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全國范圍的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呈現出勃勃生機。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任務顯得更為艱巨和緊迫,各級各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有“五忌”。
一忌急于求成。同志強調,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這就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性系統工程。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要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走出新農村可以進行突擊,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思想認識誤區。
貧困地區農村目前生產生活條件還很落后,不同村屯條件不同、基礎不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也必然會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長期艱苦奮斗,并非朝夕之功。必須立足實際,著眼實效,量力而行。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抓起。依據自身能力,逐步推進,避免盲目蠻干,拔苗助長。尤其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超出群眾的承受能力,以搞突擊運動的方式,一哄而上。
二忌等待觀望。新農村是干出來的,不是等來的。貧困地區廣大干部更要增強緊迫感,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動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去。切不可借口經濟基礎差,無力建設新農村而一味依賴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扶持。只要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為新農村建設貢獻聰明才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就能不斷解決困難和問題,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三忌簡單膚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避免簡單化,片面化,庸俗化。中央提出的“20字”目標,既體現了“三個文明”的建設內容,又體現了和諧社會和黨的建設的全面要求,滲透著“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內容是緊密相聯的一個系統的整體,必須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避免膚淺和片面化:生產發展是中心,是實現其他要求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基本標志;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是現代文明和健康的要求;管理民主是尊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表現。
要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質內涵,就要突出生產發展的中心地位。建設新農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了,才能增強自身的活力,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新農村建設既要立足當前,采取“吹糠見米”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增強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動力。這是新農村能否真正建立起來的根本,如果抓不住這個根本,就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化為建設新村、美化村容村貌。
四忌越俎代庖。農民是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的建設者,更是受益者。推行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政府引導和群眾主體的關系,處理好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不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而且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蓬勃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的社會福利。同時,還要在農民自覺、自愿的基礎上,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只要農民愿意辦的事,就真心實意地支持農民干,從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問題入手,不脫離實際,不違背農民意愿,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自主創業的熱情,就能使農村經濟發展獲得不竭動力。要從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出發,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套。建設什么,不建設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制度來決定。政府在其中只能夠在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把關“如何建設好”的問題,不能搞強迫命令、強制攤派。當然,以農民為主體,并不是要政府無所作為,而是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強化政府的責任,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引導、指導和投入。政府財政的投入,主要用于提供公共產品,私人產品主要靠農民自己投入。即使在公共產品領域,在現有條件下,也得把財政投入為主同社會資金的籌措、農民自愿的投工投勞結合起來。使政府扶持同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更好地相互結合,而不是包辦代替,否定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有以政府為主導,幾個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宏偉大業。
五忌千篇一律。各地農村的情況各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自然條件也千差萬別,人文傳統、風土人情差異很大,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自然各有不同。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只能因地制宜,不能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千篇一律的做法,只能毀掉農村的個性特色,變得毫無生氣,實際操作起來也極不現實。只有綜合考慮自然、經濟、文化、習俗、民族特性等因素,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地域、不同人口、不同民族的村屯,突出和放大各自的特點,權衡各自能力,尊重各自的習俗,注重生態保護和建設,才能建設特色鮮明、富裕和諧、百花齊放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