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立法;管理政策

      中圖分類號:G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9-0052-05

      據國家教育部有關資料統計,近幾年我國高校每年科技成果有幾萬項,而真正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卻不到1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1]雖然高校的科研成果屬于技術創新,而產業化則屬于成果轉化,二者是不同的,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二者的關系卻是另一番景象: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夠轉化為具有經濟效益的生產力,那么其對社會的發展便沒有直接的貢獻,此項技術創新也就不具備經濟意義。應引起注意的是,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以美國為例,超過50%的經濟增長是依靠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大量投資產生的。[2]由此觀之,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的低下對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那么如何提高高??萍汲晒霓D化,法律政策環境的差別會多大程度的影響這種轉化效果,高??萍汲晒D化的順暢與否會如何影響經濟?我們可以參鑒一下美、日兩國的經驗教訓。

      一、美、日兩國在高??萍汲晒D化中的成功經驗如何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絕大多數大學對知識產權經營非常陌生,有的甚至持極端的排斥態度。20世紀70年代后,因為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的企業在許多產業領域被擊敗,美國的經濟萎靡不振,美國國內震動很大,甚至國民都開始對美國喪失信心。當時,美國各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終認為,美國大學不注重知識產權的經營,大量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是造成本國經濟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1980年,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僅有5%的科技成果被轉移到企業界,效率極其低下。[3]認識到法律環境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之后,美國國會于1980年12月12日迅速通過了由參議員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的《專利和商標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拜杜法案》,該法為大學經營知識產權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激勵?!栋荻欧ò浮吠ㄟ^后,大學反應熱烈,紛紛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經營機構,以至于知識產權經營成為近20多年來發生在美國大學的一個蔚為壯觀的景象。實際上,現在全美排名前100位的研究型大學都在經營知識產權。[4]同時,由于高校產生的科技成果往往在質量上大大高于企業界,故此,盡管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數量上并不占絕對優勢(如2000年大學獲得的專利數僅占全美當年專利數量的2%),但對社會的貢獻卻是巨大的。[5]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拜杜法案》的通過生效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但并沒有導致大學科技成果質量的下降。而對于那些在法案生效后才開始嘗試申請專利的大學,科技成果的質量甚至是明顯上升的。[6]

      由于美國注重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在法律環境層面為大學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激勵,美國的科技水準得以迅速上升,終于在20世紀末世界發達國家普遍經濟不景氣的情境下,憑借知識經濟而依然保持持續繁榮,開創了信息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到,法律環境的改善使美國大學有了科研的熱情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并使相應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最終協同創造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神話。其中,依托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等高校的硅谷的發展過程就是鮮明的一例。

      反觀日本,20世紀80年代經濟的表面繁華掩蓋住了日本國內的科技創新法律環境的缺陷,國民盲目的自大也一定程度上虛浮了大學的進取精神,日本原初“技術立國”的銳氣不再。在不能進行產業升級的情況下,狂熱的資本開始集中投資于房地產,造成了日本80年代末的經濟泡沫。當投資者意識到日本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后,泡沫也隨之破碎,日本經濟一落千丈,并殃及本國經濟發展達10余年,教訓極其慘痛。經研究,其實即便在泡沫膨脹期,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只僅次于美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的數量也僅次于美國。然而,在大學技術轉移方面,日本直到1998年效仿美國《拜杜法案》的《技術轉移促進法》的出臺,日本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才有了明顯的起色,但已經落后了美國近20年,其間倉海桑田,令人感嘆。[7]

      二、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隨著時代的變遷,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公認的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也明確規定,大學應當“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具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尷尬現狀應予改變。

      當然,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低效反映了我國大學辦學理念和體制上的缺陷,也顯露了我國相應法律政策規范的缺失。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我國大學的創新不足和轉化低效,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1.我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上存在著不足。首先,我國大學教職人員的激勵機制沒有與時俱進,教職人員的職稱評定過于看重論文的發表數量,不重視對科技研發的表彰,從根本上打擊了廣大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熱情。其次,我國大學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高質量科研人員,但很少有人懂得科技成果轉化的操作流程,大學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導致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時轉化。再次,我國的大學沒有為教職人員的科技創新尋求社會廣泛的資金贊助,沒有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架起橋梁,使得我國大學的科技創新無序雜亂,隨意性過強,商業價值不足。最后,我國的大學不注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孵化服務,使得已有的大學科技成果往往因為缺少支持而得不到轉化,白白浪費了已耗的資源。

      2.我國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建設滯后,存在著權利的模糊和錯配,影響了高??萍紕撔潞统晒D化的效率。在現階段,我國的法律規范明顯存在如下的缺陷:第一,我國對職務發明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規定模糊,既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引發了更多的爭端,增大了技術轉化的成本,雖然一定意義上講靈活變通對權利歸屬的界定有其相應的積極意義,但是法律的大忌就是不明確,良好的法律應該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引功能,使行為人在事前就可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效果,因此我國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的法律規定應該糾正。第二,法律應該在清楚界定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問題的同時確立對職務發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的激勵機制,我國雖然具有此類規范,但是因為立法位階比較低,規定過于籠統和單薄,所以實施的效果不盡人意。我國高校自發性的對個人的激勵隨意性很大,加之高校體制管理上的其它弊端,使個人的貢獻不能得到充分的認可,進一步阻礙了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第三,我國法律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定沒有體現國家的知識產權戰略安排,缺少對高??萍汲晒D化的督促和問責機制。

      3.我國的資本市場結構扭曲,沒有為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我國政府在資本市場的構建上一直心懷顧忌,具有多種原因。在國家資本市場的布局上,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如下的邏輯:國家政治制度的維持需要國有企業的壯大,所以要支持國企;國企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支持,所以要維護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地位維持需要國家對間接融資進行扶持,所以需要政府出面對直接融資壓制。而壓制直接融資雖然表面上看算是達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卻也同時剝奪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發展機會,使國家的經濟發展日益扭曲。顯而易見,現在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雖然在一定意義上看是高效的,也符合凱恩斯的經濟學原理,但是在涉及高科技成果轉化這一問題上,政府的經濟發展模式遇到了挑戰:一方面,國家需要高科技成果的轉化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維護良好的經濟發展勢態,另一方面,國家又因自身的法律環境而不得不在資本市場上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進行抑制、甚至打壓,致使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低下。當前,這種局面急需改變。

      三、提高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建議

      1.完善立法,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法規,使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有法可依。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沒有一部完善的《國家技術轉移法》。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雖有《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但這些法律并沒有專門規定國家資助產生的科技成果的歸屬、披露、監督等內容。專門針對國家技術轉移的規定僅有2002年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出臺的《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盡管該《規定》對國家投入的研究開發項目的知識產權管理作了較詳細規定,其核心也是“放權讓利”。[8]但是應當看到,《規定》存在嚴重的法律缺陷:《規定》只能約束科技部和財政部資助的對象,無權約束其它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其資金資助形成的知識產權;《規定》在明確將知識產權授予項目承擔單位后沒有規定相應的監督措施,如對項目承擔單位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沒有時間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在沒有有效轉讓知識產權時缺乏處理措施等。另外,雖然《規定》作出“放權讓利”的規定,但是對于國家資助項目形成的知識產權按我國法律規定一般應屬國家所有,而對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在無法律明確允許轉讓的情況下,科技部和財政部無權將國有財產“授予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可見,由于《規定》法律位階較低,連規范本身的合法性都存在問題。故此可以說,對于技術轉讓的重要性,在立法層面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筆者認為,在立法層面上,明確科技成果歸屬和利益關系,是高校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第一步。筆者主張借鑒美國的“權利歸雇主”的原則。理由是:以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法律發展趨勢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沒有在法律上規定權利歸雇主,并且雇員往往被授權可以就利用大學設施產生的發明申請專利,如芬蘭、瑞典、冰島、瑞士、意大利等,但更多國家更傾向于將專利的申請權賦予大學,如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挪威、波蘭、西班牙、英國等。對于權利歸屬的原則,日本曾經在經濟泡沫膨脹時代主張權利歸個人,以為這種權利的歸屬界定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效應更明顯,實踐表明這種界定是失敗的,因為離開校方的經濟支持和管理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極其低下,對發明人的權利在法律加以承認并不具備現實的積極效果。其實,日本這一規定是對德國法律盲目借鑒的結果,而實際上,即便在2001年以前,德國在處理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德國已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此種專利權歸大學。[9]

      2.引導大學制定高效的激勵政策,如利益分配方面的一些措施。制定好的激勵政策,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加速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國教育部雖然在1999年制定的《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第26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的知識產權或職務發明創造、職務技術成果轉讓給他人或許可他人使用的,應當從轉讓或許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對完成該項職務發明創造、職務、技術成果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對實施產業化的可以從轉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作為獎酬。但是此規定同樣存在兩大弊?。阂皇菍Πl明者的獎勵問題,這一規定僅僅在措辭上用了“可以”而已,加之此部門規章的法律效力的位階本身就較低,致使這一規范在實踐中形同虛設;二是此規定并未給發明者所在院系相應的利益分配權,使得發明者往往不但在發明過程中難以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會遇到院系的阻撓,最終難于實現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對此,美國的經驗可供借鑒。其實,美國并沒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激勵機制,而實踐中卻普遍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實行利益劃分的“三三制原則”,即:專利使用費凈收后的現金分配途徑,1/3給發明者,1/3給發明者所在的部門,1/3給發明者的學校,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院系參與分享專利許可收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允許發明人分享收入,會激勵教師不斷披露發明,并配合隨后的專利申請和許可工作,允許發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會促使發明人所在院系支持發明人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并同時提升發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聲望。[10]

      3.更新高校管理理念,完善高校的管理體制,引導和保障科技創新和成果的轉化。如在高校評職管理機制上,應盡快廢除簡單的以學術論文作為評職唯一標準的狹隘做法,將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及轉化業績作為重要的評價因素。其實,國外很多大學支持學校教職人員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甚至有的學校鼓勵教職人員走出校門創業,如果教職人員創業成功,會成為今后晉職的重要砝碼。其典型代表如愛爾蘭的圣三一大學。再如,在高校科研的引導上,大學應注重引導校方的科研方向,使其更直接作用于社會。如以美國大學為例,為了促成大學與社會尤其是企業的良好溝通,令教職人員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學校專門設立了負責學??蒲泄芾淼馁Y助研究辦公室(OSR),OSR負責學校科研的前端工作,代表學校簽訂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協議。這里所說的橫向協議指大學和企業間的協議,縱向協議指政府和大學間的協議。美國有的大學將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協議都劃歸OSR負責,例如哈佛大學,而有的大學則在產學合作中推行“一站式”服務,把橫向研究協議從OSR中剝離出來,劃歸技術許可辦公室(OTL)管轄,例如斯坦福大學。除此之外,美國大學還為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提供一種孵化服務,校方提供的這種孵化服務的內容既包括技術“轉移”前的技術孵化,又包括技術“轉移”后的企業孵化。服務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有:將技術發明孵化到可展示的原型階段,以吸引投資者,為企業起草商業計劃書,引入風險資本,幫助企業招募管理團隊,憑借所持股權進入創業企業的董事會和行使投票權等。

      4.建立專門的負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組織負責實施。比如幫助發明人聯系轉讓工作、提供支持,如聯系法律、商務、事務顧問,也幫忙聯系融資、尋找投資公司,使學校和發明人一起盡快讓成果得到轉化等。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大學處理得比較好,專門設立了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其實,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曾經創造過三種運作模式:第一種是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會(Wisconsi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簡稱WARF)模式。該基金會雖然是該大學的附屬機構,但與大學分開,享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第二種是麻省理工學院首創的第三方模式,由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教授Cottrell建立研究公司 (Research Corporation,簡稱RC),獨立于所有大學,l937年麻省理工學院與RC簽署協議,將學院的發明提交給RC,由RC負責專利申請和許可事宜,收入與麻省理工學院四六分成。第三種是斯坦福大學首創的技術許可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簡稱OTL)模式,即由學校出面申請這些發明的專利,再把專利許可給企業界,給學校帶來可觀的收入。[11]前兩種模式由于自身的缺點最后未能推廣。目前,斯坦福大學首創的OTL模式運行最為成功,也成為當代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標準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是:OTL隸屬于大學,代表大學管理知識產權事務,取得的技術移轉收益在扣除日常管理費用之后,全部交由校方和發明人分享,體現多方共贏、利益共享的原則,并使大學教育研究工作與技術轉移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更為重要的是,OTL具有獨立的地位,完全采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將專利營銷放在首位,自收自支,自主經營。大學只是在OTL成立時給予一次性啟動資金,以后運作的所有費用都必須在管理和經營中自行尋求解決。一項發明披露后,是否申請專利,尋找合適的企業以及進行《專利許可協議》談判等等,都由OTL自主決定,而專利申請的具體事宜,OTL通常委托校外專利事務所辦理。因為機構人員具有相應的法律和技術知識,極大的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12]筆者認為,這一模式值得我國大學借鑒。

      5.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盡快為中小高科技企業發展提供適宜的生存土壤。在美國,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因為一些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經營的比較成功,所以這些學校周圍也聚集了大量的風險資本,比如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風險資本往往自愿提供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服務。而在我國,政府對金融的管制一向很嚴格,風險資本的存在合法性都尚存疑問,致使中小高科技企業很少能得到風險資本的支持??梢?,如果國家不積極完善國內的資本市場,屆時可能會使我國的高??萍汲晒D化面臨一種尷尬的處境:即如果國內法律環境繼續抑制國有金融機構對類似為達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而創建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那么國際風險資本或國際金融巨頭就可能充分的利用此一機會,甚至會通過產權轉讓而獲得相應的技術和權利,并進一步影響甚至控制我國的經濟。當然,國家可以通過制定法律限制技術對外的轉讓,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沒有了充分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又怎能順利轉化,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怎樣調動?由此可見,國家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承擔責任,應該及時暢通高??萍汲晒D化所需要的融資渠道。筆者認為,對于這一問題,最好在法律層面加以解決,以排除現階段仍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干擾。

      參考文獻:

      [1]謝克昌.提高高??萍紕撔潞统晒D化能力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05,(5).

      [2]Steve T. Sonka;David L.Chicoine. “Value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ume 86,Issue 5,Dec 2004.

      [3]南佐民.《拜杜法案》與美國高校的科技商業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4]Mowery,D.C.;Ziedonis,A. A..“Numbers,Quality,and Entry How Has the Bayh-Dole Act Affected U.S.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novation Policy & the Economy,Apr2001,Vol. 1 Issue 1,.

      [5]Sampat,B.N.;Mowery,D.C.;Ziedonis,A. A..“Changes in university patent quality after the BayhDole act:a re-examin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1,(2003).

      [6] Mowery,D.C.;Sampat,B.N.;Ziedonis,A. A..“Learning to Patent:Institutional Experience,Learning,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 University Patents After the Bayh-Dole Act,1981-1992”. Manange Science.Vol. 48,No. 1,January 2002.

      [7]佐藤匡.學攜の多面的展と今後の技移體制の在り方.特研究. 2005,(9).

      [8]馮楚建.知識產權政策重大調整―――核心是“放權讓利”[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6-06-10.

      [9] Bart Verspagen. “University Researc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Special Issue Economic and Legal Issu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Volume 20,Issue 4,Sep 2006.

      [10]秦小莉.美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及經驗[J].科技創業月刊,2004,(12).

      [11]傅正華,林耕.美國的技術移轉[DB/OL]. http://cutech.省略/cn/jssc/2006/11/1179971247389028.htm.

      [12]翟海濤.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電子知識產權,2007,(12).

      Legislation Concerning Promoting University Scientific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tudy on Management Policy

      ZHANG Wan-bin,LUO Hai-shan

      (Law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 china)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第2篇

      1.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途徑

      1.1建言咨政

      向國家決策型轉化。通過提出建議或方案,形成上級國家機關的決策方針或參考。中國檔案學會保護技術委員會向國家檔案局提出了《關于推進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工程科學化實施的建議》,建言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重點檔案實施科學搶救方案。國家檔案局的領導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進一步加強對國家重點檔案搶救的管理工作。中國檔案學會承擔的《電子文件國家戰略管理》重點咨詢決策課題,提出的構建我國電子文件管理機制的對策和建議,對提升國家信息資源控制力,加強我國電文文件科學管理,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1.2直接應用

      檔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經驗直接被采納和推廣到實踐中去。古代,我國的檔案庫房如皇史晨、建造與保護方面的一些做法屬于世界首創。其做法與經驗對于當代我國檔案館庫建設和檔案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尤其對于大多數小型檔案館來說,借鑒古代在檔案館庫建設和檔案保護上的經驗,不失為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好措施。

      1.3治學育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檔案學者們在加強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收獲頗豐。據有關資料介紹,近20年來,我國檔案學界共編寫出版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專著、教材和論文集200余種,這些成果極大地充實和完善檔案科學體系。

      2.推動檔案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的對策

      2.1建立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立法機制

      檔案科研成果在轉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在社會中的地位進行全面的分析。就現階段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來看,其處于一種弱勢的地位,國家雖然針對哲學社會科學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建立也并沒有對其形成良好的保障,很多的法律法規中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獎勵制度并不完善,這樣就是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要明顯落后于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和轉化,從而無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從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發展的角度來看,建立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立法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只有建立健全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立法機制,利用法律形式對檔案科研成果轉化形成保護,才能夠使得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效果更加的明顯,從而能夠更好的應用到社會發展中,為社會發展而服務。

      2.2構建檔案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檔案科研在開展之前,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命題,而無論所要研究的內容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項目是何種項目,在對檔案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都需要根據檔案工作的現實情況以及檔案工作發展的情境進行合理的檔案科研工作,這樣可以有效規避不利因素對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影響,從而使得檔案科研成果的轉化效果更加突出。在政策上要注意對檔案科研成果轉化進行傾向保護,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積極鼓勵相關的檔案科研人員恩能夠針對各種命題和科研項目開展科學研究,得出有效的科研成果,為轉化提供前提條件。為了能夠使得檔案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轉化,就需要構建一個專屬的檔案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根據檔案的類型來對檔案科學研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組建專門的機構,對檔案科研成果轉化進行全面的引導,加強檔案科學研究的集中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從而可以更好的推動檔案科研成果實施轉化。

      2.3打造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研究團隊

      新時期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義融合、各專業聯合攻關、眾學者集團作戰的發展趨勢,那種小農經濟的“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需要。為此,要轉變科研觀念,組建檔案科研團隊,有針對性地開展檔案科研培訓,盡快提高檔案工作者的科研水平。特別是設置檔案學類的高校,作為知識密集性組織,要通過選題引導、項目設計、跟蹤管理等各項措施,進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學科和單位界限,建立跨學科、跨單位的綜合研究體系,形成強大的研究合力。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第3篇

      >> 科研成果在物理光學教學中的應用 充分發揮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高??蒲谐晒麘棉D化現存的深層次問題與解決對策 醫學院校科研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高職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基于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高??蒲薪涃M管理問題探討 單片機教研成果在實踐教學中的幾點應用 淺論高??蒲泄芾聿块T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試析科研管理部門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高??蒲谐晒D化問題與對策 護理科研成果應用現狀 科研成果進課堂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創新 科研成果豐 教學育人才 欠發達地區高??蒲谐晒D化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淺議高??蒲谐晒D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淺議高??蒲谐晒D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冬眠”的高??蒲谐晒芊癖弧皢拘选? 促進高??蒲谐晒D化的幾點思考 論高校科研成果的商業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科研成果在問題遞進式教學中的應用 科研成果在問題遞進式教學中的應用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閆濤 劉貴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本文介紹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研究概況,分析了阻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原因,闡述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理論基礎,指出了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方法,即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編寫特色教材、開設專題講座等實現轉化。 【關鍵詞】科研與教學 教學資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13-03

      近年來,國際、國內的大學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規律可知,任何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和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關鍵技術密切相關,并遵循了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將豐富的科研成果滲入到教學實踐中,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但如果只是簡單地將科研成果向學生進行介紹,也起不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應將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使科研成果真正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提高教學質量,真正為人才培養服務。

      基于科研成果進行問題遞進教學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將科研成果研究背后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規律轉化成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將科研成果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員,并將科學研究中解決的各種難題設計成不同的問題,引導學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高科學和工程素養。通過層層遞進式的教學,不僅使學員掌握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理論知識,更使其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漸掌握系統思維、開放思維、深度思維的科學思維能力,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逐步具備對工程技術問題進行系統思考、綜合分析和準確判斷的工程思維能力,掌握工程技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備運用工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應用能力。

      一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研究概況

      隨著高等院校對教學質量重視程度的提高,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普遍認為:在高等院校,把教師的科研活動與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并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是豐富課堂授課內容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極好的途徑。

      就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并提高教學質量的實踐情況來看,國內約有50余所院校進行了嘗試。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礦產(能源)資源勘查工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利用自己的科研優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績。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也將最新能源科研成果與本科教學進行了結合應用。另外,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等院校也研究了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教學中的轉化應用。

      二 阻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原因

      雖然許多高校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進行了探討,但現實應用效果卻很不理想。我國高校成千上萬的科研成果并沒有在課程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其表現之一就是我國大學向學生提供的課程偏少。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最好的大學最多也只能為學生提供3000~6000門課程,而國外最好的大學則能提供6000~10000門課程。由此可見,課程建設引入科研成果大有作為。

      課程建設未能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對科研促進教學認識不清晰。對于大學教師而言,教學與科研是兩項重要任務。教學是核心,科研起輔助作用。正是因為長期形成了教學核心的觀念,割裂了二者之間的聯系,導致有些老師對科研促進教學認識不清晰,簡單地認為搞科研就是為了申報成果,產生經濟效益。這就使得本可以作為課程資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被傳授給學生,使課堂教學多年如一日地沿用老數據、舊內容,造成教學與科研的嚴重脫節。

      二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意識不強。雖然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有應用科研成果的意識,但僅限于淺淡輒止,不能深入分析。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科研成果轉化的意識不強,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沒有深入地考慮此類情況。

      三是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由于科研工作的短期效果明顯,而且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和各種獎項,因此長期以來教師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教學工作。所以,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科研成果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也就無從談起了。

      綜合國內的研究應用情況來看,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優勢學科體現比較明顯;二是科研成果的轉化形式比較單一,對教學應用缺乏系統性的設計;三是教師的個體行為多于集體教學行為,在應用方面缺少機制建設和理論研究。

      三 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理論基礎

      把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之中,讓教學內容建立在鮮活的科研成果之上,提高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已經有之。

      1810年,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并成功實踐于柏林大學。洪堡的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響著其后大學的發展,一是使現代大學具有了教學與科研的雙重職能;二是賦予了大學科研的基本特征:與教學相統一,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深刻領會“洪堡思想”的實質,其精髓在于“將科學研究成果引入教學”。

      美國研究者米凱拉克和弗雷德里克,曾通過分析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86名教師在五年中科研與教學成果的平均值得出結論:在一般小型學院里教師參加科研活動可能比在規模較大的大學里更能對教學產生影響。在國內,北京師范大學學者的研究也證實: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呈現較為顯著的正相關,大學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從總體上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師的教學效果顯著好于無科研成果的教師。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提高學科和專業的含金量,進而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目的。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教學要以研究成果為內容,因此教學與研究并重是大學的首要原則。按照我們的大學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秀的教師。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學生進行真正的求知過程,乃至于科學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學問的本身。跟他來往以后,科學的本來面目才得以呈現。只有自己從事研究的人才有東西教別人,而一般教書匠只能傳授僵硬的東西?!?/p>

      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理論來源于國內外的學者對基于問題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式學習(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探究性學習(IBL,Inquiry-based Learning)等的研究。

      四 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意義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形式主要有: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吸收學員參與科研,科研設備為教學服務,利用已取得成果開展學術講座,成果為學員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學員科技創新服務等。由于科研成果的正確性、先進性、時效性、與教學對象的兼容性等需要進行甄別、討論、確定,所以對不同的轉化形式,要對科研成果所具備的要素進行調整、設計和選取。課題組針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不同形式,研究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意義和轉化流程。

      1.以科研成果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課堂講授中,可以為教學增加時代性、先進性。把最新研究動態、最新學術觀點、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科研成果促進課程建設

      軍隊院校主要承擔著為部隊培養人才的任務,因此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與地方院校有所不同。因此軍隊院校應重點編寫特色課程的教材。而科研成果是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深刻理解,將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體現專業知識的前沿性和專業知識研究的過程性,反映教師的科學思維方式,有利于強化對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

      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途徑有很多,以課堂教學為例的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流程如圖1所示。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科研成果。其中,科研成果的甄選要與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相匹配。

      其次,在甄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以工程材料課程為例。該課程涵蓋了許多的抽象知識,怎樣引用科研成果才能讓學生接收、吸收和消化知識,從而體現科研成果的“教學附加值”,使學生既能掌握相應理論知識,做到“知源、知取、知用”,又能全面地讓學生掌握走進課堂的科研成果,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是教學成果取得成功的關鍵。

      第三,在進行理論講解和成果介紹后,一定要重視應用總結。要使學生在學習中清晰地認識到科研成果在教學內容中是怎樣應用和體現的,尤其是怎么在一般的原理中進行創新應用的,從而為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五 科研成果教學資源化的應用

      彈簧鋼是工程材料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鋼種。它體現了鋼的合金化、相變強化、熱處理等多個原理性知識。如果單純地講解知識,對于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而言,會十分困難。但因為彈簧鋼大量地應用在汽車、發動機制造業和鐵路等行業中。所以,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入科研成果。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引入。以社會應用需求為主題引入。如圖2所示,從目前社會熱點汽車輕量化、列車高速化、運量重載化開始,提出彈性懸掛系統的要求。然后分析現有材料的缺陷,從而提出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進而引出課程所要講的知識點。

      第二,教學內容講解與科研成果應用。鋼的主要強化元素是碳,碳含量對彈簧鋼性能的影響最大。一般情況下,需要經過“淬火+中溫回火”進行使用。但隨著彈簧鋼應用性能指標的提高,單純依靠調整碳含量已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出現了其他許多合金彈簧鋼。在此過程中,引入含碳較低的如日本的SUP10彈簧鋼(0.47%~0.55%),法國的45C4彈簧鋼(0.41%~0.48%)等科研成果。

      六 結束語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科研成果 轉化 高校教師 作用

      一、引言

      高等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同時承擔了大量的科研任務。高校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也是我國科研隊伍的一支主力軍。

      科研成果轉化通俗地講就是要把在實驗室生產出來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為企業生產的能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指的是把高校中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技術,將它推廣、應用到企業中去,使科研成果產品化、規?;⑹袌龌?。

      二、高??蒲谐晒D化現狀

      高等院校是智力資源高度密集的地方,是產學研鏈條中重要的一環,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產業技術升級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行業特殊性,使得高等院校的智力資源向社會生產活動的轉移受到限制,大量的高??萍汲晒麩o法被應用于生產實踐。統計顯示,我國高校每年有近萬項科技成果通過鑒定,其中30%以上的成果被稱為國際首創、國際領先或填補了國內空白,但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只占10%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高轉化率相比差距甚大。

      當前,如何建立高效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充分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對生產的支撐作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三、高校教學與高??蒲谐晒年P系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兩個主要職能,二者在高校的發展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一方面,教學可以促進科研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能發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科研活動可以圍繞這些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活動;另一方面,科研活動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在科研活動中能接觸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識和新信息,并在教學活動中傳播給學生,這有助于改進和豐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水平。

      科研和教學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矛盾對立但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有對科研和教學的辯證關系有清醒的認識,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科研和教學的平衡發展。

      四、高校教師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一)深入實際找課題

      嚴格說來,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踐,為生產服務。即使是基礎科學研究,也是為應用研究服務。一個人如果不是單純為了出成果而搞科研,那么在開始一項科研時,他首先要確定這項科研是否有價值,是否容易轉化為生產力,而確定一項課題是否有價值、是否容易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好辦法,就是看生產實踐中是否需要它。高校教師更能深入企業調查了解生產中急需解決的難題,或深入市場研究社會需要但市場上處于供給空白的課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開發,得到的成果不僅容易轉化為生產力,而且高校自己開發生產也會有好的收益。

      (二)調研認真、細致

      高校教師在生產之前,先進行市場調研,了解什么課題需要解決、什么產品需要生產,而且搞清楚這些課題、產品是否有人在研究、生產,科研工作已經進展到什么程度,還有多大的研究開發空間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才不會浪費人、財、物力以重復別人的勞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科研成果,達到成果的高效轉化。

      (三)產學研結合力度強

      高校教師在加強調查研究的同時,利用深入企業和市場第一線的大好時機,與企業進行廣泛交流,來增進了解,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取得企業更多的資金和轉化方面的支持,促進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特別是保證中試環節的資金投入。另外這也能保證企業穩定的高新技術來源,做好企業自身的技術儲備,不失時機地進行技術更新和產品換代,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到成果共享。如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聯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進法》等,美國1986年制定的《聯邦技術轉移法案》授權聯邦科研機構與州政府及企業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等。

      (四)注重知識產權,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成果轉化的積極作用

      我國高校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高新技術成果問世,如果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規范,執行制度不嚴格,會造成大量知識成果流失嚴重,對高??萍嫉陌l展產生不利影響。知識產權制度是科研機構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法律武器,是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

      我國高校教師注重知識產權的管理,意識到科技成果轉化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建立了健全的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技術開發、技術保密等各項規章制度,使高校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五)開辦學術交流,提高社會對高??蒲谐晒恼J知度

      學術交流,可調動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申報科研項目的積極性,可促進多學科科技人員組合成科研團隊,可加速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促進高校優勢學科群的形成,可加強高校與科研機構及企業橫向科研項目的合作。高校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加強高校的科學研究工作,促使高??萍既藛T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發展趨勢,為他們的科研提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的研究信息,拓寬高校了科技人員的研究領域,對高??蒲泄ぷ饔蟹e極促進的作用。

      五、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幾點思考

      (一)完善高校的人事考核政策

      為鼓勵高校教師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在職稱晉升考核時可以把“成果轉化”作為一個加分指標,這樣的政策導向可以使高校教師在科研立項時,更多地考慮技術的可行性和成果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成果的轉化率。

      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范文第5篇

      產-學分離的體制,致使我國科學技術研究與國民經濟生產實踐長期相脫節。隨著經濟、科技融合性的不斷增強,這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科研體制和管理方法已日益成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的重大障礙,因此必須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科研機構與企業交流與合作,促進科研成果更好的與實踐相結合,更好、更快的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第一,加快科研機構的轉型與改革;第二,對于高等院校,國家應大力提倡高校組建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公司,興建高??萍籍a業園,并按現代企業制度對其進行改造,以實現高等院校產-學-研,科-工-貿一體化;第三,鼓勵科研人員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實踐生產,并將科研人員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的相關成果,納入現有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及獎勵機制;第四,改革現有的課題申報、評審和驗收方法,使其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二、加大企業研究開發的資金投入

      由于我國科學研究與生產相脫離,科學技術研究的主體是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研究的投資主體是政府,而生產的主體則為企業。因此,企業的科研力量十分薄弱。然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其應用開發研究的投資主體為企業,據統計該類研究的經費75%來源于企業,企業科技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重達70%左右,比如德國博世(bosch)每年將近上萬項新技術應用到各項產品生產上。當企業作為科學技術研究的投資主體時,他們在設計研究項目的過程中,就會緊密結合企業自身和市場的實際情況,針對生產第一線的要求,切實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國目前的開發研究經費約有70%來源于政府,企業投資只占30%左右,而且我國企業科技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重僅為30%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由于我國科研投資者、承擔者和成果使用者相互分離, 因而使得我國科研與生產互相脫節,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比例低。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企業的科學技術研究力量,充分發揮企業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的作用,促使企業加大科學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從觀念上、政策上形成以企業為主的應用開發研究投資體系,但近期情況有所改觀,如中國長安集團大量投入科研資金,CX30車中大量使用了最新的節油科研成果。

      首先,要加快轉變政府對科研管理的職能,要改變政府是應用科學技術研究的投資主體的傳統觀念,增強企業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的意識,鼓勵企業培養企業的科研人員,使企業自覺地增加對應用科學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其次,要大力增強企業的科學技術研究力量。目前,我國科學技術研究的主力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而且科學技術研究與企業生產的實際相脫離。因此,必須充實企業的科技力量。再次,必須增加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資金。科學技術研究從實驗室小試,到工廠中試,再到產業化生產的過程中,所需資金比例逐漸增大。因此,如果企業缺乏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啟動資金,即使有很好的生產技術,也可能會由于資金短缺,致使該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資金短缺最有效的手段是成立相應的風險投資基金。通過體系健全、資金實力雄厚的風險機構的風險投資,對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項目提供經費支持和服務,對發展潛力大、但尚處于困難之中的企業提供資金上的幫助。

      三、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推廣市場服務體系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某一個單位能獨立完成的。由于我國目前的科學技術研究與企業生產實踐相分離,許多價值較高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不能直接付諸于實踐,因此就必須有為之服務的市場中介機構,并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相關市場服務體系。這一中介不僅僅是指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所,更主要的是,它是一個服務體系和服務群落??蒲谐晒a業化的服務中介至少必須包括科研成果管理與咨詢、科學技術轉讓的相關法律咨詢、科學技術成果產業化投融資服務等各種內容。其中,科研成果管理與咨詢,主要是為企業及時有效的了解各種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相關的信息;科學技術轉讓相關法律咨詢,主要是在實行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當科研成果轉讓方與受讓方產生糾紛時,中介機構能為雙方提供相關的政策與法律信息的咨詢;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融資服務,主要是維為有效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獲取各種形式的貸款、風險投資基金等各個方面的相關信息??傊?,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市場中介是一個服務體系,它為成果的順利轉化架起了一座橋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

      四、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午夜亚洲不卡|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亚洲JLZZJLZZ少妇| 色欲色欲天天天www亚洲伊|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亚洲精品456播放|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美国毛片亚洲社区在线观看|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