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省*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按照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圍繞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建設,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各項改革,落實擴大內需方針和各項政策,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取得了抗擊非典和經濟發展的雙勝利。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主要經濟調節指標好于預期,初步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出現了近幾年少有的好局面。全年本省生產總值實現2521.8億元,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0.2%,高于預期目標1.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其中一產增長6.1%,二產增長12.9%,三產增長9.1%。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9.4:45.2:35.4,分別比上年降低0.5個百分點、提高1.6個百分點和降低1.1個百分點。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力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加快農村各項改革,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6866.4萬畝,農業生產克服了春旱等困難,糧食總產量達到2259.5萬噸,增長2%。種植業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優質專用玉米、大豆以及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增長51.5%、32%和7.3%。玉米大豆輪作面積落實800萬畝,增長14.3%。訂單面積達到3100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5.3%。畜牧業二季度受到非典影響,三季度開始恢復增長。全年肉、蛋、奶產量達到275萬噸、90萬噸和23.3萬噸,分別增長4.5%、3.9%和23.2%,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略有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較好,東高65萬噸大豆深加工、吉安生化16萬噸食用酒精等項目竣工投產;遼源金昌2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華正180萬頭生豬一體化、吉發實業1000噸鵝肥肝深加工等項目開工建設。重點江河治理、人畜飲水、大型商品糧基地、病險水庫、大型灌區配套和節水灌溉等基礎設施項目投入國債資金6.8億元。農民增收渠道拓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0元,增長7.2%,增幅高于預期目標0.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

      (二)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效益再創新高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努力開拓市場,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6.7億元,增長17.9%,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6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2.4%,提高22.2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157.2億元,增長58.2%,創歷史最高水平。長春市工業增加值、利潤占全省的比重分別達到54.3%和64.8%。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電子等支柱、優勢產業產值占工業的比重超過80%。機械、石化等行業增長20%以上,醫藥、食品、輕工、建材等行業增長10%以上,冶金、紡織等行業略有增長。一汽汽車產量超過87萬輛,銷售90萬輛,全國市場占有率近21%。全省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8%左右。

      (三)服務業恢復增長,消費需求穩步提高

      針對非典疫情突發的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減少非典負面影響,進一步做好我省經濟工作的意見》,有關部門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從三季度開始,受影響較大的服務業和居民消費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全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92.2億元,增長9.1%。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增長11.5%,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增長9.1%,房地產業增長10.7%。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400萬人左右,比上年增加約20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10.3億元,增長10.1%。市、縣和縣以下零售額分別增長11.3%、10%和4.8%。積極培育市場體系,加快市場建設。全年物價水平保持正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2%,略高于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

      (四)加大投入成效顯著,重點建設全面推進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方針,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債資金,組織實施國債項目,進一步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5.6億元,增長19.5%,高于預期目標6.4個百分點。其中,基建、技改和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17.2%、28.2%和19.3%;工業投資增長16.3%,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33.7%,其中制造業增長31.6%,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73.7%。

      全年落實到位國債資金29億元,項目392個,完成投資115億元。“十五”百項工程全面推進,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12項,完成投資150億元。*60萬噸燃料乙醇一期、吉化30萬噸合成氨、四平納愛斯15萬噸洗滌劑、集安高句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一汽整車基地擴建、通鋼熱軋超薄帶鋼、大成12萬噸賴氨酸、長春龍家堡機場、長春熱電二廠、靖宇至輝南地方鐵路、遼源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和22個縣城供水等項目開工建設。

      (五)財政收支狀況較好,金融運行保持平穩

      加強稅收征管,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強化財政監管,調整支出結構,努力確保重點支出需要。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289.2億元,增長18.1%,完成預算的108.4%,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54億元,增長17.1%。財政支出409.2億元,增長12.9%。全省各級財政共撥付防治非典專項資金3.98億元,公共衛生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重點支出和重點項目也得到較好保障。

      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支持國債項目、支柱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貸款規模和金融業務不斷擴大,金融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446.9億元,比年初增加414.7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85億元,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765.8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422.4億元,比年初增加211.9億元。

      (六)外貿進出口增長較快,招商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

      努力開發出口市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創新對外招商方式,加強對外經貿合作交流。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61.7億美元,增長66.7%。其中,出口21.6億美元,增長22.2%。在出口產品中,玉米出口984萬噸,創匯10.6億美元,增長34%,拉動全省出口增長15.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1.9%。對歐洲雙邊貿易額達到31億美元,增長105.4%。

      一汽與豐田合資V6發動機、長春富奧東陽塑料配件等一批合資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香港華潤集團整體收購吉發股份并正常運營,中日合資*不二蛋白有限公司增資擴產項目開工建設。*哈達灣電廠和*熱電廠等日貸項目建成投產。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40戶,合同外資金額7.3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5.06億美元,下降8%。其中,外商直接投資3.2億美元,增長0.3%。

      開發區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全省各類開發區預計完成GDP780億元,外貿出口完成11.5億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31%和53.2%。

      (七)就業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就業再就業政策,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新開發城鎮就業崗位42萬個,比預期目標增加2萬個;新就業人數32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4萬人,大齡困難就業對象實現再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低于預期控制目標0.7個百分點。有序建設就業平臺,加強再就業培訓。各市州都成立了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擔保機構,公共職業介紹實行“一站式”服務。

      鞏固“兩個確保”成果,搞好“三條保障線”銜接。當期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16.2萬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領到了失業保險金。發放養老金79.9億元,社會化發放率達96%;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26萬人,失業保險290萬人,分別增長27.8%和2.1%。關心群眾生活,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和城市扶困力度。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7萬人,發放低保資金9.4億元,安排各類扶貧資金5.38億元,比上年增加4500萬元。

      (八)科技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企業技術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轉基因玉米、雜交大豆等高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基地建設,圍繞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現代農業等領域,啟動了注射用重組葡激酶等20項產業化項目。長春光電子國家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通過了國家論證。各類科技園區進一步發展,*大學科技園被命名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全省新認定民營科技企業200戶,累計達到4778戶。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教育體制改革和布局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減農村中小學606所,改造危房16.7萬平方米。實施高中擴招項目,改善了19所重點高中辦學條件,招生能力增加1.4萬人。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省屬普通高等學校招生9.06萬人,比上年增加1.94萬人,錄取率達到7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圍繞“人才興業”戰略,加快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調整,加強職業培訓,努力培養適應振興老工業基地需要的各類人才。

      著力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實施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項目,改善了34家非典定點醫院條件和醫療污水處理設施。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長影集團機制改革步伐加快,長影世紀城一期工程完成主體,省廣電中心項目進入初步設計階段,全省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7%。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普及,2007年亞冬會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啟動。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增強,人口自然增長率4.6‰,低于預期控制目標0.93個千分點。

      (九)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城鄉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按照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圍繞生態建設、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分區域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加強西部鹽堿地綜合治理,實施長白山天然林保護、遼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松遼平原土地面源污染治理試點等項目。治理鹽堿地310萬畝,退耕還林234萬畝,發展生態草14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75萬畝。生態經濟產業不斷壯大,組織實施20大工程66個項目建設,形成了一批綠色品牌產品,累計認證綠色食品達到201個、有機食品84個。全民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公開發行《*省生態省建設公民讀本》,生態文明得到普及和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5元,增長11.9%。城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建設農村道路8727公里,農村電網二期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年內可望實現全省城鄉居民用電同價。城市新增供熱面積700萬平方米,新建、擴建城市道路283萬平方米,改造燃氣管網746公里。城鎮住宅建設施工面積1000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平方米。文明城市、文明社區和文明村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主要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30%、60%和52%,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黨的十六大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組織學習中央精神,統籌安排,積極推進。各地各部門強化措施,扎實工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獻計獻策,擴大宣傳,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開局良好。年初,制定了資源型城市和地區經濟轉型以及煤炭、森工兩大行業發展接續產業方案,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4月份開始,組織編制《振興*老工業基地規劃綱要》,廣泛征求省人大、省政協、各派和工商聯、工青婦以及專家學者等社會各界意見。省政府兩次黨組擴大會、省委常委會和省委八屆四次全會,分別專題討論和審議了《規劃綱要》,經過十多次大的修改,形成了草案稿,并經2月6日省十屆人大八次常委會審議通過。與此同時,積極謀劃和組織實施調整改造項目,匯總篩選項目1000個,其中重大項目600個。10月中旬,國家發改委下達了第一批老工業基地項目計劃,我省11項;第二批我省上報113個項目,有70項初步通過了專家評審。國家啟動了振興老工業基地高技術專項,首批60項,我省列入24項,占40%。現在正在抓緊第三批上報項目的篩選論證工作。

      總體上看,*年全省改革、發展和穩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經濟運行開始進入了快速增長和健康發展軌道。但同時,障礙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經濟運行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老工業基地體制性機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國有經濟比重過高,企業歷史包袱沉重,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資產占工業的比重仍高達80%以上,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40%的企業承擔辦社會職能,每年至少支付35億元費用。企業裝備水平還較落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困難,發展接續產業任務艱巨。二是城鄉居民收入整體水平仍然較低。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絕對值水平不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00元。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全省城鄉收入之比,1990年為1.7∶1,1995年為2∶1,去年為2.8∶1,增加農民收入任務更加艱巨。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很大。去年全省結轉城鎮需要就業勞動力78萬人,今年預計新增30萬人。而新開發城鎮就業崗位預期48萬個,新就業人數約38萬人,就業缺口較大。年內還有60萬名左右下崗職工向失業保險并軌。此外每年有200萬左右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領域轉移。社會保障能力不足,全省每年養老保險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億元,低保資金缺口大體4億元,目前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縣失業保險金赤字運行。四是經濟發展環境亟待改善。我省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仍然較多,在市場秩序、信用程度、法治環境以及政府服務等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近兩年我省實際利用外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5%左右。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措施力度,認真加以解決。

      二、*年計劃安排及主要工作任務

      *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十五”計劃的關鍵一年。按照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八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切實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轉到調整結構、提高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上來。用振興老工業基地統領各方面工作,深入實施科教興省、縣域突破、開放帶動和人才興業戰略,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振奮精神、科學務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推進“二次創業”,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初步考慮,經濟調節主要預期目標為:本省生產總值2780億元,增長10%左右,人均GDP10000元;城鎮新開發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新就業人數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5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增長6%;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0%,收支基本平衡。

      其它預期目標:工業增加值增長12%,凈利潤1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110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0億元,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2%;外貿進出口總額67億美元,增長8%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力爭超過5.5億美元,增長8%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以下。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

      按照省委八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用振興老工業基地統領各方面工作,緊緊抓住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積極發展服務業基礎上,全面優化和提升第二產業;收縮國有經濟戰線,降低國有經濟比重,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工業內部結構向輕型化發展,產品向消費領域靠攏;工業品市場以擴大內需為主,以國內市場為主;兼顧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把充分就業擺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引資、引智為主,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法,開創振興老工業基地新局面。

      (一)全面啟動振興老工業基地,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加快國有企業改制,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制定和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規劃。以長春、*和省直為重點,加快國有企業改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用兩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任務,年內60%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國有中小型企業完成多種形式的改制;用三年左右時間全部完成123戶劣勢企業政策性破產工作。放寬市場準入領域,完善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關鍵領域和骨干企業集中,培育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組建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依托長春、*兩市產權交易中心,建立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動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

      積極擴大投資需求,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拓展投資渠道,推進銀企合作。積極吸引民間投資、外商投資,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加強項目規范化管理,建立“三審一總結”(市州初審、專家評審、省里綜合評審,進行總結和通報)制度,嚴格控制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和重復建設,開展專項稽察工作,不斷提高項目質量。

      加快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發展接續產業,超前謀劃和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一汽總投資170億元的整車擴建工程,盡快形成一汽大眾66萬輛轎車、一汽集團10萬輛轎車和10萬輛卡車三個基地;加快建設*油田總投資100億元的百萬噸原油擴能工程、華潤生化集團總投資85億元和長春大成總投資70億元的兩個40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加快建設通鋼總投資38億元的100萬噸熱軋和70萬噸冷軋超薄帶鋼項目。開工建設吉化總投資55億元的60萬噸乙烯擴建及配套工程、皓月集團總投資20億元的5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項目,以及總投資32億元的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總投資27億元的樺甸油頁巖綜合利用等項目。積極推進長春北方彩晶集團總投資88億元的TFT-LCD工程(4代線),延邊、*、白山總投資84億元的林紙一體化項目和前郭煉油廠2萬噸聚四氫呋喃等項目前期工作。竣工投產吉化5萬噸有機硅、*化纖集團4萬噸腈綸等項目。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竣工投產長春垃圾電站一期工程,爭取長春龍家堡機場竣工試航。開工建設江密峰—琿春高等級公路、老龍口水利樞紐、長—雙—煙鐵路、琿春和渾江電廠擴建等項目,加快中部城市松花江調水工程、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長白山旅游機場、“東邊道”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

      著力抓好招商引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重點項目為依托,積極引導國際資本投向產業布局重點領域,以及高技術產業化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加快金融、保險、商貿、旅游等服務領域的開放步伐。推動與華潤、中信、大唐以及德國大眾、美國嘉吉、日本豐田、泰國正大等國內外大企業擴大合資合作,努力引進一批新的戰略投資者和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鼓勵參與國企改革、改組、改造。積極推動和組織實施日貸1億美元的*市環境綜合治理及3740萬美元的高校建設項目,亞行貸款1億美元的重點城市給排水水源建設及5000萬美元的松花江防洪項目。加強同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貿往來,積極開拓拉美、非洲和歐洲等市場。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擴大出口,提高機電產品、高新技術和綠色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建設。

      加大措施力度,全力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服務意識,切實提高辦事效率。積極發展電子政務,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集中整治環境,突出重點部門、重點領域,加大工作力度,堅決查處妨礙和破壞經濟發展軟環境的行為。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入開展公正司法和依法執法教育。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程度。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創業意識,營造“二次創業”的社會氛圍。在市場準入、投融資、土地使用、對外貿易等方面創造有利于全民創業的各種條件,依法保護各類投資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圍繞我省支柱、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開發搞配套加工,投資建設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增加優質專用玉米、優質水稻、大豆及雜糧、雜豆等特色經濟作物。加快發展園藝特產業。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四平、松原國家級商品糧基地,做好竣工驗收工作,推進長春市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啟動通化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糧食播種面積6000萬畝,與上年持平。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推行集中規模飼養,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建立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把人民群眾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認識防治禽流感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綜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堅決打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擊戰。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落實扶持政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完善訂單農業,強化合同規范。加快建立結構合理的農業標準體系,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建設5個綠色食品基地、10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一批標準化畜牧小區。全面落實糧食直補、減免稅費等各項政策,促進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工業園區和小城鎮集中,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有序轉移,增加農民現金收入和非農產業收入。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加強對農民工的指導和培訓。取消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不合理限制,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

      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節水灌溉、鄉村道路、人畜飲水和小城鎮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繼續抓好江河治理、水利樞紐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設。

      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按照中央規定的減免稅率政策,據實核減到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組織實施試點方案。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加快糧食購銷市場化進程。

      (三)積極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提升商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信息、中介、會展、物流以及會計、審計、律師等現代服務業。推進長春鐵北、*越北兩個區域物流中心建設。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理順管理體制,加大旅游設施投入,開展“多彩*游”系列主題活動,拓展旅游業市場,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建立標準化社區辦公網絡,有條件的社區服務業向產業化發展。全面啟動農機租賃服務項目,抓好*市、靖宇縣、榆樹弓棚子鎮等試點工作。

      認真貫徹國家有關鼓勵消費的政策,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培育和擴大住房、汽車、信息、教育等消費熱點,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鼓勵個人汽車消費,開拓二手車市場;擴大旅游、體育健身和文化消費。努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細分農村消費市場,建立健全農村市場商品流通網絡。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

      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抓好增收節支,依法強化稅收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重點向解決“三農”問題、公共衛生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傾斜,對一般性支出實行零增長。努力保持金融平穩運行,積極運用各種現代融資方式,全面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努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

      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發展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優先目標,在加快發展中積極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培育就業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服務業,圍繞社區服務、旅游、教育培訓、文化體育、信息服務等領域,鼓勵靈活就業和彈性就業。繼續落實財政、信貸支持和稅費減免等各項再就業政策,全面啟動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加強職業介紹和技能培訓,做好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開拓省內外和境外勞務市場,不斷擴大勞務輸出。繼續做好各項社會保險和城市“低保”工作,啟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以促進再就業為重點,穩步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帳戶。積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擴大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切實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和城鎮扶困救助,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信訪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五)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加強科技進步和創新。整合科技資源,著力提升支柱優勢產業技術水平和持續創新能力。加強高技術及應用性基礎研究,組織開展企業與科研院所的項目對接,推進“產學研”內在聯合。加快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30個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加快高技術產業化進程,建設光電子、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納米材料等科技園區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啟動30項產業化項目,力爭20項竣工投產。加快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發展有競爭力的信息產品制造業和軟件產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危房改造計劃45.9萬平方米;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創辦農村綜合實驗高中;拓寬職業教育辦學領域,優化布局結構;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積極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產業基地。省屬普通高校招生9.8萬人,高考錄取率達到76%以上。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工作力度,培養、引進振興老工業基地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

      加快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年內全部建成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傳染病院和緊急救治中心。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繼續加強計劃生育工作。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努力做好農村基層文化工作。開工建設省廣電中心,長影世紀城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加大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進朝鮮語廣播電視覆蓋項目(國家“西新”工程)建設。全省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2%和97.3%。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快亞冬會體育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省速滑館。

      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建設力度,加快修復西部生態環境,搞好中部黑土地保護,建設重點水源地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工作。治理鹽堿地150萬畝,天然林保護面積592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200萬畝。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保護,建設全省環境在線監測控制與預警系統工程,實施醫療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設施項目。進一步強化工業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以生態建設為主,加快林業發展。培育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大力開發綠色品牌產品。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試點和示范工作。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

      啟動全省“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深入調查研究,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編制方式,做好前期研究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啟動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開局之年,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相當艱巨。我們將在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的監督和省政協的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統領各方面工作,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求真務實,扎實工作,努力完成*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任務,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99在线|亚洲|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