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慢性病管理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農村人口老齡化與新農合制度的沖突
(一)醫療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伴隨著老年人比重的不斷增加,農村人口患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貧乏、醫療水平較低,這種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對我國的醫療保險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二)醫療衛生費用的不斷增長據衛生部門有關資料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據衛生部調查,我國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由于慢性病病程長、治療周期緩慢等原因,加之采用了昂貴的醫療器械和診療技術,加重了醫療費用的開支。我國人均醫療衛生費用截止到2010年的時候,已經由原來的11.5元增加到了1487元。
二、新農合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分析
(一)宣傳工作不到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對新農合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較大的偏頗。此外,相關工作人員在政策細節方面宣傳的欠缺、宣傳手段的書面化等原因,導致農民不能真切了解到新農合所能帶來的實惠,挫傷了農村群眾參合的積極性。
(二)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從新農合試點以來的近十年里,新農合的運行依然是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首先就是立法內容的不全面,對于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機構、新農合資金的籌資方式等方面,都沒有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文。其次就是缺失權威性的立法。目前由省級部門制定的規范性的文件,雖然也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但是嚴格來說,這些規范性的文件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立法體制不健全,不利于增強新農合制度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1資料來源和方法
本研究針對湖北省某縣所有參合人群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新農合報表以及參合人群的住院系統數據,通過SPSS19.0及Excel2007對數據進行處理,將年齡進行分層分析,在年齡分層的過程中數據存在一定的缺失,但是缺失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對有效住院人次進行年齡結構,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流向的分析,闡述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衛生服務需求的利用對新農合基金的影響。
2結果
2.1參合人群年齡結構
老化將對新農合基金帶來一定的風險通過對湖北省某縣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自2008年以來,新農合的參合率基本處于上升趨勢,截至2012年,新農合的參合率達到99.30%,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的農業人口基本被新農合所覆蓋,這是我國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的一個好的開端。但是,參合人口的年齡結構分析結果不容樂觀。從縱向看,除了0~5歲組的兒童參合人數占總參合人數的構成比呈現上升趨勢外,其他年齡組參合人數構成比隨著年份沒有顯著性變化,趨于穩定狀態。從橫向來看,參合年齡段中40~59歲年齡組的參合人數占總參合人數的構成比最高,40~59歲組及60歲組兩個年齡組的參合人數的構成比每年達到50%以上,2012年達到59.31%,接近60%。然而這兩個參合年齡組又屬于發病的高發人群,勢必會對新農合的基金構成一定的威脅。
2.2老年人口的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我國城鎮老年人醫療保障現狀
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尤其令人堪憂,除了“未富先老”之外,醫療保健事業還不發達、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都是挑戰我國應對老齡化的重要障礙。我國在經歷十余年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后,形成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三大基本保險制度為主體的醫療保障體系。截止2011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到90%,新農合參合率超過96%〔8〕,可以說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絕大多數公民。但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及城鄉之間,其保障水平差異較大,且總體保障水平不高,統籌層次過低。當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保障在職和退休人員的門、急診及住院醫療,除上海和北京等發達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對門診醫療的保障較低,除每年撥入個人賬戶幾百元補貼外,僅對重大疾病治療等少部分特定項目給予補貼,對很多低收入的老年人來說仍然是看不起病的。與職工醫療保險相比,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僅重點保障居民的住院大病醫療,保障水平更低。表2所示的我國老年人口2w患病未就診率和年未住院率,可見中國老年人旺盛的醫療需要還不能完全轉化為有效的醫療需求。據調查〔3〕,在全人群2w患病者中有24.4%因經濟原因未就診,應住院未住院患者中高達70.3%因經濟原因未住院,估計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應該更高。另外,現有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全人群設計的,其保障方式單一、保障功能不夠完善,無法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雖然基本醫療保險在繳費比例和醫療費支付比例上給予老年人一定照顧,但是仍無法彌補老年人低收入與高醫療需求的矛盾。而具有補充作用的商業健康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相當不足,當前不僅大部分老年人完全沒有商業健康保險,很多年輕人也缺乏保險意識。作為社會醫療保障的底線,我國醫療救助制度籌資不足、救助范圍小、救助效果微乎其微〔9〕。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任重道遠。
對我國城鎮老年人醫療保障模式的思考
構建完善的老年醫療保險制度
老年人收入低,但醫療需求大,特別是對慢性病、大病治療及長期護理的需求,基本醫療保險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需要通過多層次的保障方式彌補。一,可以建立專門的老年醫療保險制度,例如,設立老年醫療保險制度對部分慢性病、老年病及重大疾病給予保障;設立高齡老人醫療保險制度對70歲以上老人給予更高的醫療補貼;設立長期護理保險對長期臥床護理需求提供保障等等。二,完善對老年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群的大病救治,兼顧慢性病和常見病的醫療保障,加大對基層救助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三,扶持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通過醫療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和失能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品種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人類衛生服務需求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標準已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衰弱,而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都完滿的狀態。醫療保險應向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擴展,通過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服務消費。
提供完善的社區老年醫療服務保障
摘要:互聯網醫療健康已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戰略之一,互聯網醫院的監管政策也逐漸明晰、完善,為響應國家政策與實際便民需要,各地方的互聯網醫院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互聯網醫院主要為慢性病與常見病患者提供復診的便捷,用戶可通過關注醫院公眾號,為患者提供多碼融合碼就醫、在線復診、在線繳費、處方續方、處方流轉、藥品配送、家庭醫生、醫保在線結算等服務。患者在足不出戶情況下即可實現遠程復診,不出家門藥品配送到家。延伸醫院醫療服務半徑,優化醫院服務流程,提高患者就醫體驗。
關鍵詞:戰略;醫保在線結算;慢性病
前言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深入發展,以“互聯網醫院”為代表的創新型醫療服務領域新形態不斷涌現,本文立足于互聯網醫院產生的背景以及我院實際的已建情況,升級我院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堅持以信息化為支持,促進智慧醫院建設;堅持精細化管理,提高經濟運營效率;堅持提供優質服務,改善患者就醫感受,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1背景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健康”工作。李克強總理強調,發展“互聯網+醫療”,讓群眾在家門口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明確了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鮮明態度。同年,福建省頒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行動方案》等意見與方案,促進我省“互聯網+醫療健康”快速發展。福建省作為全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積極推動“互聯網+”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應用,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其中互聯網診療作為減少醫院內人員聚焦、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徑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級機關醫院2019年10月即取得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成為省內第一家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上加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名稱的醫院。福建省級機關醫院通過借鑒全國互聯網醫院開展情況,結合醫院獨有特點與現有資源開展互聯網醫院建設,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對健康和長壽的需求不斷增加。如果沒有針對老年人良好的健康管理,很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的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從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某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入手,選擇社區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現狀,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補充當前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研究,為老年人的社會工作提供經驗和參考,探索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道路。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健康大數據分析;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老年人;校企合作
一、引言
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總數位居世界之冠,因此對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務工作成了目前社會服務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為了提高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務水平,同時將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與高校老年服務管理專業有機結合,本文從社區中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著手進行相關研究。
二、有關理論概述
(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