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效識字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小學識字教學的意義與地位
1.小學識字教學的基礎性
從學生學習、認知的角度而言,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其它學科教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主要包括了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它是閱讀教學的基礎?,F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在識字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學過的詞要能正確地讀,懂得意思?!边@說明它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大凡讀書就得會識字,這說明它也是其它學科教學的基礎。所以,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歷來就重視識字教學,要求兒童識得二千個字左右,為讀書打下基礎。對此,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一文中說:“前人在識字教學中第一步是用較短的時間教兒童集中地認識兩千來字,然后才逐步教他們讀書?!辈⑶疫€強調,學好語文,必須要過“三道關口”:字關、句關、篇章關。首先強調的就是要過“字關”,目的是為在閱讀中過好句關、篇章關打基礎。不識字,就不能讀書!這是人們公認的道理。
第二,它是寫作教學的基礎?,F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在識字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學過的詞要能正確地寫,大部分會用。”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寫字和寫作教學。而學生寫作,起碼的前提就是要求學生會寫字;不會寫字,也談不上寫作。這表明識字教學是寫作教學的基礎。所以,現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非常重視寫字教學,在規定了小學分階段識字教學總目標之后,在各年級教學目標中還詳細規定了寫字教學的要求。對低年級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600-1800個,其中800—1000字會寫;對中年級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能理解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對高年級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并能在閱讀和習作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里,“能理解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能在閱讀和習作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也是為寫作教學打下基礎。
2.小學識字教學的發展性
「內容摘要」本文在簡述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及列舉一些識字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對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進行了辨析,從學生的特點和時代的特色及識字教學的本身出發,提出識字教學今后的改進方向——運用多媒體進行識字教學。
「關鍵詞」識字教學;小學語文;多媒體
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識字是學生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基礎。常常由于識字量的缺乏,造成學生在遇到課外讀物時的語言障礙,進而形成理解障礙,最終又將導致學生閱讀興趣的下降。另一方面,小學中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培養的最佳期,但識字量的缺乏,將會使學生錯過這一最佳期。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閱讀,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量的多少密切聯系。這就使得我們的識字教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一、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適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普通教育的質量和國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小學識字教學的改革實驗。60年代初,“集中識字法”和“分散識字法”是具有代表性且影響頗大的識字教學流派,帶動了我國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現,至今,仍是活躍于小學識字教學界的重要教學流派。進入80年代,先后出現“注提識字法”(即“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法)和“部件識字法”等。前者的實驗發展很快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促進了改革開放后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二次全國的形成。進入90年代,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成功,異軍突起,短短幾年間,已在幾個省市相繼試點推開,可以預料,字族文識字教學法,作為后起之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但目前,小學識字教學中“高耗低效”現象依然嚴重。所謂“高耗低效”現象,即教師花大量時間進行教學,學生花大量時間進行抄寫,而生字回生率和錯誤率仍居高不下。
現實問題促使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去思索、研究,如何把前人的成功經驗與自己的研究探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漢字形、音、義所固有的內在聯系,從某一方面突破,挖掘小學生在認識漢字上的潛力,豐富識字法的教學。
二、識字教學方法列舉常見的識字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集中識字法集中識字法是以漢字構形規律為基礎,直接繼承了我國“三、百、千”的蒙字識字教育經驗,采用“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大量識字、大量閱讀,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摘要]“教學做合一”,將“做”作為“教”和“學”的樞紐,架起通往有效教學的橋梁,讓“教”“學”“做”不再是三件事的獨立完成,而是三者的有機結合,實現“寓教于做”“寓學于做”?!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倡導自主、合作、實踐課堂模式的構建。實現這個目標,“教學做合一”理念的踐行是主要途徑。“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做合一;實施途徑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以“灌輸”為主,忽視能力的培養,忽視興趣的激發,學生越學越累,要想改變這種狀況,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是關鍵?!敖虒W做合一”,將“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單一地講解知識的局面,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充足的時間,促其個性的發展,能力的提升。
一、“教學做合一”運用于識字教學,激活識字教學氛圍
新時代呼喚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應改變傳統的灌輸模式,注重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識字教學中,教師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可以改變傳統的記字音、記字形和字義、重視結構和組詞等的單一、單向的教學模式,而注重學生識字、寫字興趣的激發,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識字教學實際,巧妙設計以“做”為核心的教學活動,以“做”激活識字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演示法、歌訣法、游戲法等,都是促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的主要策略。運用演示法是通過動作演示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的教學方法,如教學“看”時,教師可以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四下張望的動作,也可以讓學生做出這個動作,通過動作演示,讓學生理解“看”與“手”和“目”有關,“看”的形和義通過演示浮出水面。識字教學中運用“教學做合一”,運用游戲,也是促學生以“玩”游戲的形式,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如開展“猜字謎”游戲,教師給出謎面:兩個先生撿貝殼———打一字,引導學生猜出“攢”。“教學做合一”在識字教學后運用,改變了傳統識字教學沉悶、低效的教學模式,營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識字學習效果。
二、拼音教學時運用“教學做合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適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普通教育的質量和國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小學識字教學的改革實驗。60年代初,“集中識字法”和“分散識字法”是具有代表性且影響頗大的識字教學流派,帶動了我國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現,至今,仍是活躍于小學識字教學界的重要教學流派。進入80年代,先后出現“注提識字法”(即“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法)和“部件識字法”等。前者的實驗發展很快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促進了改革開放后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二次全國的形成。進入90年代,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成功,異軍突起,短短幾年間,已在幾個省市相繼試點推開,可以預料,字族文識字教學法,作為后起之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但目前,小學識字教學中“高耗低效”現象依然嚴重。所謂“高耗低效”現象,即教師花大量時間進行教學,學生花大量時間進行抄寫,而生字回生率和錯誤率仍居高不下。
現實問題促使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去思索、研究,如何把前人的成功經驗與自己的研究探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漢字形、音、義所固有的內在聯系,從某一方面突破,挖掘小學生在認識漢字上的潛力,豐富識字法的教學。
二、識字教學方法列舉常見的識字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集中識字法集中識字法是以漢字構形規律為基礎,直接繼承了我國“三、百、千”的蒙字識字教育經驗,采用“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大量識字、大量閱讀,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2.分散識字法分散識字法采用“多讀課文多識字”的方法,特別重點“課文語言環境”這個重要因素,從改革識字與閱讀的關系入手,將識字視為閱讀的開始,寓識字于閱讀教學之中。這種識字法的優點是:文章看得多,識字量大。
3.歸類識字教學法歸類識字教材改漢字的個體教學為群體教學,在編排上以歸類形式批量識字,以短小韻文和課后作業鞏固強化。在教學中要遵循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原則,在識字的過程中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實現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益的成批識字。在教學中運用以下方法:(1)抓帶頭字,舉一反三。(2)發揮潛能,溫故知新。歸類識字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絕大多數是“半生字”,識字的重點難點是建立生字的音、形、義的聯系,通過聯想,來建立生字在音、形、義上的聯系。(3)分布側重,突破重點。(4)整體設計,加強寫、練。在教學程序上實行“整體感知-部分探究-綜合訓練”三步走。
4.奇特聯想識字法常用的奇特聯想識字法有:(1)圖示法。根據漢字的形狀,用簡筆畫畫出事物的形狀,建立字與圖畫的聯想。(2)故事法。根據字的音、形、義,想出一個故事情節,并作形象描述。(3)演示法。用動作演示來表示字的音、形、義的關系。(4)會意法。通過分析會意字的部件來識記字形,理解字義,記住字音。(5)引伸法。通過引申,理解字形和字義的聯系。(6)比喻法。運用比喻的方法,分析字形和字音、字義的關系。(7)反推法。根據漢字的部件,插入“不”字,表示它的反面意思。(8)謎語法。用謎語的形式來分析字形,猜想字義。(9)描述法。通過形象化的描述,使字的各部分意義與字義緊密結合在一起。(10)重點法。抓住字的易錯部位進行合乎情理的解釋。
2009年8月19——20日,我參加了區教研室組織的小學語文教學培訓活動——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在培訓過程中,不但觀摩了三位優秀教師的課,而且有幸聽取了*老師的報告,感覺收獲很多。尤其是*老師的現場答疑解惑,幫助我解決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閱讀教學的方向。
一、更加明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
從*老師給三位優秀教師的評課中,我更加明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那就是:
1、看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并且是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要體現年段教學目標。
2、看教學內容。是不是僅僅把課文當成了教學內容,要憑借課文這個例子找好三個點來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
3、看教與學的過程??磳W生課堂上是否生動活潑的學,包括恰當有效的合作學習;老師的作用就是導學,看指導是否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