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出口加工區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開發區處會同青島海關加工貿易處帶領由濟南、青島、青島西海岸、煙臺(A區、B區)、濰坊、威海出口加工區組成的聯合考察組,先后參觀考察了上海洋山保稅港、松江出口加工區、昆山出口加工、蘇州綜合保稅區,與上海市經貿委、江蘇省外經貿廳進行了座談。重點是了解上海、江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如何開拓進取、勇于實踐,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整體對外開放水平上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采取那些措施。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發展環境變化影響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運用那些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自我生存與發展。通過考察學習,大家感受很深,振動很大,收獲頗豐,上海、江蘇兩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管理部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大局意識、超前思維、創新舉措,對我省出口加工區的發展有很多啟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學習。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上海、江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基本情況
上海5個出口加工區*年共完成進出口額513.57億美元,其中出口348.79億美元。*年1-4月,共完成進出口總額183.5億美元,其中出口131.5億美元。
松江出口加工區由A區和B區組成。A區于*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2.98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開發完畢。B區位于松江區西部,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2003年3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年,松江出口加工區完成進出口總額386.16億美元,出口256.89億美元共批準項目386個,區內從業人員11.36萬人。在全國出口加工區綜合排名列二位。
洋山保稅港區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年12月10日封關啟用,規劃面積8.14平方公里,首期封關運作面積7.2平方公里,是由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區合作建設,實行海關統一監管的特殊功能區域。目前,共建成13個集裝箱碼頭,6萬多平方米物流倉庫,正在規劃建設的現代化物流倉庫超過100萬平方米。*年,洋山保稅港吞吐量達610萬標箱,今年計劃超過910萬標箱。
*年,江蘇省13個已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共完成進出口額511億美元,其中出口308.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9%和29.7%。進出口總額超億美元的出口加工區有8家,超10億美元的4家,超100億美元的2家,*年1-4月,完成進出口總額182.6億美元,其中出口114.2億美元。
昆山出口加工區于*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建設面積2.86平方公里,*年9月6日第一家通過國家驗收。*年,昆山出口加工區完成進出口總額320.2億美元,出口211.2億美元。截止*年底,共有進區企業352家,累計實際到帳外資36億美元。在全國出口加工區綜合排名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于*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年8月28日,該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九部委聯合驗收。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5.28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個圍網區,具有口岸通關、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對外貿易、采購分銷、檢測維修、展示展覽等功能,是目前全國內陸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的特殊功能區域。憑借其功能優勢和高效的通關速度,綜合保稅區累計吸引入駐生產企業93家,物流企業23家,貿易公司16家,*年全年監管貨值突破389億美元,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二、上海、江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做法
江蘇省是我國出口加工區的發源地,以昆山出口加工區為代表的我國第一批出口加工區是在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鼓勵出口和國際產業轉移加速、我國加工貿易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國家為規范加工貿易管理,更好更快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設立的,為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上海、江蘇的出口加工區在國家政策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市場競爭加劇、貿易摩擦和技術性壁壘增多等方面因素影響下,發展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部分出口加工區中出現的“投資建設、項目引進、環境營造難”成為了制約發展的“瓶頸”。但他們堅持加快出口加工區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不動搖,以變應變,以創新求發展,大膽探索實踐,以實際工作推動海關監管模式的創新,率先在大小洋山港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保稅港區;蘇州工業園在整合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基礎上創造性的設立了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昆山出口加工區、松江出口加工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經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勇于探索創新是上海、江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重要保證。上海、江蘇的出口加工區始終堅持先行先試,在政策爭取、功能拓展上敢于創新,走出了一條“不特有特、特中更特”發展之路。洋山保稅港區的設立,就是建立在思想超前的基礎之上,上海市大膽打破區域界限,和浙江省建立跨區合作機制,使上海的對外貿易優勢和浙江洋山港的深水優勢充分結合,打造了中國第一保稅港,運營的第一年,集裝箱的吞吐量就超過了300萬標箱,*年達到了610萬標箱,為長三角和長江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蘇州綜合保稅區是在原蘇州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A區、B區和全國首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基礎上整合而成的,整合的過程就是當地產業逐步發展的過程,每一次的申報都是一次創新,都為當地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蘇州綜合保稅區又探討設立了虛擬口岸,通過虛擬口岸解決沒有港口的短腿,大大提高了貨物的通過速度,節省了企業物流成本。
(二)企業的內在需求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出口加工區是政策區。當某種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企業生產產品的加工制造成為全球采購和銷售網絡的重要環節,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需要快速通關時,就需要設立專門的區域對這些企業的加工貿易進行規范化管理,這就是出口加工區產生的根本性原因。昆山出口加工區中聚集了全球十大筆記本電腦廠家中的6家,*年筆記本電腦產量達到了3800萬臺,占世界產量的40%。這些企業的生產原材料的采購及銷售以全球為目標,設立出口加工區符合這些企業發展的需求。這些龍頭型項目在出口加工區落戶后,吸引了一大批與之配套的協作企業落戶在出口加工區內或周邊地區,延伸了產業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昆山出口加工區內的48個IT企業帶動了周邊上千家企業與之配套。蘇州地區的IT產業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年,蘇州地區進出口總值達到2117.9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78%,達1655億美元。松江出口加工區內的主導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年進出口額達到了366億美元,占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額的95%。蘇州綜合保稅區同樣是以IT產品加工制造為主。這些出口加工區的設立發展是企業的產品特點、貿易特性、進出口規模所決定的,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對提升區域經濟的功能配套,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科學的管理體制、高效的運行機制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源動力。兩地政府對建設出口加工區十分重視。2003年上海市政府批準成立了“上海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聯席會議”,隨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增加,2004年又成立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席會議”,由分管副市長任召集人,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全市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發展戰略、目標和任務,協調特殊監管區域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政策支持,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有序發展。*年,江蘇省政府批準建立了全省海關特定監管區域聯動機制,成立了海關特定監管區域聯席會議,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副秘書長、省外經貿廳廳長、南京海關關長、江蘇檢驗檢疫局長任副組長,通過組織聯動、業務聯動、信息聯動,整合、發揮全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優勢,使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形成一個產業相聯、綜合協調的有機整體。松江出口加工區與松江工業園兩套班子一套人馬,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在工業園管委會領導之下,主要負責圍網內的工作。工業園管委會負責協調與出口加工相匹配的商貿物流設施建設,以及相關配套企業的規劃安置。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臺了《洋山保稅港區管理辦法》,成立了洋山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要求海關和商檢等部門、上海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南匯區人民政府和浙江舟山市人民政府參加,在洋山港區建設省市聯合協調領導小組指導下,統一負責保稅港區的日常事務管理。這一運作模式極大的促進了洋山保稅港區的發展,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地位日漸突出。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區內產業集聚發展日趨顯現,輻射和服務功能日趨成熟。蘇州綜合保稅區設立了正處級編制的綜合保稅區管理辦公室,由蘇州工業園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兼任,辦公室只有5名工作人員,負責區域日常的企業服務和政策協調,具體事務由蘇州工業園區各職能部門辦理,這樣既避免了綜合保稅區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又避免了重設機構、職能重復,真正起到了精簡高效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綜合保稅區內共有注冊生產企業93家,物流企業23家,貿易公司23家,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精密機械制造基地和電子產品集散中心。
(四)市場化運作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生存發展的有力支撐。從出口加工區的政策特點來看,區內企業免征加工環節增值稅及對特定物資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主要收益來自于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而加工區初期需要當地政府的大量投入,區內基礎設施、監管設施等建設投入達到了2-3億元/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區內企業最初運作的2-3年,能夠產生的稅源非常小。出口加工區管理部門入不敷出已經成為部分出口加工區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昆山出口加工區的做法是成立了出口加工區建設投資公司,是出口加工區的全資國有公司,負責出口加工區及周邊配套區的國有資本運營,在出口加工區建設標準廠房、標準倉庫出租,在區外投資建設公共商業配套設施出租,對區內企業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等,僅這些項目每年的純收入超過*萬元,基本保證了出口加工區正常運轉。蘇州綜合保稅區成立了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由蘇州工業園與美國公司合資組建,負責物流平臺建設及區外配套設施建設,所獲收益共享。蘇州綜合保稅區通過成立國有資產運作公司,改變了出口加工區建設完全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的狀況,具備了自我“造血”“輸血”的功能,為出口加工區的正常運轉及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年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今年將實現贏利。
(五)完善的功能配套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重要保障。上海和江蘇各出口加工區在海關、國檢、外管、稅務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創新服務管理方式,完善投資服務體系、項目建設服務體系、生產經營后勤保障服務體系,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進區企業提供規范高效的服務。洋山保稅港內,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港政航政、工商、稅務、外匯、公安、海事、邊檢以及上海市口岸辦等行政管理部門設立了辦事機構,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高效的服務。昆山出口加工區在海關總署和南京海關的支持下,大膽創新,制定了《出口加工區操作實務》,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深加工結轉試點”、區區聯動試點工作,并且開發了出口加工區信息平臺和海關輔助管理系統,既保障了海關的監管到位,雙簡化了通關手續,真正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審查、一次查驗”,降低了企業成本。蘇州綜合保稅區積極打造虛擬口岸,建設“沒有港口的海港”,讓園區享受到了與保稅港區同樣的優惠政策,蘇州這一內陸口岸借助“虛擬空港”和“虛擬海港”,將跑道和航線延伸到了蘇州工業園區。園區有更多的生產企業開始選擇第三方物流報務,業務模式上也逐漸從傳統的物流外包向供應鏈環節外包轉變。同時,園區的保稅物流業務也隨著綜合保稅區的啟用呈現出集聚的特點。保稅中心的業務已經輻射到全國23個省市。
(六)促進產業鏈延伸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出口加工區作為區域經濟的功能配套區,對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以大企業為龍頭,延長上下游產業鏈條,引導研發、維修、檢測型企業入區,吸引相關配套企業在周邊落戶,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產業集聚發展至關重要。上海、江蘇的出口加工區緊緊抓住國際產業和資本向長三角轉移的契機,結合自身特點,重點引進了筆記本電腦、半導體、光電產品、精密機械、光纖元件等“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高科技龍頭項目,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領域。出口加工區內的大企業、大項目成為了IT產業在周邊區域集聚的龍頭。松江出口加工區的廣達集團,主要生產筆記本腦,*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帶動了上百家相關企業在上海地區落戶,僅松江工業園內就有三十余家。昆山出口加工區積極協調昆達集團研發中心入區安置,并協調海關及有關部門將其維修、檢測等后勤服務部門引入出口加工區,對提高昆達集團應對國際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升其產品核心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品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加快我省出口加工區發展的措施建議
通過此次赴上海、江蘇考察學習,對我省出口加工區發展的思路有了更加清晰地認識,上海、江蘇出口加工區的先進經驗做法對我們今后工作給予了大量的啟示,結合我省當前出口加工區發展現狀,下步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探索我省出口加工區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我省共設立了6個出口加工區,*年進出口14.5億美元。在對外開放、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上海、江蘇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借鑒學習上海、江蘇等地出口加工區的做法,要充分認識到出口加工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趨勢沒變,國內產業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梯次轉移的趨勢沒變,國家發展加工貿易的政策環境沒有大的變化,我省出口加工區發展仍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要把出口加工區發展區域定位著眼于環渤海經濟圈,沿黃各省市,與全省“一體兩翼”發展規劃相匹配。各出口加工區要認真研究國家的政策,對即將放開的保稅物流功能疊加政策,要提前研究,做好物質和人才的儲備,一旦國家全面推廣,及時搶占先機。通過發揮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優勢、通關優勢和環境優勢,帶動全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建議省政府協調海關、外匯管理等有關部門對設立在內陸的出口加工區,探討設立虛擬海、空港可行性,超前研究煙臺出口加工區(A區)與煙臺港區港聯動問題,研究解決出口加工區內邊角料、廢品、殘次品出區、舊設備申請報廢、使用國產原材料入區生產等事關出口加工區發展的問題。
(二)引進大企業,緊盯大項目,以龍頭大項目帶動出口加工區發展。上海、江蘇發展快、運行好的出口加工區究其根本是在區內有起支撐作用的大項目。當前,煙臺出口加工區(B區)、青島出口加工區、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呈快速發展態勢也正是因為引進了鴻富錦、泰科電子、安德列斯蒂爾動力刀具、臺灣成霖科技等高科技加工貿易大項目。我省的出口加工區,尤其是濟南、濰坊出口加工區,要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與當地產業特色相結合,突出區域個性化和產業差異化發展,把招商引資重點放在引進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核心項目上。今后省里在國內外舉辦的一系列招商活動中,應加大對出口加工區的宣傳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省政府各駐外辦事處,為出口加工區提供項目信息支持。
(三)加強產業配套區建設,完善商業配套功能,提升出口加工區發展水平。我省6家出口加工區除青島出口加工區有近30平方公里的配套區外,其他出口加工區均無產業配套區,所有出口加工區都沒有相應的商業配套功能。各出口加工區要根據區內發展規劃和產業定位,按照區內企業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到區內用工規模,以及企業物流規模,對區外產業配套區、滿足區內用工需求商貿服務區以及公用物流平臺建設進行科學規劃。通過商業綜合服務區為區內工作人員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務,解決區內工作人員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同時,通過公共物流平臺建設,為企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要借鑒蘇州綜合保稅區和昆山出口加工區的做法,成立成立國有資產運作公司,通過全資或控股的形式,參與出口加工區的運作,通過市場化運作取得效益,提高出口加工區的自我生存能力,也使國有資產保值升值。
(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動我省出口加工區健康、有序發展。國家采取的完善加工貿易管理、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政策措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可持續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因政策、形勢的變化加強對區域的宏觀調控,以及對入區企業的準入管理,應當提上重要日程。當前,海關總署正在研究制定《出口加工區的準入退出標準》,我省已封關的出口加工區一定要有緊迫感,盡快采取措施,做優做強。濟南出口加工區應發揮好區位優勢,利用交通樞紐的優勢,充分利用空港、鐵路、高速公路的便利條件,以物流優勢為突破口,發展對物流速度要求高的IT產業及其配套產業;青島出口加工區和青島西海岸加工區應利用好港口優勢,重點發展制造業及國際分撥、國際配送等產業;煙臺出口加工區(A區)應以區港聯動為突破口,盡早向國務院申報保稅港區的政策,使港口和出口加工區形成1+1大于2的效果;煙臺出口加工區(B區)要重點為富士康在煙臺的生產基地配套,發展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威海出口加工區應發揮對韓橋頭堡的作用,重點面向韓資大企業招商,加快韓國電子信息產業向威海轉移的步伐;濰坊出口加工區要瞄準臺資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發揮當地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舉辦魯臺經貿洽談會的優勢滾動發展。對正在申辦和將要申辦的出口加工區,要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切實根據產業需要申辦出口加工區。對于已向國務院申報的,要做好后續指導,有的放矢;對于正在申辦的出口加工區要從嚴把關,根據產業需要,成熟一個申報一個,避免出現資源浪費和為了政績需要盲目申辦的現象。
(五)加大協調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出口加工區是當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最優惠的區域之一,發揮好其作用,將使其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培增器和先導區,應對其備加關心和支持。目前,我省的青島保稅港區也即將獲批,我省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又將增添新生力量,同時,也面臨大量的工作需要協調。因此,建議省政府仿效上海和江蘇省的做法,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省領導擔任總召集人,定期組織會議,通過聯席會議,及時了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工作情況、工作進度及存在的問題,協調海關、商檢等垂直管理部門有針對性的出臺支持措施,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發展。
(六)超前謀劃,未雨綢繆,做好青島保稅港區的前期準備工作。青島保稅港區申報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獲批應是遲早的事情。對此,我省應未雨綢繆,超前謀劃。一是通過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席會議指導青島整合與保稅港區有關的職能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制定相關保障措施和管理辦法,為保稅港區建設打好基礎;二是加快保稅專業市場建設,發揮保稅功能的優勢,推進專業市場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明確市場定位和發展目標,發展特色商貿物流、生產性物流、進出口物流,把保稅港區打造成全省的進出口商品貿易中心;三是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把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的優勢結合起來,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延長家電、電子產品的產業鏈,引進研發機構,推動我省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