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元好問詞

      元好問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元好問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元好問詞范文第1篇

      踏出房門,不在身后留一絲痕跡,只因不忍打破這清晨的寧靜。吸一口清涼,吐一串溫潤。張開雙臂,擁抱朝陽,擁抱生命的曙光。看,露珠映著太陽發(fā)出水晶般的亮光,像珍珠一樣圓潤,掛在葉尖上。靜靜閉上雙眼,用心傾聽花開,撫摸她的嬌嫩,心花便怒放了,所有思緒的所都打開了,就像鮮花一樣,沾露傳香……

      漫步在幽靜的小路上,思緒在流云間悠然徜徉。目光奔向路旁的小草上,透過心窗,用最純潔的思想,欣賞草尖上的舞樣。落葉鋪設著舞臺,稻田裝點著意境,風兒因你翩翩起舞,鳥兒為你歡呼歌唱。牽起陽光的手,踮起腳尖,輕輕地,旋轉(zhuǎn)出陣陣唯美的悠揚。輕柔的暖風習習,送來了花兒的甜香,花瓣飄落,沾到發(fā)絲上,花飛,人醉,此刻,最美……

      夕陽,開始親吻遠處的山巒。

      高高的,坐在河邊的一個土丘上。風,撩亂了我的頭發(fā),在眼前飄飄晃晃。西邊那輪殘陽,像血一樣浸入了河里,把平靜的河面染織成了一段華美的綢子,金光閃閃。幾只野鴨,陸續(xù)出現(xiàn)在蘆葦叢里,割破了那藝術品。燦爛的黃昏下,一座溫馨的木屋,幾棵高大的楓樹,奔跑著一顆柔軟的心!

      山那邊,升起了縷縷炊煙。樹林,也慢慢退出我的眼線。終于,天空落下了帷幕……

      仰望,流星劃破蒼穹,遙遠而又神秘的夜空,如洗的寧靜。星空的璀璨下,一座可愛的燈塔,幾片星光的投影,漫步著一顆平靜的心!月光,稻香,趁著風在飄蕩;星光,花香,追著云在徜徉。傾聽心花開放的聲音,感受生活的清新與美好,感受寧靜與幸福的人生極致!

      元好問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元好問 《論詩三十首》 自然 雕飾 人格

      金末詩人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以絕句的形式對漢魏以來的諸多詩人及作品進行了品評,集中傳達了其詩學理想。元好問論詩以正統(tǒng)儒家詩教為旨歸,提倡詩歌的風雅傳統(tǒng)。在風格上,他推崇慷慨、剛健的詩風,故對雕飾、綺靡的文風大加排斥,而對發(fā)自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作品青睞有加。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自然風格的推崇上。

      一、 元好問對自然風格的推崇

      《論詩三十首》第二十九首道:“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①

      此詩評論的是謝靈運和陳師道的創(chuàng)作?!俺靥链翰荨奔粗钢x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句。元好問認為此句詩萬古千秋都是新的。相比之下,陳正字(即陳師道)的詩歌創(chuàng)作則是一種“閉門覓句”的方式。元好問認為這種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就是徒勞費神,于事無補,寫不出好的作品。由此不難看出,元好問在此是推崇自然的風格。

      對自然風格崇尚,在中國古代詩論中占有重要地位。鐘嶸《詩品?序》說道:

      至于吟詠性情,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案吲_多悲風”,亦惟所見?!扒宄康请]首”,羌無故實?!懊髟抡辗e雪”,詎出經(jīng)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②

      鐘嶸所提出的,就是著名的“自然英旨”說。認為詩歌的內(nèi)涵在于吟詠性情,故所見、所感即可成詩,而不必雕琢或者用典。所以他指出“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币簿褪钦f,古往今來的許多偉大的作品,多不在技巧的高超,而是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由此來看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這句詩,它歷來備受詩論家推崇?!兜浅厣蠘恰穼懹谥x靈運外放永嘉太守之時。詩人大病初愈,開窗偶爾向外一望,感受到的是“春風革緒景,新陽改舊陰”。春天的生機、溫暖一掃寒冬的陰冷。接下來就是他的所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簡單幾個字就把春日里的盎然生機很自然地傳達出來。詩人所寫即其所見,未加任何雕飾。所以元好問說“萬古千秋五字新”,不是沒道理的。

      這種自然風格的詩我們可以見到很多。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娙艘姷皆鹿猓仁恰耙伞保缓蟆芭e頭”看見了明月,接著“低頭”思念故鄉(xiāng)。短短二十字,流暢無比。然思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又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紅樓夢》描寫香菱學詩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內(nèi)一聯(lián)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雭頍熑绾沃保咳兆匀皇菆A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雹邸爸薄焙汀皥A”二字上并不見任何雕飾,也是自然而然地寫出了大漠的風景。

      元好問也在《論詩三十首》中展現(xiàn)他對自然風格的推崇。如他評價陶淵明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痹u北朝民歌《敕勒川》:“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要之,元好問對“自然”這一品格的規(guī)定性是指不涂飾,不堆砌,語言上自然流暢,無艱澀傾向。這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就要求詩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將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間。惟其如此,詩歌才會回歸風雅。也正是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出與宋代江西詩派追求用典、煉字做法的不同。

      陳師道被尊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其《后山詩話》道:“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詩文皆然?!雹軜阕臼顷悗煹涝姼鑴?chuàng)作的主要風貌。這在創(chuàng)作上,則體現(xiàn)在他“吟榻”的創(chuàng)作方式?!对娏謴V記》載:“陳無己平時出行,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如病者,或累日而后起?!雹荨段墨I通考》也有記:“世言陳無己每登覽得句,便急歸臥榻,以被蒙首,惡聞人聲,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亦抱至鄰家,徐有詩成,乃敢復常。”⑥這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他寫出了一些用字造語方面極見功力的詩,如《春懷示鄰里》:

      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著塵沙。風翻蛛網(wǎng)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屢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這首詩描寫春景,選取的意象頗為粗俗,如蝸牛、蜘蛛網(wǎng)、蜂窩以及斷墻、老屋等,確實給讀者帶來了一些新奇的感受。而“敗絮不溫生蟣虱,大杯覆酒著塵?!薄ⅰ拔羧肇喁徑裱a肉”等以俚俗事象入詩,多少總會造成讀者接受上的隔閡。元好問對陳師道創(chuàng)作的貶斥,原因也正在此。他認為陳師道“閉門覓句”的創(chuàng)作方式,相對于謝靈運的“池塘春草”寓目會心而言,添注了太多的人力,終顯雕琢而徒勞無補。那么是什么讓元好問做出如此評價呢?我們還要從元好問的人生追求去看。

      二、自然風格背后的人格追求

      元好問的三十首論詩絕句,通過系統(tǒng)地評論漢魏以來的詩人去闡發(fā)他的詩學理想。從總體上看,他在對比的論述中表達了他對清新自然、豪放雄渾風格的欣賞與推崇,而極力地貶斥雕琢、苦吟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它所帶來的一些格調(diào)。在他的詩學主張的背后,有著他對儒家傳統(tǒng)倫理重構(gòu)的一種內(nèi)在的追求。這種追求,是一種對于剛健人格的追求。

      儒家思想強調(diào)的是對現(xiàn)世生活的積極干預,在此岸世界中達到救世濟民與自我實現(xiàn),也即是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這種思想,乃是中國哲學中關于人生的核心問題:人生理想,即關于人生最高準則的理論。儒家正統(tǒng)強調(diào)“仁”、“有為”等一系列問題,放在人格塑造上,就是使自己達到一個完善的、理性的、道德的自我。在身份認同上,“首先為自己立法,成為‘自律’的道德完人;然后為社會立法,成為具有‘他律’功能的‘道’的承擔者與實現(xiàn)者。”⑦

      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元好問在其詩作中關注現(xiàn)實,指涉現(xiàn)實。金朝亂世的生活經(jīng)歷就使得他首先目睹了民族的危亡,國家的破敗以及戰(zhàn)亂的殘酷: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祁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祁陽三首》其二)①

      戰(zhàn)爭的慘狀,如在目前,詩人的悲憤亦可想而知。另外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則是為我們描繪了戰(zhàn)亂的凄涼景象。

      戰(zhàn)爭的殘酷,民族的危敗,使他痛心疾首。而另一方面,民風的低落,亦是他關注的問題。在他的《陶然集詩序》中也講了民俗的低落:“蓋秦以前,民俗醇厚,去先王之澤未遠。質(zhì)勝則野,故肆口成文,不害為合理。使今世小夫賤婦,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適足以污簡牘,尚可辱采詩官之求取耶!”①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固然可怕,而民心的低落,更是可怕。于是他把目光轉(zhuǎn)向了人心:“故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也?!试徊徽\無物。”“性情之外,不只有文字?!雹伲ā缎『嗉颉罚┧v“性情”,講“誠”,是他對“士”在社會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清醒認識,也即是他對偉大人格的追求。

      在《論詩》三十首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如論及張華,說他“風云氣少”;論陶淵明“羲皇上”,也是講其人格的超脫;論阮籍,其“狂”下的“塊壘”,乃是其真性情;論潘岳,其《閑居賦》之高情與其“拜路塵”之間的巨大反差……他對雅正、風骨的要求,對剛健、雄渾風格的欣賞,都源于他對偉大人格的呼喚。

      這種對偉大人格的吁求,構(gòu)成了他的思想基礎。從這種偉大人格出發(fā),則要求人有“浩然之氣”充于體內(nèi)。于是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便要求發(fā)“心聲”,即“真”。真情是他思想的內(nèi)核,由此而發(fā)的或剛健雄渾或清新自然的風格,便是對這種“偉大人格”的外顯,而相比之下雕琢便不足取。

      總之,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元好問,首先來講,是一個積極入世的知識分子。這是他的主體條件,也是我們了解他詩學理想的起點。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才能明白,他為何對不同文學風格有著不同的取舍。

      三、結(jié)語

      元好問所處時代,是金末亂世。隨著時代的變化,反映在文學上,正是宋朝文壇走向衰落的時代,至此,江西詩派的諸多創(chuàng)作已近僵化。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又出現(xiàn)了過分注重雕飾、追求新奇的傾向。詩歌發(fā)展需要新的突破――元好問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高舉了漢?魏風骨的旗幟來糾正詩風。三十首論詩中,他在第一首便樹立“暫教涇渭各清渾”的目標,別裁偽體,重振風雅傳統(tǒng)。這是元好問詩論的歷史意義所在。

      元好問對風雅傳統(tǒng)的標舉,是通過對作品自然風格的確立而達到的。他從儒家傳統(tǒng)思想出發(fā),從追求偉大人格入手來對不同文學風格進行取舍,認為只有做到“以誠為本”,才能在創(chuàng)作時“眼處心生句自神”,使作品呈現(xiàn)出“真”與“天然”的審美風貌,否則只能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過分強調(diào)自然風格,使得他在批評一些作家時就難免帶了主觀性。盡管陳師道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比較特殊,但他也有許多質(zhì)樸自然的詩歌,如《示三子》: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wěn)。

      則真切地寫出了詩人與家人久別重逢的心情,情感傳達自然生動。

      因此從整個文學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承認文學風格的多樣性。正如劉勰所講:“才有庸俊,氣有剛?cè)?,學有淺深,習有雅正?!辈煌膭?chuàng)作主體有著不同的精神面貌,也才有了不同的文學風格。元好問排斥了柔靡的人格、雕琢的創(chuàng)作方式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綺靡、柔弱甚至表里不一的詩風,盡管有的作品在文學史上或許并不失其固有價值。這是在了解元好問詩論思想時值得注意的一點。

      注釋

      ① 元好問.元好問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339,45,38.

      ②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4.

      ③ (清)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598.

      ④ (宋)陳師道.后山居士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8.

      ⑤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09.

      ⑥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85.

      ⑦ 李春青,趙勇.反思文藝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7.

      參考文獻

      [1] (宋)陳師道.后山居士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清)厲鶚,輯選.宋詩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 (清)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元好問詞范文第3篇

      (一)先唐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

      先唐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主要有《莊子》、《楚辭》、《史記》和陶淵明等的接受研究。楊柳《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巴蜀書社2007年版)從莊子生命意識、理想人生境界和言說方式三個方面來探討漢晉文學對莊子的接受,著者認為《莊子》強烈的生命精神及由此生發(fā)的詩性精神是漢晉士人和文學對其進行選擇接受的一個主要興奮點。白憲娟《明代〈莊子〉接受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從文學、注本和理性闡釋三個方面來探討明代《莊子》接受的縱向走向?!冻o》的接受研究雖然還沒有專著出版,但也有不少論述文章。如劉夢初《論賈誼對屈原精神的接受》(2004)、孟修祥《論初唐四杰對楚辭的接受與變異》(2002)、《論李商隱對楚辭的接受》(2002)、《試論劉禹錫接受屈騷的契機與必然》(2004)、姚圣良《初唐革新派詩人對〈楚辭〉的接受》(2005)、蔣方《唐代屈騷接受史簡論》(2005)、張宗福《論李賀對〈楚辭〉的接受》(2008)、葉志衡《宋人對屈原的接受》(2007),等等。這些文章主要是探討唐人對屈原《楚辭》的接受情況。

      陳瑩《唐前〈史記〉接受史論》(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和俞樟華、虞黎明、應朝華《唐宋史記接受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分別對唐前、唐代和宋代的《史記》接受情況進行了個案研究。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齊魯書社2002年版)把元代以前的陶淵明接受分為三個時期,即奠基期(東晉南北朝)、發(fā)展期(隋唐五代)和期(兩宋),并且力求從共時形態(tài)和歷時形態(tài)兩個層面上來進行陶淵明接受史的探討。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按照唐詩的發(fā)展線索,全面而有重點地描述了唐人對陶淵明思想與藝術接受的歷史特點,闡述了陶詩與唐詩之間復雜的、深層的關系。田晉芳《中外現(xiàn)代陶淵明接受之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則探討了現(xiàn)代的陶淵明接受情況,包括中國和外國的接受,視角較獨特。此外,唐會霞《漢樂府接受史論(漢代—隋代)》(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王芳《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分別對漢樂府、鮑照詩歌、謝靈運詩歌的接受情況進行了研究。

      (二)唐五代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

      唐代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主要有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元稹、白居易、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接受研究。臺灣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是第一部古代文學接受個案研究的著作,對李白詩歌接受進行史的梳理和分析。后來,王紅霞《宋代李白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則對宋代李白的接受作了較為具體詳細的論述,按宋初、北宋中后期、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四個階段加以探討。臺灣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版)對杜詩的唐宋接受進行了史的梳理和分析。黃桂鳳《唐代杜詩接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則專注于唐代杜詩的接受研究,把唐代杜詩接受分為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三個時期。杜曉勤《開天詩人對杜詩接受問題考論》(1991)、《論中唐詩人對杜詩的接受問題》(1995)等論文則專門論述了中唐詩人對杜詩的接受。谷曙光《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系統(tǒng)地探討了韓愈詩歌在宋元的接受情況,認為“以文為詩”是韓詩與宋、元詩人在藝術上息息相通的中心線索。

      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則從韓愈的儒學思想、文學思想、詩歌與散文四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宋人對韓愈的接受情況,指出宋代對韓愈文學的接受是在北宋時期,到南宋則漸趨衰弱。劉磊《韓孟詩派傳播接受史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對韓愈、孟郊等人的詩歌傳播接受情況進行了探討。楊再喜《唐宋柳宗元文學接受史》(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探討了唐宋時期柳宗元的接受情況,特別是宋代的接受研究尤為詳細,先是總論,后是分古文和詩歌兩方面來論述。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分為“歷代接受概況”、“闡釋史”、“影響史”三個部分來探討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史,重點是“歷代接受概況”,以大量的文獻梳理排比了一千多年來的接受歷程。米彥青《清代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稿》(中華書局2007年版)認為李商隱詩歌在理學盛行的宋、元、明三代并沒有被廣泛地接受,清代才是李商隱詩歌接受的重要時期。全書從虞山派、婁東詩派、黃任和康雍詩壇、黃仲則及乾嘉詩壇、桐城派及曾氏家族、吳下西昆派、樊增祥、易順鼎、清代女詩人等地域文學、家族文學和女性文學幾方面來探討清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

      李丹《元白詩派元前接受史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對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四人的詩歌在唐五代和兩宋時期的接受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此外,尚永亮《論宋初詩人對白居易的追摹與接受》(2009)、趙艷喜《論北宋晁迥對白居易的接受》(2008)等論文對白居易的宋代接受進行了論述。陳文忠《〈長恨歌〉接受史研究》(1998)、陳友康《〈長恨歌〉的文接受史分析》(2000)等論文則對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的接受情況進行了探討。此外,白愛平《姚賈接受史》(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對賈島、姚合并稱接受進行了史的梳理和研究;張朝麗《論宋末元初文人對李賀詩歌的接受》(2004)、陳友冰《李賀詩歌的唐宋接受》(2008)等論文對李賀詩歌接受進行了探討;李春桃的博士論文《〈二十四詩品〉接受史》(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接受進行了論述。五代時期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以《花間集》為典型。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齊魯書社2006年版)對《花間集》的接受進行了史的梳理。范松義《宋代〈花間集〉接受史論》(2010)、范松義、劉揚忠《明代〈花間集〉接受史論》(2004)等論文也對《花間集》接受進行了研究。

      (三)宋金元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

      宋代文學接受的個案研究主要有蘇軾、柳永、周邦彥、辛棄疾等人的接受研究。張璟《蘇詞接受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注重于“變”的立論點,從文體正變、詞史流變、詞風消長、時運盛衰、才性各異等各個方面,對蘇詞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仲冬梅《蘇詞接受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對蘇詞接受情況也進行探討。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梳理和研究了柳、周二人之詞在歷代的接受情況。程繼紅《辛棄疾接受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探討了辛詞的接受情況,上編從南宋慶元以前到當代各大學通行的詞選本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18種選本作為抽樣調(diào)查的對象,以總結(jié)歸納歷代辛詞接受與消費的規(guī)律;下編通過自南宋至近代王國維的評論,探討批評史中的辛詞接受情況。朱麗霞《清代辛稼軒接受史》(齊魯書社2005年版)則對清代辛棄疾詞的接受進行了研究;李春英《宋元時期稼軒詞接受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對宋元時期辛棄疾詞接受進行了探討。陳偉文《清代前中期黃庭堅詩接受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對清代前中期的黃庭堅接受情況進行較為詳細地的研究。金元時期的文學接受個案研究以元好問和《西廂記》接受研究為代表。張靜《元好問詩歌接受史》(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把元好問詩歌接受史分為三個時期,即形成時期(金元)、曲折發(fā)展時期(明代)、時期(清代)。全書主要是梳理各個時期詩評家對元好問詩歌的闡釋、詩人創(chuàng)作受到元好問詩歌影響的情況,并輔以選本、集本的效果和傳播研究。伏滌修《〈西廂記〉接受史研究》(黃山書社2008年版)從刊刻、選本與曲譜收錄、演唱、本文批評、題評考訂、改續(xù)之作、文學影響等各方面探討了《西廂記》在明清時期的接受情況。

      (四)小說接受個案研究

      古代小說的接受研究成果很少,最早以接受來研究小說的專著是劉宏彬《〈紅樓夢〉接受美學論》(1992),但該書更多的是美學意義上的探討。高日暉、洪雁《水滸傳接受史》(齊魯書社2006年版)對《水滸傳》的接受進行了研究,把《水滸傳》接受史分為明代、清代、清末民初、現(xiàn)代和當代幾個時期。郭冰《明清時期“水滸”接受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則對明清時期的“水滸”接受進行了探討,分統(tǒng)治者、文人和民眾三個層面來論述。宋華偉的博士論文《接受視野中的〈聊齋志異〉》(山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對《聊齋志異》的接受進行了論述,分古典接受階段、建國前的現(xiàn)代接受、建國初期的接受階段、新時期的接受階段幾個時期,并考察了《聊齋志異》的域外接受情況。

      二、古代文學接受研究的反思

      無庸置疑,古代文學的接受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特別是在借鑒外來的接受美學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理論指導方面,經(jīng)過磨合、融通和拓新后,廣泛地運用到古代文學研究當中,不僅使外來理論得到了本土化轉(zhuǎn)換和運用,而且開拓了從讀者接受視角研究文學的新視野,促進了古代文學研究新的學術生長點,其學術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同時,古代文學接受研究十分注重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接受研究,這既充分體現(xiàn)了“經(jīng)典”的藝術價值、藝術魅力和藝術影響力,也展示了研究者對于“經(jīng)典”研究對象選擇的學術銳敏性,有助于幾千年的文學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得到當代重估和轉(zhuǎn)化,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復興和繁榮。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古代文學接受研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接受理論的進一步轉(zhuǎn)化和深化問題

      接受研究強調(diào)從讀者視角來研究文學的傳播問題,而讀者接受往往是與文本傳播相伴而生的,因此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如何區(qū)分文學接受與文學傳播也就成了研究中的現(xiàn)實難題。如張靜《元好問詩歌接受史》雖題為接受史,但一些章節(jié)內(nèi)容涉及到傳播的問題,如元好問詩文集編定、刊刻顯然是屬于傳播范疇。而有些問題的討論則很難區(qū)分是傳播還是接受。像元好問詩歌的選錄研究,從元好問詩歌本身來看,它是傳播范疇;從詩歌選錄者來看,它又是接受范疇。再如清代元好問詩歌的評點與箋注,從評點與箋注者來看,屬于接受范疇;從元好問詩歌本身來看,又屬于傳播范疇。盡管有些學者已經(jīng)對文學接受的理論作過一些探討,并且有過文學接受研究的學術反思,但這些理論和反思所提供的答案尚未圓滿解決研究中的難題。因此,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理清接受與傳播、接受與研究的本質(zhì)區(qū)別,這樣才能真正深化古代文學的接受研究,開拓研究新境界。要真正解決傳播與接受的區(qū)分,突出文學接受,還是應該抓住“讀者接受”這一核心觀念。因為文學傳播本質(zhì)上是離不開讀者接受的,沒有讀者接受就沒有文學傳播,在讀者接受這一核心觀念下,既可以厘清傳播與接受的區(qū)分,也可以對傳播材料作接受解讀,從而深入探討文學接受之于傳播的價值和意義。

      二是接受研究實踐進一步拓展和創(chuàng)新問題

      古代文學接受研究以經(jīng)典文學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為主,同時也有一些宏觀上的接受研究。其中,個案研究主要涉及到《莊子》、《楚辭》、《史記》、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元稹、白居易、姚合、賈島、蘇軾、柳永、周邦彥、辛棄疾等。無疑這些個案研究突出了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性,特別是唐詩和宋詞的經(jīng)典性。但無論是時代的分布上,還是研究對象的數(shù)量上,個案研究中經(jīng)典作家作品都不具有廣泛性,采集面顯得較為狹窄。因此,突破唐詩宋詞的視閾局限,進一步拓展經(jīng)典作家作品對象采集是個案接受研究努力的方向。宏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正如前面綜述所論,其研究也在存較大問題。宏觀研究一方面要從時間視閾出發(fā)進行通代或斷代接受梳理,探討中國文學的通代或斷代接受情況;另一方面也要從空間視閾出發(fā)進行某一地域文學的接受情況,探討某一地域文學的接受或被接受情況。同時,宏觀研究還可從作家群體接受、作家流派接受、文學家族接受等方面來創(chuàng)新。宏觀研究需注意主流文學與次流文學、主要作家與次要作家之間關系處理,否則宏觀的接受研究就容易變成為個案研究的拼盤,而顯示不出宏觀接受研究所具高屋建瓴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三是接受研究的文化視閾問題

      元好問詞范文第4篇

      1

      說到詞曲的演變,不能忽略柳永和蘇軾、辛棄疾的影響。

      柳永之詞,以其市民的情調(diào),嫻熟的手法,諧婉動聽的音律,雅俗共賞的風格,成為曲的一種先導。誠如況周頤《蕙風詞話》所云:“柳屯田《樂章集》為詞家正體之一,又為金元以還樂語所自出?!晕粼娫~之遞變,大都隨風會為轉(zhuǎn)移。詞曲之為體,誠迥乎不同。董(解元)為北曲初祖,而其所為詞,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詞出,淵源斯在?!?/p>

      蘇軾、辛棄疾之詞,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開闊的境界,融匯力極強的語言,陽剛之美為主的風格,同樣成為曲的一種先導。元好問《自題樂府引》云:“樂府以來,東坡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軒?!必炘剖蛾柎喊籽┬颉吩?“蓋士嘗云:東坡之后,便到稼軒。茲評甚矣?!庇纱丝磥?蘇辛詞與元曲正是一脈相承的。(注:以上問題,可參拙文《從詞到典——論金詞的過渡性特征及道教詞人的貢獻》,《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蘇軾、辛棄疾之外,其他有關詞家的影響,也不應當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為。

      田為,字不伐。政和中與萬俟詠(字雅方)同供職大晟府,“眾謂樂府得人云”(注: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宣和八年(1119)八月為大晟府樂令。精通音律,擅長瑟琶。有《@①嘔集》。萬俟詠有側(cè)艷之詞,田為與他有所不同,故王灼云:“田不伐才思與雅言抗行,不聞有側(cè)艷?!?注:王灼《碧雞漫志》卷二。)

      田不伐的詞在金代頗有影響。元好問有《世宗御書田不伐望月婆羅門引先得楚字韻》詩,可見金世宗完顏雍愛好田不伐詞,因而親筆書寫。元好問本人亦有《婆羅門引·望月》詞,從其內(nèi)容看,受到田不伐詞的影響。

      元好問另有《品令》詞,自注:“清明夜,夢酒間唱田不伐‘映竹園啼鳥’樂府,因記之?!奔热粔粢姵锊环ピ~,可見實際生活中唱田詞是確有其事的。

      到了元代,田不伐的詞仍然很有影響,特別是在音律方面,仍然被詞曲家們奉為楷模。白樸《水龍吟》(彩云蕭史臺空)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見田不伐《@①嘔集》,《水龍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蓋仄無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協(xié)。云和署樂工宋奴伯婦王氏,以洞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詞于余,故作以贈?!笨梢姰敃r《水龍吟》詞尚能演唱,而且音律仍以田不伐之作為準。

      元代有不少曲家創(chuàng)作《正宮·黑漆弩》(或作《鸚鵡曲》),而且都押“魚?!表崱_@一創(chuàng)作熱潮,或曰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或曰由田賁《鸚鵡曲》而起,是有爭論的。

      說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的是盧摯(約1242—約1314)的《正宮·黑漆弩》小序:“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韻,寄蔣長卿僉司、劉蕪湖巨川。”曲云:“湘南長憶蒿南往,只怕失約了巢父。艤歸舟喚醒湖光,聽我篷窗春雨。故人傾倒襟期,我亦載愁東去。記朝來黯別江濱,又弭棹蛾眉晚處。”

      而白賁(字無咎,約1270-1330前)有《正宮·鸚鵡曲》一首,實系《黑漆弩》,因首句為“儂家鸚鵡洲邊住”,遂改為《鸚鵡曲》。

      馮子振(1257-1337后)《正宮·鸚鵡曲》序云:“白無咎有《鸚鵡曲》云:(略)余壬寅歲留上京,有北京伶婦御園秀之屬,相從風雪中,恨此曲無續(xù)之者。且謂前后多親炙士大夫,拘于韻度,如第一個‘父’字,便難下語,又‘甚也有安排我處’,‘甚’字必須去聲字,‘我’字必須上聲字,音律始諧。不然不可歌。此一節(jié)又難下語。諸公舉酒,索余和之,以汴、吳、上都、天京風景試續(xù)之?!?/p>

      有學者評盧摯《正宮·黑漆弩》云:“此曲原唱,即馮子振所稱白賁《鸚鵡曲》,疏齋以為田詞,似偶誤記。……無咎曲亦傳唱當時,或誤屬不伐?!?注:王文才《元曲紀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頁。)案上述各曲之外,王惲(1226-1304)亦有《正宮·黑漆弩》之作,并在序中提到當時已有一首出現(xiàn)“江南煙雨”詞句的《正宮·黑漆弩》。今人李昌集據(jù)此及其他有關材料,判斷《正宮·鸚鵡曲》(儂家鸚鵡洲邊住)并非白賁所作(注: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0頁。),是有相當?shù)览淼摹?/p>

      這里還可以補充兩條材料。

      一是姚燧(1239-1314)有《黑漆弩》,與盧摯之作用韻相同。小序謂丁亥年聽人歌《黑漆弩》而作。丁亥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時白賁只有十幾歲,姚燧所聽不可能為白賁之曲。

      二是劉敏中(1243-1318)亦有《黑漆弩》二首,所用韻與盧摯之作相同。劉敏中所作,亦未必在白賁所作之后。

      由此看來,田不伐的《黑漆弩》在元代確曾傳唱,盧摯《正宮·黑漆弩》的原唱是田不伐的《黑漆弩》,大約是不會錯的。白賁《正宮·鸚鵡曲》可能也是受了田不伐之作的影響,而它自身也曾產(chǎn)生影響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2

      在詞曲演變的過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金代歌者,屢見于文人吟詠。元好問《仆射陂醉歸即事》:“醉踏扁舟浩歌起,不須紅袖出重城?!弊宰?“是日招樂府不至。”可見平日招歌者乃是常事。《聞歌懷京師舊游》:“樓前誰唱綠腰催,千里梁園首重回。記得杜家亭子上,信之欽用共聽來。”這里的“杜家”,指杜仁杰,他是詩人,又是散曲家,所作套曲《般涉調(diào)·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是十分有名的;“信之”即麻革,“欽用”即李獻甫,都是當時的詩人?!顿浗^藝杜生》:“迢迢離思入哀弦,非撥非彈有別傳。解作江南斷腸曲,新聲休數(shù)李龜年?!薄抖派^藝》:“杜生絕藝兩弦彈,穆護沙詞不等閑。莫怪曲終雙淚落,數(shù)聲全似古陽關?!边@些藝人所彈唱,大多是詞,也可能包括曲。

      歌者對文人的創(chuàng)作,不止是被動地演唱,他們對于演唱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他們對于聽眾審美需求的了解,有時還會對文人的歌詞創(chuàng)作起引導作用。如蔡松年《雨中花》(憶昔東山)序云:

      數(shù)日來,蠟梅風味頗已動,感念節(jié)物,無以為懷,于是招二三會心者,載酒小集于禪坊。而樂府有清音人雅善歌《雨中花》,坐客請賦此曲,以侑一觴。情之所鐘,故不能已,以卒章記重游退閑之樂,庶以自寬云。

      一方面是詞人有了郁勃于胸的感情,一方面藝人又具有這樣的演唱優(yōu)勢,二者結(jié)合,聲情匹配,便產(chǎn)生了這首詞。

      元代有關歌者特別是女歌者的記載更多。從夏庭芝《青樓集》可以看出,這些女藝人能歌詞,能歌曲,有的還能作詞,能作曲,因此她們在詞曲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加顯著。

      能歌者如解語花:“尤長于慢詞”。曾在盧摯、趙孟fǔ@②等文人聚會上演唱元好問所作《驟雨打新荷》。小娥秀:“善小唱,能慢詞?!彼瘟?“小字同壽。元遺山有《贈bì@③篥工張嘴兒》詞,即其父也。宋與夫合樂,妙入神品,蓋宋善謳,其夫能傳其父之藝。”王玉梅:“善唱慢詞,雜劇亦精致?!崩疃ㄅ?“歌喉宛轉(zhuǎn),善雜劇。勾闌中曾唱《八聲甘州》,喝彩八聲?!边@兩位既善唱慢詞,又善演雜劇,屬于詞曲兼精的人才。

      能歌兼能作者如梁園秀:“歌舞談謔,為當代稱首。喜親文墨,作字楷媚;間吟小詩,亦佳。所制樂府,如《小梁州》、《青歌兒》、《紅衫兒》、《@④磚兒》、《寨兒令》等,世所共唱之?!睆堚?“能詩詞,善談笑,藝絕流輩,名重京師?!痹聪杞鹑瞬趟赡辍端{(diào)歌頭》詞,又曾即席作北曲《小婦孩兒》。珠簾秀:“著名雜劇演員,又作有散曲小令《雙調(diào)·落梅風·答盧疏齋》、套曲《正宮·醉西施》。劉燕歌:“善歌舞?!痹聪鳌短R吩~。張玉蓮:“舊曲其音不傳者,皆能尋腔依韻唱之。絲竹咸精,pú@⑤博盡解,笑談,文雅彬彬。南北令詞,即席成賦;審音知律,時無比焉。”曾即席作小令《折桂令》。

      《青樓集》之外,有關元代歌者的材料還有很多。如關漢卿雜劇《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寫謝天香能隨口將柳永的《定風波》詞曲“歌戈”韻改為“齊微”韻歌唱,而十分妥貼自然。謝天香在劇中是宋代人,但實際上是元代的寫照。這也是元代歌者藝術修養(yǎng)的一個生動例證。

      總之,在詞曲演為發(fā)展過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一是唱,二是作。所謂唱,指的是這些歌者既能唱詞,又能唱曲,促進了詞曲的交流和演變。所謂作,一方面是歌者當中有的人自己能夠創(chuàng)作,但更多的是歌者的演唱需求促進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文人有很多詞曲作品,就是應歌者的要求而作的,前引蔡松年、白樸、馮子振諸例均是如此。文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歌者的演唱,迅速傳播開來,又促進了社會對詞曲的需求。元曲之所以能成為一代之文學,同時也是一代之音樂,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廣大歌者實在是功不可沒。

      3

      在曲已經(jīng)占據(jù)歌壇主導地位的時候,一部分詞仍在傳唱。燕南芝庵《唱論》說:

      近出所謂“大樂”,蘇小小《蝶戀花》,鄧千江《望海潮》,坡《念奴嬌》,辛稼軒《摸魚子》,晏叔原《鷓鴣天》,柳耆卿《雨霖鈴》,吳彥高《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堅《石州慢》,張子野《天仙子》也。

      這里說到的“蘇小小《蝶戀花》”,實為北宋詞人司馬yǒu@⑦之作。因此這里提到的十位詞人,北宋五位(張先、柳永、晏幾道、蘇軾、司馬yǒu@⑦),南宋兩位(辛棄疾、朱淑真),金朝三位(蔡松年、吳激、鄧千江)。這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南北的融合,也證明元曲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宋金詞的藝術滋養(yǎng)。

      元好問詞范文第5篇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F(xiàn)將2012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中的詩歌鑒賞題作一橫向比較,從而把握高考命題特點,為以后的復習迎考提供參考依據(jù)和復習建議。

      二、詩歌鑒賞題的分析與評價

      (一)命題特點。

      1,詩歌品類。古代詩歌本應包括唐代以前的古詩、唐詩、宋詩、唐宋詞、元曲、元明清詩歌。對照2012年17套語文試卷可知,高考命題所選詩歌主要集中在唐宋時期的詩作(含詞),偶爾也選用金元詩歌,明清詩歌則輪流出現(xiàn),唐代以前的古詩以及元曲今年沒有選用(以前偶有選錄)。這是因為,在文學史上,人們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宋詩詞代表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繁盛與巔峰。

      2.作者情況。高考選用的詩歌,其作者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是大家不大熟悉的,有的則是十分陌生的。從2012年高考所選18首詩歌(浙江卷是兩首詩)來看,張九齡、賈島、溫庭筠、楊萬里、秦觀、晏幾道、元好問等是大家熟知的作家,晁補之、李益、張耒、李綱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家,而修睦、金鑾、王寂、白珽、曹伯啟則是我們不熟悉的作家??傮w看來,熟悉的作家還是多一些。

      3.題量分值。一般設2個小題,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四地試卷中設了3個小題。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多的有17分(北京卷),少的只有6分(重慶卷和福建卷),廣東卷和浙江卷均為7分,全國課標卷和遼寧卷均為11分,江蘇卷則為10分。

      4.詩歌內(nèi)容。高考命題選用的一般是中學生沒有接觸到的詩歌或者出現(xiàn)在課本、讀本中不被注意的地方,因此其內(nèi)容就顯得陌生而新鮮,這樣有利于高考的公平選拔。比如,溫庭筠的《夢江南·千萬恨》共有兩首,我們考生熟悉的是其第二首:“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苯Y(jié)果江蘇卷卻選了其第一首:“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p>

      從2012年高考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遠懷人。如全國課標卷晏幾道的《思遠人》及江蘇卷溫庭筠的《夢江南》。

      (2)傷春惜別。如江西卷秦觀的《江城子》及湖北卷賈島的《送鄒明府游靈武》。

      (3)羈旅愁情。如山東卷晁補之的《吳松道中二首(其二)》及四川卷曹伯啟的《子規(guī)》。

      (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楊萬里的《最愛東山晴后雪》、遼寧卷張耒的《初見嵩山》。

      (5)風物寫真。如廣東卷白埏的《余杭四月》及上海卷張九齡的《春江晚景》。

      (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全國大綱卷修睦的《落葉》、北京卷金鑾的《柳堤》、天津卷楊萬里的《野菊》、浙江卷錢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7)邊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的《度破訥沙(其二)》。

      (8)閑適歸隱。如福建卷李綱的《望江南》。

      5.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構(gòu)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構(gòu)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以上所舉18首詩歌涉及的表達技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表達方式。這里主要包括描寫和抒情兩大類型;

      ①描寫。如全國大綱卷《落葉》第1小題涉及角度變化,北京卷《柳堤》第1小題涉及動靜結(jié)合,廣東卷《余杭四月》第1小題涉及色彩渲染,上海卷《春江晚景》涉及虛實相生,等等。

      ②抒情。如山東卷《吳松道中二首(其二)》的,融情于景,江蘇卷《夢江南》和遼寧卷《初見嵩山》的借景抒情,上海卷《春江晚景》的情景交融,天津卷《野菊》、浙江卷《未展芭蕉》和《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的托物言志,天津卷《野菊》“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的用典抒情,等等。

      (2)表現(xiàn)手法。如全國大綱卷《落葉》中松立與葉落的對比,全國課標卷《思遠人》首句“紅葉黃花秋意晚”的渲染,湖南卷《度破訥沙(其二)》的映襯、四川卷《子規(guī)》的烘托,《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的襯托與對比,福建卷《望江南》的襯托,等等。

      (3)修辭手法。如全國大綱卷《落葉》中“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的擬人,重慶卷《鷓鴣天》中“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的比擬。北京卷《柳堤》中“雨香非燕促”及安徽卷《最愛東山晴后雪》中“軟紅光里涌銀山”的通感和比擬,湖北卷《送鄒明府游靈武》中“邊雪藏行徑”的擬人,江西卷《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的比喻和比擬,浙江卷《未展芭蕉》中“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醫(yī)春寒”和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中“愛惜芳心莫輕吐”的比喻和比擬,遼寧卷《初見嵩山》中“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的擬人,等等。

      此外,2012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中,還有幾道涉及賞析語言的題目,屬于“煉字”型。如安徽卷《最愛東山晴后雪》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和“涌”二字的妙處,湖北卷《送鄒明府游靈武》對“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的“藏”和“透”二字作簡要賞析,四川卷《子規(guī)》賞析第二聯(lián)中的“空”字的韻味,等等。

      6.亮點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比較鑒賞,二是探究(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1)比較鑒賞。這類題型是近年來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現(xiàn)的一種新題型。這種考題,信息容量大,綜合檢測性強,能更準確地考查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試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遼寧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慶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慶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遼寧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廣東卷)……2011年的湖北卷將劉敞《登城》與蘇軾《望湖樓晚景》進行比較,2012年的江西卷比較秦觀《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與教材中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異同,2012年浙江卷則比較錢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的異同。

      (2)探究。這是新課標考綱特意提出的一種能力層級,本是對文學類文本閱讀(小說、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來則移用到古代詩歌鑒賞題中。

      如2012年全國課標卷《思遠人》第2小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又如2012年北京卷第2小題: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

      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2小題: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從某種意義上講,江西卷的比較鑒賞也可看作是探究題)

      (二)試題評價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惫糯姼枋俏覈诺湮膶W的瑰寶,高考對詩歌的考查就是要引導廣大師生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從古代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廣大考生的語文素養(yǎng)。江西高考命題人甚至提出“回歸教材,回歸語文能力本位,導向讀書,豐富人文積淀”的命題思想,多年來一以貫之,堅持不懈。綜觀2012年全國17套題的詩歌鑒賞題目,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導向是十分明顯的。所命試題也涵蓋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方方面面,考點分布均勻,題目難易適中,答案簡明規(guī)范,題量和分值較為合理。而比較鑒賞與探究能力的考查則是近年來詩歌鑒賞題的一大亮點,與新課標的要求十分吻合,應引起廣大師生的密切注意。

      盡管命題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但考生的實際閱讀鑒賞水平還是比較低。以2012年江西卷為例,第(1)小題全省平均分為1.98分,第(2)小題全省平均分為1.67分,累加起來平均只有3.65分??梢?,我們的古代詩歌教學依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期刊更多

      學生之友·小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黑龍江省教育廳

      北京支部生活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北京日報報業(yè)集團

      上海節(jié)能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上海市經(jīng)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亚洲乱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第一区香蕉_国产a|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97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图片|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看|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欢毛片| 亚洲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