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課程改革公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首先,我們的頂層設計、制度設計尚不夠科學、完善。面對公共藝術教育,為數不少的教育單位的領導同志對于藝術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視“藝術教育”為“娛樂”,這種潛在的思想觀念是應試教學思想的遺存,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文明和先進程度,要促進公共藝術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首先打通思維觀念的通道。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強調,“我們叫做“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制、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夢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這種一致恐怕不是單純的喜悅與悲哀,而是與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強度、簡潔和永恒流動中的一致。……音樂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領導者必須建立起來藝術教育的專業化的知識素養。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對藝術教育給予充分的認識。在人事、職稱評聘、工資制度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保證藝術教師的根本利益和工作積極性。鑒于大多數高校藝術教育設施缺乏、落后,應該大力加強對于藝術教育設施的投入,為學生樂于教育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1957年,前蘇聯在人類史上第一次將人造衛星送上茫茫太空,給了美國當局以當頭棒喝,這引起了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反思,他們普遍認為正是美國長期奉行的“實用主義”原則,導致了美國教育的功利性上升,精神生活的乏味,這主要體現在美國藝術教育的衰壞上。經過十年的探討和規劃,美國政府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創立了《零點項目》,由著名哲學家和美學家尼爾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主持。為什么要以“零”命名?在美國的教育者看來,用“零”表示對藝術教育認識的空白。他們決定從頭開始,因此這個“零”不是數學意義上的零,而是空白,或者叫做nothing。《零點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如何在學校中廣泛開展藝術教育,建立起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并重的戰略性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革命。之后的20多年里,美國對該項目投入上億美元,參與研究的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數百人。在《零點項目》的推動下,美國不僅在中小學普及了藝術教育,而且自上世紀70年代,在多所大學對本科生進行藝術與思維方式相關的教育實驗。
目前,在全美,70%的高等學校設立了藝術學或音樂系。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美國的教育政策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美國國會1994年3月通過了克林頓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在美國首次將藝術與數學、歷史、語言、自然科學并列為基礎教育核心學科,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中的主干課程,這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這種時代大潮的裹挾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得以推出,這是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有史以來第一套在聯邦政府直接干預下,由全國性教育組織的藝術教育官方文件和具體的實施總則。這套文件的調研工作從1992年開始,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美國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美國的政策不僅提高了整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藝術的品位,對于國民思維方式的全面性和包容性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藝術教育課程定位不明晰的問題,相當部分高等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是由本校進行專業藝術教學的院系來承擔,教學特點的不一致性,凸顯了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尷尬處境。教師在這種體制下,也缺乏積極創新研究教法的動力,基本是以盡義務的心態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這就違背了公共藝術教育的根本初衷。從公共藝術教育辦學比較成功的兄弟院校的經驗來看,完成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學的剝離是必要的,并成立獨立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客觀地講,能借助本校豐富的專業藝術教育資源來充實、公共藝術教學是一件值得鼓勵的舉措,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引導教師注重教學方法的因人制宜,來滿足非專業藝術學生的知識訴求。而在教師的管理方面,則宜予采取藝術教育中心聘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進行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的擴大;另外一方面,經過競聘上崗的專業教師也更愿意投身到公共藝術教學活動中,并且可以從藝術教育中心的課時中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打通藝術教育教學的銜接環節。
再次,目前絕大數高校中藝術教育師資力量緊缺,尤其是熟悉公共藝術教育基本規律的人員更為匱乏,部分高校還存在著因人設崗、因人設課的奇怪現象。要打破這一局面,亟需厘清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從源頭上下手,建立起穩定可靠的藝術教育師資隊伍,鼓勵有興趣、有余力的專業藝術教師作為師資補充,積累師資儲備,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公共藝術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認知與課程體系建設
要提升公共藝術教育的辦學水平,課程設置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如何處理好學生的審美訴求與課程安排的問題,是公共藝術教育能否最終走入學生內心并且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本著以學生為主導的基本方略,公共藝術教育要以全面的藝術鑒賞課程為主,以理論講述為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自覺融入到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來,感受藝術所帶來的審美快感和情感宣泄,并輔以必要的、生動的理論探討,啟發學生的心智,并促進對于藝術現象和風格生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因而課程設置與安排是進行公共藝術教學辦學模式探索的重要方面。
第一,公共藝術教育要注重體驗式教學方法,而不是專業化的理論教學,這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必須清晰了解且加以把握的重要方面,因而如何使學生與藝術作品產生共鳴、互動,從而實現人文關懷是衡量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指標。奧地利音樂家阿諾德•勛伯格(ArnoldSchoenberg)在《風格與思想》中曾經指出:“‘音樂欣賞’通常給音樂學生提供的不過是一部作品的氣氛。音樂所發散的麻醉性對感官起作用,而不包括理智。”在課程設置方面,《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規定的八門藝術教育公共課程:《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影視鑒賞》、《書法鑒賞》、《藝術導論》(有些院校稱《藝術概論》),均是以藝術鑒賞和基本藝術知識普及為基本立足點,以作品和理論的融合為教學目標,以藝術審美精神為授課主旨,引領學生充分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藝術作品和風格。若采取“滿堂灌”式的傳統理論化的教學范式,勢必使大量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感到無趣和厭倦,從而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課程講述中,教師不應囿于自己的專業興趣而對課程有所傾斜。如在《音樂鑒賞》中,不僅僅要引領學生了解、欣賞中西方傳統藝術作品,對于當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當代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也應采取寬容、兼容并蓄的視野,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層次。從公共藝術教學規律看,只有讓學生以輕松自由的心態充分融入課堂,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拋棄以往“藝術學不學都一樣”、“藝術是讓那些有藝術天賦的學生學習的”陳舊觀念,使藝術真正走入大學生的內心,當是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目的的正確有效途徑。
第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相對獨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從而使得教學難以實現由點及面,這需要我們首先解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問題。客觀地講,美國目前所執行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是十分強調藝術各門類間以及藝術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的,“各門藝術學科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要求在各門類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尋求合理的聯系。”這種針對藝術教育的觀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得以印證和確立,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通過教學活動,喚起學生的感知精神和創造能力,構建起對藝術活動的興趣,豐富人類的感性能力,而并非掌握一兩門具體的藝術技能。公共藝術教學應打破藝術各個門類之間所謂的壁壘,以綜合化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瑞士音樂理論家恩斯特•庫爾特(ErnstKurth)在《浪漫主義和聲及其心理基礎》中認為,“綜合藝術”的觀念,早在瓦格納以前就全神貫注于精神探索了。它不是基于感情表現的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在樂劇形式中的簡單的匯聚,而是根植于對一切藝術本原的綜合領會之中。在綜合藝術里,它的展開不在于量的多少,也不在于形式上的聯合,而是天然一致。歸根結底,其藝術創作的內在的、深刻的根源,是一種表達意志的作用。這種表達意志,不是音樂、不是文學、不是繪畫、也不是造型藝術,更不是某種概念,而是一種情緒似的感覺所擁有的深沉而廣泛的統一;當它在進入每種藝術各自的表達語氣時,才分散開來,從最深沉的源泉向著意識的光明發展。”當然,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上,應以一門課程為主,作為引領,輔之以藝術表現手段,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例如在介紹唐代樂舞精神的課程中,除了介紹音樂、舞蹈藝術之外,唐代的“顛張醉素”的狂草藝術作品是否可以作為公孫大娘劍器舞極佳的注腳呢,此外吳道子婉轉飛動如“莼菜條”般的線描作品亦是否可加以一并介紹,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個輝煌宏大,充滿生命力的民族所迸發出來的時代聲音。所以藝術教育的呈現應為多元化、多樣化的,通過豐富的藝術語言表達和精神世界的構建,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感性的藝術世界。此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亦不能被忽視,藝術與科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已被廣泛認同,李政道博士在“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中說:“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他們象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愛因斯坦一生酷愛小提琴,英國前首相希恩曾經是一位音樂指揮家,而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同志文采蓋世,尤擅書法,創制了“毛體”;李嵐清同志常年治學于音樂理論領域,這種儒雅平和的藝術氣質,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由此不難看出,找準藝術教育的定位,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塑造人性,完善人的本質屬性,消解異化方面的作用,對于當下的高等教育科學化目標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對于藝術理論該不該教,如何教一直是廣大公共藝術教育一線教師所面臨的十分棘手的問題。毫無疑問,充分理解藝術理論的基本命題、范疇對于深入挖掘藝術作品的內涵與本質,揭示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真理,促進學生思考藝術產生根源和發展的內在依據,從而啟發心智,引導學生進入更加完滿的欣賞境界是大有裨益的。而現實的情況則是教師認為藝術理論對于非專業的學生毫無助益,沒必要講授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另外一方面學生也覺得藝術理論枯燥乏味,味同嚼蠟,在課堂上心猿意馬。但據筆者看來,這一現象的產生根源自我們尚未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缺乏對于藝術理論課程的正確認知,而任課教師也沒有正確理解和掌握藝術理論課程的授課技巧。面對廣大的非藝術專業的莘莘學子,教師應該結合專業、時代、學生心理對于藝術理論作出新的理解,從新的切入點引入藝術理論的基本問題,是藝術理論課程擺攤“枯燥、無聊”的現實處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一種新的“多學科藝術教育”模式開始濫觴、萌蘗,在全美的中小學、大學中逐漸流行開來,這種全新的藝術教育理念,不僅僅帶來了藝術教育的新的階段,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更加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對于藝術理論體系教學實驗的新方法、新視野,我們不僅要廣開言路,還要打開視野,充分汲取積極合理的教育經驗。《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這本書指出,“這種模式通過綜合利用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等四個學科的互動互補關系,試圖將藝術教育的多重效應與美國國民的人文素質”,“顯然,這種互補性的合作方式旨在把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等四門人文學科與藝術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藝術教育這門交叉性的人文學科。”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美國的藝術教育得以廣泛展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種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將藝術理論細化并以整體關聯的方式引入藝術教學過程中,如教師可在課堂播放或演奏一段樂曲,讓學生體驗品味作品中所蘊涵的意境,然后讓學生分別將自己對這個作品進行解讀,在陳述完畢后,教師應再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藝術史內涵;以美學的視角分析這件作品的內容美與形式美,并總結音樂美學的一般規律,提升學生的藝術美學修養;以藝術批評的視界重估藝術作品的當代意義,以豐富的批評素養挖掘藝術作品背后的人類學、社會學依據,對藝術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正如《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中所說的“多學科藝術教育是以多門人文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實際上是以四門相互關聯的人文學科為基礎,來闡釋視覺藝術的教學活動與綜合方法。在這四門人文學科中,藝術創作即藝術作品制作,屬于創造的藝術(artofcreation);藝術史重在理解歷史語境中的藝術作品,屬于傳承的藝術(artofheritage);藝術評論關涉藝術作品的表述,屬于溝通的藝術(artofcommunication);美學致力于揭示藝術表述并從哲學角度分析審美概念性的評論,屬于批評的藝術(artofcriticism)。”
三、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論述,我們認為公共藝術教育是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自我提高完善的重要渠道,是衡量我們國家高等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放眼世界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傳統的歐美教育強國,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都相繼頒布了自己國家的藝術教育文件,可見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道德功能、思維開發功能、精神和情感的陶冶功能已被世界各國所認知。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真實歷史的寶貴經驗和文化遺產,提升我們國家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積極性和質量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而這些工作的前提,就要求我們做好社會調研和教學交流,探討出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更好的拓展我們國家公共藝術教育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成為我們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作者:琚軍紅 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文化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