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及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正面臨著許多困境和問題。因此,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建設的需要,政府格外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尤其是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傳播的重要陣地,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養其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新事物、新思想層出不窮,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面臨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文化困境
在全球化的急劇變革中,世界面臨著多元化的文化困境。一方面,多元的文化讓我們以更加多樣化的角度來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給我們帶來了思想的混亂,混淆了我們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沖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交雜,這些多元的文化使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信仰危機。尤其是受到西方淡化意識形態理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沒有自己的主流價值觀,而是人云亦云。再加上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將信息碎片化、切割化,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體地位受到威脅,且進一步加劇了人們思想的多元化。
(二)認識困境
長期以來,國家和政府都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并通過一系列的文件加強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是高校領導、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都存在認識上的問題。首先,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國家強調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過就是所謂的面子工程。因此,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課程安排和人數安排上都將其邊緣化,而且對公共政治課的教師和專業政治課的教師實行兩套衡量標準。其次,部分高校教師也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認識。一些教師由于認識不足,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變為滿堂灌的枯燥課程,由此產生惡性循環,加重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最后,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學校管理層和教師沒有講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使得學生本身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沒有什么興趣,甚至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空洞,毫無新意,既不能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也不能幫助就業,是一門空有其表的貴族學科。
(三)方法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在文化和認識上走入困境,在教學方法上也走入困境。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一言堂形式主導課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社會實踐少;只注重傳統的授課方式,忽略了多媒體的應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二、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困境的應對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適當地進行思想政治輔導,激發他們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最后,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針對大學生當前存在的思想問題,結合其自身特點及實際需求,為其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
(二)科學設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既要體現國家的主流價值思想,又要貼近當前的社會實際生活,更要體現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教師應努力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價值。為此,教學內容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這些理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豐富這些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教育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首先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采用互動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辯論賽、師生研討等形式,將以往教師的單向教學模式改為雙向互動模式,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數字技術,增強教學的靈活性,拓展教育資源和范圍。
三、結語
當前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嚴重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發展,要想帶領其走出困境,就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李青嵩,劉純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境及對策[J].重慶與世界,2011(9):52-54.
作者:弓玉彬 單位: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