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元式教學法與兒科護理學見習帶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教學方法
試驗組學生見習前進行護理評估技巧培訓;見習時采用典型病案討論式、問題討論式、角色扮演(教師扮演患兒家屬提供病史)、啟發式教學、利用DVD、圖片,同時遵循“所有即所見”等多種方法聯合應用于整個見習帶教過程,在不同的時候、不同場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對照組學生應用傳統教學法進行見習帶教。
1.2考核方法
1.2.1臨床思維綜合能力考核方法
將每組學生帶到老師已準備好的病人床前,由學生進行護理評估及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對病史進行匯總并匯報病史、寫出醫療診斷及診斷依據、提出護理診斷/問題,實施護理措施。考核內容:儀表、用物準備、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健康史采集、體格檢查、健康教育、匯報病史、醫療診斷及依據、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每項均有評分標準,總分100分。
1.2.2問卷調查
見習課結束后,給兩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統一發放,當場回收,發出問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率100%。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通過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滿意度設有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和較滿意均計算為滿意度。
2結果
臨床思維綜合能力考核結果:試驗組(96.33±1.03)分,對照組(84.83±4.67)分,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6,P<0.01)。試驗組學生對多元式教學法滿意度為93.48%,對照組對傳統教學法的滿意度為73.47%,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8,P<0.01)。
3討論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并向專業角色轉換的重要環節。見習帶教過程中,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病例的選擇等,均可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由于兒科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患兒及家屬不配合、新生兒病房的特殊性等,將近有一半的見習課學生沒有機會親自評估患兒,導致一些疾病的典型體征沒法看到,如麻疹病人典型的皮疹特點。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一旦沒有病人或病人不配合時,則由老師介紹病史,然后進行病案討論。這種傳統教學法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只能被動獲得病史資料,學生不能自己動口評估患兒的機會,從而缺乏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學生也沒能見到病人典型的體征,缺乏感性認識。臨床護士的溝通能力是護士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護士綜合能力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加強對護生溝通能力的培養,為以后工作打下基礎。然而護生的溝通能力主要由工作環境、病人配合程度、臨床教師態度、護生自身性格的特點決定。因此,在見習帶教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溝通能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療衛生人才。為解決以上問題,在見習帶教過程中,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觀看錄像、借助病歷、所有即所見等多元式教學法,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本組結果表明:試驗組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核結果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見習課前對學生進行護理評估技巧培訓,然后帶學生到病人床前示范一次,到見習課時再由學生對病人進行評估。見習同學普遍反映:這樣的帶教方法很好,經過老師的示范,我們就知道怎樣評估了,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以往的見習課,我們站在病人面前卻不知道如何評估,問的問題很凌亂,體格檢查時也顯得笨手笨腳,導致病人反感和不信任。多元式教學方法,能創造一個生動、真實的情境,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僅能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護理評估水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收集到可靠的病史資料,準確判斷病情,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與判斷能力及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團結協作的良好學風,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陸青梅羅宇莉張昆珍李彩綠羅秀狀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護理學院兒科護理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