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120名“3+2”五年制高職護生分為實驗組(60名)和對照組(60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法,課程結束后評價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在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臨床思維和能力、增強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意識及提升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評價也都優于對照組。結論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能使理論更好地聯系實踐,提升護生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滿意度。
關鍵詞:角色扮演法;內科護理;實驗課
內科護理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護生既需要掌握嚴謹的內科護理學理論知識,又需要具備護理技能操作能力。但護生在學習內科護理課程時,由于未進入臨床積累相應經驗,導致教學事倍功半,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均不高。角色扮演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材內容中人物的要求扮演相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加強對教材內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方法[1]。為使護生更好地掌握內科護理知識和技能,我校在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中實施角色扮演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1.1.1教學對象
選擇我校2012級“3+2”五年制高職護生2、3班學生共120名,均為女生。年齡l6~18歲,平均(17.06±0.60)歲。其中實驗組60人,對照組60人。兩組生源地、年齡、學制、理論成績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內科護理》(第二版)。
1.2教學方法
兩組均于第二學年開設內科護理課程,由相同教師講授內科護理理論知識,兩組理論與實驗教學課時數相同。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教師按照實踐目的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給出參考答案并布置作業。
1.2.2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法,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班級學生特點及教師素質,精心選擇病例。具體方法如下:(1)課前準備:讓全體學生預習相應病例資料,以學生自愿報名為主,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準備相應情境演練。要求熟練掌握病史,確定場所,準備道具,給學生分配相應角色,重點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已有經歷體會臨床實踐中角色的態度和行為。(2)課中角色扮演:根據課前布置要求學生在相應模擬病房扮演指定行為角色,并對行為表現進行思考。請小組學生扮演患者及其家屬和護士角色,從模擬的情境中真實地感受不同角色的身心狀態。如冠心病病例從模擬患者的突然發病、就診到護士的接診、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及采血、心電圖檢查、醫護患溝通到相應的搶救護理配合及健康教育。(3)課堂交流、討論,教師總結和反饋。表演結束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從采集患者資料、護士態度與處置、護患溝通、醫護配合等方面,分別由角色扮演者、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分析評價。各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概括總結。(4)課后拓展:請學生寫出本次實踐課的實驗報告,并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場所,直接接觸臨床和社會中不同年齡、病情和治療方式的患者,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患者的身心狀況。
1.3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1)課程結束后,兩組均圍繞內科護理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和案例分析題,考試成績作為理論考核成績;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撰寫相應的實驗報告作為實踐考核成績。(2)課程結束后,對兩組發放自行設計的教學方法評價表。評價表共包括6個項目,要求學生從“是”“否”中進行選擇。統一發放,當場收回,共發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for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驗、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考核成績比較
2.2兩組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比較
3討論
3.1角色扮演法可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傳統內科護理實驗教學以學生自己閱讀分析病例為主,而角色扮演法運用直觀手段,使護生感到患者和護士形象鮮明、診療護理過程直觀生動,提高了護生學習內科疾病護理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鞏固所學知識。研究結果顯示,角色扮演法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P<0.01)。角色扮演法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臨床病例情境,使護生在自己關心、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具體化的專業知識,激發了其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習活動成為護生主動進行的、有意義的事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3.2角色扮演法通過模擬醫療實踐情境,內化臨床思維與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2]。在與真實的臨床情境相似的模擬病房中,護生通過角色扮演模仿臨床患者的真實形象、進行護理操作,增加了感性認識;護生如臨其境,通過有效觀察和分析病情,提出護理診斷,解決實際問題,鍛煉了臨床辯證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能熟悉疾病的癥狀、體征,通過具體患者形象的感知來理解抽象的疾病理論知識,縮小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距離,進一步培養了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臨床思維能力、護理操作技能、應急處置和自主學習等能力,有利于盡快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應用角色扮演法顯著提升了實驗組學生臨床思維能力(P<0.01)。
3.3角色扮演法可鍛煉護患溝通能力,提高團隊協作意識
研究顯示,實驗組在對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方面的評價均好于對照組(P<0.01)。在模擬內科臨床實踐情境時,實驗組護生從接待患者、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到完成各項護理操作,無一不需要與患者進行人際溝通。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滲透著教師與護生、護生與護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護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通過溝通鍛煉,體會到良好語言溝通技巧及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有助于其自覺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培養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這與趙春蓮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角色扮演法也使護生更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3.4角色扮演法可培養護生同理心,提升職業素養
職業道德是護士職業素養的核心和靈魂,在重視人文護理的今天更是如此。扮演患者及其家屬角色,能夠促使護生從患者角度看待問題,較為深刻地體驗患者的身心狀態和需求,更好地理解患者家屬的心態與處境,從而能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同時,通過觀察自我與他人的角色扮演,護生對現代護士所需要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樹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形成了耐心、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增強了責任意識、服務意識。
3.5角色扮演法易流于形式,教師需嚴謹組織實施
角色扮演法如果為演而演,過度追求場面熱鬧,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角色扮演法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慎重選題、精心設計、組織和評價。如何根據教學目標精選恰當病例,設計與臨床實踐一致的問題情境,有效組織護生熟悉病例、分組討論,科學評價反饋是重中之重。教師要對角色扮演中的亮點及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及時點評,要求護生注意觀察扮演者的言行舉止是否規范、技能操作是否到位、回答問題是否正確全面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強調理論聯系實踐。角色扮演法通過病例設計,激發護生的臨床思維,讓護生親身體驗,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鼓勵護生“做中學、學中做”,在臨床情境體驗中學習理論與技能,提升內科護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趙春蓮,吳清葉.角色扮演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3):91-92
作者:黃柳萍 單位:浙江省紹興護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