用知識的前提。
兒童需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學習,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后者因為可以縮短學習所需的過程,少走彎路,更快地達到正確的結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徑。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更傾向于關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兒童的學。認為教給兒童的越多,兒童的潛能就越大。
3.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差異的文化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不能將這種差異簡單地歸結為西方家長擁有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或是西方家長的素質較高等等,而要從中美文化背景的差異去分析,方能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
我們以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觀念上的差異根本在于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無二致。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體表現卻有不同。
美國家長并不比中國家長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國家長負責任。他們這樣做,是基于這樣的兒童觀:兒童有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們,這是教育的前提。這種對兒童世界的發現和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實質上根植于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傳統,即尊重個人、尊重他人(包括兒童)。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平等關系重于權威關系。
但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權威”恰恰是一個核心概念。大到社會政治體制、小到家長結構中,等級和權威概念無所不在。在教育中,這種權威概念表現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識的控制和行為的控制。如成人將自己的知識強加給兒童、而不考慮兒童的理解,要求兒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等。“兒童是需要教的”,這幾乎成為每個中國人對于兒童的基本觀念。而在中國文化中,教的意義又常常等同于“告訴”、“教導”、“指示”。中國家長一方面忽視對兒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正是中美教育觀念的一個巨大差異。在我們的調查中,雖然只有60人(占總數的24%)對案例中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評,但這些意見大多集中于一點,即美國媽媽的指導不力:
這位孩子似乎太累了,來回跑了那么多次,而家長為什么沒有予以適當的引導,而任由孩子自由發現,發現時間似乎太長了。我比較贊同這位家長的做法,但我覺得家長還應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提示。
我認為這位媽媽沒有及時對孩子的做法給予指導,而促使孩子很長時間做出笨拙的事情。在發現孩子錯過幾次以后,要向孩子提出問題,使孩子對自己的做法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至于走彎路。對孩子最后的(正確)做法應給予肯定。
佩服她的忍耐,我是急性子!雖然我知道讓孩子去探索、總結自己去尋找答案,可是如果我給孩子上一堂關于節省體力的課,通過試驗、舉例,讓他盡快找到做事的思維方法是否更好?
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對所作的事進行總結的能力,發現事物的規律,成人即家長也沒有及時地給予規范引導,以至幼兒在完成任務時走了很多彎路。
我認為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方法不對。
這位媽媽給了孩子做事的機會,卻沒有給他做事的方法。
上面引述的這些評論,或許可以映證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
三、反思中國幼兒數學教育
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應該如何對待文化間的差異?立場問題是首要問題。我們明確反對文化虛無主義的立場。那種“言必稱希臘”、認為西方教育理論就代表著中國教育的進步方向的觀點,實際上是無視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存在。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生長的土壤,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的多樣性使得世界豐富多彩。只有在追求文化多樣、承認文化差異、保證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行文化間的對話。也只有通過文化間的對話,才可能促成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這也正是本文的寫作動機所在。
在對中美教育觀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和分析之后,我們有必要回過來反思中國的幼兒數學教育。當前,很多人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提出了批評,但是中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數學教育的改革又應向何處去?也許文化差異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些問題。
1.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幼兒數學教育?美國式教育給了我們什么啟發?
如前面的分析所言,在中國傳統的幼兒教育中,確實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批評的,集中表現為兒童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就數學教育而言,我們還常常看到,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仍是教師示范、講解,幼兒記憶、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缺少操作和體驗的機會。而這正是美國式教育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的確,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兒童的發展過程,應該給兒童更多的機會去體驗,特別是引導兒童自己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但是,有人把傳統幼兒數學教育的問題歸結為教得太多,甚至提出幼兒園無需數學教學,我們不敢茍同。事實上早已有學者指出,中國學生數學能力明顯優于美國學生,這和早期數學教育實踐中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大有關系(林嘉綏等,1999)。國外也有類似研究表明,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和方法等因素是兒童數學能力發展文化差異的成因之一(周欣,2004)。而更多來自教育實踐的經驗均告訴我們,幼兒數學教育對于兒童數概念的發展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由此看來,學科取向的課程設計、集體形式的教學組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做法,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在數學教育領域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總之,對待中國傳統的幼兒數學教育,我們應該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而在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我們更應警惕“將洗澡水和嬰兒一起潑出去”的做法。超級秘書網
2.傳統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改變嗎?應如何改變?
應該看到,我們的幼兒數學教育實踐正在發生一場變革。可以說這也是文化對話的結果,或者說是西方教育觀念影響的結果。從調查中就能看出,超過一半的教師對美國式教育持肯定態度,其分析也深得其精髓:
這位媽媽是個聰明的好媽媽,表面看上去她沒有做什么事,但就是通過這段過程,鍛煉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能有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
同意這位媽媽的做法,這樣孩子對這種體驗記憶更深。
孩子在給盤子分毛巾的過程中確實走了許多彎路,但是在一次次的分配操作中,孩子終于一層層發現,一步步地靠近捷近方法,雖然母親沒有過多的引導,但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晰可見,或許母親的引導可以更便捷地幫助孩子找到方法,但卻束縛了孩子動手動腦,以及嘗試探索的權利。
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孩子去親身體驗、親身經歷事情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變化的原因。
我要是這個孩子的媽媽,我會讓他自己去做,發現問題,如果只是家長一味地去告訴他,他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只有讓他自己去犯錯誤,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的數字:有71人明確表示贊同這樣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會去實踐它。她們的
理由也比較相似:
她很了不起,很有耐心等待,她看重的是過程,讓孩子自由探究。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媽媽,我沒有這個耐心,可能會給他一些提示,或者讓他想一想,怎樣才能每人一條毛巾。
看到這個故事,我很有啟發,知道這種做法的好處,但有可能懶于實踐。
雖然這位母親讓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困難再讓他自己慢慢走出誤區,但孩子走了很多不必走的冤枉路,如果在教育研究中,這是一個好辦法,但這是在日常生活中,繞路太多。
也許不會像上面那個母親一樣,還是給孩子灌輸,告訴他該怎么做。覺得有點太浪費時間。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們在這里引述這些教師的語言,是想說明這樣的觀點:西方教育理念已經并正在影響中國教師的觀念,然而從觀念到行為的轉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其中,既受制于教師對教育理論的理解程度,更受制于傳統文化的慣性力量。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不管這些教師心中是否存在明確的文化意識,變化仍在她們的身上緩慢地發生著。這正是文化對話的結果,也是文化對話的追求。我們希望“西學東漸”的結果不是改變中國人對教育的理解,而是豐富中國人對教育的理解。
參考文獻
[美]康斯坦斯·凱米依著.方觀容等譯.怎樣教幼兒學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瑞士]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周欣.兒童數概念的早期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林嘉綏、周正.中美6歲兒童數學概念發展的比較研究.邁向21世紀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優秀論文集.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