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國有企業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這一方案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整體監督體系。二、名義資產制
度。三、分配制度。
關鍵字國有企業整體監督體系名義資產制度
文章結構
摘要
前言
一、選擇
二、目的
三、認識
四、再認識
五、對選擇的分析
六、對策
七、一些補充
結束語,
前言
中國經濟事實上己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國有企業,主要特征是國家所有制的企業,
增長緩慢,虧損普遍且嚴重,負債比例很高,職工大量下崗。由于這部分企業仍然是國
家的主體,無論從它所處的地位、上繳利稅、職工比例、資金總額、等等。都是“老
大”。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另一部分則是非國有企業。其主要包括:集體所
有制、私營企業、個體企業、三資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年國有企業的
年增長率為。也就是說,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非國有經濟完成的。
現實是嚴酷的。國有企業己成了中國經濟中最大的問題,也同樣是最困難的問題。
如何面對在中國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但又困難重重的國有企業?(以下簡稱國企)對于國
企改革的問題,許多人己立文論述,己有很多種意見、觀點、方案。本文便從此入手,
探討國企改革的出路。
一、選擇
私有化。
國家保留一部分的國有企業。其中主要是基礎資源供給、公用事業、以及高新科技
產業。而其它的行業,大都可以轉化成私有。
集團化
進行“資本運營”,資產重組。說的清楚些就是組成合并成韓國那樣的巨型集團。
這種方案頗受政府人員的青睞。
市場化
實施徹底的政企分開、獨立核算的現代企業制度。其核心是把企業推向市場。
股份化
即“一股就靈”。
領導人培訓計劃
把所有大中型企業的老總們進行培訓,接受MBA的教育。
承包制
象農民承包土地一樣,承包國有企業。
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可行的?;蚴前岩陨弦恍┯^點綜合起來?認識論告訴我們,
要認識清楚問題的實質,必須了解兩個方面:一是知“己”,即我們的目的,二是知
“彼”,即事物本身和它所遵循的規律。只有了解我們的目的,才能明確行動的具體目
標和方案。只有認識事物本身,行動計劃才是符合現實的規律和規則。二、目的
中華民族的振興
中國近代史闡明了一個真理:“落后要挨打?!痹谖鞣饺司帉懙碾娔X游戲“文明”
中,這樣寫道:“文明法則一:和強大的文明結盟,消滅弱小的文明?!卑藝撥娬?/p>
這樣做的。中國人民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便是因為要振興中華。
二十一世紀戰爭是經濟的戰爭,弱小的東南亞各國己經在戰爭中嘗到了滋味。中華
民族唯有強大才能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講,姓社姓資的問題是次要的。振興中國經濟,
首要振興中國經濟的主體:國企開始。國企改革的終極目的也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振
興。
政治、思想、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企正是中國的經濟基礎,它的改革直接決定了中國的政
治、社會構成和方方面面。所以,這也就是國企改革復雜的原因。不管中國是什么政治
制度,社會中最優秀的人治理國家是所有人的愿望。
思想是一種工具,但它又是一種能量存在于人腦中,并影響人的行為。有時,它的
影響力足以讓人放棄生物本能——生存的欲望。社會制度、階級分析等思想不僅是工
具,同時也是目的。從改革開放到十五大,人們觀念逐漸開明:中國的國情只能創新。
不是書本上的完美社會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問題的焦點己從形式轉向更深層:價值
觀。
任何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理論、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觀基礎之上的。社會
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差別也在于價值觀不同。社會主義認為人的價值等于人對社會的
貢獻。資本主義則認為人的價值等于人自身的滿足,人在社會中的占有。這種占有是在
各個層面上的:地位、權力、最重要的則是財富。
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個人利益極大化的奮斗,實現了社會財富的積累和文明的進步。
建筑在這一價值觀上的制度己獲得成功。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呢?這種根本立場的差別
導致了我們目的上的差別。既然做事情目的不同,差異也很根本了。公有還是私有?這
是國企改革問題最大的本質上的焦點。
這一點等給本文后面所論及的人的本質研究。
上兵伐謀
庫茲涅茲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
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
意識之相應調整的基礎之上的?!?/p>
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就是這樣一種“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調整”。
孫子曰:“上兵伐謀?!?/p>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制度的
競爭。如何生產人才、吸引人才、激發人才、優化配置人才。這一切由制度來實現。
以長遠的觀點看,國企體制改革實是一種“上兵伐謀”。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解
決虧損,使國企生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優越的企業制度。未來的企業,具有制度上
領先世界的企業。也就是絕對不照搬,這樣只能落后。上兵伐謀,謀在創新。
中華民族的強盛來源于經濟的強盛。技術上我們落后于西方,只有在制度上領先,
才能后來居上。
以上的論述表明:國企改革終極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要求盡量能實現“上
兵伐謀”。
“知己”完成,“知彼”開始。
三、認識
對事物的認識直接決定著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從而決定了我們的觀點和行動。我們
在討論問題時,最大的分歧多數是由對該問題對象解釋和理解造成的。對待國有企業改
革的問題,我們必須先問一下:國有企業是什么?因為,正確的決策,高明的決策取決
于認識的深度,認識越深,決策越高。
國有企業是什么?所謂國有企業,是國有的企業。似乎是廢話,不過就是這樣。進
一步深入的提問:企業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寫一篇論文了。它的基本特征有
二:一是資本和人的集合。二是其目的:追求資本增殖,即利潤最大化。盡管許多企業
家并非這樣認為,但企業就是企業。松下幸之助以產業救國為目的興辦企業。然而,一
旦是企業,其目的就是利潤,產業救國只是結果而非目的。
可持續發展也是另一種企業目的,但其核心是“可持續的”謀求最大利潤。“可持
續的”掠奪自然資源。因為人有發展性。增殖自身是人最大的本性。從一顆受精卵開
始,人便開始用物質增殖自身。從此,資本便有了增值自身的本性。因為人和資本己成
為一體。資本家就是占有資本的人。沒有資本,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增殖就是資本
的增殖。當受精卵變成一個成人之后,其占有物質的本性在生物部分的任務己完成,開
始向外界表露。
盡管我們可以看到人在有不同思想之后,有了不同追求。雖然為數很少,但企業也
有了不同的追求,操縱它的是可操縱企業的人。但是,和人類社會不同的是:企業所生
存的環境更為殘酷。一個無為的老子可以生存,一個追求自然之道的莊子也可以生存,
并且生活質量超過一切世俗之人。但是,企業如果無為,在市場中必死無疑。所謂人在
江湖,身不由己。企業在市場,更加如此。
這一番認識討論的核心證明了:企業是追求增值自身的資本和人的集合。由于人的
本性不會輕易改變,由于世界市場正在形成之中,并且尚未看到能代替之的世界經濟體
系。所以,這種假設在可以預見的歷史范疇內是正確的。由此導出的行動方案也是正確
的。這番認識己深入哲學課題:人的本性。
由此可以了解,企業的核心是人,雖然目前的企業形式與種類繁多。企業的注冊條
件也是資本。然而,在資本和人兩個要素中,人是活的。只要有人,什么都有了。
不必說知識經濟時期人的重要性,就是在資本積累初期,人也是第一重要,否則,
何來資本數量的不同?
人盡其用乃是達到生產力最大化的理想狀態。物盡其用,財盡其用都包含在內。如
何實現物資和金錢的最優配置,讓最懂得這一行業的人從事這工作。
如何達成人盡其用?我們不去研究社會中的人盡其用,因為本文主要針對于國企,
所以,主要研究企業的人力資源最優配置的問題。企業是一個團體。團體的人員配置是
由領導來完成的。
由此可見,團體的興旺的決定因素是領袖。因為在團體中的“人盡其用”是領導人
來實現的。顯然,以資本為核心的企業己開始轉向人——會用人的人——企業家。人有
三個層次:對物的操作,對人的管理,對思想、制度的創新。對人的管理乃是社會穩定
發展的中堅。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
有人說,企業的員工素質、企業文化、企業資金、企業聲譽等等也很重要。不錯,
他們很對。但是,從矛盾論角度出發,主要矛盾是企業家。一個壞企業可以因此而生,
一個好企業可以因此而死。沒有產品,企業家能率領員工開發出來;沒有市場,企業家
能進行市場調查進而制訂合理計劃開拓出來;員工素質不高,企業家可以培訓,可以招
聘;企業沒有文化,企業家可以營造;資金可以籌措,賺來;聲譽可以逐步形成……
從系統論的角度上講,企業家是企業這一系統中最核心、最積極的決定因素。企業
之所以能成一個“系統”,也全賴企業家的努力!
這一段論述表明企業的核心是企業家。是決策者,是“一把手”。也就是問題的主
要矛盾。
接下來,我們要問:國有企業是什么。這個“國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太能確定的
概念??傊?,國家所有就是了。資產是屬于國家的。國家是屬于人民的,我想這應該沒
有人反對。
說明問題起見,我們可以打個比方。這個比方就是:市場經濟為海,企業為船。在
海洋中是百舸爭流,其中也不乏自個兒游泳的。然而,只有大船才能“至人所未至”見,
人所未見”的美妙風景。在航行過程中,有許多翻船的,結果水手們便游到另一只船上
去。猶如下崗和再就業。船兒也是活的,水手多了,船兒也變大,這全賴水手們如何改
良這只船了。
從這些意義上,國企和私有企業并無差別。差別就在于改良的促進者。是什么促進
改良?是水手,水手們依據什么?船長的命令。船長為什么要下命令?因為船老板監
督,干的不好——扔進海里——自己游吧。船老板選擇船長,船長選擇水手。船老板監
督船長,船長監督水手。
私有企業很清楚:船老板是老板、資本家、企業擁有者?,F代企業中的董事會。國
有企業呢?國家是誰?法人代表么?法人代表能代表什么呢?為什么他要代表呢?這只
能用“精神、黨性”來代表了。這種約束并不能觸及人的本性。一部分人可以,但全部
的人不行。
這就是國有企業的問題所在:企業家的選擇、任命、監督、罷免的權力行使問題。
由此,結合我們的目的和認識。導出對策。
四、再認識
這一部分所要解決上文所提出的一個問題:新的國企制度的基礎——價值觀的選
擇。
進一步的,我們探索國企怎樣以人為本的振興。
發展是人的本性。這并沒有直接回答價值觀的選擇問題。人為了增殖自身而活著,
這正是資本主義價值體系所成功之處。它同人的本性相聯系。所以它成功了。而社會主
義與之相對,是否就不會成功呢?不是這樣的。如果社會主義價值觀不與人的本性相聯
系,這種思想只能是理想狀態的,不會有人為它去奮斗、流血、犧牲。
要進一步得出答案,唯有進一步研究問題。
人固然是為了增殖自身,然而更深刻的進一步看:人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向偉大靠
攏才是實質。在現實中,表現在:人們總是向往大公司。人們總是試圖把自己同偉大的
事物相聯系。比如上帝,比如偉大的事業、信仰、信念。
比爾·蓋茨家中屏幕上顯示的是珠穆拉瑪。他力圖使自己變得偉大。金錢更多是一
種數字符號。記得一部美國電影的一番對話:“你就可以實現每一個美國男孩的夢
想——追逐財富。”“我一直在嘗試超越我的父親?!薄斑€差多少?”“兩千萬。”
在這里,財富只是一種代號,而“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才是人類的
最高精神,同樣也是人類最高本性的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人的價值等于為社會的
貢獻便是這樣一種崇高信仰,一種偉大事業。它讓人有一種偉大感、崇高感。如同社會
建立起這樣的信仰、這樣的普遍價值觀,生產力必然是成倍的提升。
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是講究自我實現。既然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何不為社
會做貢獻呢?事實上,在階級社會中,或者說生物界中,爬到頂峰都是一條法則。這就
給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有生存的空間和實現的可能。
有人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沒有競爭。不,競爭存在,為了貢獻更多而競爭。
當然,就目前而言,還不可能全面實現這種理想主義的境界,但可以部分實現。這部分
就是社會的極少部分:企業家。
有人拿出節約悖論,認為節約將導致衰敗。但社會主義并不是這樣。每個人固然要
在該節約處節約,因為節約與奢侈浪費相對。我們所要的是投資,是進一步的占有、增
值。這才是人的本性、奢侈和浪費則是人性惰落。我們應鼓勵這種觀念、而不是西方的
享樂主義。投資比消費從長遠看,更能刺激經濟。因為消費是消費日用品,投資則提高
科技水平,加速經濟進步。
以上是理想化的理論論述,接著是現實一些的觀點。
我們如果跟著西方的價值觀,最優秀的人將到西方,因為那里可以賺更多錢。我們
的價值觀是我們最有利的武器,正如美國人的和平演變一樣。只是,這種價值觀的實行
是有條件的,只有受過高等教育者、能力極強的、追求自我實現的社會精英才會以此價
值觀作為人生觀。在中國現有經濟條件下,普遍的,人們還是追求物質滿足,畢竟恩格
爾指數太低。所以,以這種價值觀為基礎,但形式上仍以物質激勵為主。
也就是說,這一價值觀不是純粹的社會貢獻,也有個人所得、個性展現、追求個人
利益。
但是,這里有一個制度導向問題。正如科舉制讓世人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人生觀一樣。思想產生制度,制度又維護、發展思想。這一辯證關系是我們應加
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