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栽培管理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黃姜;形態特征;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闡述了黃姜的形態特征,并總結了黃姜人工栽培技術,包括地塊和栽培種的選擇、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與管理、病蟲雜草綜合防治以及根狀種莖的采挖與貯運,以期為黃姜人工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1黃姜形態特征
黃姜,學名盾葉薯蕷,也叫火頭根,是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多年生草質藤本作物[1]。地上莖左旋,光滑無毛,有時分枝或葉柄基部兩側微突起或有刺。單葉互生,盾形、三角狀卵形、心形或箭形,葉片厚紙質,兩側裂片圓耳狀或長圓形,兩面光滑無毛,表面綠色,常有不規則的斑塊,葉柄盾狀著生。花單性,雌雄異株少有同株。雄花無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狀,花序單一或分枝,1~2個簇生于葉腋,通常每簇花僅1~2朵發育,基部常有膜質,苞片3~4枚,花被片6,長1.2~1.5mm,寬0.8~1.0mm,開放時平展,紫紅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著生于花托的邊緣,花絲極短,與花藥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絲狀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長1.2~2.0cm,寬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種子通常每室2枚,著生于中軸中部,四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狀莖橫生,近圓柱形,指狀或不規則分枝,直徑1.5~3.0cm;新鮮時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顯皺紋和白色圓點狀根痕。斷面桔黃色,質地細而嫩,干后粉質,維管束明顯。根狀莖薯蕷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達16.15%,是合成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黃姜地塊和栽培種的選擇
2.1栽培地塊的選擇
論文關鍵詞銀杏;品種選擇;育苗;定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遼南地區
論文摘要從品種選擇、育苗、定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總結了遼南地區銀杏豐產栽培技術,以供生產者參考。
銀杏又叫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遺植物之一。銀杏樹壽命長,樹干挺拔,材質優良,果實營養豐富,兼有藥用價值,發展果材兼用銀杏,可以幫助農民致富。據預測,21世紀初國際銀杏市場白果的總需求量約為6萬噸,而目前產量僅為需求量的10%;銀杏葉的總需求量約為10萬噸,而目前產量僅為需求量的20%。可以斷言,銀杏果、葉產品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筆者根據多年來對銀杏栽培技術的觀察和實踐,現將其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目前,主推品種有洞庭佛手、大園鈴、大佛指、扁佛指、大金墜、大馬鈴、七星果、龍潭皇等。
2育苗
論文關鍵詞:油茶;栽培;管理
論文摘要:茶油是優良的有機和綠色食用油,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特介紹油茶的主要栽培管理技術,包括立地選擇、整地、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內容,從而為油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油茶為常綠小喬木。葉厚革質,樹皮光滑,能起到防火作用;喜光但幼齡具有一定的耐蔭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壽命多在百年以上,盛果期一般60a左右。屬深根性樹種,主根發達,具有萌蘗性,再生能力強。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1立地選擇
油茶造林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紅壤、黃紅壤地或pH值在5~6.5、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海拔500m以下陽光充足的陽坡和半陽坡,坡向以南向、東向或東南向為好,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為宜,在山區谷地寬度不足50m的兩側山坡不宜造林。為便于經營管理,造林地宜相對集中。凡土壤含石灰質的地區,油茶生長不良,忌選為油茶造林地。
2整地
新時期,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對于生態環境建設更為關注,十分重視林業發展,在此背景下,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林木栽培種植方式主要為育苗種植。本文就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進行分析,旨在為相關育苗栽培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1林業育苗栽培技術
1.1種子處理
選擇顆粒飽滿、有光澤且適應能力強、抗病能力強的種子,經過風干、浸泡、篩選等步驟,及時去除劣質種子。之后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在陽光下適當晾曬并使用殺菌藥物進行浸泡,有效消除種子內部和表皮的細菌、病菌,降低后期病害發生概率,同時提高發芽率。之后進行種子催芽處理,首先使用溫水促芽。將準備好的種子置于40~45℃溫水中浸泡8h左右,之后將其將置于20℃環境中進行保溫,可在上面覆蓋草簾保溫,之后用溫度相同的清水清洗種子。其次還可以進行熱水催芽。將種子置于80~90℃水中,及時清除漂浮或沒有膨脹的劣質種子,留下優質種子做保溫處理,2~3d晾曬種子即可以進行后續播種工作。還可以通過人工溫床的形式育種,溫床寬1~2m、深0.3m左右,將磚、草作為底層,周圍使用木板等材料進行固定。之后將種子放在1層薄膜上,白天自然放置,夜間做保溫處理,每天翻動1~2次。
1.2容器育苗技術
該項育苗技術是運用特定容器為植物根部提供保護屏障,輔助植物吸收養分,并保障成活率的一種育苗方式。但該技術存在一定局限性,雖然能夠較好地保護苗木根部,但對于病蟲害的抵御能力較弱,在苗木生長過程中,根系容易被固定,導致劣根,影響育苗效果,若對一些性質比較復雜的苗木進行育苗時,還需不斷提高技術應用質量。另外,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先進的育苗容器應用于實際育苗栽培工作中,例如Fertiss無紡布技術,將無紡布為代表的輕質材料制成容器,依靠焊接、黏合、切割等各項操作,具體口徑與高度可以結合實際需求調節,可較好滿足植物生長的各項需求,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容器類型。
古茶園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是一對矛盾體。從保護的角度來講,保持古茶園原景原貌,禁止或減少人為的干擾,是保持古茶樹健康生長的最佳選擇,但這樣勢必會影響茶葉經濟的發展。如何在盡量不破壞古茶樹生存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開發利用,是廣大茶葉科技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殷麗瓊等結果表明,只要措施得當可以使衰弱的古茶樹樹勢得到恢復,土壤肥力也可以緩慢提高。現將古茶園栽培管理技術進行歸納總結,供茶葉工作者和茶農參考。
1古茶園生態系統的構建
古茶園生態系統是自先民們種植茶樹以來,茶樹長期與多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光、熱、水、氣等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態系統。古茶園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具有自我維持的穩定機制,包括病蟲害的自我控制和土壤肥力的自我維持,排除了人為的營養物質供給和病蟲害的防治,使古茶園的茶葉得以保持其優良品質。從整體上看,云南古茶園生態環境與原生態環境相比呈退化趨勢;從局部看,也有保持比較完整的原生生態環境的古茶園,但為數不多。大多數的古茶山、古茶園周邊的森林減少,茶園內的樹木因砍伐或枯死導致古茶園成為單一的純茶園,失去了生物多樣性,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種群和數量減少,病蟲害日趨嚴重,以至土壤裸露,缺水缺肥,再加上人為干擾,原生的自求平衡的生態系統已不復存在。因此,保護和重建古茶園生態系統是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2土壤管理
2.1芟草
大多數古茶園森林覆蓋率較低,特別是茶樹植株較少的古茶園,土壤裸露,雜草極易滋生。雜草不僅與茶樹爭水搶肥,而且是茶樹病蟲害的傳播媒介。因此,全年可進行1至2次芟草,雜草就地鋪在茶樹根莖部。芟草最好在雨季進行,這樣雜草容易腐爛變為土壤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