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話教學障礙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對話角色的不平等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擔負的職責是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要思考所任課程的全部教學活動的總體方案,又要考慮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學生是主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所特有的學習活力、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這里,“主導”是就教師的職業功能而言的,指的是在教學這一特殊認識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體”是就其所處的人際關系而言的,說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身份與地位。“主導”是相對于“被導”而發生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和被導分別是教師與學生,說明的是教與學兩種角色的關系。這種角色扮演模式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在教學中學生實際上演變為被動接受消化的“主體”。然而教與學雙方只有在平等的環境中,彼此才會敞開心靈,進行真誠的交流,并產生積極的意義。因為真正的對話“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施與,另一方則消極收納”,而是“雙方共同處于一種作為主體的積極的自由狀態”,是“從一個開放心靈者看到另一個開放心靈者之話語”。否則的話,在對話過程中,如果有一方存在著任何形式的不平等,交流就會受到阻礙、影響。
二、對話資源的不對稱
對話教學的實施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教師和學生擁有的對話資源只有大致相等,雙方的對話才有可能在一個平臺上展開并產生共鳴。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師生擁有的對話資源不對稱的現象。教師都受過專業的系統教育,又有多年的教學實踐,擁有較豐富的對話資源。相反,學生擁有的對話資源則比較貧瘠。因為學生要想擁有豐厚的資源,必須在課外做大量的積累工作,而一名大學生一學期需要掌握的課程達七八門之多,每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能夠讓學生進行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有限,難以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收集儲備資料和進行經驗積累。
三、對話方式的不規范
由于大班制的制約,課堂對話教學大多采用學生分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認為這樣可能會使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增加。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小組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存在,有些學生思維活躍、善于表達,有些學生則思維遲緩、不善言語。不善言語、思維遲緩的那部分學生常常主動放棄發言機會,那些善于交流表達的學生則往往被推舉為發言人,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這樣的對話自然難以顧及到全部。因此,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全班同學都在對話,實際上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是少部分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獨白”轉向“對話”是一種必然,我們要更新思維,積極應對并適應這一趨勢,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轉換角色,重構師生關系
對話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對師生關系形成正確的認識。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作為一種全新教育理念的對話教學,要求的是師生各自以平等的主體角色,融入“我”與“你”的交往關系之中。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師將是自己真實而完整的人格,采用平等交流等方式將自身擁有的知識“提供”給學生,并指導學生,讓學生理解教師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對于教師的這種角色,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多爾(W.E.Doll)將它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firstamongequals),并認為這不是對教師作用的否定。“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習情景轉化為與這一情景共存”。與之相適應,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另一方———學生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以主體的角色融入對話之中的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師生相互尊重、友好合作,整個對話教學的過程在充滿著人文關懷的情境中進行,洋溢著寬松、自由和愉悅的氛圍。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得到發展、完善,并能體驗到成就感與自身的生命價值所在。
(二)協商話題,共享話語資源
對話教學以話題承載的問題為起點。話題應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以及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學生生活實際的需要協商確定,并提前告知學生,以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并對文獻資料進行認真研讀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話題的選擇要注意兩點。一是話題要有層次性和開放性。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反映出思維的漸進特征,實現對話主體各方持續不斷的話語投入。依托問題的對話要能不斷突破學生既有的智能結構,設疑、質疑、答疑,促成對話者在反思和互動中達成理解和共識。二是話題要有時代性和創新性。要立足當前世情、國情、社情,關注當下學生所思、所慮、所惑。話題商定后,參與對話的各方進行廣泛的交流與辯駁,求同存異,力求在辯證批判中增進共識。
(三)改善條件,滿足對話需求
當今,高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仍然是班級制。班級人數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效。對于倡導多元主體之間開展廣泛而深入交流的對話教學來說,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想展開充分的交流,班級的人數不易過多。這樣教師才能深入地了解、掌握所在班級學生的情況,每一個學生也才會有參與對話、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一個學生是否參加課堂對話活動以及參加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受到座位的位置的影響。因此,在課堂座位的布局上,需要按照有利于對話的原則進行設置,盡量采用“馬蹄型”“圓桌式”“T字型”等格局,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機會。還可以利用新型的溝通交流方式如BBS、E-mail、微信等,為更多的學生參與對話提供便利,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魏自濤 單位:湖北科技學院 思想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