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豬養殖技術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養豬基地內推行養殖業“種、料、管、防、訓”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大力推行養豬良種、良法,提升養豬效益,有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一、衛生圈舍建設標準
肥豬圈舍要求畜、飼槽、水槽、沼氣(或糞池)相結合,設通風窗;公豬圈舍除具備肥豬圈舍的要求外,還應設運動場;母豬圈舍除具備公豬圈舍的設施外,還應設運動場和仔豬補飼防壓設施。注意保證圈舍寬敞、通風、透光、清潔、衛生。
(一)肥豬圈舍要求四面墻腳打1米高的貼腳線;地面水泥打底,不要太光滑或用螺紋鋼筋在其上斜壓槽線,地板坡度以3-5度為宜;在地板坡度最低的一側設一條小溝通向沼氣或糞池(糞池要求3立方米以上);在圈舍的適宜位置留通風窗,飼槽、水槽設在方便投料、投水的地方。
(二)母豬圈舍要與運動場相結合,圈舍控制在5平方米左右,圈舍內靠豬床的墻面處設仔豬防護欄。仔豬補飼欄設在圈舍內便于投料和采食的地方。建造可用火磚或鋼筋焊接,面積控制在1平方米內,欄高0.8-1.0米,并在適宜的位置設一個仔豬進出口,高36公分,寬18公分,以方便仔豬進出、母豬不能進去為度,同時在補飼欄地板最低處留一個小孔,方便清洗。食槽和飲水器(水槽)建在圈舍方便投料、采食和飲水的地方。圈舍外設運動場,面積控制在5平方米以內,墻高1米左右。
二、生豬改良
生豬改良以瘦肉型商品豬為發展方向,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優化豬群結構。良種公豬以約克、長白、杜洛克為主,母豬以長白、長約、約長為主推品種,推行生豬人工受精技術,開展二元雜交和三元雜交相結合,使園區內的良種改良面達100%。
外購種公豬及種母豬購買標準:一是要求符合品種特征無外形損傷,生長發育正常,四肢結構良好,健康無病,符合種用條件;二是種公豬斷乳體重達25公斤以上,睪丸發育正常,無隱睪、單睪、包皮無積水、精力旺盛、性情活潑;種母豬體重達25公斤以上;三是血緣清楚(有系譜);四是有當地畜牧部門出具的無疫情證明及免疫接種、消毒等證明。
三、飼養管理
(一)種公豬的飼養管理
單圈飼養,飼料要配合料、青料同時供給,且要定時、定量,每天喂2-3次,保證足夠的清潔飲用水;每天刨刷豬體一次,驅趕運動20分鐘;每半年進行一次防疫和驅蟲;注意對公豬“吃、便、睡”三定位的調教等。要求公豬壯而不肥,保證良好的種用體況。
(二)母豬的飼養管理
1.種母豬的選擇。種母豬的選擇要符合品種特征,奶頭6對以上(選擇二元雜交優良母豬較好),健康無病,發情配種正常,無惡癖的母豬。
2.掌握發情征狀和規律,適時配種,提高受胎率。母豬發情周期一般約18-23天,平均為21天。發情持續期:一般地方品種為3-5天,培育品種為2-3天。母豬分娩后的發情規律,分娩后3-8天有一個發情期;第二次發情是分娩后27-32天,第三次發情是仔豬斷乳后5天左右。一般配種時間,本地母豬在發情開始后第二天到第三天;培育品種多數在發情開始后第二天;雜種母豬在發情開始后的第二天下午或第三天上午。群眾的經驗是:“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間”。
3.飼喂配合飼料或混合飼料,不喂單一飼料,補充適量青綠多汁飼料,并給予適量運動,實踐中還要注意以下三個時期的飼養管理:即空懷期,妊娠前期,中期和后期。
空懷期:此期由于仔豬哺乳而體況下降,需增加蛋白質和能量飼料,使體況恢復到正常膘力,為下一個孕期做好準備。
妊娠前期:一般在妊娠的20-40天,可適當增加蛋白質較多的精飼料,進一步恢復體力。
妊娠中期:胚胎生長發育與母豬體重的增加都比較慢,適當增加一些青綠飼料和粗飼料則可,不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妊娠后期:此期胎兒生長發育較快,母體增重也較快,此時應盡量加大精飼料喂養,保證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總之,母豬的飼養管理,除做好以上四點外,應長期滿足青綠多汁飼料,給予適當運動,不喂霉變飼料,妊娠后期應單圈飼養,分娩的當天應給予溫水或溫熱的鹽水。分娩后的三天,不能喂大容積的飼料,產后10-15天,應喂稀粥料,以提高泌乳量。
(三)仔豬培育
1.接產技術
母豬臨近產期,應準備好消毒藥、手術剪和毛巾等常規用具,母豬產仔后應做好以下幾點:
(1)三擦一破:仔豬產出后,應迅速擦干其口鼻、全身的粘液,如胎兒包在胎衣內產出,應立即撕破胎衣,然后搶救仔豬,遇到難產母豬,應及時助產。
(2)斷臍:仔豬產出后,臍帶自然斷開則可,如未斷開,應將臍帶內的血液向仔豬腹部擠壓,在離腹部3-4指處把臍帶剪斷,然后進行消毒。
(3)及早喂初乳:初乳營養豐富,能增加抗病力,有輕瀉作用,能輔助排出胎糞。所以,仔豬產出2小時內應盡早吃到初乳。
(4)加強保溫、防寒和防壓:母豬產仔后,室溫應保持在24-30℃,墊草不宜太長太厚,防止母豬倒壓仔豬。
2.抓好補料關
(1)調教期:仔豬7日齡時開始誘食,用香、甜、脆的食物進行誘食。
(2)適應期:7-35日齡是仔豬的正式食料期,這時應給仔豬濕拌料,4-6次/天,在兩次濕拌料之間再撒一次顆粒料,每天加喂優質青綠飼料,但不能過多。
(3)旺食期:35-60日齡為仔豬的旺食期,仔豬應以全價顆粒料為主,每天4-6次,夜間10-11點加喂一次更好。
3.搞好免疫接種
仔豬滿2個月后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種疫苗,仔豬副傷寒苗應在仔豬滿14日左右開始接種。
(四)育肥豬的飼養管理
生長育肥豬的管理,除做好防疫免疫、驅蟲、廄舍衛生等常規管理外,應推行以下措施:
1.轉群。仔豬斷乳后結束保育階段,轉入生長育肥前期,這時應按仔豬大小、強弱合理分群入圈。方法是利用空圈舍,徹底消毒、洗凈,然后把不同來源的豬同時關入,專人看護、制止相互咬架,定點排糞尿,直到合群為止。另外,如果外購入生豬(應單圈舍關養15天以上,確屬無病方能入群),應了解免疫注射情況,必要時應補針并驅蟲一次。
2.直線育肥。按照豬的生長規律:生豬日齡越小,生長代謝越旺盛,飼料報酬越高的特點,所有基地生豬育肥全部推行混合飼料,實行直線育肥。方法是:參考育肥豬的飼養標準和飼料配方,利用自家生產的原料(洋芋、包谷、蕎麥等),購入濃縮料、添加劑自配混合飼料喂養,每頭豬按300千克混合料計劃養豬規模,一直使用混合料直到出欄,每天飼喂三頓,早、中、晚各1次,不少于2次,應定時。飼喂過程中,應隨著生豬的生長合理增加能量飼料,適當調減蛋白質飼料,同時補充青飼料和給予足夠的飲水。
3.飼料生喂。推行飼料生喂。所有飼料,除豆類及加工副產物、洋芋等熟喂外,其它一律生喂,減少養分損失和節省能源勞力。但在突然生喂時要注意適當進行過渡和定期驅蟲。
4.適時出欄。根據飼料耗用比、日增重、經濟效益和瘦肉率四個指標綜合判斷,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提倡生豬出欄控制在120公斤/頭左右。
四、獸醫防治
生豬全面實行計劃免疫和強制免疫,做到窩邊注射與季節防疫相結合,開展體內外驅蟲,實施免疫標識制度,防疫密度達100%,有效控制和消滅重大動物疫病,把生豬死亡率控制在4%以內。
五、推廣農田地種草,引草入田
生豬養殖農戶每戶必須利用農田地種植光葉紫花苕子(綠肥)等青綠飼料作物1-2畝以上,保障青飼料供給,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
六、加強科技培訓
編輯科學養豬適用技術小冊子發放示范農戶,采取理論培訓和現場指導相結合,培訓內容主要以仔豬培育、圈舍改造、直線育肥、青綠飼料種植、飼料加工調配、畜種改良、獸醫防治為主。使每戶有1-2人能夠掌握和應用養豬實用技術的科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