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法律常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對于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中的法律常識是非常簡單的;但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又是非常棘手的,原因在于他們沒學過法律,更不知道會考些什么。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把握復習方向,明確復習重點,下面就一些經常會考到的知識點作簡要論述。
一、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二、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也稱為部門法體系,是指一國的現行法律規范,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系的整體。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法: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訴訟法。
三、憲法修正案(四)
摘要: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要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并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鑒于此,本文擬將從教育學和法社會學視角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多維度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法制教育改革
一、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
對置身于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于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于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1]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愿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論文關鍵詞:高中政治法制教育觀念
論文摘要:新課程提出了街要來,在高中政治課中進行法制教育,是高中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就有關法制教育走進高中政治課堂要教育學生樹立四個觀念,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初步看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政治課教學重視法制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法律及其制度的統稱,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法律規范是對公民的最基本要求。違反道德原則和紀律規定不一定違法犯罪,但違法犯罪必然違反道德原則和紀律規定。對高中生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重要的是要增強他們的法律觀念。
1教育學生樹立“學法守法”觀念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剝削階級作為1個階級已經消滅,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有時甚至很激烈;國際、國內的各種敵對勢力還在對我國進行各種破壞;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的影響還存在;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也在隨時隨地影響著我們;黨風不正,社會風氣不正,以至刑事犯罪等均較嚴重,高中學生犯罪年齡趨向低齡化,犯罪行為觸目驚心。從內因來看,十五、六歲的時期,生理和心理處于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期,出現了獨立性和依賴性、物欲的增長與經濟來源的不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發展與道德法紀觀念淡薄等矛盾。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和教師忽視對這些矛盾進行正確的導,有的學生因而走卜違法犯罪的歧途。要引導這些矛盾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需要加強法制教育,使學生懂得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努力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將“學法”納入自己的日常學習范圍,堅持經常學習;樹立守法的觀念,初步懂得依法辦事的道理;確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榮辱觀。
2教育學生樹立“.法律責任”觀念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小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法制意識也逐漸增強,知法、懂法和用法意識不斷提升。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習法律常識的啟蒙階段。只有樹立初步的法制意識,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并懂得將法律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去為人處世,成為遵紀守法的人,才能達到教育目標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學階段必須將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狠抓落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讓學生懂得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的道理。二是加強法制教育是預防學生犯罪的重要保證。任何一種不良思想和習慣的形成,都是經過長期的經歷而慢慢養成的。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起步階段,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近年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引發了十分普遍而嚴重的網絡毒害問題。很多小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受到暴力、色情等網絡影視節目、網絡游戲的影響,如果家長和教師不注意及時有效地干預、疏導和矯正,小學生在壞人的唆使下,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可能染上賭博、打架斗毆等惡習,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語文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課文、故事和案例,讓學生明白遵紀守法的道理,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識,養成遵紀守法、知法用法的好習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充分挖掘課文內容,增加學生法律常識現在的小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長寵愛的對象,放縱溺愛的多,嚴格要求的少,加上學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們從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養成目無法紀的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從當前的語文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僅僅注重學生語文基本功的訓練,認為只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達到目的了。實則不然。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與法制教育相關的課文題材,切實落實好法制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是進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出可供進行法制教育的相關題材。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其中有一句話說“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教師可以提問“這里為什么能夠成為鳥的天堂?”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就能明白,正是因為當地的農民不允許人去捉鳥,才使得這里成了鳥的天堂。接著,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環保方面的法律常識教育,讓學生明白:愛鳥護鳥,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可以將“愛鳥周”相關知識介紹給學生,開展“寫愛鳥溫馨提示語”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增強學生保護鳥類的自覺意識。又如在教學《景陽岡》一課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護動物的法律常識。在此基礎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些惡意捕殺野生動物的新聞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獵殺野生動物,就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保護動物等環保行動中來,將法律意識內化為學生自覺守法的行為。通過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夠讓學生受到法律常識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二)充分利用習作教學,提高學生法律認識習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臺。首先可以布置寫長輩親人之類的寫人作文,除了讓學生受到道德層面的感恩教育外,還應該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明白子女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責任,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其次可以通過寫觀后感、讀后感之類的習作,增加學生對法律的認識。譬如在寫好人好事作文時,筆者發現個別學生對拾金不昧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針對這一錯誤認識,筆者播放了拾到東西不歸還而引發法律糾紛的新聞視頻給學生看,讓學生明白拾到東西應該歸還給失主或上交國家,這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如果拾到東西拒不歸還,還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習作中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寫作素材,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識,其法律觀念也進一步增強。第三是通過寫日記滲透法制教育。作為語文教師,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切實利用語文活動,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法制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演講”“講故事”等活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信待人等良好習慣。如開展“誠信”演講比賽,全班學生就這個話題收集大量的素材,較全面地講述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決心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以及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和法制觀念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又與社會一般群體的法律意識有所差別。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法律意識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程度。針對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哈醫大大慶校區普法知識調查問卷”活動,旨在了解我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大學學生知法、守法、用法,為我校以后的法制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1當前我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筆者于2012年3月對我校學生隨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028份,其中護理學院438份,基礎醫學院227份,檢驗技術學院132份,藥學院106份,醫學信息系125份。問卷的內容包括學生接受法律教育的基本情況、對法律了解的程度、對法律運用的程度、對法律信任的程度,以及對法律教育的愿望。經過認真的核查分析,發現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呈一下特點:
(1)大多數人普遍接觸法律較早,但極其缺乏參加和學習法律活動、知識的經歷。調查顯示,各院系大學生在大學之前接觸法律分別為:護理學院74%;基礎醫學院98%;檢驗技術學院99%;藥學院95%;信息學院94%。但是,在學生填寫的問卷中我們缺發現了一個與之相矛盾的問題,當問及“你經常參加法律方面的活動嗎?”全校大學生選擇經常參加的只有8%,有時偶爾參加的為32%,從來沒有參加過占到60%。在被問及“你經常看法律方面的雜志嗎?”回答經常看的有11%,而偶爾看和從來沒有看過的占到了89%。當問及“你聽過幾次關于法律方面的講座?”竟然有59%的學生回答只參加過一兩次法律講座。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由于重視專業課程、外語過級考試、職業資格考試等的學習和準備,忽視法律安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自覺主動學習法律的主動性不夠。
(2)大學生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在法治觀念上仍存在模糊認識,對法律體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夠,內涵理解不夠全面。在問及“你能區別違法和犯罪嗎?”大學生回答能和不能、說不清的分別為51%和49%,大學生法律素養有待提高。在具體的法律概念調查問題上,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知道在校學生不能建立的是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或婚姻關系。調查顯示:我校大學生認為在校生不能建立的是勞動關系的有16%、勞務關系的有53%、婚姻關系的有31%,大學生對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的區別不了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不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對法律分類混淆不清,使他們在實踐中很難用法律武裝自己的頭腦,容易造成學法、懂法和守法的脫節。
(3)大學生對法律功能的認識比較透徹,但在具體法律實踐中,法律信仰又表現的比較脆弱。當問及“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會通過法律解決嗎?”有82%的學生表示“會”,只有18%的學生表示不會。對法律運用方面,在問及“當你參加勤工儉學時,你有意向和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嗎?”根據反饋結果,大學生表示“有”的是59%,表示“沒有”的也達到了41%。調查發現,我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增強,大多數人認為法律對自己的用處大,但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理性認識不足,缺少運用所學法律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出現了“知行不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