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地方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在“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新時代命題下,地方高校應當思考、探究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體現地方高校的教育精神,從而成為大學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中要避免假大空全,應當開設專門的課程引導教育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加強對師范生的師德師風教育。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高校;地方性;實施路徑
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極為重視“人”的培養,孟子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而恰恰就是這個‘幾?!谷四軌驍[脫自然的原始性、野蠻性,而形成社會性和理性?!边@與當代中國大學教育對“立德樹人”的追求是不謀而合的。2014年,教育部就專門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而社會和學界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熱忱甚至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早期。但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這四十年里,高等教育卻出現了所謂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傾向,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不大的人文素養學科在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舉步維艱甚至一砍了之。盡管很多高校紛紛建立了所謂“國學院”,但在“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等新時代的命題下,地方高校不能“拿來主義”,而是應當思考、探究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地方高校的發展定位來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關乎國民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
一、地方高校為什么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地方高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前,首先應當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作為一個強調“應用技術型”的高校也要開展這樣的教育。如果僅僅是因為教育部提出的“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被蛘呲s某種時髦,就不可能正視自身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優勢和不足,也就不可能找到適合自身的路徑,甚至于產生“畢其功于一役”的違背教育規律的想法和做法。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現的是教育精神的傳承與厚重?!笆陿淠?,百年樹人”,除了科學知識技能教育以外,大學的立德樹人往往也是大學教育精神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投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精神或者大學自身的歷史,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三明學院前身之一的致用書院,取“學以致用”和“通經致用”之義,與當前“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不乏有一脈相承之處。事實上,中國近代大學的起源與晚清時期圖強、自救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是有很大關系的。通過學校文化、學校歷史的教育,更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形成更為具體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發展的歷史往往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步史。大學校園內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以及歷史背后的厚重感,不僅能夠有效地抵御“”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的蔓延,也更能夠讓大學生明白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使之更具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長期奮斗的過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追求。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德樹人不僅是當代教育的核心命題,同樣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墩撜Z•先進》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的記載,其中顏淵更是以德行第一的身份被后世視為孔子的大弟子。中國傳統教育重要的一個價值取向就是“強調啟發人的內在道德自覺性”,教育人如何“做人”。因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相結合不僅有其可能性,更有其必要性。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家國情懷、社會關愛首先要落在人格修養上。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上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讓學生更清晰而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具體的、可操作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并逐步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文化模式”、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社會認同”。
二、地方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摘要】地方傳統文化傳承了數千年,是一個地方的根和魂。那么如何借助電視媒體傳承和弘揚好地方傳統文化,滿足當地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呢?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廣播電視臺以大力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為契機,創辦了陜西省首個縣級戲曲欄目——《陳倉大戲臺》,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F以《陳倉大戲臺》為例,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創新;傳承;合作;共贏;接地氣
一、地方傳統文化亟待傳承和弘揚
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傳承了上千年甚至數千年,往往反映著這個地方的歷史,是一個地方的根和魂。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地方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之間割裂現象比較嚴重,地方傳統文化亟須保護、傳承和弘揚。由于傳承與弘揚的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等諸多問題,導致一些地方傳統文化面臨著后繼乏人甚至失傳。比如說,在陜西省寶雞市,秦腔這一古老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已經傳承了數千年。目前,在廣大農村,有不少的自樂班經常在一起組織表演,但參加者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因其唱腔難懂等原因不大喜歡,秦腔藝術傳承后繼乏人。
二、電視欄目《陳倉大戲臺》的有益探索
為了弘揚秦腔這一地方傳統文化,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陳倉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傳播特點,于2015年7月份策劃、創辦了《陳倉大戲臺》欄目,從而在保護、傳承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蛾悅}大戲臺》欄目采取制片人制的方式進行運作,欄目時長一小時,每周固定時間播出。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欄目組與當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協商,由主管部門發文,鎮(街道)協助。各鎮(街道)由文化站牽頭,組織群眾報名,在基層舉辦分賽,由專業評委老師現場打分,層層選拔,基層分賽晉級的選手進入全區復賽,復賽晉級的選手再參加年終總決賽。為了增強比賽的觀賞性,在總決賽中,設置了導師培訓課、導師爭奪戰、導師爭霸賽和冠軍爭霸賽四個環節。各鎮、街道舉辦的分賽活動,吸引了周邊不少縣區的秦腔愛好者積極踴躍報名參與,周圍十里八鄉的群眾都聞訊趕來觀看,每場活動演出現場觀眾都在5000人以上。在總決賽現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教授、國家一級編劇冀福記激動地說,真沒想到基層有這么多高水平的秦腔愛好者,真沒想到一個縣級電視臺,能舉辦如此精彩的秦腔比賽活動;參與者稱贊說,這個節目讓他們認識了秦腔方面的很多專業老師,提高了他們的演唱水平,一路走來,收獲滿滿。利用電視媒體傳承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陳倉大戲臺》欄目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獲得良好的效果,也給同行諸多啟示。
【摘要】立足基層、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轉型后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不匹配、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的系統方案未形成、與基層傳承人的聯系匱乏等因素,導致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地方傳統文化弘揚方面出現了同質化嚴重、代表性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力度弱、創新性系統布局難以為繼等問題??h級融媒體中心需要從制定系統化全局性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方案;縱橫向結合打破地區特色文化發展壁壘;在合理范圍內擴充融媒體中心媒介資源補給、打造品牌特色;加強與縣域文化傳承人聯系、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等維度進行路徑探索。
【關鍵詞】地方傳統文化;縣級融媒體;文化品牌;文化傳承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也迫切需要借力以新技術為支撐的融媒體傳播矩陣。立足基層、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在濃厚地域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弘揚地方傳統文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縣級融媒體中心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
(一)“政策加持”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2019年1月,中宣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的迅速推進,其在全國的總體布局基本完成??h級融媒體中心落地運行后,其原有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以及基層治理樞紐三種角色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得以凸顯,在媒體服務、黨建服務、政務服務等方面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但在公共服務尤其是文化服務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揮。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機構有義務承擔起服務基層民眾文化需求的責任。在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方面,作為縣一級傳播中樞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無疑是最理想的渠道之一。事實上,無論在國家治理、社會管理實踐中,還是黨的組織機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都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過去,一些縣級廣電部門的行政色彩過于濃厚,工作職責多局限于主流意識形態宣傳,與其基層媒介機構的服務職能和角色并不匹配。縣級廣電部門轉型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后,守好輿論陣地仍是首要職責,但其為基層群眾提供信息服務和輔助基層治理的責任意識明顯提高。在國家政策加持下,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整合各類媒體資源,有能力實現功能拓展,發掘和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理應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又一努力方向。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和動漫的結合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動漫《一人之下》利用現代動畫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為國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國漫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兑蝗酥隆愤€通過巧妙設計文化符號促進民族身份認同,通過創新傳統文化內涵傳播當代社會價值。
關鍵詞:《一人之下》;動漫;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動漫是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成果,是一種兼顧技術和文化的現代藝術,是當代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培育民族動漫創意和品牌①。動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動漫文創設計可以將傳統文化轉化為順應新媒體時代消費需求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動漫作品在將傳統文化影視化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活化和創新,有利于青少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動漫《一人之下》主要講述了21世紀中國“異人世界”發生的故事?!爱惾恕敝改軌虿煊X并使用自己體內炁的人。該動漫第一季于2016年7月首播,至今已播至第三季,尚未完結。憑借作者對玄學和道教的闡釋、精彩的故事情節、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以及動漫獨特的動態視覺效果,《一人之下》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中國功夫、符咒、道家、陰陽八卦、炁等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劇情,讓國內外觀眾全方位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神奇奧妙。
一、傳統文化為國漫提供創作素材,國漫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出來的多彩文明,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中國的建筑、地理、醫學、藝術、飲食、服飾等,精神文化包括中國特有的民族精神、思想意識、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②。傳統文化為我國的動漫創作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筆者對近30年的國漫作品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近一半的國漫作品以中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寓言故事、文學著作或歷史人物為原型進行創作,弘揚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超過70%的國漫作品中出現了地方特色食物、地理景觀或建筑、民族服飾、傳統節日及風俗等;武術、音樂、戲曲、中國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形式也是國漫常用的傳統文化元素。同時,國漫能有效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作為一種動態視聽文化,動漫為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有效載體③。動漫可以將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以簡單的圖像符號展現在受眾面前,加上詼諧的語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引發受眾心理上的共鳴,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一人之下》融入諸多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道教是東漢末年張道陵天師所創,以道家學說為主干,尊道貴德。道教分為全真道和正一道,即全真派和正一派。劇中的正一派龍虎山天師府和道教圣地武當山,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思想基調做好了鋪墊。動漫引入道教八大神咒之一金光咒、正一派技能五雷正法、風后奇門遁甲等道教文化素材④,引起了國內外觀眾對道教文化的強烈好奇和濃厚興趣。劇中諸多人物淵源都與道家或道教歷史相關,對正一派老天師張之維的稱謂“張天師”符合道教傳統,武侯派諸葛青為道教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后人。此外,動漫第一季劇集名多源于道教,如第一集《諦聽吾言,神欽鬼伏》出自全真教呂洞賓的《勸世》,第四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源于道教祖師老子的《道德經》等。通過故事劇情來講解晦澀難懂的道教教義,不僅易使觀眾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夠促使觀眾將之與自己的生活相關聯,進一步思考其現實意義,促進道教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部動漫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帶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方言和地方口音是《一人之下》的一大特色。該劇根據人物背景和場景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方言設定,馮寶寶常把四川方言里的“啥子”“曉得”等掛在嘴邊;馮寶寶被人販子拐賣的劇情發生在廣東,所以使用了粵語。劇中很多人物說話也帶有地方口音,如王也的京腔、賈正亮的西北口音、鄧有福的東北口音和西方異人的外國口音等。這些方言和地方口音的設定不僅在無形之中縮短了劇情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全國各地觀眾甚至外國觀眾的代入感,還促進了各地方言的隱性傳播。此外,劇中場景設定也帶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如馮寶寶在四川生活時出現了蜀南竹海和大熊貓,王也返家時播放歌曲《北京歡迎你》。這些劇情安排將我國各地的特色展示給觀眾,間接促進了地方文化風俗的傳播。
二、巧妙設計文化符號,形成民族身份認同
一、傳統文化的現狀
2008年永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啟動,對永康的民風、民俗、傳統技藝、傳統戲曲、傳統醫藥等等十六類傳統文化形式進行了摸底調查,獲得傳統項目線索1萬多條,整理項目600多個。這些線索、項目全部來自永康市16個鄉鎮的各個村莊,這些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城市里已難覓蹤跡,極少數的項目如:傳統手工藝“永康釘秤”、傳統小吃“永康肉麥餅”,在永康城里偶爾有一點,但他們是從鄉村出來謀生者。在城市由于西方文化潮流的沖擊、影響,滿城里都是流行音樂、西裝服飾、西式餐廳,過節都是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而且非常的火爆,而往日的傳統美食、傳統服飾、傳統戲曲現已不見,傳統的“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的濃郁氣氛已日趨淡化,還有許多的傳統文化項目,如省感戲、永康古詞、銅錢棍、調花鈸等,在城中已絕跡。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僅存地在鄉村。傳統文化現階段在農村僅存一些,可現狀不可樂觀,由于城市化建設不斷發展,農村新一代過早地進入城市受到城市西方文化的影響,失去了本地傳統文化熏陶的機會,他們以進城為榮,不愿返鄉,更不愿去接觸自己的鄉土文化,傳統技藝沒人愿去學,傳統節日沒人愿去過,留守在鄉村的老人面對前輩傳下來傳統而無人可授,這樣的情形直接影響到我們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必要性
我們傳統的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蘊含著無可限量的能量,韓國“江南奇跡”的出現得以證實,我們古老的漢字與現代計算機對接更能證實一切,如何留住我們的傳統文化,已是一個迫切而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進行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明智之舉。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最基層,在最基層的地方建立文化禮堂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恢復和傳承。從文化遺產的普查中可以看出,在城市傳統文化日益弱化之時,鄉村成為了傳統文化的保留地。在傳統文化處在逐漸消亡的情況下,建立農村文化禮堂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最佳方案。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基本框架概括為“二堂五廊”,具體表述為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等,這一基本的框架能對鄉村的傳統文化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
(一)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有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恢復從永康文化遺產普查的1萬多條項目線索和整理出的600余項目中,大多數還只是在一些老人們的記憶里保留著,如“永康山歌”“永康古詞”“銅錢棍”等,這些項目的曲目都只能從老人們的口中唱出,沒有文字記載,有的曲目還多年未唱,會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逐漸遺失,一旦遺失將無法再生。許多鄉村傳統的民風、民俗、節慶、婚俗有的無人知道,有的簡單得失去了原貌。例如,現在我們過端午節很多只知道吃粽子,過中秋節就知道吃月餅就這么簡單,至于重陽節、七夕節就很少有人問津了。這些傳統的節日包含有多少程序,過此節意義,給我們有哪些啟迪,這些只能在文獻中查到了。一個傳統的節日千百年來而不衰,就在于它的文化傳承作用,集文化娛樂、文化啟迪、文化熏陶、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傳統節日,現在已變成簡簡單單的一個符號。那些用來慶典的場所禮堂、祠堂、寺廟有的被拆除,有的改建了,有的破舊荒廢,余下的也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這些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只有恢復,才能有效的傳承下去。為了更好地恢復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因此構想了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就是針對在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的現狀來設想、構建的。有了文化禮堂的禮堂、講堂,我們的山歌、銅錢棍就有了地方唱了,面臨失傳的“省感戲”就有地方恢復演出了,民風、民俗活動就有了領頭羊。文化禮堂將承擔起傳統祠堂、禮堂、廟堂的綜合功能,文化禮堂的“村史廊”“民風廊”旨在整理本村的特有文化脈絡,挖掘村里的特有民風、民俗、傳統文化項目,進行有序的存檔、恢復,有著濃郁鄉村氣息的民風、民俗活動就能紅紅火火地恢復起來。
(二)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有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村落傳統文化恢復后還需有效傳承,傳承之根在于言傳身教和總體文化環境的熏陶,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我們的新一代對傳統文化自覺的接受。文化禮堂的禮堂、講堂不僅要再現本村的民風、民俗和特有的傳統項目,而且還要邀請民俗專家走進文化禮堂,為村民講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讓村民知道如何運用、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根據村里的需求情況,舉辦各類培訓班,提高村民的各項文化素質,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時,開展祭祖、慶典等傳統活動,讓村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在節日的舞臺上一展風采,引導村民在過傳統節日之時,要充分了解過傳統節日的意義,節日中傳統文化的展現,傳統節日對我們的啟迪。如此一來調動了全村民參入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傳承。我們國家級的傳統文化項目“錫雕”的傳承人應業根老人,常常擔心自己的老手藝無人傳承,兒子、孫子寧可外出做生意也不愿在家繼承“錫雕”老手藝,2009年為慶祝國慶,應業根老人應邀參加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老人精湛的錫藝展示,受到了國內外來賓的贊譽,錫雕產品銷售一空,最后還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回鄉后老人的一家對錫雕技藝信心百倍,兒子放棄了外出的機會,帶領媳婦、兒子一起跟著應業根老人學做錫雕,應業根老人領頭在村里的文化禮堂籌建了一個“芝英三寶”展示廳,來展示本村的傳統文化項目,文化禮堂成為了他們展示技藝,推廣產品的基地和窗口。我們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集文化管理、文化傳承、培訓學習、教化熏陶于一體,全方位地服務于農村,成為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