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原生態理念對現代公共藝術設計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前言
從世界范圍來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世界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顯著加快,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發展,其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鞏固。就我國的公共藝術而言,可追溯到漢代的石闕,其可以看作是我國最早的公共藝術。如今,我國的公共藝術的范圍已經變得非常廣泛,社會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公共設施設計。在手工藝時代,人們與公共藝術的聯系非常緊密,但他們改變自然的創作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在一些原有載體上進行再創作。但是,這樣的創作對自然的破壞程度很小,因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從。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共藝術作品不斷涌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然而同時空間環境的破壞程度也在不斷加劇。于是,公共藝術設計者們又開始重新認識到原生態設計理念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當前公共藝術設計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原生態理念在公共藝術中的體現
1、空間環境與原生態公共藝術的融通
在我國的很多城市,雕塑、建筑等公共藝術看似吸引人的眼球,實際上卻有些雜亂無章,要么空間占據過大,要么本應留有空間的地方被堆砌了所謂的公共藝術。同時,當下一些優秀的公共藝術面臨著無法更好地進入空間環境的處境。顯然,創作公共藝術時必須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包括藝術作品的放置空間等等方面。如果不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就難以表達原有的藝術的主題,同時對公眾的生活環境帶來問題。另外,公共藝術作品自身與環境之間的交融性也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方面,否則,傳達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情感就可能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了。在筆者看來,作為公共藝術創作者不應該只考慮自身的想法或者需要,應當融入大眾的情感與思想,這樣形成的公共藝術才能夠被公眾所認可。換而言之,公共藝術不能夠僅僅只是將作品置于一定的空間環境中,而更重要的是對地方文化傳統的進行表達。
2、原生態設計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懷
如果在一些歐洲國家,人們可能經??梢钥吹揭环N小噴泉模樣的石雕作品,其多數是鑲嵌在石墻上的雕塑水泉,在過去這些都是為馬提供飲水便利的公共設施,然而生活的現象囤積了一種平民文化結晶,其發展至今天已然成為一種公共藝術。在筆者看來,人文情懷也許能夠這樣來進行描述,它是先人一代代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現象,同時是公共藝術的精髓所在。在創作公共藝術的時候,應當要體現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人文情懷。一方面,這樣能夠發揮公共藝術對大眾生活的服務作用,另一方面,能夠使得公共藝術展現出更多的文化的光輝。由此可見,公共藝術作品當中的人文情懷的表達能夠為原生態公共藝術添加更多的色彩。在筆者看來,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會積淀豐富的文化、宗教、歷史和民俗,由于發展的程度不同,每個城市的人文情結也必然存在差異,而這些都能夠衍變成為一個城市的特色。這種與其他城市的差異文化等特色,在原生態公共藝術里就可以理解為人文情懷。蘇州的園林藝術、羅馬的城市雕塑等,這些都是民族精神、城市文化的產物,是一個城市不可缺少的藝術氣質。由此可見,原生態公共藝術設計應當根據當地的生活習俗、人文背景來創作公共藝術作品,以更好地達到與環境融合,與公眾的共鳴。今天,面對文化的缺失、環境的惡化等一系類社會問題,原生態公共藝術也只有考慮和尊重它所處的生活習俗、城市文化等的因素才會變得更具有生命力。將人文情懷融入到公共藝術當中,能夠更好地體現公共藝術的精神需求,并為公共藝術帶來更大的內涵。
3、原生態設計理念與其他材質的組合之美
公共藝術放置于空間環境中,要與環境中已存在的自然因素、材質等有關聯,不能顯得過于突兀,這也是從環境的和諧、統一來考慮。這種材質的多方位考慮,不僅僅指材質本身與環境相融合,還要關注在材質使用的整個過程帶給作品的效果,尤其是使用之后材質的可降解。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的意大利館可以看作利用材質表現建筑空間的典范。設計師采用新型多樣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利用各種成分的比例變化達到不同透明度的漸變。透明混凝土對室外溫度做出不同的反映,使光線不同于以往的單一模式,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都有不同的色彩效果,而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減少室內燈光的使用,從而節約能源。
1、公共藝術設計應當適宜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我國文化歷史長河超過五千年,先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傳統文化瑰寶。因此筆者認為,在現在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元素的運用,讓公共藝術設計更加具有本土化特色,同時更具有人文底蘊。隨著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之間交流的愈發頻繁,在材料、技術、藝術形式以及造型結構等方面的差異也逐漸縮小,并出現了對西方藝術的文化照搬照抄的衰敗現象。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文精神、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沉積,是可與其它地方的相區別的具有獨特價值的因素,將這種優勢運用在現代公共藝術設計當中,不僅能夠更好地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有效增加公共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
2、現代公共藝術設計要求裝飾與物的和諧交融
在筆者看來,我們從某種角度來看,公共藝術是審美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反映,它不單單是對自然環境美的發現,更是對折射出公共藝術魅力的裝飾要素的美的探究。以北京地鐵奧運支線站內設計來看,其裝飾與物達到了很好的和諧交融的效果。其借用我國古代瓷器造型、青花紋樣,這樣一來,青花紋樣作為一種裝飾就能夠很好地隱含于瓷器當中。瓷器造型、青花紋樣的完美結合有效彰顯著北京的傳統文化元素。在以藝術家李道明設計的“猴猴先生”來看,該作品不僅具有很好的藝術觀賞性,而且玩耍和實用性也較好,因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在筆者看來,“猴猴先生”很好地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藝術作品中,在形式、材料方面的運用方面也都很好地做到了與周圍建筑相聯系。正是這樣,“猴猴先生”獲得了公共藝術最佳創意表現獎。
3、現代公共藝術設計要迎合時展需求
在筆者看來,公共藝術設計必須與時俱進,要積極迎合社會和時展的要求。公共藝術設計要體現與公眾的情感互動,這就要求我們的公共藝術設計要為公眾的生活服務,反映公眾的日常生活。反之,公眾難以很好地融入公共藝術作品中交流和交流當中去。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公共藝術應當丟棄過去的生活理念,而應當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對社會與時代性作出相應的反映。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應當尊重自己,相信自身能夠配得上那些高尚的東西。美學家葉朗認為人生有三個層面的需求:每個人都要經歷生活方面的瑣事,為之努力的事業層面以及審美的層面。從這些來看,每個社會與時代都有自身的藝術風格,公共藝術設計應當強調時代的變遷給人們的生活理念、水平等所帶來的變化,體現作品的社會性與時代性。以當前這個時代來說,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相當的滿足,但是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問題并沒有處理得很好。此時,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逐漸轉為對精神追求。在這種的大環境下,原生態設計理念產生并在公共藝術領域發展起來。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追求發生了顯著的轉變,更加看重自然的回歸,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公眾對公共藝術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既要能夠滿足公眾生活的需求,又要能夠體現地方的人文特色,更要有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李樂山曾經提出,以人為本,只能夠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降低機器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本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對人類生存環境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因此,現代公共藝術設計更需要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想,將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等觀念融入公共藝術設計中。為了人類的美好生活以及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公共藝術在關注藝術性的同時,更要有利于人類的生存生活環境。
作者:王雍博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