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學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概念
(一)整數
1 .整數的意義
自然數和0都是整數。
2 .自然數
我們在數物體的時候,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1,2,3……叫做自然數。
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3.計數單位 :一(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這樣的計數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4. 數位
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5.數的整除
整數a除以整數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或者說b能整除a 。
如果數a能被數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或a的因數)。倍數和約數是相互依存的。
因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數,7是35的約數。
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的 約數是它本身。例如:10的約數有1、2、5、10,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的約數是10。
數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號:
1、整除:如果一個整數a,除以一個自然數b,得到一個整數商c,而且沒有余數,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記作b|a。
2、常用符號:整除符號“|”,不能整除符號“ ”;因為符號“”,所以的符號“”;
二、整除判斷方法:
1. 能被3、9整除: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能被3、9整除。
2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數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數字并減去末位數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3. 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數位上的數字和與偶數位數的數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數字并減去末位數字后能被11整除。
4. 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數字能被2、5整除。
5. 能被4、25整除:末兩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能被4、25整除。
6. 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能被8、125整除。
7. 能被13整除: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如下。
1、代數部分:有理數、無理數、實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組、二元二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
2、幾何部分: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相似形、圓。
(來源:文章屋網 )
2021年高考數學知識點歸納總結你知道嗎?高中數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知識點常考點。共同閱讀2021年高考數學知識點歸納總結,請您閱讀!
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是什么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先易后難
就是先做簡單題,再做綜合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果斷跳過啃不動的題目,從易到難,也要注意認真對待每一道題,力求有效,不能走馬觀花,有難就退,傷害解題情緒。
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先熟后生
通覽全卷,可以得到許多有利的積極因素,也會看到一些不利之處,對后者,不要驚慌失措,應想到試題偏難對所有考生也難,通過這種暗示,確保情緒穩定,對全卷整體把握之后,就可實施先熟后生的方法,即先做那些內容掌握比較到家、題型結構比較熟悉、解題思路比較清晰的題目。這樣,在拿下熟題的同時,可以使思維流暢、超常發揮,達到拿下中高檔題目的目的。
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先同后異
先做同科同類型的題目,思考比較集中,知識和方法的溝通比較容易,有利于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益。高考題一般要求較快地進行“興奮灶”的轉移,而“先同后異”,可以避免“興奮灶”過急、過頻的跳躍,從而減輕大腦負擔,保持有效精力。
點擊查看:高中數學知識點總結及復習資料
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先小后大
小題一般是信息量少、運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輕易放過,應爭取在大題之前盡快解決,從而為解決大題贏得時間,創造一個寬松的心理基矗
高考數學的答題順序:先點后面
近年的高考數學解答題多呈現為多問漸難式的“梯度題”,解答時不必一氣審到底,應走一步解決一步,而前面問題的解決又為后面問題準備了思維基礎和解題條件,所以要步步為營,由點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試的后半段時間,要注重時間效益,如估計兩題都會做,則先做高分題;估計兩題都不易,則先就高分題實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時間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高考數學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忌諱一
一忌“多而不精,顧此失彼”
許多同學(更多的是家長)為了在高考中領先于其它人,總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要比別人學得多,這無疑是件好事。但他們最后所采用的方法卻往往是對他們最為不利的,那就是:購買和選擇大量的復習資料和講義,花去比別人多得多的時間,沒日沒夜的做,他們的精神非常可貴,他們的毅力非常驚人,其效果卻讓他們自己都非常傷心失望。有些家長甚至說:“我的小孩已經盡力了,還是沒有進步,一定是太笨了”。其實,他們犯了很多科學性的錯誤,卻不自知。
1.高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具有一定的范圍,再多的復習資料、講義,也只不過是這一范圍內的知識的重復和變形。
你所做的很多題目都代表相同的知識點,代表相同的方法,對于那些你已經掌握的`知識、方法,做再多的題目還是于事無補,簡單無聊的重復除了使你身陷題海,不能自拔,耗盡了你的精力不算,還使你失去了信心,因為你比別人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2.每一套復習資料都經過編纂人員的反復推敲,仔細研究,都很系統地將相應的知識點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方法融會于其中。
所以同學只要研究好一兩套具有代表性的復習資料,你該學的一定都能學到,該會的都能學會。
3.“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太貪心,這本資料也好,那本資料也不錯,好的資料太多了,同學們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題目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無限的題目,永遠沒有盡頭,必然導致你對每一套資料都沒有很好的完成,都沒有系統地研究,反而會因為各種資料的風格、體系的不同,而使你的學習失去全面性、系統性,多而不精,顧此失彼,是高三復習的大敵。
復習忌諱二
二忌“學而不思,囫圇吞棗”
導致很多同學身陷題海,不能自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而不思”,題目是知識的載體,有的同學做了很多題目,卻仍然沒有明白它們代表同一知識點,不但不能舉一反三,甚至舉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沒有養成思考、總結的習慣。華羅庚先生說過:“譬如我們讀一本書,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注解,就愈讀愈厚,我們自己知道的東西也就‘由薄到厚’了”。“‘學’并不到此為止,‘懂’并不到此為透,所謂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即把那些學到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東西來。”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學而不思”的幾種具體表現,也許你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1.上課以為自己聽懂了,可你仍然作業不會做,去問老師的時候,老師告訴你,這就是上課講的例題或例題的變形;總是感到有做不完的題目,覺得每個題目都很新鮮,常常遇到那種好象從未見過的題型;
2.從來不去想,怎樣發展自己的強項,怎樣彌補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老師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布置了作業就做,發了試卷就考。
3.考試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就是老師講的某個典型的東西,卻有那種話到嘴邊說不出的感覺,或者豁然開朗、猛然醒悟的感覺;
4.當老師要你總結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和策略或要你總結某一章所學內容的時候,你總是支支唔唔無話可說;
5.一個自己所犯的錯誤,只是輕輕的告訴自己,下次要注意,只簡單地歸結為粗心,但下次還是犯同樣的錯誤。
學而不思,往往就囫圇吞棗,對于外界的東西,來者不拒,只知接受,不會挑選,只知記憶,不會總結。你沒有在學習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注解”,怎能做到華羅庚先生說的“由薄到厚”,你不會“提煉出關鍵性的東西來”,就更不能“由厚到薄”,找到問題地本質,那么,你的學習就很難取得質的飛躍。
復習忌諱三
三忌“好高騖遠,忽視雙基”
很多同學都知道好高務遠就是眼高手低、不自量力的代名詞,但卻不知道什么是好高騖遠。
有的同學由于自己覺得成績很好,所以,總認為基礎的東西,太簡單,研究雙基是浪費時間;有的同學對自己的定位較高,認為自己研究的應該是那些高于其它同學的,別人覺得有困難的東西;有的同學總是嫌老師講得太簡單或者太慢,甚至有的同學成績不怎么樣,也瞧不起基礎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好高騖遠。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存在于最簡單的事實之中。一切高樓大廈都是平地而起的,一切高深的理論,都是由基礎理論總結出來的。同學們可以仔細地分析老師講的課,無論是多難的題目,最后總是深入淺出,歸結到課本上的知識點,無論是多簡單的題目,總能指出其中所蘊藏的科學道理,而大多數同學,只聽到老師講的是題目,常常認為此題已懂,不需要再聽,而忽略了老師闡述“來自基礎,回歸基礎”的道理的關鍵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雙基,千萬別好高務遠。
四忌“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以下是對某校2020屆高三300名同學關于作業問題的兩項調查:(數值為人數比例:做到的/總人數)
你做作業是為了什么?
檢測自己究竟學會了沒有占91/30.33%
因為老師要檢查占143/47.67%
怕被家長、老師批評的占38/12.67%
說不清什么原因占28/9.33%
你的作業是怎樣完成的?
復習,再聯系課上內容獨立完成占55/18.33%
高中高三數學的知識點歸納一、直線與圓:
1、直線的傾斜角
的范圍是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一條與 軸相交的直線 ,如果把 軸繞著交點按逆時針方向轉到和直線 重合時所轉的最小正角記為, 就叫做直線的傾斜角。當直線 與軸重合或平行時,規定傾斜角為0;
2、斜率:已知直線的傾斜角為,且90,則斜率k=tan.
過兩點(x1,y1),(x2,y2)的直線的斜率k=( y2-y1)/(x2-x1),另外切線的斜率用求導的方法。
3、直線方程:⑴點斜式:直線過點
斜率為 ,則直線方程為 ,
⑵斜截式:直線在 軸上的截距為 和斜率,則直線方程為
4、,
,① ∥ , ; ② .
直線 與直線 的位置關系:
(1)平行 A1/A2=B1/B2 注意檢驗(2)垂直 A1A2+B1B2=0
5、點
到直線 的距離公式 ;
兩條平行線 與 的距離是
6、圓的標準方程:
.⑵圓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將標準方程化為一般方程
7、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一定有兩條,如果只求出了一條,那么另外一條就是與軸垂直的直線.
8、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通常轉化為圓心距與半徑的關系,或者利用垂徑定理,構造直角三角形解決弦長問題.①
相離② 相切③ 相交
9、解決直線與圓的關系問題時,要充分發揮圓的`平面幾何性質的作用(如半徑、半弦長、弦心距構成直角三角形)
直線與圓相交所得弦長
二、圓錐曲線方程:
1、橢圓:
①方程 (a0)注意還有一個;②定義: |PF1|+|PF2|=2a ③ e= ④長軸長為2a,短軸長為2b,焦距為2c;a2=b2+c2 ;
2、雙曲線:①方程
(a,b0) 注意還有一個;②定義: ||PF1|-|PF2||=2a ③e= ;④實軸長為2a,虛軸長為2b,焦距為2c;漸進線或 c2=a2+b2
3、拋物線
:①方程y2=2px注意還有三個,能區別開口方向; ②定義:|PF|=d焦點F( ,0),準線x=- ;③焦半徑 ;焦點弦=x1+x2+p;
4、直線被圓錐曲線截得的弦長公式:
5、注意解析幾何與向量結合問題:1、,
.(1) ;(2) .
2、數量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和b,它們的夾角為,則數量|a||b|cos叫做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
3、模的計算:|a|=
基本概念:行程問題是研究物體運動的,它研究的是物體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關鍵問題:確定運動過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問題: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路程(請寫出其他公式)
追及問題:追及時間=路程差÷速度差(寫出其他公式)
流水問題:順水行程=(船速+水速)×順水時間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時間
順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靜水速度=(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問題:關鍵是確定物體所運動的速度,參照以上公式。
過橋問題:關鍵是確定物體所運動的路程,參照以上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