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高師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斷裂之處及其影響
目前高師院校歷史學教育采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主要有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等出版的多種版本,其中大多數版本的第一版編寫時間多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諸版本教材雖再版多次,除了添加一些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新發現外,在內容上并沒有大幅度的修訂。而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至今,高中歷史教材已經多次修訂乃至重新編寫。因此,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與高師歷史教材在編寫時代有著較大的時代隔閡。
從編撰體例看,現行高師歷史教材均是章節體,均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五種經濟形態來作為中國古史分期的依據,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演進編排教學內容。中國古代史是高師歷史專業的必修課,授課時一般約占中國通史總課時的40%。而現行使用范圍最大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是根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在課程設置上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分為25個專題。其中與中國古代史有關的專題共三個: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僅占必修專題總數的12%,其課時分配的比例占總課時數的10%~15%。選修課分為六個模塊,其中與中國古代史有關的內容有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杰出的中醫藥學家李時珍、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遺址──古蜀文明之謎、中國著名歷史遺跡、明清宮殿、皇家園林和陵墓、中國古城和古村落、中國昆曲,不到全部選修內容的10%。由于高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2~3個模塊[1],因此,高中生能夠通過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見,高師歷史教學和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古代史教材的編撰體例上截然不同,在課程設置上有著很大差別,在教學課時和內容的比重上也相差巨大。
編撰體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差別,直接造成了高師歷史教學和高中歷史教學在教學方法、目的、手段等方面的斷裂。以專題為主的高中教材編撰體例使高中歷史教學的日常模式主要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以某一歷史專題為講授的主軸,以使學生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和發展線索為目的,最終使學生具備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角度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從理論上看,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一整套教學設置似乎有利于培養出在知識、能力、情感上均較完備的合格高中生,但在應試教育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條件下,在以升學為“指揮棒”的前提下,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十分堪憂。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土地制度的演變”一目為例,編撰者沒有提及西晉占田制、明代的地丁銀、清代的攤丁入畝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制度。對于均田制僅提了一個名稱,基本內容沒有介紹。對于中國古代的賦稅征收,如西漢時期的口賦和算賦、田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租調制、戶調制,唐朝的租庸調制以及明朝的一條鞭法一概刪除。僅留下井田制、均田制兩個名稱和一些表述模糊的文字,如“面對土地高度集中,歷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2]從中國古代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看,在中唐以前,中國社會并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相反是存在著大量荒地沒人開墾的問題。在中唐以前對于國家而言,人口比土地要重要。至宋代國家奉行的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中國古代土地兼并現象的嚴重化,主要發生在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到中國以后,引發人口急劇膨脹的明清時期。由此可見,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存在著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行素質教育,而大量刪除基本歷史知識,為片面追求減少教材文字量,而行文表述不清乃至基本史實錯誤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學不僅無法培養高中學生探究、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其頭腦中也形不成所謂的知識體系和階段特征,而且還會造成學生基本歷史知識的嚴重缺乏,使其產生“歷史不過就是干癟毫無生氣的文字”的厭學情緒。這樣縱使高中歷史教師運用多媒體、歷史劇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教學手段,學生在經歷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之后,仍然沒有多少所得。而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發現,新課標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大一歷史專業新生普遍存在著基礎知識不足、知識體系混亂、閱讀文獻能力較弱等諸多缺陷。這使高師歷史教學很難順利開展,不僅無法向學生介紹學術界研究成果和問題所在之處,也無法與其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探究,反而不得不就大一新生在高中階段沒有學習或者涉及較少的中國古代史重點歷史知識,如前面所提的口賦、算賦、田租、占田制、均田制、租調制、一條鞭法等運用大量時間加以講解和說明。這又使高師的歷史教學變成了教師一人單獨講授,學生在課堂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一言堂”和應試教育。而這種教學方式又令學生索然無味,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經過這樣四年的本科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這些高師生畢業后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就很成問題。這樣周而復始,無疑會對承載著激發中華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愛國心、社會責任感的歷史科學構成嚴重沖擊。
二、高師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鑒于以上高師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諸多斷裂之處及其影響,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對高師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的銜接。而高中和高師兩者屬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各自的管理方式及運行體制也大不相同。因此,在當前的條件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高中歷史教師不應再單純地追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不要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因為再先進的教學方法都必須要落實到歷史知識的講授上。與其耗費大量精力研究看似吸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實際教學效果十分有限的教法,不如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對歷史知識的準確把握和如何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體系之上。高中歷史教師在使用現行將大量歷史知識刪除的教材的條件下,使學生對自己國家和世界歷史有一個基本明確和清楚的認識,并為有志于學習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打下堅實基礎。總之,高中歷史教師要澄清如下認識,即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不應以大幅度的刪減歷史知識為代價;教法、教學手段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手段,并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真正的教學核心仍然是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知識。
1情感教育的基本概念
1.1情感教育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素質教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從另一方面看,無論是學生的厭學、教學中一味的追求高智商,又或者是德育工作的不靈驗都表露出眼下的教育正走向一條“唯理性主義教育”的歧路。而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們顯示了教育的世界趨勢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等都得到全面的發展的有社會注意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2情感教育的特征
情感教育具有以下四種特征:(1)成功性。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創造條件保證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成功的體驗;(2)創造性;(3)興趣性。情感教育的興趣性是指情感教育總是能夠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并且在學習的過程匯總進一步的發展自己的興趣品質;(4)審美性。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和知識獲得的過程,而已經是成為了一種具有審美性的教育活動。
2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篇:高中歷史教學與國情教育分析
摘要:國情教育的重要性及歷史與國情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在歷史教學中需要貫穿國情教育,文章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三方面分析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國情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國情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教育內容系統化、教育方法多樣化、教育形式創新化三項解決措施,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學中國情教育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國情教育;內容;方法;形式
國情是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基本要素,國情的重要性決定了國情教育的舉足輕重,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高中學生的國情教育成為一項較為廣泛的研究課題,即在各個教育學科都應融入國情教育。說:“所謂歷史,吾茲所云,及與‘社會’同質同異觀的歷史。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會,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橫觀則收之于現在,縱觀則放之于往古。”①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國情與歷史都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表現,社會生活橫向來看就是國情,綜向來看就是歷史,這就印證了歷史教學中貫徹國情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國情教育存在的問題
據筆者對相關文獻的調查發現,雖然目前我國高中歷史國情教育取得一定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集中表現于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這三個方面。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的要求下,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師強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健全學生的人格以及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從高中歷史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幾點在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措施,為高中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個性化教育全面發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
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在歷史課堂上照本宣科,使得高中的歷史課堂進行的十分枯燥乏味。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高中的歷史教師應當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從學生的學習個性出發,為學生精心設計課堂學習內容,尤其是在歷史教學備課的時候,綜合學生的顯性個性和隱形個性來選擇教學方式優化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例如,在高中歷史知識體系中,涉及了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歷史現象,在講解這些歷史知識的時候,高中的歷史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講解高中歷史知識的時候由遠及近、由古道今、從現象到本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深入的探究、挖掘歷史知識的時候,注意帶領學生探究歷史學科的學習內容,把握歷史學科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重塑歷史知識網絡,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提高學生的認知活力,督促學生從歷史知識的整體出發,實現學生歷史學系的長遠發展。同時,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進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分類的展開教學,對不同學習能力的高中生歷史知識儲備、學習能力以及興趣維度等等因素進行發展,有針對性的進行歷史教育,使得高中生在歷史課堂上體驗更豐富的歷史教學形式。例如,在學習“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勢”的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歷史教師可以布置學生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身邊的資料或者是利用網絡查詢的形式全方位的認知當時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知識。在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之下,要求高中生通過學習了解明朝的內閣制度、軍機處的設置以及深入地了解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探究,而是要認真的聽取學生的學習心得,并且在歷史課堂上設置多樣的教學問題,分類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歷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從其學習成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指導與強化;而對于歷史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來說,教師對其的學習成果進行肯定,并對其學習方式中的不足之處盡行知道,使得學生真正的掌握自主學習的歷史學習方式;而對于歷史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高中的歷史教師要確保這類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自信心,從學生的個性出發挖掘學生的歷史學習潛力,綜合的鍛煉學生的智力、興趣以及學習的自信心,等等。
二、多種角度激發高中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
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穩定心理特征出發,考量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綜合高中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方向以及意志品質等等因素設計優化歷史課堂的學習內容,尤其是使得學生科學的利用歷史教材,優化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進而增強高中歷史學習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課后學習的方式,使得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閱讀歷史資料,使得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課后的學習能夠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歷史課堂之后,高中的歷史教師可以靈活的布置歷史資料,引導學生自主的查找、收集、閱讀以及整理歷史資料,從而在大量的歷史資料閱讀之后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得到發散,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例如,在學習秦漢階段的歷史的時候,高中的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史書,如《史記》《漢書》等,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課堂上學習到的歷史知識的深刻印象,尤其是鼓勵學生看一些官方的史書以及一些有正確歷史觀念的影視作品,使得高中生認識到歷史知識學習的樂趣,鼓勵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積極的探究知識,發表自己的學習觀點,在歷史課堂上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個性,養成主動挖掘信息、歸納信息以及研讀歷史資料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高中生的多維思維能力,樹立良好的歷史學習意識,從而促進高中生的全面以及綜合的發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
首先,高中歷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功能認識存在不足,有一些走向了極端,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技術擾亂課堂,教學容量過大,學生不易吸收,另一些教師則覺得多媒體技術是萬能的,與國家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明確規定相左。其次,一些高中歷史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形式過分講求,而忽略口頭語言、書面語和體語言所起的作用,課件制作五花八門,雖然有極強的沖擊力,但流于形式、生搬硬套、喧賓奪主,顛倒了教學內容與課件的主次關系,使學生容易被一些與教材不相關的內容所吸引。再次,一些高中歷史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比較固定,對多媒體技術對歷史知識展現的直觀性過分強調,忽略了歷史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此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當前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正在呈現濫用趨勢。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技巧
(一)高中歷史教師應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措施
高中歷史老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前首先應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多媒體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使枯燥的歷史理論變得生動、直觀,促進學生理解力的提高,同時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當然,除了好的一面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還應看到其不足之處,多媒體輔助教學如果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很容易給學生帶來眼花繚亂之感,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時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等。另外,高中歷史教學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應學會揚長避短,對多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提高多媒體輔助和服務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二)對多媒體與歷史教學內容的關系科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