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桃花心木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此說來,這一類敘事性作品在教學中又該注意些什么呢?結合教學實例,淺要談幾點觀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寓高潔,似乎約定俗成,自然而然。但這需要一定的認知閱歷和言語積累。教學中,從學生角度出發,仍需要從事物本體說起,引導學生從形貌、內質和特征等方面來認識它。因為只有對本體的了解和認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義”。
【片段一】
師:請大家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直接描寫桃花心木的句子。讀后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反饋,教師板書:樹形優美.高大筆直、優雅自在、勃勃生機)
師:讀一讀這些詞語,請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這種樹的模樣,或者聯系自己的預習向大家介紹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長在非洲,后來臺灣也有了。這種木材適合做家具。
生:我覺得這種樹亭亭玉立,很漂亮。
師:又實用,又優美。你很有審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筆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種普遍的樹種,學生對它的認知又有多少呢?課文是怎么描寫的,自己在預習中又了解到什么,綜合起來就是對桃花心木的認識。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而探尋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質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堅實的,否則就舍本逐未了。譬如《落花生》中,父親引導我們評議花生的“好處”,并不否認它“昧兒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等,從而得出“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即“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謂“有用”就涵蓋了以上的優點。試想,不認識白楊“高大挺秀”、耐寒耐澇等特點,又如何理解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奉獻青春的可貴品質呢?所以,此類作品的教學,首先需言之有“物”,對“物”有所認知,進而尋求作者的寄寓所指。這既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基礎,也是教學的基礎。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懷
體驗作者抒發的情感,探求作者表達的主旨,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蘊或淺顯或深奧,或直白或隱晦,如之奈何?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連接“人”與“物”、“人”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懷,理解作品蘊含的旨趣。
【片段二】
課件出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師:在你的理解里,“獨立自主”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唄!
師: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決呢?
生:請大人幫忙!
師:那還是“獨立自主”嗎?誰可以補充?
生:請大人指導一下,盡可能自己去面對!
師:我很欣賞你們的觀點。合起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獨立完成,請別人幫忙或指導,但勇敢面對。在作者的認識里,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確定的生活”中鍛煉出來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確定的生活”的?可以聯系生活舉例說明。
生:以前是媽媽送我上學的,后來我自己乘公交車上學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機打電話給我媽媽,讓她來接,可是她沒時間,讓我自己解決。于是我借了錢乘車回家了。
師:呵呵,你舉這個例子想說明什么?
生:其實我原來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遠啊,我也不敢向別人借錢。但是后來想想這經歷還是不錯的。
師:鍛煉了你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這樣的事你就不會著急了。其他同學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樹喻人,說明人需要在不確定的生活鍛煉下獨立自主地成長起來。作品言簡意賅,學生則需要具體化乃至具象化地進行闡釋和描繪,也許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關于中心句的教學中,從“獨立自主”“不確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討論,引領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有相對準確、清晰地體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淺顯明了,用以闡釋“獨立自主”,再貼切不過了;用丟失公交卡而面臨的困境來說明“不確定”,由此想到多種解決方式并作出適當選擇,不正是說明“經得起生活考驗”,從而“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嗎?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闡釋作品簡約而深刻的道理,教學至此,已保無虞。事實上,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類似作品的教學課例中,教師也往往會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理解、說明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可見,此類作品主題山重水復,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則柳暗花明。
三、敘之有“節”;聯結彼此關系
跳脫或割裂“物”與“人”之間的聯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講該做一個怎樣的人、該怎么做人之類,那么,所謂的以物喻人也就墮入了說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發現和認識過程,才可能引導學生深切體會其間的意趣。
【片段三】
師:好的,這姿態!這精氣神!老師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筆直的桃花心木,生機勃勃。(請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是那么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
師:眼尖的同學應該已經發現老師把其中的兩組詞語調換了位置。聯系課文,你覺得可以嗎?你有何感想?
生:“樹形優美”和“高大筆直”是寫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是寫它的精神的。我覺得外貌應該放在前面……
師:為什么要先描寫外貌形態,而后再寫內在的精神特點呢?
生:……
師:聯系課文,作者對桃花心木的認識是一步到位的嗎?還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樹形優美”“高大筆直”,通過和種樹人的一番對話才發現了樹的精神,“優雅自在”“勃勃生機”!
師:是啊,這里是有一個發現的過程的!是一個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發現過程!現在你覺得這兩組詞語可以調換位置嗎?換回來(投影出示)。對于作者而言,這是一次令人喜悅的發現啊!你們呢?再讀一次!(生讀)
師:先前我們已經知道,課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過寫桃花心木的生長過程,告訴我們人更要學會“獨立自主”。一個人僅僅有體形優美的身材是不夠的,更要有一顆——
生:獨立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蘊意的開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則。先記述桃花心木的形貌,進而認識到其“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再由樹的生長過程聯想到人的養育和發展,告訴讀者,“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教學中,通過語序的置換,引導學生發現這一認識過程,也發現文章的表達程序,更為重要的是,還點明了樹與人之間的對應聯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時走一個來回,出入之間,領會文章的意蘊所在。同樣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花生的一個認識過程,而后再建立花生與人的聯系——做一個不講外表而求實用的人。至于在過往的教學中出現對桃子、石榴、蘋果一類予以批判的情況,也正是對作品理解的偏頗和未建立與生活的聯系所致——仔細解讀作者筆下的桃子、石榴、蘋果之類,是指涉“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嗎?所以,此類作品的教學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內外的聯系,節節推衍,彼此關聯,才不至于高頭講章空洞說教!
關鍵詞:自主探究;課堂氛圍;創設方法
中國分類號:G623.2
通過努力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課堂氛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時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努力的工作方向。良好的課堂氛圍,尤其是自主探究課堂氛圍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創設小學語文教學自主探究課堂氛圍方面,應當從何著手?
一、營造自主探究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話題作為課堂的開端,從而引出課堂的知識點內容。通過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的開場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營造寬松、和諧、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引領學生共同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有效的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程內容進行授課。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全過程,要把傳授知識改變成激發學生求知欲、好奇心,創造精神和開發學生潛能的學習活動過程。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幫助引導學生身處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最大化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問題。
(一)采取適宜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結合實際生活情況、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以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巧妙運用語音音色,以此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注意力,便于學生集中精神全情投入到情景中,通過感受文中的意境來掌握知識點。
(二)巧妙提問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幫助引導學生提問題
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創設游戲情境,注意觀察比較,組織匯報討論,開展課外實踐等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或以巧妙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提問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并適當、巧妙地提出疑問,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定的懸念,促使課文情節跌蕩起伏,以便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及濃厚興趣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
其中,例如,在進行《桃花心木》這一課程的教學中,由于種樹人奇怪的舉動使大家心中滿是疑惑,此時,教師可以順勢進行提問:如果老師就是這位種樹人,就在你面前,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呢?此時學生將陷入思考,片刻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告知作者和你們一樣,也有一籮筐的問題想問種樹人,看――課件出示相關句子:“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么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這么容易枯萎吧?”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設計由同桌兩人分角色扮演作者與種樹人,通過對話解決剛才的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提問題,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及學習興趣去探索文章,可以有效的為學生學習語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應當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課文中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疑問。在學生提問時,教師應當耐心認真地聆聽,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正確,教師都應該用賞識、鼓勵的目光注視他們,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其次,可以引導學生多多通讀課文,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及寫作目的,讓學生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整合,重點講述關鍵問題,并引導其他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3教會學生如何提問題
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等問題。
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有堅定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決不能是旁觀者,而應該是學生合作的指導者、組織者,教師應該將合作的觀念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不斷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通過師生合作帶來豐碩的學習成果。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為了擴大小組學習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組織交流時,一般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匯報,也可以由教師指定那些在巡視中發現的特有典型的問題或不同意見的學生交流。如第七冊第二組口語交際《購書談體會》,我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小品;交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上臺演一演,這樣既提高了小組合作意識,對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起到了合作學習的良好效果。
五、注重建立評價機制
積極的評價能促進小組更加有效地進行合作,對于要表揚的合作小組,更要關注的是小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個人自薦、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形式,每周評出優秀合作小組,并獎給流動紅旗,通過激勵機制的形成,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為集體做貢獻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六、創設小學語文教學自主探究課堂氛圍的反思
綜上所言,由于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綜合素質水平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創設小學語文教學自主探究的課堂氛圍,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與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全面化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興趣,進而全面、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對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左香.重塑課堂氛圍,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讓每一個孩子有表達的機會[J].備教導航,2012(08)
【關鍵詞】如何加強;品德修養;培養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而品德修養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加強學生品德修養的培養是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下面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此觀點僅供參考。
1.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品德修養的培養
激發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德修養的培養不可缺少的,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興趣之火,變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梁啟超說:用情感動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 所以情感是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課型特點,利用電教媒體、直觀教具、現場體驗等形式來創設情景,營造氛圍,加深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情感意境等。如:教學《春》時,可播放配樂朗誦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讓學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氣息中;教學《小巷深處》可讓學生聽優美深情的歌曲《媽媽的吻》;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漢歌》及《水滸傳》的電影片段,這種情景熏染,讓學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從內心深處激發學語文的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興趣來自于“學生在學習中能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眾所周知,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語文素養基礎階段相對枯燥乏味的部分。如:字、詞積累,師可結合猜字謎,成語接龍等活動來激發興趣。又如:朗讀背誦,體悟情感,閱讀理解訓練,師可舉行詩詞朗誦會,背誦比賽,限時閱讀能力比賽等活動。通過競賽,體會到競爭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樂,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勁頭更足了,從而品德修養得以培養。
2.品德修養在教材中體現與分類
品德修養在教材中體現與分類:①熱愛祖國,忠于人民,大公無私,崇尚正義是小學語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我愛祖國》、《詹天佑》、《難忘的一課》等;②勤勞善良,治學求進是品德修養的又一重要內容。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勤勞善良成為我國勞動人民的本色,而勤奮好學又歷來被看作成功之母。在積累和運用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講了此道理。如:《王冕學畫》《幸福是什么》《春蠶》等和“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③仁愛禮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一種高尚的道德原則和理想,仁愛是愛人、同情幫助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禮讓有禮貌、禮節、謙讓等內容。如:《窗前的氣球》《紙船和風箏》《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仁愛禮讓。④老一輩革命家為了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勤儉持國,克勤理政,也給孩子們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如:《》《在花山》《一夜的工作》。⑤唐朝詩人孟郊寫的《游子吟》充分展示幾千年來母愛,讓人產生共鳴的中華傳統美德。如:《精彩極了,糟糕透了》《荔枝》等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體現愛子之心,尊師之情。⑥誠實守信是一個人起碼品德,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魅力,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反復告戒他的弟子:要“謹而信”,一個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先得學會誠實。如:《誠實的孩子》《我為你驕傲》等課文體現誠實守信,樂于奉獻。⑦熱愛自然增強環保意識是語文教學中品德修養的又一重要內容。如:《黃山奇石》《日月潭》《五彩池》等課文展現大自然的神奇與可愛,而《清澈的湖水》《清清的溪水》、《怎樣保護周圍的環境》等課文側重于環保意識的培養。⑧自信自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質,科學是使人精神變得勇敢的最好途徑。如:《我成功了》《桃花心木》《長城專》等課文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的品質。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品德修養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情景渲染氣氛,不僅能調動學習興趣,還能給學生切身感受,增強教育效果。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用課件展示宇航員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互相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沙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球母親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再引領學生研讀課文,展開討論: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被破壞的、資源枯竭的地球會是怎樣的?讓學生展開想象,并用圖畫展示出來,和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的地球比比,更有效地培養學生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情感。
4.品德修養教育同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統一起來
品德修養教育是建立在自身語言形象,文章情感基礎上的滲透感染。只有學生被濃厚的情感滲透,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時,才能受到熏陶感染,形成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①語文教學中進行品德培養,離不開對語言的分析品味。如:課文《詹天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它抓住對“阻撓,要挾,控制”等詞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帝國主義裸的侵略行徑,蠻橫干涉和卑鄙的伎倆,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的滿腔仇恨,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這一事的心情,反映民意民愿,也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腐敗不滿感情的流露。只有學生理解了人民的心境,閱讀時感情脈搏才能和中華民眾跳動在一起,從而激起學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和民族之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②教學中,引導把事情發生的環境與人物的行為聯系起來,幫助去認識社會,認識人,形成自己的愛憎感情和做人的道德標準。如:《小珊迪》講述的是靠賣火柴維持生活的孤兒小珊迪,在為“我”換零錢穿過馬路時,不幸被馬車軋斷雙腿,臨死前托付弟弟還零錢,牽掛弟弟無人照顧,最后悲慘死去的故事,贊揚了小珊迪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由于課文講述的故事與學生現實生活較遠,師可利用多媒體介紹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后,再引領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然后討論、交流,從課文對小珊迪外貌的描寫及‘乞求’‘我’買火柴時的語言、神情的描寫中體會到小珊迪挨餓受凍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后來他被馬車軋斷了雙腿,傷勢非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讓弟弟送還零錢和牽掛著弟弟無人照顧,體會到他是多么誠實和善良。小珊迪飽受饑寒的悲慘遭遇與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前后聯系,對照比較,讓學生深切體會‘永遠’的內涵,誠實、守信、善良的美德這時已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這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修養教育。③語文教學中引導探究文章中感人情節,讓學生同文中人物的思想活動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如:《金色的魚鉤》一課中有幾處感人的情節:老班長偷偷嚼草根、吞魚骨刺、講述挖野菜、釣魚的艱難、命令我們吃魚燙等,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品味,領悟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優秀品質,產生對老班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引起強烈的情緒活動,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總之,語文教學中,只要找準語文教材內容與品德修養的結合點,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避免空洞的說教,相信:品德修養的培養是有明顯效果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