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禮儀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場景一:
幼兒園門口,哲哲吃完手里的蛋糕,隨手把包裝紙扔在地上,媽媽看到沒有吭聲,兩人繼續往前走。
場景二:
公園里,幾個小朋友正在玩耍,亮亮叫起來:“奶奶,我要尿尿。”奶奶手一指樹下:“就在這里尿吧。”亮亮說:“老師說過不能隨地大小便,我要上廁所。”奶奶說:“廁所太遠,就在這里尿。”一邊說一邊把亮亮的褲子脫下來了。
場景三:
餐廳里,幾個成人圍著餐桌一邊吃喝一邊高談闊論,幾個孩子在旁邊追逐打鬧。家長偶爾看一眼說一聲:“別摔倒了。”對旁邊顧客不滿的眼神視而不見。
……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有禮貌、懂禮儀,是個“乖孩子”,可是離開幼兒園就變了一個樣,像個“雙面人”;還有的孩子需要不斷提醒,才能遵守禮儀規范,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究其原因,是幼兒園禮儀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脫節,家園互動不夠,家長往往不太關注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宣傳內容,在家庭中也很少與幼兒園配合。
就教育而言,幼兒園教育在幼兒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學前期幼兒的可塑性極強,能夠敏銳地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規則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幼兒時期,幼兒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這時開始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幼兒園目前推行的禮儀教育對于孩子的“成人”非常重要。同時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響的啟蒙教育。他們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動,經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各種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這對他們以后的發展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家庭禮儀教育對幼兒園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配合作用。
那怎樣更好地發揮家庭的作用,家園攜手進行禮儀教育呢?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溝通理解,取得支持
在課題研究開始之初,我們就在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和班級家長會上介紹課題研究的意義,我們將要采取的方法等,傳播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愛護甚至溺愛,不少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關心、體諒別人,顯得智力有余而教養不足,也有些孩子因為不擅于社交,孤獨無伴,形成任性、內向、偏執。很多家長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苦于沒有好的方法,沒有老師的指導,無從下手。現在幼兒園牽頭引領開展禮儀教育,自然得到了家長的支持。
二、交流互助,資源共享
我們利用家長QQ群,經常上傳一些介紹國內外幼兒禮儀教育現狀的文章。如韓國的幼兒園內設有專門的禮儀室,對幼兒進行行為規范培養;新加坡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在幼兒園開設“好公民”課程;美國強調社交技藝和常規禮節,尤其注重培養孩子公共場合的文明禮貌;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等等。這些文章使家長開闊了眼界,認識到禮儀是現代人必備的修養。
幼兒園每開展一項禮儀教育活動,老師都及時在QQ群里上傳活動資料,如禮儀兒歌、歌曲、禮儀要求規范等等,方便家長在家鞏固。有的家長收集到一些好的禮儀教材,也積極提供給老師,建言獻策。
三、家園結合,教育連貫
在幼兒園進行禮儀教育時,如果在家庭沒有以同樣的禮儀規范來要求幼兒,那就會出現教育斷層。而這樣的斷層,一是對幼兒園的教育不能及時鞏固,二是家長本身的禮儀習慣不當的話,則大大影響了幼兒園的教育,有可能使幼兒出現反復現象。另外,幼兒在家庭中的時間要多于幼兒園時間,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的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響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養幼兒的禮儀,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禮儀教育連貫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我們指導家庭配合幼兒園進行禮儀教育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父母樹榜樣。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既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優點,又可學到缺點。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為家長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認真負責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踐行規范的文明禮儀,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從而自然地接受影響、教育,自覺地付諸實踐。
2.行為抓規范。
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家長應該有意識到在各種場合下,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比如學會正確使用文明用語,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感恩的心,懂得回報等等。教育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作為家長應該遵循孩子生理心理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日常生活規范的教學與落實為基礎,從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家庭造氛圍。
“生活環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師。”對兒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語不如行動;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遺傳不如環境。“長期處于愉快心理環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許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歡愉的氣氛中對孩子進行啟蒙。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建立一個充滿理解、信任和親情的幸福家庭,這正是孕育良好禮儀素養的搖籃。
4.習慣重練習。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重復和練習是習慣形成的關鍵。無論是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是不良的道德行為習慣,都是靠重復和練習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語普及,唯一的辦法是在明確意義的情況下反復練習,使之習慣化。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習慣,我們提倡重復和練習養成。”作為家長,必須向孩子提供良好習慣的訓練,不時地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禮儀重復練習。
為配合幼兒園禮儀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應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從最基本的社會交往方式出發,從小處著手,再著眼大處,為幼兒的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礎,為幼兒的終身發展開一個好頭。
四、家長資源,參與教育
現在家長的手機都有照相功能,班級里都有“班班通”,我們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班級開展“禮儀新聞播報會”活動。發動家長在帶幼兒外出、乘車、參加各種活動時,把幼兒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和看到的不文明行為拍攝下來,由幼兒輪流擔任“禮儀小主播”在每天早晨向大家播報,孩子們評論照片里的行為是否文明。因為是身邊事,自己又是主角,“禮儀新聞播報會”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評論的過程中我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見時就分組進行辯論賽,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們還發動“家長助教”為孩子們上“禮儀課”,講“禮儀故事”。由于是爸爸媽媽當老師,孩子們學得格外認真。家長們參與其中,在備課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禮儀修養。很多家長說:“自己當老師教孩子們禮儀知識,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做榜樣。”
很多人為足球明星在場上追打裁判的現象而感到驚詫,但這并不是最糟的,因為真正的危險其實隱藏在你身邊:在一些青少年組甚至兒童組的比賽中,你經常能看到那些追打裁判和辱罵對手的場景――他們可都是孩子,而孩子的父母們卻在場邊搖旗吶喊。
原本被公眾寄予厚望卻經常被忽視的青少年聯賽,越來越有變成日本漫畫里“天下第一比武大會”的趨勢,所有場邊的家長都帶著“吹風機”和“拳擊套”在英國,每年有數百場青少年比賽和訓練課被迫停止。只是因為家長們在“搗亂”。盡管之前他們與俱樂部簽訂了一些“沉默協議”,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在場上奔跑時,沒有哪個家長會安靜地坐在那里。
也許馬丁?阿特金斯(英超著名裁判)還能從容地面對弗格森爵士那咄咄逼人的目光,但他們是否準備好正視家長們要吃人的眼神?老裁判艾倫?威爾基說:“在(少年聯賽)場邊碰到十幾位怒氣沖沖的父母,比正式球場里球迷們的謾罵還要恐怖。”過去他還說過:“執法一場青少年比賽甚至比世界杯決賽更緊張。”
俱樂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2004年。僅伯明翰地區就有92家俱樂部向英足總反映:在青少年比賽中經常會出現對裁判不友好的現象。2005年,西漢姆聯俱樂部的發言人聲稱:“如果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那么所有人都將尷尬地看到少年比賽被取消的情景。”英超裁判委員會的負責人向《衛報》抱怨: “在孩子眼里,裁判員似乎生來就喜歡吹哨,生來就不公正,生來就容易被欺負負。比賽結束后,沒有哪位孩子和家長會列你說一聲謝謝。”
2003年的一場比賽已經成為官方的反面教材,在西漢姆聯少年女隊和佩瑞街隊的比賽中,裁判的一次判罰使得在場外觀戰的雙方家長打起了嘴仗,進而引發出一場群毆,直到一名家長將汽車開進了球場才停止,糾紛甚至驚動了警察。也許從新聞角度看,曼聯或切爾西這樣的球隊更容易上頭條,但就社會效應而言,青年人才是我們的主角。
除了“辱罵裁判”和“集體斗毆”外,一些成人世界的陰影已經有生根發芽的苗頭。2003年8月15日,在中國某市進行的一場中學生聯賽中,失敗一方將怒氣撒到了自己的守門員身上,一群父母開始毆打這位可憐的孩子……從這點來看,渡多爾斯基對巴拉克所扇的耳光還是很有禮貌的了。
偶爾你還會聽到來自場邊這樣的教唆:“寶貝,踢他!”這讓人想起了當年博爾頓球員凱文?諾蘭對吉洛伊德,薩穆埃爾說的“把他(沃爾科特)踢廢,看他還怎么跑”。假摔已成為父母和教練特別鼓勵的戰術,過去。后衛斯塔布斯曾驕傲地告訴BBC記者:“假摔這種‘丑東西’是海外球員帶來的舶來品,純正的英倫球員從小就不假摔。但現在的英國小孩很容易就跌倒,他們看起來都彬彬有禮,但在道義上卻跌得不輕。”
從家長做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像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但很少有人能冷靜下來,先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謙謙君子”。在學校科目的學習上,一些父母也在犯同樣的錯誤,換句話說,他們太望子成龍了。
這種“超速度”的父愛值得尊重,但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卻是缺乏尊重的表現。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嬌生慣養,足球專欄作家里斯’豪威在他的著作《足球之父》中寫道:“一些家長總是幫助孩子搬運球門,甚至看管足球用具,他們不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這種“溺愛”與家長們日常的“粗魯”一旦結合,年輕人的成長便很讓人擔心。
游戲一:小幫手
適合年齡:兩歲以上
方法:
1、讓寶寶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務,如:擺盤子,擦桌子等。
2、媽媽準備幾張餐墊、筷子、碗,然后教寶寶如何把吃飯所用的工具放置在餐桌上。
作用:培養寶寶的責任感及助人的精神。
游戲二:我是服務生
適合年齡:兩歲以上
材料:過家家玩具(托盤,餐具等)
方法:
1、第一次進行游戲的時候,媽媽先扮演服務生,寶寶扮演客人。媽媽向寶寶示范如何去接待客人。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這樣問寶寶:“請同你想吃什么呢?”“還需要什么嗎?”客人用餐完畢要離開的時候,媽媽要示范怎樣送客人離去。
2、第二次進行的時候。轉換角色扮演。讓寶寶體驗做服務生的樂趣。
作用:培養寶寶與人交往的能力。
游戲三:學打電話
適合年齡:18個月以上
材料:電話機、親友的電話號碼
方法:
1、媽媽給寶寶示范如何打電話和使用禮貌用語,讓寶寶正確使用電話。
2、在游戲過程中,媽媽要多多使用:“你好”、“我是xxx”、“歡迎到我家做客”等禮貌用語。
3、給寶寶提供一次使用禮貌用語的機會,讓他給家里的親人打一個電話。問候一下。
作用:讓寶寶學習基本的禮貌用語。
游戲四:好朋友
適合年齡:18個月以上
材料:《好朋友的兒歌》――好朋友,好朋友,見面時候握握手。好朋友,好朋友,再見時候揮揮手。
方法:
1、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坐著或站著:
2、媽媽和寶寶一起念兒歌,并做相應的握手、再見等動作。體驗交友的樂趣。
作用:學習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
游戲五:原來如此
適合年齡:18個月以上
材料:圖片卡(喝水、跳動、打電話等表示動作的圖片卡)
方法:
1、將所有的卡片放在寶寶面前,家長和寶寶輪流抽出一張圖片卡;
2、按照圖片卡上指示,用身體語言表達卡片的內容。
作用:加強寶寶身體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
游戲六:超市購物
適合年齡:兩歲以上
方法:
1、家長帶寶寶去超市,給寶寶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要寶寶找“餅干”或者寶寶喜歡吃的東西。
2、給寶寶發問的機會,問問超市工作人員東西所放的位置。“阿姨,請問餅干放在什么地方?”
3、在詢問結束后,家長要教寶寶使用“謝謝”等禮貌用語。
作用:在真實的情景中,提升寶寶的社交能力。
敏妮老師對你說:
在寶寶學習社交禮儀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在以下方面多做引導:
1、要有意多帶寶寶參加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引導他觀察人際交往的正確表現和規則;
林藝惠:女,大專,護師
作者單位:067000承德市承德護理職業學院
李建:女,研究生,高級講師
禮儀大賽對促進《護理禮儀》教學效果的研究
李建 付志華 黨曉偉
摘要目的:通過禮儀比賽,強化學生的禮儀修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進入醫院實習打下良好基礎。方法:選取2011級高中起點護理專業4個班級的學生240名,將1班、3班設為試驗組120名,2班、4班設為對照組120名,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法和禮儀大賽促進教學法進行《護理禮儀》課程教學,兩組學生授課學時均為36學時,授課學時相同,學期結束后,進行統一考核評價。結果:試驗組的理論考核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禮儀大賽對《護理禮儀》教學效果具有促進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禮儀大賽;護理禮儀;教學效果;研究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8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概念的新認識,《護理禮儀》課程已經成為很多護理院校護生必修課程之一,護士良好的禮儀修養,是護理專業水平的重要表現,護士良好的禮儀修養還能夠營造良好的病區環境,促進和諧的護患關系,更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1]。現在的護生對《護理禮儀》這門課程的認知程度不夠,學的時候只是出于好奇、好玩心理,并沒有很好地掌握,也不能學以致用,因此如何增強學生對護理禮儀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禮儀知識的認知、應用,是每個禮儀教師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將禮儀大賽引入教學實踐之中,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1級高中起點護理專業4個班級的學生240名,均來自河北省保定、邯鄲、石家莊、承德等地。其中男19名,女221名。平均年齡19歲。將1班、3班設為試驗組120名,2班、4班設為對照組120名。兩組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兩組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耿潔主編的《護理禮儀》教材,由同一教師任教,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教材6章內容進行理論授課20學時,技能練習16學時。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技能練習、考核評價,試驗組學生除采用傳統教學外,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院“5·12”國際護士節舉辦的護理禮儀大賽,大賽分預賽和決賽,分別于4月中旬和5月中旬舉行,報名班級20個,評選出10個班級,進入護士節護理禮儀大賽決賽。試驗組在整個教學中,將禮儀大賽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每10名學生1組,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作性、想象力,把技能中的護士站姿、坐姿、走姿、推治療車、端治療盤、微笑、點頭、握手等護理禮儀操作項目編成節目,配音樂和解說,讓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充分理解“白衣天使”的內涵。教學時間為1個學期,總計36學時。
1.3觀察指標期末通過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評價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考核過程中,打亂班級排列順序,隨機編號,統一監考,考核標準根據教材要求統一制定,統一評分,且分數客觀公平有效。(1)技能考核。學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所學的實踐內容進行統一考核,內容包括護士各種站姿、走姿、坐姿、蹲姿、指示方向、持病例夾、推治療車、端治療盤、介紹禮儀、行禮微笑等項目,考核標準根據教材要求統一制定,由我院基礎護理教研室6名禮儀教師統一打分,做到公平、公正,技能考核240名學生,沒有缺考學生,技能考核總分100分。(2)理論考核。對兩組學生進行統一期末考試,試卷內容一致,考核時間相同,教務處組織教師進行嚴格監考,試卷密封后由老師共同閱卷,理論試卷發放240份,回收240份,理論考核真實有效,理論考核總分100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具有良好的禮儀修養。護理禮儀是護理人員在醫療護理工作中逐漸形成的,被大家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2]。護理禮儀教學方法很多,課堂教育是禮儀教育的基礎,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本研究主要通過禮儀大賽,增加學生對護理禮儀知識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護理禮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每一個人都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給觀眾,比賽可以督促學生課下積極認真練習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內容,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和班級凝聚力。學期結束通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禮儀課程進行理論、技能考核并應用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理論成績和技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我院通過“5·12”國際護士節,舉辦護理禮儀大賽,不僅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以后所從事的職業是神圣的,護理事業是偉大的、崇高的,還提高了學生學習護理禮儀及相關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均有較大提高。禮儀大賽是學生從學校邁入醫院的一種過渡方式,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醫院環境,為臨床實習打下良好基礎,提高學生的實習效果。
護理人員是醫院人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的形象、服務均成為患者考核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4],而護理禮儀是維護護患關系的重要橋梁[5]。本研究證實,學生在學習《護理禮儀》課程中,利用5月12日國際護士節進行護理禮儀大賽,對學生學習《護理禮儀》課程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通過禮儀大賽,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護理專業,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能規范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使其在以后的實習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因此通過禮儀大賽促進《護理禮儀》教學的模式值得各護理院校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銘.淺談規范護理禮儀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3):165.
[2]杜靖,仵燕.新教學模式中的教學評價[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61:122.
[3]李晶,張慧.護士禮儀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7:393.
[4]熊翠蘭,易百連.護士修養與禮儀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11:113-114.
[5]劉航,吳玉瓊,黃莉,等.護理禮儀融入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3):46-48.
目前,學校禮儀教育正呈方興未艾之勢。不少學校不僅將禮儀教育納入了一、教育內容的統籌安排
學校禮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理應從娃娃抓起,并貫穿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全過程,因此必須對各級學校、各個階段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形成一個完整的禮儀教育的系列。否則,就難免出現相互脫節、各自為政因而導致教育內容交叉、重復或缺失、疏漏等情況。
事實上,這些情況已經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以出版為例,如中國婦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們是禮儀之邦書系》。這套書系包括《幼兒禮儀》、《小學生禮儀》、《中學生禮儀》和《大學生禮儀》四個分冊,應該說,在內容安排上還是比較注意并且也是處理得比較好的。但盡管如此,不少內容還是出現了多次重復的情形,如儀容禮儀和舉止禮儀,不但四個分冊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學生禮儀》和《大學生禮儀》兩個分冊中還出現了不少陳述雷同的地方。誠然,諸如此類的禮儀規范,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應該學習和遵循,但作為教育內容,卻可以而且應該將相關的內容集中安排在某個階段,或者對相關內容作出不同層次的分解而分別安排在不同的階段,盡量減少或避免內容上的重復或交叉。
一方面,是內容重復或交叉,另一方面,則是內容缺失或疏漏。但無論是重復、交叉,還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今天,禮儀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進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校門,應該說,對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選擇
禮儀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它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所謂禮儀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禮儀教育與實際操作密切相關。對于具體的禮儀規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進行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禮儀規范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來傳授,“光說不練”,是行不通的;只有經過實際的訓練,禮儀教育才能收到較好的成效。所謂禮儀教育的實踐性,是指禮儀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要求。學了禮儀,知道了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就應該付諸行動,按禮儀的規范、要求去做。如果學了禮儀之后,掌握了有關的禮儀知識,并且也會實際操作,但就是不愿身體力行;學的是一套,而實際做的則是另一套,這樣的禮儀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禮儀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就不應該只是采取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還應該與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等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說,課堂講授重在傳輸禮儀知識,那么,模擬訓練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操作性的特點,而日常養成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實踐性的要求。理想的禮儀教育模式,應該是這三種教育方式珠聯璧合的結晶。
與教學方式相聯系的,還有教育考核及其標準的問題。既然學校禮儀教育需要綜合采用三種教育方式,那么這種教育的考核,當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辦法,還應該考查實際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實際考核學生是否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和禮儀風范。只有這樣,才可能對學生的禮儀學習情況作出真實、全面、準確的考核和評價。三、教育重點的分段把握
禮儀教育雖然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的特點,但這決不意味著禮儀教育只需要學習具體的禮儀規范,禮儀教育的理論層面,包括禮儀的性質、禮儀的起源和發展,禮儀的規律及禮儀的真、善、美等,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禮儀教育中,既應當讓學生“知其然”,知道應當怎樣做,還應當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禮儀教育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禮儀的規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對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和說明,那么這樣的禮儀教育,實際上也是殘缺不全的。這樣的禮儀教育,雖然在培養學生循規蹈矩、照章辦事方面可以立竿見影,但卻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充分發揮靈活自主的創造精神,達到禮儀應用的更高境界。因為具體的禮儀規范即便包羅萬象,也不可能對所有情境中的禮儀都一無遺漏地作出明確規定,而且許多杰出的禮儀典范,例如的許多禮儀風范,都是現代的禮儀規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這些,都有賴于對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只有透徹掌握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無論怎樣復雜的情境之中,面對無論怎樣怪異或突發的問題,保持一種雍容大度、應付裕如的禮儀風度,而不至于無所遵循,無所措手足而導致禮儀失范。
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學校禮儀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突出這方面的內容呢?顯然不是。這里所涉及的,實際上是禮儀教育的操作層面和理論層面,在禮儀教育過程中如何把握的問題。如果從實際情況出發,那么不同階段的禮儀教育,其重點應該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