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兒科護理技術精品課課程開發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臨床護士日常工作內容主要包括臨床護理、科研和教學3個方面,分布最廣的崗位是臨床護理。為了具備崗位勝任力,護士既需要掌握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也需要具備人際溝通等能力。為了培養護理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我系以省級精品課兒科護理技術的申報為契機,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進行課程開發,積極推進護理教學改革,將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落到實處,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1對精品課建設的認知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的建設需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特色鮮明,具有示范性和引領作用。在兒科護理技術省級精品課的建設中,我們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專業教育課程觀,并以此進行護理教學改革,培養護理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專業教學改革內涵
我國高職院校在不同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經歷了3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課程改革:第一次是以實踐為本位的課程改革,其優點是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從整體看,仍然強調專業知識講授,忽視能力培養;第二次是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這次改革沒有深入進行,特別是在人才培養上只是單一地培養技能,學生的綜合能力沒有得到提高;第三次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以職業競爭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含義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就是將課程與工作過程聯系起來,經過分析、整合,把工作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序化,并且各個環節又緊密相連;第二是課程設計的工作過程系統化,運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念對課程進行完整的、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并不是全盤否定了傳統的學科體系,而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序化兩個方面。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按照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課程,促進了學生專業能力及社會能力的培養。我國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有必要繼續推廣這種課程教學改革。
3基于工作過程推動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3.1護理專業單門課程目標的改革
單門課程目標是單門課程理念的體現,是單門課程開發的基礎,是選擇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依據。對課程目標的水平分類研究最為著名的是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他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3個部分。我們在精品課建設中,依據以上理論,將課程目標確定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部分。
3.2增強兒科護理技術教學內容的崗位適應性
課程作為育人的方案和載體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精品課建設項目組教師與合作醫院臨床護理專家共同論證臨床護士的能力需求,分析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中兒科護理學的考試要求,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校內專業教師與醫院臨床護理專家共同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將兒科護理學的教學內容整合為兩大模塊,即小兒保健護理能力模塊與住院患兒護理能力模塊,每一個模塊下設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務。
3.3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過程是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這6個完整的行動過程組織學生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可在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中,根據課程目標選用適合的教學方法。
3.3.1為達到課程的知識目標,將案例教學法、概念圖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有機結合
根據課程特點,在精品課建設中,我們以臨床護理工作的真實病例為依據設置典型案例。我們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課前階段,4~5名學生自由組成一個團隊,每個團隊查閱疾病的相關資料,對案例進行全面分析。課堂階段,各團隊針對護理問題提出護理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對護理問題和護理措施進行優化。課堂上的分析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以此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意識。概念圖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護理領域,主要由概念、連線和連接詞構成。在學習和構建概念圖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的熱情,通過構建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構建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概念圖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學生在課下繪制概念圖進行復習,有利于學生掌握護理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
3.3.2為達到技能目標,將“教-學-做”一體化與情景教學法有機結合
職業技能是指在具體的職業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所需的技術和能力,它側重于完成具體工作任務的操作技能和技術方法等。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根據兒科護理技術課程的特點,以專業技能的訓練為重點,由教師示范,學生模擬操作,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采用情景教學法時我們的實施方法為:4~5名學生組成一組,分別扮演患者、醫生、護士、患者家屬等,并進行各個環節的實際操作,其他小組進行點評,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小組各成員在下一個工作任務中輪換扮演角色。這種教學法使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培養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協作精神、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了鍛煉。
3.3.3為實現情感目標,設置跨學科理論與實訓一體化任務
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在重視護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應重視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審美等素質的培養。如設置小兒腹瀉的典型案例,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對患兒實施一般護理、對癥護理、心理護理等一系列護理措施,其中包括多個兒科護理技能操作,如皮膚護理、用藥護理等,并對患兒家長實施健康教育,涉及專業知識及護理禮儀等的應用。通過設置跨學科理論與實訓一體化任務,使護理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培養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3.3.4創新評價標準,準確評估教學質量
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討論、小組評價、問題回答、實訓表現等方面;終結性評價即期末理論成績及技能考核成績。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合終結性評價。
4推動院校深度合作,全面提高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
院校合作是護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院校合作,可以共享校內外資源,共同提高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我校以省級精品課建設為契機,不斷深化校院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院校之間的人才互聘互用,吸納醫院臨床護理專家參加課程建設委員會,共同開展課程調研、共同制訂課程標準;教學醫院護理骨干參與授課、技能考核,共同評價課程;專業教師定期到醫院定崗實習,增強其臨床實踐能力。第二,建立院校合作的護生見習機制。當學生學完一部分學科內容后,學校與醫院共同商定,安排他們去相應科室見習,以期通過這種工作與學習交替式見習,讓學生直接感受到臨床護理專家的專業素養和對職業的熱愛,從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兒科護理技術的教學改革中,以培養高素質的護理技能人才為著眼點、以省級精品課建設為契機,深化院校合作,使學生不斷獲得護理專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情感等。我們在今后的護理專業教學中將繼續深入探索既涵蓋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又陶冶職業情操的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
作者:尚慶娟 王雁 張曉俊 單位: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黃島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