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學生教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了調查研究的需要,將以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獻資料法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龍江省圖書館電子期刊文獻對關鍵字“教育實習”第二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進行檢索,并查找湘桂資料的書籍為此論文做更好的理論基礎。
一、學前教育本科生學業求助行為的自身影響
因素具性求助或者回避性求助,以實現其社會親密目標。
(一)能力知覺或自尊心能力
知覺指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認知和評價。自尊心是指個體對在其生活學習的環境中自身價值感的認知和體驗。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脆弱假說和一致性假說。脆弱假說認為,幫助會對具有較低能力水平和低自尊心的學生產生威脅感。一致性假說則認為,具有較高能力和高自尊心的學生更不愿求助。自尊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為。自尊感高的人意味著對自己的能力信心大、對成功的期望較高;自尊感低的人則對自己信心不足,容易自卑,對成功的期望較低。向他人求助意味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無力應付所遇難題,會更加傷害個體的自尊心。學前教育專業中自尊感強、對學業信心大的學生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自尊感中等、成績一般的學生更傾向于回避性求助;自尊感低、對學業信心小的學生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或者避免求助,以避免自己因求助帶來的威脅。
(二)學業成績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
在研究中發現高成績者更經常向老師或同學求助,并且他們向老師求助多于向同伴求助。Newman和Goldin(1990)研究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業求助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六年級的學生中間,成績越差,主觀尋求幫助的需要越強烈,而學生卻越不愿意開口求助。這一結果與Good(1987)的觀點基本一致。他認為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所表現出的期望和行為相對消極,這樣可能導致成績差的學生為了避免教師的消極反應和由此帶來的尷尬,在學習中盡管在遇難題時有強烈的求助愿望也不主動求助。在學前教育學生中,就每一科目而言,高成績者更愿意主動提出疑問或者求助。一方面,是因為高成績者對某一科目的興趣和獲得正確題解的渴望促使他們求助;更重要是因為高成績者在這一科目上對自己無論從知識儲備還是解題思路上有很大的自信心;而低成績者由于在某些科目上的基礎薄弱、興趣和信心的不足以及為了避免求助帶來的老師和同伴的消極反應和尷尬,就算有強烈的求助需求也不愿開口。因此,他們為了敷衍任務,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或回避性求助。而在回避求助中,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其知識儲備不足,無法完成其預期的自我解難目標。
一大學生在就業中表現出的主要心理問題分析
在1600名調查的大學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學生沒有勇氣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表現出緊張慌恐,出現缺乏信心的表現;有235名占168%的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表現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爭取和去面對,而是悲觀地認為己不如人,出現自卑心理,以消極的態度參與竟爭;有478名占29.88%的大學生存在定位過高,自我欣賞,產生好高鶩遠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現消極的心理反應,表現出躲避現實、缺乏斗志,對困難、對挫折的承受力差,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竟爭.有361名占22.57%的大學生在困難和矛盾面前退縮,缺乏應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表現出恐懼害怕心理.
二高校體育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功能分析
體育存在其獨特的教育形態,體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內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獨厚的特性,也就展現出來的道德高潔、風格風范、尊謙禮讓、團結協作、勇于競爭、誠信友愛的體育精神,對塑造與強化道德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學地充分利用體育教育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的特殊功能,對學校體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培養模式進行體育教育,教育中體現大體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識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教育過程中融入就業思想、就業能力培養,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組織、適應、協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業綜合能力,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大學生畢業就面臨著就業考驗,高校體育教育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值得我們深思,也是當今高校體育教育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對1600名畢業生調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學生是為了個性追求,崇拜某種體育項目的明星,有的達到癡迷的地步,模仿其動作,對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學生對體育教學是為了就業需求,比如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選擇游泳專業,通過學習和練習,考取游泳教練員和游泳救生員職業技能證書,增加自己的就業砝碼;有594名占37.13%的大學生對體育教育的需求是為了強身健體,通過體育鍛煉使身體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學生選擇終身教育,畢業后想從事教學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學生選擇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將來社會中體現自己的體育價值.
1體育教育能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促進身心健康大學生畢業,從學生走向社會,面臨紛繁復雜社會,就業就給大學生造成身體與心理上的壓力,出現身體虛弱、面黃肌瘦、食欲不振等身體問題,心理上出現慌恐、自卑、自大、消極、恐懼等心理問題.因此,如何緩解大學生的就業身心壓力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而體育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體育運動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研究事實證明,體育運動能有效緩解不良情緒,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消除心理問題,放松身心,調節身心狀態,維持身心平衡,促進身心健康.
1明確規則,積極教育引導
在學生日常學習和與他人交往中,要講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和標準,并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予以批評和糾正,對好的品行要加以表揚和弘揚。這樣,經常教育引導,及時糾正能使學生明白道理,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樣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學生。另外,不斷強化《中學生守則》及其它規章制度,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要從細處著手,做到詳細了解觀察細、量化考核制度細、分工到位落實細,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守紀意識。
2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榜樣
良好的品德不是直接教會的,而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因此良好的師德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主要因素是就是能夠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為。古人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身的行為示范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當教師要求學生時,學生也在衡量教師,孩子們常以身邊的老師做為道德榜樣。這就要求執教者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他的一言一行會無聲的影響著身邊的學生,給學生以良好的熏陶。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以德服人,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成為學生的楷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可以說學校、班級德育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格和行為表現,沒有教師的身教就沒有真正的品德教育。
3開展活動,強化品德意識
要做到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摒棄抽象的空洞的說教,一定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地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知識的充實、哲理的啟迪和做人的道理,大量的實踐表明,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己參與、親身投入、內心體驗,好的品德才能成為學生內在的信念,才能啟發他們向好的道德標準發出內在的動力。為此,我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優化班級德育環境和實踐活動,并且開展的所有活動都指定專人記錄,并在每周末的班會中進行公布,然后加以評比,以喚起學生對良好品德向往和追求的意識。
一、當前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表明,當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著環境、課程、實施主體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1.實施環境的問題
環境泛指個體生存于其中,在個體的交往活動中,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的外部世界。影響思想品德教育實施的環境主要有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
(1)社會環境
從小學開始,學校就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然而道理講了很多,實效卻總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社會有時未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來引導少年兒童的品德發展。現今,一些網絡不健康信息層出不窮,學生甄別能力弱,極易受不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戲,潛移默化地侵蝕了學生的心靈,模糊了他們的道德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