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戰略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技人才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配置結構以及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決定了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速度和效益,決定了國家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力的高低。因此,制訂中長期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非常重要。
一、*市科技人才資源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科技人才是指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科技活動,有知識、有能力、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在科技活動中做出貢獻的人員。科技人才資源從層次分,包括從事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人員、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專業化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等四個層次,而后一層次人員包含了前一層次的人員,其人數形成金字塔結構。科技人才資源從空間分,包括本域的科技人才資源和域外可以利用的科技人才資源。根據上述對科技人才的定義,科技人才資源主要集中在專業化的人力資源即專業技術人員群體中。
(一)科技人才資源縱向比較分析
1、歷年累計數比較
根據*市統計年鑒1999—*3年*市評聘專業技術人員比較簡況表,*市評聘專業技術人員歷年累計:1999年121043人,*2年144405人,*3141974人。1999年至*2年,每年比上年增長均在4.78%以上,但到*2年增幅開始收窄,*3年甚至出現1.68%的負增長
這從一個側面上可以看出,*市科技人才資源流入與流出失調,科技人才資源流失明顯且流失量有加大趨勢。
2、結構比較
層次結構比較:根據*市統計年鑒,*3年全市歷年累計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稱)人員數中按高級、中級、初級三個層次劃分,高級職稱5160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3.63%,比上年增長6.22%;中級職稱39319人,占27.7%,比上年增長9.62%;初級職稱97495人,占總人數68.67%,比上年減少5.96%。
行業結構比較:*3年,全市工程技術人員2719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19.15%,比上年減少2.28%(其中高職的1391人,比上年增長3.88%;中職的7048人,比上年增長6.59%;初職的18754人,比上年減少5.65%);農業技術人員1*人,占0.85%,比上年增長4%(其中高職的100人,比上年增長7.53%;中職的415人,比上年增長2.72%;初職的685人,比上年增長4.42%);科研技術人員197人,占0.14%,比上年減少1.02%(其中高職的41人,比上年增長2.51%;中職的98人,比上年減少1.01%;初職的58人,比上年減少3.33%);在學校人員54187人,占38.17%,比上年減少1.61%;其他行業59197人,占41.69%,比上年減少1.58%。
從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聯合編寫的《*市人才隊伍現狀分析及對策專題調研總報告》提供的專業技術人才行業分布情況表看,*市專業技術人才歷年累計數中,按教育、經濟、衛生、農業、科技和法律六個行業分,1999年至*3年科技人才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依次是402人、占0.33%,407人、占0.32%,409人、占0.31%,410人、占0.30%,414人、占0.29%。*3年,*市專業技術人才歷年累計數中,六個行業所占的比例依次是教育占38.17%、經濟27.09%、衛生11.38%、農業0.85%、科技0.29%、法律0.20%。科技人才占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很小而且逐年遞減。
從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出,*3年,在歷年累計評聘的專業技術人員中,(1)高中級職稱人數比上年有所增長,初級職稱人數比上年減少,這說明初級職稱人員、年齡較低的人員流動性較大;(2)其他行業的技術人員均比上年減少,而農業技術人員卻比上年有所增長,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黨和政府對“三農”的政策傾斜,已經對專業技術人員已經起到導向作用;(3)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和科研技術人員這些科技人才集中的群體在整個科技人才資源的主體中所占的比例偏小;(4)科技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占當年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比例很小,而且自1999年以來逐年遞減。
(二)*市科技人才資源橫向比較分析
1、按職稱結構比較。*3年,全市歷年累計評聘專業技術人員數中,高級職稱5160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3.63%,中級職稱39319人,占27.7%,同比分別低于全省的4.51%、31.7%,和全國其他先進省市如遼寧的11.2%、40.2%,北京的9.40%、33.78%,上海的8.41%、39.38%(數據來源:*市統計年鑒和廣東省科技教育人才大會參閱材料之六《當前國內外人才資源開發的形勢及廣東面臨的新挑戰》)。
2、專業技術人員密度比較。*3年,全市歷年累計評聘專業技術人員,占人口的比例為293人/萬人,略高全省平均水平的250.8人/萬人,但低于深圳、珠海(963.16/萬人)、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和國內其他城市如北京的1015.46人/萬人,上海的491.69人/萬人,遼寧的332.86人/萬人。按*2年全市歷年累計評聘技術職務(稱)人員數,我市每萬人口中只有301人,即占人口總量3.01%,低于同類城市,如秦皇島的11.7%,煙臺的6.3%,唐山的7.7%,近年來(1999至*3年)我市專業技術人員增長速度為3.98%,同樣低于同類城市。
3、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比較。*3年,*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是2687人(*統計年鑒數據,沒有包括民科企業中的人員),比上年(*2年是2385人)增長12.66%,但總量僅只占全省總數277600人(*4年廣東科技統計數據)的0.97%。*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加上統計213家民科企業中的4000多人,有6687人,占全省的總數在2.41%左右。
4、從事R&D人員比較。*3年,全市從事R&D人員2687人年(*統計年鑒數據),其中,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包括18個區、市、省屬研發機構)580人,科技情報與文獻機構16人,15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112人,11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979人;廣東省從事R&D人員86881人年(*4年廣東科技統計數據)。*市從事R&D人員加上統計213家民科企業中的1782人,有4469人,占全省的總數的5.14%左右。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存在問題
*市主要的科技人才資源總量至*3年底已經達到141974人,并為*市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但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科技人才資源總量少,科技創新一線人才缺乏。*科技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偏低,而且在科技進步和創新第一線的人才缺乏。其主要表現為: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和科研技術人員這些科技人才集中的群體,在整個科技人才資源的主體中所占的比例偏小;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和從事R&D人員比較少,特別是在科技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占當年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比例很小,并且自1999年以來逐年遞減。
二是高層次科技人才資源緊缺。其主要表現為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的科技人才緊缺;既懂經濟和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緊缺問題比較突出,真正的科技型企業家在我市仍是極少數。
三是科技人才的吸引、使用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一方面,在人才競爭中,企業高薪也難以聘到或留住人才。我市有的企業給科技人才的月薪超萬元甚至超幾萬元,有的是競爭對手的兩倍以上,但競爭不過發達地區。科技人才資源呈流出大于流入的趨勢。另一方面,人才在汕的歸屬感不強。人才隊伍存在不穩定現象,大有短期行為。*自己培養的人才也大都未能回*做貢獻,*生源本科畢業生回汕工作減少的趨勢很明顯,回汕就業人數與同年應屆畢業生比例*0年為75.5%,*3年則降至35.9%(數字來源:*市人事局)。
四是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的專業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地區,而且外語水平也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承接研發項目的研發周期長,在與外商談判或承接有關項目時,處于被動狀態。
2、原因分析
一是前幾年我市經濟發展走了一些彎路,雖然近兩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全市整體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仍低于珠三角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機制與省內先進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對吸引科技人才的整體競爭力還不是很強。
二是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比較少且規模比較小。我市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這不但在人才的競爭中處于弱勢,而且對科技人才的容量也小。
三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社會氛圍不濃。工資、福利是吸引科技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良好的創新文化、濃厚的創新氛圍和良好的創新環境,是一個地方吸引科技人才的又一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科技創新不但是一個中長期行為,而且越來越表現為集群行為,在短期內,或者僅靠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努力,是難以出效益的,所以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對凝聚科技人才更為重要。
四是科技人才資源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有些單位對人力資源,特別是科技人才資源的管理不夠到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人才的智力或者技術未能真正參與利益分配,或分配到的利益未能體現智力或者技術的真正價值。有的單位中做出貢獻的人才所獲得的回報還不如不干事或少干事但會鉆營的人。用人觀念老化,重人才引進,忽視人才的開發、重人才使用價值的挖掘,忽視對人才的培養、重人才的即時效益,忽視人才的長遠效益、重高層次人才,忽視低層次人才的作用。
二、*市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優勢
*市科技人才資源開發雖然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問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1、已經形成了一定特色的產業。我市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八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3年的產值分別為電子信息465863萬元、紡織服裝1868035萬元、食品醫藥832606萬元、機械裝備504404萬元、化工塑料1169268萬元、工藝玩具1029005萬元、包裝印刷516028萬元、音像材料270468萬元。我市的農業和海洋產業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具有*特色的產業群體為*市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提供重要的動力源。
2、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的主體以及進一步發展的生力軍。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市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已經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0%以上,民營企業數占全市企業數的96%以上,民營經濟逐步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民營經濟發展是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推動力量。
3、民營科技企業成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體。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企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識,我市科技型企業發展迅速,民營科技企業成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體。近年來,經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已經達到478家,大多數建立了獨立的技術開發機構,有30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根據對213家民科企業的統計,*3年這213家企業,長期職工總數37658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7025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稱5493人、從事科技活動4400人、從事技術研究開發人員1782人。
(二)人力資源充足,民間資本豐富。*有480多萬人口,全市*2年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75人,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潛在豐富的人力資源。同時,*的民間資本也相當豐富。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先機,相當部分市民得以先富起來,有一定的資本積累。另一方面,*是著名僑鄉,僑資豐富。*銀行市民儲蓄款在億元以上。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使用,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豐富的民間資金資源如果引導得好,便是豐富的科技投入的資金來源。
(三)自然環境優美,硬環境優越。*市位于廣東省東部,瀕臨南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越。*市城市建設日趨完善,城市信息化處在同類城市前列,*也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已經和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
(四)*人富有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精神是行為的基礎和行動持續的支撐。科技創新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需要有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環境。把*人所富有的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凝聚起來,轉化為良好的行動,并促使其持續發展,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環境的產生不會很遠。
四、戰略選擇建議
1、指導思想:面向*市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市和區域性中心的客觀需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科技人才發展規律,樹立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戰略觀,突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戰略地位,著力提升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為*市的繁榮和富強提供強勁的智力支撐。
以人為本,就是要建立以尊重智力資源的價值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并以人才為中心調配資金、配置資源。協調發展,一方面是堅持業務能力與職業道德并重,對人才的培養注意智慧、德行、經驗、觀念、管理、勤勞等因素的全方位養成;另一方面是注重對人才隊伍結構的合理配置,讓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人才隊伍不但隨著事業的發展不斷地及時地得到充實,而且達到“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境界。
2、總體目標:建設一支與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建立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開創人盡其能、人才輩出的新局面;大幅度提升我市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為我市的繁榮和富強提供強勁的智力支撐
3、工作思路:堅持科技為先,加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營造和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環境,堅持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適當干預為輔的人才資源配置原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機制,構筑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的載體和服務平臺,全面推進科技人才資源開發。
(四)工作重點與重大措施和政策建議
1、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制度建設
一是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創業和創新服務機制,大力建立和完善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體系,擴展和優化人才用武空間。首先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載體。其次是通過組織實施各種科技計劃項目凝聚和培育著一大批有作為的科技人才。其三是建立和完善行業性及區域性創新體系,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
二是要科學調整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發展規律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要大力引導企業開展企業制度創新,建立智力資本或技術參與利益分配激勵的機制,完善對人才的管理機制,增強企業對人才凝聚力,發展壯大企業規模。通過經濟杠桿和激勵機制調節科技人才向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地方與崗位流動。完善科技評價制度,把發現、培養和穩定優秀科技人才作為市屬科技機構、科技計劃、科技項目評價的重要標準。把科技人才主持科技項目的程度作為立項支持的重要條件之一。
2、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擴大科技人才隊伍的容量和規模
一是加強科技工業園建設,營造局部的良好環境,形成聚集效應,吸納和凝聚企業與人才。要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整合現有工業園區資源建設民營科技園區,重點抓好科技園區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園區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和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
二是大力促進產學研合作開展科技創新,擴大我市科技人才的虛擬隊伍。通過牽線搭橋、計劃項目引導等手段,大力促進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和合作,充分利用其知力資源優勢,擴大我市人才的虛擬隊伍。
三是建立全市統一的科技人才數據庫,盡量將國內外的科技人才收入數據庫內,及時科技人才市場需求信息,按需求有計劃地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來汕工作,不斷擴大*科技人才隊伍規模。
3、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科技人才隊伍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科技人才職業化教育,全面提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和水平。要加強高、中層次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職業化培養,創造條件使其拓展與更新知識,提升素質,加快科技帶頭人和復合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注意培養和凝聚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條件使他們脫穎而出并安心工作。立足于我市的特色產業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培養科技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辦職業培訓,引導和利用社會力量培養高級技工和科技帶頭人。鼓勵產學研合作培養科技人才。
二是構建終生學習的制度和氛圍。以建立學習型企業、學習型黨政機構和部門為切入點,定期開展科技文化學習與交流活動,推動全民的終生學習并使之規范化和制度化。運用地方立法權,在法規上規定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單位都有責任對其職工進行培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工作能力,促進一般人才資源向科技人才資源轉化。加快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開展信息網絡技術培訓,發展遠程教育。鼓勵市民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終身學習,拓展與更新知識,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增長才干。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協會的作用,積極開展科技文化活動,加強科技人才的聯系。
4、加大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力度,完善科技人才社會保障制度
要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扶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社會安全保障制度。要建立科技人才安全制度,對涉及*支柱產業、重點行業、重大項目技術和崗位的科技人才要加以扶持和保護,防止重要科技人才的流失對全市經濟社會安全造成重大損失和影響。在全社會普遍建設社保制度前,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科技人才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基金,完善科技人才社會保障制度,穩定*科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