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夜讀書示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詩的第一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告訴我們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讀著讀著,這讓我想到了《鑿壁偷光》這個故事……西漢有一個人名叫匡衡,小時候家中十分貧窮,買不起油燈,便把鄰居家的墻壁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燭光讀書。第二句“少壯工夫老始成”告訴人們只要打下堅實的基礎,積累豐富的經驗,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諾貝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小時候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便想,有什么東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開呢?于是,他便把興趣放在炸藥上。為了研究炸藥,他好幾次將自己的實驗室化為灰燼……最后終于成功了。
詩的最后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還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這使我想起了趙括。戰國時,有一位趙國大將叫趙括,他從小飽讀兵書,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又一次,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兵士抗秦,不想他應缺乏實戰經驗,中了秦國埋伏,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讀書示必須的,書本上的東西的確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讀死書”,便不會有多大成效,反而會像趙括一樣成為萬人笑柄。
若是想擁有真正知識,就必須仔細觀察,親身體會,在書本知識上打好基礎,再去現實生活中實踐一下,便能受益非淺。
城南小學六(1)班
虞浩男
《冬夜讀書示子》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立,少壯工婦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讓人迷戀,書讓人振奮,書也叫人難忘。正如宋代詩人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里一般,書會讓人的知識海洋寬闊一大步。
來到新華書店門口,店牌上那狂草樣字跡,顯示出如寫者一般的寬闊胸懷與自由奔放的性格。
走進門,雖然時間還早,但人也不少啊!有的在挑書,有的在聚精會神地看書,還有的則耐心地等待孩子看完回家。
穿梭在各個書架之間,為不打擾他人,我就踮起腳尖走,書店的書總類繁多:少兒文學、幻想文學、科學讀物、青年學科、校園小報、少兒讀物……我仿佛來到了知識的海洋。
突然一聲“砰”,把我從幻想世界拉了回來。原來,是不小心重重地踩到了地上。這時,我的臉馬上紅了起來,覺得非常尷尬,但看看四周,大家仍在埋頭專心地看自己的書,他們仿佛已經投入到書的世界里。他們不正是和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嗎?他們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停止看書,反而會讓他們的意志更加堅定,精神更加集中,讓人無可侵入,堅不可摧。
2、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____蘇軾《和董傳留別》
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____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____顏真卿《勸學詩》
6、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____顏真卿《勸學詩》
7、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自有顏如玉。____趙恒《勸學詩》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____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一、誦讀,聲聲入耳
古詩詞結構嚴謹,用詞凝煉,有強烈的節奏感、聲律美和意境美,所以,反復誦讀,掌握詩詞的語氣、節奏、句式等,揣摩作品蘊涵的情趣和意旨,產生情感共鳴,尤為重要。雷老師在教學時,非常重視誦讀,尤其是教學《漁歌子》,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要求:一是初讀,讀順。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詞與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二是再讀,讀懂。通過朗讀,初步把握節奏和語氣,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每個詞、每句詩的意思。三是精讀,讀美。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后,指導學生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誦讀之中,體會詩詞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逐步提高,誦讀聲聲入耳、句句入心。
二、理解,步步到位
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時,雷老師指導學生理解詞語做得鞭鞭著痕,步步到位。學生質疑問難、互相啟發幫助,基本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后,她巧妙拓展詩句內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雷老師在指導孩子們理解“無遺力”這個環節頗見匠心。“無遺力”就是“不遺余力”“用盡全力”“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她并未止于此,又順勢點撥,把理解引向深入:“此時,你的腦海里浮現出古人不遺余力讀書學習的哪些成語故事呢?”學生脫口而出:囊螢映雪、程門立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如此巧妙拓展,加深了理解。“是啊,古人做學問不僅用盡全力,而且還堅持不懈。我們能不能把‘老始成’換成‘老就成’?”“不能換,‘老就成’表示的意思是理所應當的就成功,體現不出學習的艱苦,而‘老始成’說的是好不容易才成功,更突出了做學問的不易。”你看,因為巧妙點撥與引領,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理解步步加深。
三、感悟,層層深入
詩詞的語句極為凝練精準,包含的意蘊極為豐富,因而挖掘其深層內涵,才能對詩詞有深刻的感悟。雷老師的《漁歌子》教學就是典范。一是融詞入“畫”顯聲色。她提出三個問題:短短的27個字中包含了哪些景物?你看到畫面中哪些色彩?你仿佛看到聽到,又好像聞到了什么?學生循著詞句,細細尋找,發現了詞人舉重若輕,融視覺、聽覺、嗅覺于一體,短短27個字中描繪了七種景物。雷老師裁剪教材獨具慧眼,調動學生敏銳的感官,發現詩中豐富的色彩,詞句描寫的畫面浮現眼前:白鷺輕飛,風輕雨細,漁翁雨中垂釣,怡然自得!這真是一幅有聲有色的“垂釣圖”。此時,課堂漸入佳境。二是填詞入“歌”顯情韻。課堂上,雷老師把學生帶進歌聲里:“通過想象,同學們把這首詞讀成了一幅畫,其實這首詞還是一首歌,想不想聽一聽?”舒緩、婉轉的音樂響起,曲子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張力,再加上唱詞就更具滲透力。在音樂的感染下,學生似乎來到了煙雨蒙蒙的江南,靜靜地看,細細地聽,用心地感悟,怎能不沉浸其中、同歌同吟呢?此時,課堂進入。三是詞入“故事”顯理趣。如果說前面兩個環節還是感性體悟的話,下面的環節就是理性的思考。怎樣把學生帶入張志和生活的年代感知他的遭遇、觸摸他的內心呢?雷老師直截了當地說:“剛才我們通過想象,把詞讀成了一幅畫;通過欣賞,把詞讀成了一首歌;其實這首詞還有一個故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們就能更深入地讀懂這首詞。”接著,她簡介張志和的遭遇和隱居的原因,巧用張志和哥哥張松齡擔心他隱居不歸,寫的一首和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來與原詞互為應答。在“且須還”和“不須歸”的對比中,披情入境,揭示“不須歸”的原因,正所謂“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師: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來看一句詩:
(出示PPT:“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必須再向上登一層樓。
師:很好。那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師:我們再看一句,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就在廬山里。
生: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自己身在廬山。
師:這句詩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生:觀察要全面,要客觀,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師: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做什么?
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說得太好了。其實,這樣的詩句很多,表面上是說一件事、一處景,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哲理詩。(出示:哲理詩)
【評析】小學六年級是學生思維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維由直觀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這個年級向學生傳授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將對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打上鮮亮的底色。
二、 抓關鍵,明題意
師:今天我們將跟大家再學一首哲理詩。
(出示課題,齊讀)
師:題目中有一個生字,這個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師:怎么來記住它呢?
生:“紀律”的“律”字,去掉左半邊。
生:也可以將“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邊。
師:子聿是一個人的名字,他跟這首詩的作者是什么關系?
生:他是作者陸游的小兒子。
師:你覺得課題中哪一個字是理解的關鍵?
生:“示”字。
師:“示”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啟示、教育。
師:那這個課題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陸游用讀書獲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兒子子聿。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紛紛說:陸游為什么要教育兒子?陸游是怎樣教育兒子子聿的?陸游教育兒子的內容是什么?)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詩。
【評析】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這么說,古詩的題目是讀者打量這首詩的“一束光”,是走進作者內心的“一扇門”。從題目入手,對于學生整體把握全詩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 讀詩句,感節韻
(出示“活動1”的要求:自由大聲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分小組交流。分組交流后各組在全班展示。)
哲學智慧
教育專家姜樹華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古詩讀起來都特別順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輕聲讀讀,找找原因。
生:因為古詩都押韻,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韻。
師:這首詩哪兩個字押韻呢?
生:“成”和“行”。
師:找得很準,“成”韻腳是eng,“行”的韻腳是ing,eng和ing是相鄰的韻母,這在古詩當中是允許的,叫做“斜押”。
師:韻腳知道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呢?同桌練習練習。
(師范讀,生試讀,再齊讀)
師: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了,聽起來就會有抑揚錯落的音樂美!濃濃的詩味也就有了!
【評析】讀正確,讀流利,僅僅是朗讀古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讀出古詩節奏和韻律。抑揚頓挫的古詩誦讀,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學生的心田,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學生的人文素養,為讀出意境或情趣作鋪墊。
四、 明詩意,說典故
(出示“活動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并根據詩意,談談你聯想到哪些成語典故。2. 小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一、二兩行?
生:古人讀書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年少時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獲。(師板書:做學問)
生:我聯想到古人勤奮的一些成語典故――懸梁刺股。(生分別說: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
師:能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生分別講述“懸梁刺股”等成語故事,略)
眾生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師指導朗讀一、二兩行)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三、四兩行?
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想理解獲得真知,要真正透徹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實踐。
生:這里的“紙上”,說的就是“紙上談兵”。
師:誰來講一講“紙上談兵”的故事?(生講故事,略)
師:趙括為什么會失敗呀?
生:因為他沒有將讀到的兵法與實際結合起來。
生:因為書本中的知識是機械的,需要靈活運用,他沒有實戰經驗。
眾生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指導朗讀三、四兩行。齊讀全詩。)
【評析】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聯系詩中暗藏的經典成語典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不僅走向深刻立體,而且也感受著作者語言文字的溫軟、熨帖,詩中用“典”的哲學智慧,這也是本課教學的研究重點――詩中用“典”。
五、 品詩句,悟“真知”
師:一首好詩需要反復品讀,接下來我們看“活動3”的要求。
(出示“活動3”的要求:再讀詩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賞,為什么?重點關注兩組反義詞。小組活動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對反義詞。
生:他們用在同一句中,這樣更能體現古人做學問很勤奮,而且持之以恒。(板書:持之以恒)
師: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時代花費了工夫,到后來取得成就的嗎?
生:“大器晚成”的有齊白石。
(生紛紛答:劉邦/司馬光……)
生:“行”與“知”是反義詞。
生:“知”是指書本知識。“行”是指實踐經驗。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
師:這叫做什么?(板書:知行合一)
師:同學們,窗外是凜冽的北風,一位壯志未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他俯下身來,耐心地教導兒子如何做學問――
(生齊背詩)
【評析】始終有兩組相對的字詞,“老”和“少”,體現古人做學問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則告訴我們,獲得真知必須“知行合一”。通過兩組反義詞的品析,揭示做學問的兩個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這也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寫片段
師:這節課,我們回顧了不少成語典故,體會了詩人詩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詩當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們來看一看。(出示PPT)
師:這些加點的詞語都是典故,只是我們平時沒有用心發現。典故不僅是中國悠久歷史的厚重積淀,還蘊藏著中國古人特有的哲學智慧。下面我們也來學習古人運用典故。請看――(出示PPT)
【評析】詩中用“典”的詩句很多,讓學生把學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練習,將典故進行古今“遷移”,學以致用,就是將語言文字的學習由“輸入”走向“輸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七、 課總結,獲感悟
師: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一個人光埋頭讀書不行,還必須用于實踐,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生:學習了詩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師:同學們,陸游對他的兒子給予了殷切期望,一連寫了八首他《冬夜讀書示子聿》。課后大家可以把陸游的其他七首與今天所學的這首對比著讀一讀,你肯定會有不少新的發現。(出示:《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
【評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把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知曉:課堂所得終究是有限的,要想學好祖國語言文字,必須還要有課外豐厚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