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漁夫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44
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比較文學史這門新學科就是在研究民間文學時創立的,民間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一直有著難分難解之緣。一些西方比較文學家認為,民俗學家對許多民間故事傳說的研究就是典型的比較文學研究。[1]因此,對于在世界范圍內存在的一些文學類同現象作一番比較,將有助于我們了解世界上各民族之間交流匯通所達到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擴展我們的文化視野,豐富我們的人文科學知識。
前不久,筆者讀到一個流傳在貴州省黔西北一帶的《漁夫的故事》,初讀這個故事,感覺與流傳在阿拉伯地區的《一千零一夜》中的《漁夫的故事》既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之處。筆者認為,黔西北《漁夫的故事》與阿拉伯《漁夫的故事》在情節設置、主人公形象塑造、工具的使用、故事的結局等方面都值得去進行一番比較研究,并可以此作為一個探索不同民族在面對同一現象時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窗口。筆者不揣簡陋,僅就這二則具有同一母題的故事作一個初步的探討,以期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兩則《漁夫的故事》概述
(一) 黔西北《漁夫的故事》
在貴州省西北部大山深處的苗族聚居地,流傳著一個漁夫的故事[2],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一個漁夫到湖邊網魚,撒網時網住了一個葫蘆,漁夫感覺很奇怪,打開葫蘆蓋一看,從葫蘆里嗡嗡地飛出七八只野蜂,然后大大小小變成了七八個老變婆(黔西北苗族民間故事中指妖怪),惡恨恨地說要把漁夫吃了,漁夫掉頭就跑,突然看到遠遠的山崖口上,自弗老(黔西北苗族民間故事中指智者)騎著馬悠然自得地走了過來,漁夫急忙向自弗老求救,自弗老對老變婆說:漁夫是該吃,但我很奇怪,這么小一個葫蘆,怎么裝得下你們這么多人呢?你們再飛進去一次給我看看,如果真的裝得下,別說漁夫,連我也心甘情愿地給你們吃了。老變婆聽到后,又高高興興地變成七八只野蜂飛進了葫蘆。自弗老和漁夫趕緊塞住葫蘆口,點火把葫蘆燒了。
(二)阿拉伯《漁夫的故事》
阿拉伯的《漁夫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個漁夫到海里去打魚,網撒下去后,怎么也拉不上來,網太重了,漁夫心里暗喜,以為撈到了大魚,當他終于把網拉上岸后,才發現網里只是一個瓶子,他拿起瓶子一看,看到瓶蓋上有一個所羅門的印章,他很好奇,想打開瓶蓋看看,一股濃煙從瓶口飄了出來,黑壓壓地遮天蔽日,不一會,黑煙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妖怪,想把漁夫吃了,機智的漁夫說:你這么大,這個瓶子怎么容得下你呢?你再進去我看看,如果真的裝得下你,我就心甘情愿給你吃了。于是妖怪又變成一股濃煙,飄進了瓶子,漁夫趕緊把瓶蓋蓋上,然后又把瓶子扔進了大海。
二、兩則《漁夫的故事》的“同”與“異”之比較
(一)兩則《漁夫的故事》的“相同點”
讀完上述這兩個故事后,筆者對它們進行了比較,認為兩個故事有許多相同之處:第一,故事的主角都是妖怪、漁夫和智者;第二,故事的主要道具都是一張漁網和一個根本裝不下妖怪的葫蘆或瓶子;第三,故事發生的時間都是在漁夫網魚的時候;第四,故事的寓意都是弱小戰勝強大、智慧戰勝愚蠢、正義戰勝邪惡。從精神層面而言,這兩則《漁夫的故事》都宣揚了人戰勝妖怪的積極精神,都是人類理智對妖術的勝利,是正義對邪惡的勝利。
很顯然,這兩則《漁夫的故事》中漁夫和妖怪都是對立的形象。妖怪代表著邪惡,它不僅形象丑陋,而且本質兇惡,它恩將仇報要殺死它的救命恩人。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的漁翁與黔西北《漁夫的故事》中的自弗老都是正義、善良、理智的代表,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人的一種高尚品質和無窮的智慧。兩則故事中的漁夫都無意中救出了妖怪,卻萬萬沒有想到妖怪反而要害他們,要將他們吃掉。故事的結局都是他們使用計謀或借助他者,想法設法把妖怪重新裝入到瓶中(葫蘆中),最終使妖怪屈服或滅亡,取得了各自的勝利。
(二)兩則《漁夫的故事》的“相異處”
阿拉伯民族生活在中亞沿海的沙漠地區,民族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而黔西北苗族生活在東亞內陸省份的涼山半涼山地區,苗族有他們本民族自己的圖騰信仰,20世紀初柏格里從云南進入貴州黔西北后,才有部分苗族開始信仰基督教,阿拉伯民族與黔西北苗族無論在生活環境和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什么這兩則民間故事卻如出一轍呢?這似乎有些讓人不可思議。誠然,這兩則故事有很多相同點,但細細一比較,它們之間依然存在若干不同之處。
1、情節結構比較
結合前文來看,黔西北《漁夫的故事》較之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來說,內容略顯粗糙,情節設置上過于簡單,既沒有交代好主人公――漁夫的背景,漁夫的身世和他捕魚的時間、地點、規矩,也沒有交代出老變婆的背景,它一從葫蘆里出來見到漁夫就張嘴要吃也情有可原,畢竟老變婆作為一個妖怪要吃人再正常不過了,可是,這樣一來該故事就缺乏懸念,缺乏趣味性。
我們再來看阿拉伯《漁夫的故事》,故事一開頭,就較為詳細地交代出主人公――漁夫的背景:他家境貧困,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捕魚為生,同時還交代了他的捕魚規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網”,漁夫這種奇特的捕魚規矩,就很容易引起讀者的無限思索。這就為其后來故事情節的一步步發展做好了鋪墊。試想,“撒了三次網,什么都沒撈著”這樣的敘述,就不得不使讀者關注漁夫第四次的撒網情況,畢竟按照漁夫打漁的規矩他只剩一次網了,其情節極其吸引人,吊足了讀者的胃口。總體而言,這一則故事結構完整,情節波瀾起伏,曲折生動。
通過比較這兩則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黔西北《漁夫的故事》內容略顯粗糙,深度欠缺,情節簡單。很多東西都沒有交代清楚,比如這七、八個老變婆到底因何事,被何人,在何時裝進葫蘆里的呢,他們又是為何非要將自己的救命恩人吃掉呢,只要這一追問,故事情節的發生似乎就經不起讀者一再的推敲,讓讀者不知就里。故事中只是極其簡單地把漁夫和妖怪模式化、臉譜化地硬性劃分為“好人”和“壞人” ,壞人一出場就要做壞事,而好人最后就是一定會戰勝壞人的,故事本身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因此,故事也就少了趣味性、少了吸引力。當然,這也正好印證了民間那句俗話:“故事是根隨心草,不想說三言兩語,想說的話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2、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比較
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的漁夫是一個冷靜、智慧、勇敢的人物。他想到“它是個妖怪,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它的妖氣。”誠然,這是阿拉伯《漁夫的故事》的精華所在,也是故事情節轉向的關鍵。一句“我是個堂堂的人”和“一定能”這些詞語,都極有力地表現了漁夫對自己力量和智慧的信心。最后,當漁夫見妖怪變為青煙再度鉆進膽瓶時,他即果敢地采取行動,用錫封好瓶口,嘲諷地說:“告訴我吧,妖怪,你希望怎樣死?現在我決心把你投到海里去。”一個集智慧與勇氣于一身的漁夫形象就躍然紙上,漁夫形象豐滿,有血有肉。
相比較而言,黔西北《漁夫的故事》中的漁夫面對險境時卻是束手無策,他為了保命只有向自弗老這個民間智者求助。這一漁夫形象的塑造與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的漁夫形象就大相徑庭,自弗老這一角色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漁夫的智慧。故事中雖然有漁夫打漁這一情節設置,卻將處置危機的“壯舉”讓自弗老來完成,無形中漁夫這一主人公形象就被極大地削弱了,讓讀者無法覺察到他的智慧與勇敢,他的善謀與果斷。試想,漁夫的故事理應講那些發生在漁夫身上的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其主要內容都擱置在了自弗老這一民間智者的身上,頗有喧賓奪主之嫌。
3、故事結局比較
再有就是這二則故事的結局也大不一樣。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漁夫將妖怪騙進瓶子后用錫封好瓶口將其拋入大海,這將為妖怪以后可能再出來害人埋下了隱患。而在黔西北《漁夫的故事》里,待老變婆飛入葫蘆后,自弗老和漁夫趕緊塞住葫蘆口,一把火就把葫蘆燒了,從肉體上將其干凈砌底地消滅,以后再無后患之憂。二則故事中主人公處置妖怪的方式這一點懸殊之大不能不說是各民族在面對同一現象時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
4、故事中裝妖怪的工具比較
故事中的主要道具,除了那張捕魚必需的網相同之外,漁夫撒網撈上來的“寶貝”可就大不一樣了,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是一個瓶子,而在黔西北《漁夫的故事》里則是一個葫蘆。我們知道葫蘆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葫蘆是中華民族文化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征。誠如鐘敬文先生所言:“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3]在民俗文化里,葫蘆是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要啥有啥的寶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于可以這樣說,葫蘆文化已經融入到我們民族文化的骨髓里,它不僅是與民間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在我國歷代文人創作的作品里以葫蘆作詩的作品也是不勝枚舉而且綿延不絕,如唐代李白的“壺中日月存心近,島外煙霧入夢清”,宋朝陸游的“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山萬里身”。 可見,漁夫撒網撈一個葫蘆上來并非隨意編造,而是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的主導使然。
5、妖怪所變之物的比較
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妖怪化作一股青煙從瓶口緩緩飄出,繼而變成一個龐大而兇惡的魔鬼,最后被漁夫騙進瓶子時亦是以一縷煙的方式鉆進膽瓶。而在黔西北《漁夫的故事》中,老變婆卻是以變為野蜂的方式飛出飛進。筆者揣測,后者中老變婆所變的野蜂是否與苗族生存的環境有關,畢竟,在苗族居住的深山老林里野蜂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敵。
6、處置妖怪的人員比較
阿拉伯《漁夫的故事》中只有漁夫和一個妖怪,最后漁夫設巧計、布圈套、使自以為是的妖怪鉆進了膽瓶,漁夫將其拋入大海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黔西北《漁夫的故事》中就有大大小小七八個老變婆(妖怪),除了漁夫外還增加了自弗老這一主人公,而且自弗老作為民間智者在故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這種情節安排實際上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折射,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漁夫在民間不過是極其普通的一員,作為社會最底層的最普通一員,他怎么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將七八個妖怪降伏呢,于是乎,就借自弗老這一人間智慧的化身來擔當降魔除怪的大任。而在阿拉伯《漁夫的故事》里,為何單憑漁夫一人就可以將巨大的妖怪給降伏呢,這一點是否與阿拉伯民族崇尚個人力量有關?抑或是阿拉伯民族在面對未知的惡劣自然環境時將之抽象化了。這有待筆者今后作進一步研究。
三、結語
眾所周知,我國是民間口頭文學資源最豐富,而且是用文字記載民間故事最早最多的國家之一。不少世界流行的著名故事,都可以在我國找到它最古老的記載,比如說《黃粱夢》、《云中落繡鞋》、《灰姑娘》等。在其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中,我們同樣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水鬼與漁夫” 或“漁夫和淹死鬼”等同一類型的故事。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鐘敬文先生就曾撰述《中國民間故事型式》一文,文中列出的我國民間故事之“故事型式”多達45種,“水鬼與漁夫型”故事,竟然列于其中第二[4],足見該類型故事的豐富。畢竟,“易言之,但凡近水之處,不論河湖江洋,都有可能出現‘水鬼漁夫’的故事。”[5]中國各地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其情節發展、結局大致有二:其一旨在用以詮說不時出現之溺死事件;其二,“水鬼” 往往搖身一變,成為眾人企羨之“城隍”,成為一方保護神,其德行上是至高至善。顯然,這些“水鬼與漁夫”型的故事與上述兩則《漁夫的故事》相比,無論是其內容、情節發展還是故事結局乃至精神層面上都相去甚遠。
至于黔西北《漁夫的故事》是否就是阿拉伯《漁夫的故事》在中國傳播之后的“異文” ,囿于資料匱乏,史料不足,筆者不敢就此妄言。但外國民間文化在中國傳播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如為我國城鄉民眾所熟知和喜愛的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美女蛇的古老原型,是由人們對大地女神又敬又怕的矛盾心理所創造,最先在公元前后流傳于西亞或中亞的一個不崇拜蛇的民族中,后進入印度的《佛本生故事》,在南宋時期進入中國杭州,后經明代文人馮夢龍加工成為小說,于是在中國生枝開花,由一個區域性的故事轉變成全國皆知的四大傳說之一。[6]又如季羨林老先生在《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一文中,他就認為在梵文、古希臘文、法文中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黔之驢》并不是柳宗元的首創;楊憲益先生也指出,戲曲中的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皆來源于《格林童話》。
依筆者之見,在文化傳承和傳播過程中,誰是原創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對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類同現象作一個深入比較,可以將其作為探索不同民族在面對同一現象時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一個窗口。
注釋
[1]、[6][美]丁乃通,著,《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P7,P4。
[2] 《威寧苗族百年實錄》編委會編,《威寧苗族百年實錄》,內刊,黔新出(圖書)2006年一次性內資準字第60號,2006,P163.
[3] 鐘敬文,著,《鐘敬文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P658。
[4] 鐘敬文,著《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P342~356。
[5]詳見,謝明勛,著,水鬼漁夫故事析義―――以聊齋志異王六郎故事為中心,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 第19卷第2期,2003年5月,P2,P1。
參考文獻
[1] 劉守華, 陳建憲 , 主編 ,《民間文學教程 》,[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段寶林, 主編 ,《中國民間文藝學》 [M] .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郅溥浩等 , 譯 ,《一千零一夜》,[M]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4]謝明勛,著,水鬼漁夫故事析義―――以聊齋志異王六郎故事為中心,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 第19卷第2期,2003年5月。
作者簡介
從前有個老頭兒和他的老太婆,住在藍色的大海邊。有一次老頭兒向大海撒下魚網,撒了兩次魚網拖上來的只是些水藻、海草。第三次他撒下魚網,卻網到一條魚兒,這條魚可不是一條平常的魚—是條金魚。金魚竟苦苦哀求起來!它跟人一樣開口講話,“放了我吧,老爺爺,我給你貴重的報酬,你要什么我都依”,金魚說。老頭兒吃了一驚,心里有點害怕。他把金魚放回大海,還對她說了幾句親切的話:“金魚,上帝保佑!我不要你的報償。”
老頭兒回到老太婆跟前,告訴她這樁天大的奇事。老太婆指著老頭兒就罵,叫他去拿金魚的報酬。于是老頭兒走向藍色的大海,看到大海微微地起著波瀾。老頭兒就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老頭兒向它行個禮,向金魚提出了老太婆的要求,金魚答應了老頭子,老頭兒回到老太婆那兒,老太婆果然有了一只新木盆。可是老太婆還不滿足,又叫老頭子去要一個木屋。于是老頭兒又走向藍色的大海,老頭兒就對金魚叫喚,金魚又向他游過來。老頭子向金魚提出了老太婆的要求,金魚可憐老頭子,答應了這個要求。老頭子回到了家,老太婆依然不滿足,她要做個世襲的貴婦人。老頭兒又走向藍色的大海,老頭兒又對金魚叫喚,又向金魚提出老太婆的要求,金魚答應了。過了幾個月,她仍然不滿足,她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老頭兒走向海邊,他又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老頭子又向金魚提出老太婆的要求,金魚又答應了。又過了幾個月,老太婆仍然不滿足,她要做海上的女霸王,老頭兒不敢頂嘴,也不敢開口違拗。于是他跑到蔚藍色的海邊,看到海上起了昏暗的風暴,怒濤洶涌澎湃,老頭兒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老頭子向金魚提出了老太婆的要求。金魚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劃,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頭子回到家里,一看:他前面依舊是那間破泥棚,她的老太婆坐在門檻上,她前面還是那只破木盆。五年級:飛翔小馬
"你這個魔鬼,你這是撒謊啊,剛才我救了你,你卻對我恩將仇報,現在你又向我求饒,你就死了這條心吧。"漁夫說完之后就氣憤地走了。
漁夫回去之后,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妻子和兒子,并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去撈魔鬼。可是誰又知道,漁夫的妻子是個貪婪的人,于是她趁漁夫在家的時候到海邊撈魔鬼去了。
她拿著魚網往海里一撒,就撈到了盛魔鬼的那個膽瓶,還沒等她揭開封印,魔鬼就說:“ 漁夫啊,你這次又撈到我了,你和我是多么的有緣啊,快點放了我吧。”漁夫的妻子說:“魔鬼,我不是漁夫,我是他的妻子,我記得你對他說過:他要是救了你,你就做他的仆人,是嗎?”
取名記
“ 名字,名字.我的寶貝,你到底叫什么好啊?”年輕的父親皺著一團臉,看看躺在搖籃里正在流著口水,含著手指對著自己傻笑的寶貝嘆了一口氣.再看看桌上的凌亂:字典被粗魯地扔在一旁.茶杯不知何時倒了,水不時得流下,桌上已有一灘水漬.一個奶瓶橫躺著,有些奶粉鋪在桌上.一張揉皺了的紙五顏六色,上面以寫下了數十個甚至近百個的名字.可都為這個年輕的愛女心切的父親一一否決,一一涂掉.
"再來一次."年輕的父親看看女兒,看看凌亂的桌子苦笑."這一次翻到什么就是什么.字典啊字典我女兒全靠你了.年輕的父親拿起字典,對著字典拜了拜.隨既閉上眼,隨手幾翻."就是這一頁了."年輕的父親忐忑不安地睜開了眼."是丹字."年輕的父親跳了起來."丹是紅色,紅色代表了活力、幸福、熱情、快樂,自由,性格開朗,有上進心,愿我的寶貝擁有這些美好的品德.紅色一直是人類最寵愛的顏色,愿我的寶貝也是大家的寵兒.丹同單,表示我的寶貝是我獨一無二的寶貝.對了!我的寶貝就叫丹兒."年輕的父親轉過身,抱起了女孩."我的寶貝,我的丹兒,你喜不喜歡這個名字?"年輕的父親搖著女孩,欣喜地問.而女孩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傻傻地笑.
【出處】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調張籍》
【釋義】撼:搖動。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自量力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蚍蜉撼樹
【押韻詞】登高能賦、大含細入、途遙日暮、復蕉尋鹿、有功不賞,有勞不錄、蜻蜓撼石柱、疾霆不暇掩目、向上一路、資藉豪富、各門各戶、......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