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脊髓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脊髓腫瘤占全部神經腫瘤的14.3%~26.0%,而頸段脊髓腫瘤占脊髓腫瘤的21.8%。頸段脊髓位置特殊,腦與軀干、四肢聯系的神經、血管均在此通過,手術切除頸段脊髓腫瘤有較大的危險性。因此要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預防術后各種并發癥,具有重要的意義。我科于2006年1~12月對收治的36例經MRI確診為頸段脊髓腫瘤病人行腫瘤切除術,手術效果滿意,均治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人男22例,女14例;年齡16~68歲,平均50.8歲,所有病人均行MRI檢查確診而入院,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頸部疼痛、肢體麻木、乏力,但無呼吸功能障礙。其中首發癥狀為枕頸部疼痛12例,肢體麻木24例。
結 果
本組病人均在氣管內全麻下行頸段脊髓腫瘤切除術,術后24~48小時拔除傷口引流管,若無其他不適,佩戴頸托后即可起床活動,起床后即拔除尿管,均未出現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及皮膚壓瘡等并發癥。術后1例出現雙下肢肌力較術前差(術前肌力正常,術后為2~3級),通過針灸、高壓氧等康復治療,雙下肢肌力恢復正常,36例病人均順利出院。
護 理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由于病人肢體運動、感覺逐漸障礙,嚴重者影響呼吸功能而窒息,因此,病人對于手術成功的期望很高,同時對預后非常擔心[1]。所以,我們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耐心解釋每項護理治療的目的,關心他們的生活需要,說明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
呼吸道護理:入院后告戒病人戒煙,注意保暖防感冒,術前指導病人進行深呼吸練習,如反復吹氣球,增加肺活量,防止術后出現呼吸功能衰竭。
訓練:由于手術時間較長,為了使病人能適應手術時的,手術前1~2天指導病人進行手術訓練。方法是俯臥位,腹下墊一枕頭,練習3~4次,每次堅持2小時。
術后護理:生命體征的觀察:手術后均需進入ICU監護24小時,實行專人看護,持續心電監護、血氧監測及呼吸監測。因頸段手術可影響延髓呼吸中樞,易引起呼吸功能減弱 [2],因此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2~3L/分,24~48小時,觀察呼吸的頻率、幅度及血氧飽和度,同時注意觀察頸部有無腫脹、聲音嘶啞等。在床旁準備好吸痰裝置和氣管切開包,給予氧氣霧化吸入、吸痰,必要時行氣管切開,以防止出現窒息。本組病人在ICU監護1~2天,無窒息出現,均病情穩定轉入普通病房。
護理:回病室后取平臥位,避免過度屈伸,保持呼吸道通暢。平臥時,應將沙袋固定于頸部兩側,預防頸部左右轉動;側臥時,頸部枕與肩平行的枕頭;搬動和翻身時,要使頭、頸、脊柱呈一直線,避免頸部曲伸、扭曲,保持頸椎的穩定性,防止并發癥發生。
觀察四肢肌力恢復情況:手術后觀察病人四肢麻木及活動障癌情況,且與術前比較。本組病人術后有1例出現雙下肢肌力較術前差(術前肌力正常,術后2~3級),經過針灸、高壓氧等康復治療,雙下肢肌力恢復正常,36例病人均順利出院。
切口護理:術后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夜,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滲血、滲夜,應報告醫生及時更換敷料,如果病人有憋氣或傷口有壓迫感,及時通知醫生并觀察切口、頸部有無腫脹或組織張力增大。本組病人有3例在術后12小時內出現切口滲血,予更換敷料后無滲血,均未出現憋氣及傷口壓迫感。
疼痛護理:病人麻醉完全清醒后,切口疼痛比較明顯,給予鎮痛藥物止疼。若經濟許可,最好在術中安裝鎮痛泵,24小時后拔除。本組病人有8例在術中安裝鎮痛泵止痛,有12例給予鹽酸哌替定60mg或舒敏100 mg肌內注射。
藥物護理:遵照醫囑應用抗生素及甲基強的松龍(MP)。MP能抑制前列環素生成及使血管收縮劑血栓素合成酶活性降低,使微血管痙攣減輕,改善脊髓組織微循環灌注;還可以預防或減輕脊髓水腫。本組病人均使用MP靜脈給藥5~7天,取得較好的效果。
預防并發癥護理:病人術后24~48小時拔除傷口引流管,若無不適可佩帶頸托起床活動,并拔除尿管,這可以縮短病人臥床天數,大大減少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壓瘡等并癥,從而減輕病人身心和經濟負擔,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本組病人平均天數5天,未出現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壓瘡等并癥。
出院指導:病人出院后仍必須佩帶頸托保護3個月,注意頸圍的高度必須適宜,以保證頸椎處于中間位;平日避免頭頸部突然或快速轉動,也不宜仰頭、低頭時間過長;選擇適合的枕頭和床,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平衡。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樞神經系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臨床特點;治療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37
中樞神經系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TITD)又稱作炎性假瘤, 是在脊髓或腦特定發生的一類炎性脫髓鞘病, 介于接種或感染后的腦炎與多發性硬化之間, 病理學特點與臨床表現都具有獨立性。TITD主要表現為神經功能的嚴重缺損和腦實質性占位, 不具有癥狀特異性, 加上大部分臨床醫師對TITD的了解不足, 故臨床上TITD常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腦寄生蟲病、腦膿腫、顱內腫瘤等[1]。探究中樞神經系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的臨床特點, 對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48例TITD患者的臨床資料, 總結歸納該病臨床特點及有效治療手段,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TITD患者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樞神經系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患者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年齡21~48歲, 平均年齡(36.5±3.8)歲;就診時間在4 d~19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TITD的相關診斷標準。
1. 2 治療方法 當患者核磁共振和臨床表現都傾向于炎性假瘤時, 不可輕易放棄治療或進行手術治療, 以免發生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臨床上TITD的試驗性治療常常采用糖皮質激素, 如靜脈注射甲潑尼龍, 400~1100 mg/d, 用藥10 d后劑量減半, 最后改為口服醋酸潑尼龍, 起始劑量為50~120 mg/d, 直到第5周后開始停藥。也可以選擇在激素治療之前進行腦組織活檢, 可采用立體定向技術, 該技術具有準確性高、安全性好、創傷小等優點, 特別適用于具有占位效應的孤立的病變, 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 臨床上還可使用血漿置換、干擾素、免疫球蛋白等方法治療。
2 結果
2. 1 臨床表現 TITD一般是急性起病或亞急性起病, 病情發展迅速, 沒有緩解后復發這一過程, 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接種過疫苗或受病毒感染, 以脊髓或腦部孤立性病灶為主。患者主要表現為嘔吐、惡心、頭暈等顱內壓升高癥狀, 同時還伴有雙側或單側肌力降低、癲癇發作、排便障礙、不同類型與程度的失語、感覺障礙等腦實質受累癥狀, 但一般不發生視神經損傷。
2. 2 病理學特點 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 TITD患者病灶部位的腦組織呈現為結構疏松, 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泡沫樣細胞浸潤, 免疫組化表現為LCA的彌漫性陽性, 大多數CD45為陽性, 少數CD20為陽性。大多數吞噬細胞表現為胞質豐富紅染, 極易與肥胖型星形細胞混淆。炎性假瘤中浸潤有大量單核巨噬細胞, 可以此與膠質瘤加以區分。TITD患者病灶部位還會出現少量膠質細胞、漿細胞和樹突型膠質細胞, 此外還可見膠質細胞增生。
2. 3 影像學特點 核磁共振下TITD表現出腫瘤特征, 具體為T1、T2長信號;合并出血時呈現出T1短信號、T2長信號;囊變壞死時呈現出不均勻的T1、T2長信號;增強掃描下呈現出非閉合性的環形強化, 尤其是腦室面的環壁強化。合并淋巴細胞浸潤的TITD表現為單一的組織結構, MRI下呈現為T1WI的低信號和T2WI的高信號, 有明顯強化和實體腫瘤特征。硬化型TITD主要表現為膠原纖維的增生, 故MRI下呈現為T1WI的低信號和T2WI的低信號。
3 討論
中樞神經系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直到1980年才逐漸受人們關注, 患者起病迅速, 主要為神經免疫介導性疾病, 主要包含多發性硬化, 播散新腦脊髓炎以及視神經脊髓炎等病, 臨床表現:①四肢無力、嘔吐、頭暈、語言功能障礙等。TITD患者經檢查可見腦實質性損傷, 如病理征陽性、肌力下降、失語、意識障礙等, 頭顱MRI、CT檢查大多數表現為腦實質性占位病變。對于TITD患者, 應注意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 爭取早期診斷、及早治療。但是在臨床上常常誤診, 主要是因為對于該病的臨床特點容易與顱腦腫瘤的臨床特點相混淆, ②是對于該病的臨床影像學特點掌握不夠, 最后由于病理圖片上存在怪異的星形細胞, 很容易誤認為腫瘤細胞[2]。
若患者診斷結果偏向炎性假瘤, 不可輕易進行手術治療或放棄治療, 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TITD的臨床治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做沖擊性試驗治療, 但用藥后無論病情如何變化都要在兩周內停止用藥, 并觀察患者病情[3-5]。對于TITD患者而言, 激素治療是一種有效、快捷、簡單的治療方法, 尤其是對于孤立病變和占位效應的患者具有較好療效。此外激素治療還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準確性好的優點, 可以作為臨床治療TITD的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多發性硬化及相關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草案).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6, 39(12):862-864.
[2] 甘振釗, 梁丹, 霍嘉欣.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廣西醫學, 2003, 23(11):2172.
[3] 曾賽凡, 張聲.固綠髓鞘染色法和Bielschowsky神經軸突染色法在診斷中樞神經脫髓鞘假瘤中的應用.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03, 19(2):216-217.
[4] 孫新芬, 閆春林, 方麗, 等.結節性硬化癥67例臨床分析.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5, 34(2):78-81.
遙感技術是指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等信息,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
人類通過大量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是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就是電磁波,并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技術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
二、遙感技術的分類
(一)按搭載傳感器的遙感平臺分類
1.地面遙感,是指把傳感器設置在地面平臺上。如車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臺等。
2.航空遙感,是指把傳感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3.航天遙感,是指把傳感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二)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1.主動式遙感,即由傳感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后收集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其主要優點是不依賴太陽輻射,可以晝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據探測目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波段和發射方式。比如,雷達和激光器。
2.被動式遙感,即由傳感器直接收集目標物反射太陽光的反射或目標物自身輻射的電磁波。比如,常用的攝影機和多光譜掃描儀,熱紅外掃描等。
(三)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分類
紫外遙感,是指利用紫外波段的大氣窗口進行探測的遙感技術。波長在0.01-0.4um。紫外遙感在地質調查中有特別重要的應用,主要用于探測碳酸鹽巖分布。碳酸鹽巖在0.4μm以下的短波區域對紫外線的反射比其它類型的巖石強。另外,水面飄浮的油膜比周圍水面反射的紫外線要強烈,因此也可用于油污染的監測。
可見光遙感,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遙感方式,波長為0.4--0.76μm的遙感技術。通常以攝影、攝像或掃描方式成像,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遙感技術。可見光攝影遙感具有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晝使用。
紅外遙感,又分為近紅外或攝影紅外遙感,波長為0.7~1.5微米,用感光膠片直接感測;中紅外遙感,波長為1.5~5.5微米;遠紅外遙感,波長為5.5~1000微米。中、遠紅外遙感通常用于遙感物體的輻射,具有晝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紅外遙感器是光學機械掃描儀。
微波遙感,對波長 1~1000毫米的電磁波(即微波)的遙感。微波遙感具有晝夜工作能力,但空間分辨率低。雷達是典型的主動微波系統,常采用合成孔徑雷達作為微波遙感器。
多光譜遙感,利用幾個不同的譜段同時對同一地物(或地區)進行遙感,從而獲得與各譜段相對應的各種信息。將不同譜段的遙感信息加以組合,可以獲取更多的有關物體的信息,有利于判釋和識別。常用的多譜段遙感器有多譜段相機和多光譜掃描儀。
三、遙感技術的特點
1.探測范圍廣、采集數據快
遙感衛星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偵察范圍廣,獲得情報多。比如,衛星視角為20度的情況下,從3000米高度的飛機上可看到1平方千米的面積,而在300千米高度的衛星上看,可看到10000平方千米的面積。在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每秒可以飛行七八千米, 繞地球一周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一個比較長壽命的衛星,可以在太空持續工作兩年以上,從而保證了偵察的及時性和連續性。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幾十圈,只要運行的軌道合適,幾乎可以看遍全球。如果發射幾顆衛星,構成衛星偵察網,可以在某些地區實施不間斷幾乎無遺漏的監視。
2.限制少,精度高
利用衛星進行偵察安全可靠,合理合法,有超越國境的自由,不存在侵犯領空、領海和受防空武器威脅的限制。國際公認離開地面高度100千米以上的空間,不屬于地面國家的住宿范圍。宇宙空間不受國界限制,衛星可以任意出入。因此,偵察衛星比任何高空偵察機有更大的安全性。同時,也不受地形、氣象等條件的限制。同時,利用遙感衛星進行偵察,獲得的圖像清晰、準確、精度高。海灣戰爭中,美國"曲棍球"偵察衛星裝有圖像探測器,由雷達發射微波信號到地面,經回收識別后再反射到太空。它的活動不受云霧和夜暗的限制,可識別地面約0.3-1米的目標,尤其適用于干燥的沙漠地區拍攝衛星照片。它能分辨出坦克種類,計算出坦克、帳篷、甚至人員的數量。
3.信息量大、種類多
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的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采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空襲南聯盟的行動中,美國和歐洲至少使用15-20種不同的衛星。
四、遙感技術在武警部隊遂行任務中的應用
(一)在執勤處突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武警部隊遂行任務的地理環境變化非常迅猛,目前許多地區地圖多數都比較陳舊,現勢性較差,部隊使用困難。傳統的地理保障形式是以基礎信息為主,不能滿足部隊行動的特殊保障要求,無法更好地為指揮人員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武警執勤處突需要特殊的地理信息保障。部隊行動時對點狀、線狀地理目標的信息要求更多、更具體。其中主要的道路、周邊地形、制高點、市區街道、地下通道與管網、廣場、橋梁、隧道等要素,對部隊集結、機動及兵員和后勤保障物資的運輸影響很大,必須重點保障。遙感衛星圍繞地球運轉,能及時獲取任務區域的各種最新地形資料,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的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空襲南聯盟的行動中,美國和歐洲至少使用15-20種不同的衛星。
【關鍵詞】 髓母細胞瘤; uPA FAK;預后
--------------------------------------------------------------------------------
基金項目:河南省醫學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201003116)
作者單位:450003 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FAK inmedulloblastoma WANG Yong, LIANG Qinghua,SHI Xiwe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Zhenzhou 4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and FAK inmedulloblastoma Methods LSAB (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as applied for detecting the expression ofuPAand FAK in 80 patients withmedulloblastoma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by followup survey with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staining for uPAand FAK was localized on tumor cell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PAand FAK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affecting survival,and they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ognosisMoreover,UPA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AK Conclusion uPA and FAK appears to be an independent marker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medulloblastom UPA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AK.
【Key words】 Medulloblastom;uPA;FAK;Prognosis
髓母細胞瘤是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高度惡性的神經上皮性腫瘤。腫瘤細胞的侵襲性生長是一個多步驟的復雜過程,有多種生物化學因子參與其中。我們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研究髓母細胞瘤中uPA 和FAK 的表達情況,同時結合隨訪資料,以評估兩者與預后的關系及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9~2010年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髓母細胞瘤患者98例,其中隨訪、病理和病歷資料完整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3~47歲(平均126歲)。病程05~12個月(平均28個月)。切除范圍:全切除63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2例。75例行術后常規放療。外傷或深部手術中必須切除的淺部正常小腦組織10例。
12 試劑與方法 本實驗采用LSAB 法。 單克隆抗體為Oncogene science 公司產品,工作濃度為10 μg/ml。FAK多克隆抗體購自武漢博士德公司,工作濃度為1∶ 100。結果評定標準:由有經驗的病理科醫師對染色結果進行評定。記錄觀察結果(包括陽性細胞種類、陽性染色程度)。在光鏡下,以腫瘤細胞胞漿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每張切片在相同放大倍數下,各選取陽性細胞最集中的10個視野,每個視野數100個細胞,計算出每張切片上陽性細胞的百分率。據此百分率分為高表達組和低表達組。
13 統計學方法 Cox比例風險模型用于預后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SPSS130軟件做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染色結果 在全部切片中,uPA 和FAK免疫組化染色從完全不染色到廣泛深染均可見。兩者的陽性細胞是腫瘤細胞。正常小腦組織未見uPA 和FAK染色。
【關鍵詞】免疫; 電泳技術; 骨髓瘤
【中圖分類號】R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412-02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3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系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均符合國內診斷MM的標準。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63歲。免疫球蛋白正常對照組采用的是健康體檢者,男20例,女11例,年齡42―75歲,共31例。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血清蛋白定量,總蛋白:雙縮脲法;免疫球蛋白定量,散射比濁法;血清蛋白電泳,瓊脂糖凝膠電泳;免疫固定電泳,血清蛋白經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在第一條泳道內加入蛋白固定劑,其余五條泳道內加入相應的抗IgG、A、M等重鏈及抗κ和抗λ兩型輕鏈的抗體血清,經孵育、漂洗、染色后判讀相應的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的沉淀帶,由此可確定M蛋白的類型。
1.2.2 數據分析 :收集患者數據,并分析整理數據。
1.2.3 統計學處理: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方法使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血清蛋白定量分析:31例MM患者中23例患者總蛋白含量升高,7例患者總蛋白含量正常,1例患者總蛋白含量降低;16例患者白蛋白降低;21例患者球蛋白含量升高。
2.2免疫球蛋白定量檢測:各類型MM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與正常對照組免疫球蛋白比較:IgG型中IgG含量明顯增高,P
2.3 血清蛋白電泳分析:經血清蛋白電泳檢測后,31例MM患者中25例檢測出β或γ區出現濃染、狹窄而界限分明的M帶。掃描后M蛋白呈底部狹窄,高而尖的蛋白峰。其中IgG型19例,14例M帶出現在γ區,3例出現在β區,2例出現在β與γ區之間。IgA型5例,其中4例M蛋白出現在γ區,1例出現在β區。輕鏈型1例,出現在β區。
2.4 免疫固定電泳分析:31例MM患者血清經免疫固定電泳分型后,結果顯示:IgG占67.7%,(κ型17例,占54.8%,λ型4例,占12.9%)。IgA占22.6%,(κ型4例,占12.9%,λ型3例,占9.7%),單純λ輕鏈型1例,占3.2%,單純κ輕鏈型2例,占6.5%。
3 討論
MM起病多徐緩,患者可有數月至10多年的無癥狀期。在此期,可有血沉增快、高球蛋白或原因不明的蛋白尿,為“臨床前期”。MM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主要由于惡性增生的漿細胞所致的骨骼破壞、髓外組織浸潤以及M球蛋白增多所致的各種表現,如骨痛、溶骨損害、貧血、腎功能不全、高鈣血癥等,但這些癥狀均不特異。所以選擇能輔助臨床早期診斷MM的檢驗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3.1 血清蛋白定量對MM的意義:MM的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定量結果顯示:31例MM患者中23例總蛋白升高,占74.2%,且以球蛋白升高為主,即總蛋白增高,而白蛋白含量不變或減低,導致A/G比值倒置[11]。表明常規血清蛋白定量檢測對MM診斷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須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對中年以上患者,平時若遇到此類患者應引起高度警惕,并作相關檢查以排除MM 。
3.2 免疫球蛋白定量對MM的意義:本實驗中各型MM免疫球蛋白含量顯示:在IgG型MM中,IgG含量較正常對照組高,IgA、IgM較正常對照組低,P均
3.3 血清蛋白電泳對MM的意義:由于MM細胞增殖不同以及分泌異常免疫球蛋白的種類和數量不一致,一般除通過骨髓像分析、組織活檢、X線攝片來確認外,血清蛋白電泳及免疫學方法已成為確診MM的重要手段。M蛋白多見于γ區,也可在β區或α區。
在本組實驗中,31例MM患者中25例血清蛋白電泳檢測出M蛋白且多出現在γ區,檢出率為80.6%。由此可知血清蛋白電泳中M蛋白的檢查是早期篩查MM的較敏感方法。因此在血清蛋白電泳圖譜中,未出現M蛋白峰也不能排除MM病,這類病人需結合其他檢測進一步分析判斷。
3.4 免疫固定電泳對MM的意義:由于M蛋白的電泳特征均一,血清蛋白電泳可檢出M蛋白,但不能檢出M蛋白的類型,而免疫固定電泳可檢出M蛋白的類型。血清蛋白電泳因其靈敏度高、速度快且圖譜清晰直觀,是很好的M蛋白臨床篩查實驗;免疫固定電泳對M蛋白檢出率高于血清蛋白電泳,因其特異性好、靈敏度高,對MM的診斷分型和臨床分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平時若遇到高蛋白血癥、白/球蛋白比例明顯倒置時,應引起高度重視。需進行免疫固定電泳分析,以明確診斷及分型。特別是不能檢測到M蛋白,可能為無分泌型或輕鏈型骨髓瘤。
參考文獻
[1]張書霞,郝潤英,姚海針,等.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特點及實驗室結果的回顧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1,11(33):3488-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