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耕地保護與發展建設的關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正確處理好耕地保護與發展建設的關系。作為我們中國,一個主要的國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另一方面,我國處于發展中,要發展必須占用耕地,這是一對客觀成立的矛盾,如何解決呢?或者說怎樣正確處理?我淺要論述如下:
一、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并轉變為城鎮人口,推動大批新城市的建立。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擴大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表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占用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我國耕地資源的主要特征是耕地面積占土地資源比例小,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質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減少。目前我國人口還在以每年一千多萬人的速度增加,經濟建設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吃飯”和“建設”給耕地帶來的壓力,有增無減,并沒有緩解。
客觀上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發展和擴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發展。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發展城市與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在發展城市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如何切實地保護耕地,做到協調和統一,在發展城市中盡可能地減少耕地的占用。
二、發展城市化建設與土地集約化利用關系
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兩不誤,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要走集約利用土地、節地挖潛的路子,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發展城市化建設,有利于實現粗放用地變為集約用地,推動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和集約利用,是積極有效地保護耕地的思路。城市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可以把空閑出來的宅基地和非農用地變為耕地,增加耕地數量。
三、發展城市化建設,保護耕地應采取的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約化利用指標體系
通過供地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從根本上解決亂占濫用耕地的問題,進而推動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和集約利用。通過調查研究,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中體現城市人均用地標準、城市容積率、城市土地產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標體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設,又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既達到發展建設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的作用,緩解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矛盾,變矛盾為協調和統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規劃
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形態的總體設計,并通過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來落實。因而必須將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起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基本方針,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3、控制鄉鎮企業的發展,避免鄉鎮企業占用過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發展,人、財、物等資源必然流向城市,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資金、技術以及服務等便利條件引導分散的鄉鎮企業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占用過多的耕地,達到節省建設用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
城市的發展建設要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更多地通過實施舊城改造,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發展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增加城區容量;搞好城市規劃工作,堅持城市建設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則,利用市場機制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集約化經營土地。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服務。
5、依靠法律、法規加強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的保護
必須依靠法律、法規,嚴格審批手續,采取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證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對重復、潛力挖掘不夠等亂占耕地的項目則嚴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發展理由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