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經濟年度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去年以來,縣委、政府大力實施新一輪三年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建園區、拓基地、育龍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和旅游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但客觀分析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還存在農業市場化程度不高,農產品質次量少,缺乏品牌,龍頭帶動能力不強,經營鏈條不長,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等問題。加之受自然災害和農產品營銷渠道制約及市場價格影響,農民增收步伐非常緩慢,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愈發突出。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縣大力實施新一輪農業調產的第二年,也是關鍵之年。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及中央、省、市、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現就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及中央、省、市、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圍繞既定的“一增、二優、三高、四化”的農業調產總體思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以井汾灌區退糧轉經、退農轉牧和丘陵山區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為方向,突出用工業化運作的方式、企業化經營的理念、專業化生產的模式全力實施好新一輪調產戰略,構建完善基地支撐、龍頭帶動、農戶聯動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興農、農業標準化生產三項工作,合理布局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村鎮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0億元,比上年增長5.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80元,比上年增長7%,增收175元。
二、工作重點
1、實施園區化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群體。
要通過對十大農業園區的續建完善,推進其覆蓋面積上規模、科技含量上水平、標準配套上檔次,以十大園區為中心,培育具有集群優勢和規模特色的主導產業。通過園區示范、科技創新,輻射帶動區域布局調整的實施。
在種植業上,以井汾灌區為主要區域,擴大反季節、無公害、特色化蔬菜生產,全縣蔬菜面積要達到18萬畝,其中保護地栽培14萬畝,并要培育10個萬畝以上的蔬菜生產鄉鎮、50個蔬菜生產專業村。同時,抓好優勢農產品生產,以井灌區、汾灌區為主,穩步擴大脫毒兩薯、專用薯類和長山藥種植面積;以汾灌區為主,穩定和提高優質油料生產;在南部丘陵地區鞏固以晉谷21號為主的小雜糧生產;進一步鞏固和擴張蘆筍、玫瑰、花卉苗木、藥材等特色種植面積。在發展經濟作物的同時,統籌兼顧糧食作物生產,合理調整糧經比例,努力實現糧經生產兩兼顧、雙保證。
在林果業上,重點抓好以優質酥梨、黃金梨、皇家秋天葡萄、紅富士蘋果、優質紅棗等為主的干鮮果生產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在襄垣、朱坑、東泉、岳壁、洪善、寧固、杜家莊等鄉鎮新發展以黃金梨、酥梨為主的優質梨1萬畝,在寧固、香樂、南政、洪善、中都、杜家莊、襄垣等鄉鎮發展以皇家秋天葡萄為主的優質葡萄1萬畝,全縣水果基地面積要達到17萬畝,同時要完成中低產果園改造5000畝。在朱坑、段村、襄垣、東泉、卜宜、中都、岳壁等鄉鎮發展紅棗2萬畝、核桃及其它干果1.33萬畝,全縣干果基地面積達到20.36萬畝。同時要全力爭取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
在畜牧養殖業上,要堅持穩定發展豬、羊,重點發展牛、雞,突出奶牛養殖的方向,著重抓好以培育經營大戶、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村為主的養殖基地建設,全縣新建高標準養殖小區20個,總數累計達到120個。養牛業要依托世行貸款養牛項目,大力發展以秸稈綜合利用和牧草養殖為主要飼養技術的養牛業,全縣牛飼養量要達到7.5萬頭,其中肉牛飼養量達到6.7萬頭,奶牛達到8000頭;養雞業要依托龍海實業有限公司、國青飼料、維福禽蛋購銷等肉雞、蛋雞養殖龍頭帶動,加快發展肉雞,穩步發展蛋雞,全縣雞飼養量達到710萬只,其中肉雞240萬只、蛋雞470萬只;養羊業要利用退耕還林還草實施的契機,改變傳統的養羊方式,發展規模舍飼養羊。丘陵區重點實行波爾山羊改良,平川區重點推廣小尾寒羊擴繁,全縣羊飼養量達到23萬只;養豬業上要加快瘦肉型豬改良步伐,推廣三元、雙雜交豬品種,穩步擴大規模,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38萬頭。努力把畜牧業發展成為為農民收入貢獻最大的產業。
2、實施立體化種植,提高單位種植面積的產出效益。
要以改進傳統耕作方式為突破,大力普及推廣一年多薦、間種套作等立體種植模式,不斷提高單位種植面積的產出效益。在退耕還林區域,與發展草食畜牧業相結合,重點推廣林草間作模式,全縣林草間作面積要達到2萬畝;在汾灌區重點推廣糧經、糧糧、經經等間種套作栽培模式和溫室、大棚等設施栽培模式,全縣設施栽培面積要達到1550畝。同時,要積極引進推廣各類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高效、專用型農作物品種,大力普及推廣各類先進實用的農業生產科技,不斷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生產程度。
3、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競爭能力。
實施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農業,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要從最基礎抓起,在基地建設、加工轉化、產品包裝、市場流通的全過程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今年要在農業標準化生產、產品綠色認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努力完成辰宇牌肉雞、生節牌腐乳、綠源古牌飲料、威壯牌長山藥粉、益龍牌核桃露、同益牌飼料、辰宇牌飼料等7個產品的綠色認證和襄垣酥梨、朱坑小米、東泉紅富士蘋果、寧固南瓜、中都紅棗、卜宜檳干、古陶鹿茸和雞蛋、岳壁長山藥、朱坑紅星蘋果等12個產品的商標注冊。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要求,在岳壁、襄垣、杜家莊、寧固等鄉鎮組織建設2萬畝蔬菜、2萬畝水果、1萬畝油料的無公害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同時,要加強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健全隊伍,完善設備,推動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步伐。
4、實施公司化組織,充分發揮農業龍頭的帶動作用。
圍繞糧、牧、果、菜四大主導產業培育加工龍頭、品牌龍頭和營銷龍頭,扶持發展壯大,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一要重點扶持牛肉集團、龍海實業、威壯食品、國青飼料、勇康乳業、延虎食品、同康蘆筍、五陽面粉、生節食品等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在經營機制的創新、科技含量的提升、綠色品牌的塑造、利益機制的連結等方面實現突破,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使全縣農副產品加工形成初級加工區域化、精深加工集約化、龍頭加工集團化的優勢格局;二要盡快建設古陶花卉交易市場,進一步完善寧固集貿市場、岳壁農貿市場、南城蔬菜市場、洪善農貿市場、西游駕禽蛋市場等各大市場的倉儲、運銷等設施,與省內外大城市、大市場實現信息聯網,充分發揮吞吐功能,形成大中小配套、種類齊全、功能互補的農產品市場銷售網絡。三要扶持壯大以龍浪果品、維福禽蛋銷售公司等營銷大戶為代表,涵蓋果品、禽蛋、瓜菜、糧油、畜產品等各個方面的農副產品流通隊伍。依托基層供銷社網絡,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協會,加強農戶之間的聯合和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溝通。全縣農村中介組織要發展到65個,農民經紀人達到7150人以上。通過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使種養加、貿工農、肉蛋奶等各條產業鏈條得到有效延伸。
5、實施工程化推進,整體拉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各鄉鎮及各涉農有關部門要對照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結合各自職能特點落實好領導包工程、包項目責任制,高標準組織實施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養牛、農村戶用沼氣、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產品綠色認證等27項農業重點工程。圍繞人均1畝水澆地的目標,大力實施打井配套、節水灌溉、引水提水、水庫改造等水利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推進植樹造林、通道綠化、農田林網、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工程統領、項目帶動,整體拉動農、林、牧、水、機等相關產業發展。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民營大戶投資農業領域,發展民營林業、水利事業,領辦農業龍頭企業,對當年形成規模并達產達效的新興農業龍頭,政府要以以獎代補等形式予以重獎。
各鄉鎮及各涉農部門要在組織實施好已經爭取到的各類上級投資項目的基礎上,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業農村政策傾斜的契機,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優勢,切實加大爭資立項力度,在爭資立項上取得較大突破,讓更多的好項目落足平遙,用更好的項目吸引各方投資,使項目成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對外開放的強大動力。各涉農部門要走出去,主動探尋并及時準確把握上級投資信息,傾全力爭取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扶貧等方面的上級投資項目,年內每個單位至少要爭得2-3個上級投資的農業項目。各鄉鎮也要主動出擊,與有關部門緊密協作,外引內聯,為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爭取更多的項目投資,走項目農業、工程農業、信息農業、基地農業、市場農業的路子。同時,縣委、政府要以項目資金為引導,將農業發展資金、科技三項費用捆綁使用,多方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通過爭資立項、項目實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6、實施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
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制定完善切實可行的村鎮建設規劃,與培育工業、農業、旅游、交通、商貿等區域優勢主導產業相結合,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各種產業向鄉鎮聚集,積極拓展農村就業空間,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深化投資、土地、戶籍等配套制度改革,引導富余勞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洪善鎮要把集鎮建設與科技工業區建設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工業區建設經營城鎮;段村鎮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條件,圍繞交通運輸及工礦型鄉鎮企業發展經營城鎮;中都鄉要積極利用城郊優勢,依托世界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品牌,圍繞以橋頭村雙林寺、杜村古色古香遺址為一條線的旅游業發展經營城鎮;寧固鎮、香樂鄉要積極利用其交通區位優勢,圍繞商貿流通和農機市場建設發展城鎮。同時,要在進一步鞏固鄉鎮機關整治成果的基礎上,以各鄉鎮所在村為中心,以現有建制鎮和大運經濟走廊沿線為重點,從加強道路建設、規范建設行為、整治環境衛生等基礎入手,突出抓好農村路網建設,大搞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輻射帶動區域村鎮建設步伐。今年要完成新增通油路、水泥路村70個以上,全縣200個以上的村實現村通目標,促進鄉鎮面貌和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和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各鄉鎮黨委、政府及各涉農部門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現階段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轉變職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上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搞好農村干部的素質教育,提高農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本領。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發揮好。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要把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把群眾的要求和愿望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與群眾一起研討發展經濟的措施、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功能,努力為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營造寬松環境。
2、推進科技興農。
科學技術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根本動力,發展市場型農業,就是要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一要以十大農業示范園區為示范,搞好科學技術的組裝配套。推廣應用蔬菜保護地栽培、果品恒溫儲藏、產后商品化處理、立體種植、平衡施肥、生物農藥等先進實用技術,加大科技應用力度;二要堅持學以致用、講求實效的原則,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全縣培訓行政村數要達到150個,培訓農民13萬人次,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三要搞好種子工程和畜禽良種工程。大力引進推廣高產、優質、高效、專用型農作物品種,以現有改良配種站點等良種繁育體系為依托,擴大三元雙雜交豬、優質海蘭系列蛋雞、改良黃牛、高產奶牛、小尾寒羊、波爾山羊等優良畜禽品種的比例,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四要以提高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為目標,在國道、省道、縣鄉道沿線大力實施推廣秸稈還田、有機旱作、保護性耕作等機械化作業模式。
3、深化農村改革。
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依法推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全面實施以民營化為核心的水利、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大四荒拍賣治理力度。以制度配套為重點,全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確保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以村帳鄉管為核心,普遍推行農村財務電算化管理;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全面提升村務公開工作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
4、加強信息服務。
農業是信息化應用的重要領域,必須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不斷健全完善信息服務網絡。今年要以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為依托,完成古陶、岳壁、南政、襄垣、洪善、寧固、杜家莊7個鄉鎮和牛肉集團、龍海實業、威壯食品3個龍頭企業的信息服務站建設,與農業部一站通聯網,進入晉商農網。進一步強化縣鄉兩級信息員隊伍建設,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及時準確地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各類種養加、產供銷信息,不斷擴大信息服務范圍。同時,要通過信息網絡,擴大我縣優勢農產品影響,拓寬市場空間。
5、強化扶貧攻堅。
目前,我縣有近兩萬貧困人口未徹底解決溫飽,還有部分村人均收入在950元以下,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態環境較差、地域偏遠、交通閉塞、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解決溫飽問題的難度很大。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中,一部分生產生活條件仍然很差,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任務仍然繁重。加之目前我們解決溫飽問題的標準還比較低,進一步增加貧困地區群眾的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使他們逐步向小康邁進難度更大。面對嚴峻現狀,我們必須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把扶貧開發與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推進貧困地區社會全面進步;抓好扶貧開發項目的立項審批工作,特別要抓好扶貧移民開發項目的爭取實施;繼續做好機關定點扶貧工作,要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生態環境治理和實用技術推廣等重點,創新思路,強化管理,做到隊伍不散,幫扶不斷,在扶貧開發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同時,與機關定點扶貧相結合,縣鄉兩級要組織小康建設促進組進駐農村,著力解決駐村在組織建設上、在發展上、在穩定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切實增強基層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發展力和創造力,使農村基層組織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斗堡壘,切實增強駐村群眾的發展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