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月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白:《古朗月行》)
2.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3.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4.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6.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7.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8.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9.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0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1.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2.卻下水精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3.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14.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15.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16.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17.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18.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退休人員按國發〔1978〕104號文件規定比例計發的退休費加困難補助之和,不得超過本人退休前的標準工資。
例1,某人,1957年參加工作,1986年退休,連續工齡29年,基礎工資40元,職務工資91元,基礎工資和工齡津貼全額發給后,困難補助為:職務工資91元×14%=12.8元。
例2,某人,1965年參加工作,1986年退休,連續工齡21年,基礎工資40元,職務工資73元,基礎工資和工齡津貼全額發給后,困難補助為:職務工資73元×6%=4.4元。
例3,某人,1951年參加工作,1982年退休,連續工齡31年,原行政18級,87.5元,未參加1985年工資改革,其困難補助:原按京人工〔1987〕11號文件規定為15元;按新辦法計算:87.5元×15%(應為16%,但受最高不超過15%的限制)=13.2元,仍可按15元發給。
一、推敲“煉字”之傳神
一首詩詞當中,常常有一個或幾個耐人尋味的關鍵詞,這些往往就是“詩眼”和“詞眼”,它既與語言有關,又與內容有關,有“一字遞情,千古傳誦”的美贊。對這些字詞的理解,往往會影響到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題者通常喜歡考查對關鍵詞的理解,簡稱“煉字”題。常考的“煉字”對象有: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疊詞、擬聲詞等等。此類字詞,各有傳神之處。
如動詞,多常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能使意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賦予畫面動態感,使意境特點更加鮮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詞的妙處在于能夠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其中“軟”的妙處為: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參考答案:“空”字既傳神地描繪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勞無奈、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詞當中的顏色詞也是考查的重點,常常能表現詩人的心情,增強畫面感,渲染氣氛。例: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疊詞的妙處為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擬聲詞妙處為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例: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數詞的精妙之處準確傳神,突出強調內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煉字”題一般的答題模式:1.找出該字。(已經給出就直接分析)2.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如果字表意義淺顯,可以省略此步驟)3.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狀。4.點出該字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烘托了怎樣的意境,達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問: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參考答案:① “詩眼”分別是“咽”、“冷”。②山中的巖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③ “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二、品讀“煉句”之精妙
詩歌的語句具有跳躍性、含蓄性的特點,所以要欣賞詩,首先必須要了解“詩家語”的特點,發揮聯想和想象,讀懂難以理解的詩句。省略句和倒裝句就是難句中的常見典型。
1.省略句
詩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給讀者大量可供聯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實詞表達意象,并省略虛詞在彼此間的連綴。如“洛城一別四千里”(杜甫《恨別》)省略了介詞 “自、在、之外”,可翻譯為“自洛陽一別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關聯詞“如”,可翻譯成“游子如浮云”。有時動詞也會省略,如“風”“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曬”“落”,翻譯時譯成什么動詞則要視上下詩句內容而定。表示人與景、人與物的關系或行為的動詞也往往省略,如“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足跡”與 “板橋、霜”之間就省略了動詞“踏”和“印”。省略還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兩個事物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一是詞的省略,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上句省略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在意象并置的詩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全聯大多由名詞構成,省去了表方位、處所、關系的虛詞和人物活動的動詞,做到沒有一個“閑”字。
2.倒裝句
有不少的詩句為講究押韻和平仄,使語言精妙、耐人尋味,其詞語排列常顛倒了現代漢語的順序。在理解的時候,重新調整一下語序,句意的理解會輕松很多。常見的倒裝句有:主語后置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崔顥《黃鶴樓》)意為“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凄凄。” 賓語前置如“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應為“清輝寒玉臂”。主賓換位如“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葉夢得《水調歌頭》)應為“黃花報霜信” 。定語后置 如“一夜飛渡鏡湖月”(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應為“一月夜飛渡鏡湖” 。狀語后置如“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 《采桑子》)應為“雙燕細雨中歸來”。因果倒裝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是因為平野遼闊,所以才感受到星星顯得格外低垂;是因為大江奔流,才覺得月亮也隨江流在涌動,所以應該是“平野闊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讀懂詩句,方能品讀出“煉句”的精妙之處。“煉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隱含信息的語句,描寫精彩的語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煉句”題常見的答題模式: 1、描述詩句描繪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點(或詩眼或寫法)簡析。3、分析該句的效果作用、表達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蘇卷溫庭筠《夢江南》“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參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飄忽不定,最終消沉在天邊,結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飄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寧。以景結詞,委婉含蓄,蘊味悠長,而又情景交融。
三、賞析風格之神韻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每個詩人在寫詩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韻味獨特的語言風格,有的樸實無華,有的華美絢麗,命題者通過考查考生對詩歌語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時考查了考生對作家語言風格的了解。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整體語言風格。而一首詩的語言風格往往和詩人的總體語言風格相一致,因此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詩人的語言風格,如陶淵明的詩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王昌齡的詩雄健高昂,李商隱的詩朦朧隱晦,溫庭筠的詩綺麗香艷,李清照的詞纏綿婉約,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李白的詩豪邁飄逸,杜牧的詩清健俊爽,王維的詩詩畫一體,高適的詩悲壯蒼涼,陸游的詩悲壯沉郁等等。同時還要牢記不同類型的詩的常見風格。如宮廷詩:纏綿婉轉,山水詩:清新優美,田園詩:恬淡溫馨,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懷古詩:幽深綿長,送別詩:意蘊深遠。當然詩歌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語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時要多積累。
解答這類題目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句中沒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有關于端午節的詩句
1、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2、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3、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4、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5、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
8、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10、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11、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1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14、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16、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1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20、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22、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23、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24、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
28、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29、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30、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31、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32、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
3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34、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35、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36、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