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保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以下保健粥可以一試:
1.芝麻蜂蜜粥
[成分] 芝麻30克,粳米100克,蜂蜜2匙。
[制法] 將芝麻洗凈后炒熟,研細末待用,粳米粥煮稠時放芝麻末,調勻,然后放入蜂蜜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補肝腎,潤五臟。
[適應證] 適用于頭發早白、大便干燥的慢性便秘患者。
2.五味子粥
[成分] 五味子10克,粳米100克,蜂蜜2匙。
[制法] 將五味子洗凈后加水適量,煮15分鐘后取液待用。粳米淘洗凈后將上液加入(如不夠,再添水)一起煮。粥煮稠時放入蜂蜜即可。
[服法] 每晚食一小碗。
[功效] 斂肺滋陰,生津止汗。
[適應證] 止汗、止咳。適用于素有寒飲,而又外感風寒、痰多稀薄的久虛喘嗽者;自汗盜汗睡眠差者,但表邪未解的實熱者不宜食用。
3.杏仁梨粥
[成分] 梨2個,杏仁15克,粳米100克,冰糖30克。
[制法] 先將梨洗凈后削皮,切塊待用,粳米和杏仁加水適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滋陰生津,消痰降火,清熱止咳。
[適應證] 適用于陰虛肺熱之人。
4.百合杏仁粥
[成分] 百合15克,杏仁1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 先將百合洗凈后剝瓣撕去外衣,用鹽腌15分鐘,再以清水洗凈。將洗凈的粳米、百合和杏仁加水適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滋陰去燥,潤肺去火。
[適應證] 適用于口干咽燥、咳喘多痰、陰虛肺熱之人。
5.紅棗雙耳粥
[成分] 紅棗20個,黑木耳15克,白木耳1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 黑木耳、白木耳和紅棗以溫水泡發,去掉雙耳的蒂再洗凈。將紅棗、黑木耳、白木耳與粳米加水適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補虛養血,滋陰安神。
[適應證] 適用于失眠多夢、痔瘡出血、大便干燥者。
6.藕粉粥
[成分] 藕粉4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 先將藕粉用溫開水調勻,將洗凈的粳米加水適量后以小火慢慢煮稠,煮成稠粥后調入藕粉,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人們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保健和養生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姿態、呼吸以及人體的意念來調節人體機能,進而起到一個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1現階段,中醫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哪些問題
現階段,我國中醫院校的體育大多都是以技術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并且慢慢顯示出來,經過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幾點問題:
1.1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過分注重運動、體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方法過于單一,乏味,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
1.2沒有考慮到學科間的融合貫通,利用中醫院校的特點,將傳統養生與保健知識和體育結合不深入。
1.3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導者”。
1.4沒有重視體育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消弱了學生的積極性。
2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更是歷史悠久,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諧以及整體把握等等一些理論和思想于體育之中,因此我國傳統的體育能夠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注重預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點。另外也強調整體,形神具養。例如,傳統保健體育中的一些運動,武術、太極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強調動作的順暢和諧,讓人達到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還有,我國傳統的體育養生與保健注重實踐,強調動靜相互結合。也就是說,體育健身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以及競爭壓力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點,正是強調了順暢和諧,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因此可以緩解人們的焦慮,在幫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
3.1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強調適度和適時的運動適度,即是剛柔相濟,滿足醫學中的有氧、安全和適量的原則;而適時,則是要求運動要遵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原則,注意運動的時節、地點以及人體自身的特性。例如,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心率的最佳次數為120-140次/分鐘;春季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不適合做一些激烈的運動,而人們也應該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適合鍛煉的好時候,人們則應早睡早起,時常進行室外運動。
3.2結合中醫院校的專業特性,以及現在的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的探索和實踐,將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養生和中醫院校現在的體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的內涵。
3.2.1根據中醫院校的學科特點,把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引入體育教學中,并且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3.2.2和武術專業相互結合,利用其師資力量,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相關知識制定一個教學計劃,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普及一些傳統的項目,例如太極拳和太極劍等。還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氣功、易筋經等等。
3.2.3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時代性,選擇一些易于開展同時適合年輕人的保健與養生運動項目。
3.2.4結合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另外,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3.2.5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結合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專業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清晰知識脈絡,更好的學習。還有,利用體育第二課堂,開展一些保健養生方面的活動,加強學生的鍛煉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術表演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一些比賽則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合作意識等等。
3.3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的益處
3.3.1將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項目加入體育教學中,使得學生學習了太極、長拳等等項目,掌握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
3.3.2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內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傳統體育的興趣。另外,一些相關的比賽讓學生鞏固了學習內容,也傳揚了國粹文化。
3.3.3加強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得整個的體育水平有了顯著的升高。
3.3.4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和體育相互結合,完善了體育健身教學體系,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了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產后中醫保健知識;高齡初產婦;護患糾紛;發生情況
基于自身機能的減退以及各個方面的壓力,高齡初產婦在分娩當中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容易與醫護人員產生矛盾。而在產后提高產婦身體恢復速度當中,運用中醫保健知識就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基于此,為了探討產后中醫保健知識需求與護患糾紛發生情況,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52例高齡初產婦的臨床資料,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照抽簽的方式隨機將我院在2011年11月到2013年11月收治的112例初產婦分成分析組和對照組兩組,分析組52例為高齡初產婦,年齡在32到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5±3.2)歲,平均孕周為(41.1±1.2)周;60例對照組為非高齡初產婦,年齡在18到2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1±1.4)歲,平均孕周為(40.2±1.6)周。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年齡、孕周)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產婦在產后對保健知識需求的情況以及基本情況。對護患糾紛以及護理投訴量進行統計,0-100分為護理滿意度分值,產婦的滿意度越高表示分值越高。
1.3 調查與統計學方式
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調查采用統一指導語,以現場會問卷進行回收的方式進行。以上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均通過SPSS17.0軟件進行,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2檢驗技術資料。P
2 結果
2.1 高齡初產婦對中醫保健知識需求情況
在52名高齡初產婦中,有47名產婦對產后中醫保健知識非常需要以及需要,占90.4%;在其獲取中醫保健知識渠道當中,有24名是通過網絡與電視媒體獲取,占46.2%;在最需要中醫產后保健知識內容上,有28名選擇了產后身體恢復中醫指導,占 53.8%。
2.2 分析組與對照組護患糾紛發生情況對比
在護患糾紛發生情況上,分析組要高于對照組(P
2.3 分析組與對照組對護理滿意度對比
在護理服務滿意度上,分析組要比對照組低(P
3 討論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多數高齡產婦均十分重視中醫保健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她們對中醫產婦保健知識的需求度就比較高。然而,高齡產婦難以從醫務人員當中獲取較為專業的知識比例,這就使得其獲取的相關知識缺乏專業與規范性。在高齡產婦急需獲取中醫產后保健知識上,中醫產后身體恢復指導是最希望獲得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有針對性的對相關服務進行加強。
女性在妊娠期間罹患精神病的幾率較大,對于高齡產婦來說,其有著較大的年齡與較重的心理壓力,再加上初為人母的不適應,非常容易出現精神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以及躁狂等[1]。除此之外,產婦身體當中的激素水平會在產后發生波動,加上外在方面的因素(如社交活動銳減以及疼痛等),使得其對自我的評價較低,最終不信任護士的護理服務工作,導致高齡產婦很容易發生護患糾紛。有研究[2]顯示,嬰兒早期成長與發展受母親(產褥期)角色適應狀況的影響,基于此在產科護理當中,初產婦怎樣對母親角色進行適應就成為了重點。運用不一樣的應對方法給初產婦帶來的應激水平也不一樣,科學應對可以加快初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而消極應對則會對產婦對母親角色的適應進行阻礙[3]。那些消極應對的人多通過回避方式來處理所遇到的問題,在照顧嬰兒上多依靠家人,產婦也難以融入到母親的角色當中去,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煩惱以及焦慮情緒,對高齡產婦認可與滿意護理工作造成了影響。
總而言之,基層衛生單位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高齡初產婦在產后需求中醫保健知識上進行滿足。要對高齡初產婦的護理服務工作進行加強,爭取提高她們的認可與滿意度,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讓高齡初產婦早日對母親角色進行適應,加快產婦的恢復速度,最終使護患糾紛的發生幾率得到減少。
參考文獻
[1]初產婦產后母親角色適應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830-3831.
【關鍵詞】中醫;保健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278-01
隨著亞健康人群的增多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保健”這個詞成了大家茶余飯后必聊的話題。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中醫方面的保健,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在日常中醫保健中陷入誤區,一些人認為看中醫就是吃中藥、中藥屬于“純天然”,沒有任何毒副作用,保健就必需要補,只有老年人才需要保健,并盲目使用中藥進行食療,稍微不舒服就吃藥等等。這些觀念其實都是一些誤區,中醫和我們息息相關,并且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筆者就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有關常見保健誤區問題淺析如下:
誤區一: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學。它承載著五千年中國醫學文化的積淀,集結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知識,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以中醫的陰陽五行、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等理論為基礎,氣、血、津、精為人體的組成,通過望聞問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癥、分型,從而確立治法治則,后運用各種中醫傳統療法,如中藥、針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指導、治療或調理身體。由此可見,作為中國的國粹,中醫有著龐大而又完善的系統;作為一門學科,中醫又有各個子學科,因此看中醫絕不等同于吃中藥。中醫除了吃中草藥,還有針灸、拔罐、推拿、藥浴、刮痧、食療等各種方法,且療效甚佳。 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是將身體恢復到陰陽平衡的狀態,疾病也就治愈了。因此預防疾病中醫更有效。主要調整途徑有內服和外敷,及各種中醫養生方法。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保健就要補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這就表示,中藥如果應用不當,雖然一般不會造成肝腎損害,但是會造成機體功能的損害和偏差。誠然,當前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癥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中藥的應用有嚴格的標準,張仲景《傷寒論》用藥很重要一條原則就是“有是證用是藥”,而我們所謂的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是中醫大夫經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四診之后,綜合分析而得出的一個判斷,并不是簡單地套用,所以不能簡單地以補來養生。
誤區三:養生不關年輕人的事。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中醫養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方法。中醫養生主要包括:1、經絡養生;2、體質養生;3、四季養生;4、藥物養生;5、起居養生;6、膳食養生;7、睡眠養生;8、情志養生等內容。中醫養生在于調和陰陽,疏通氣血,保證人體的健康。在現代生活的巨大壓力下,工作忙,生活不規律,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對于任何年齡的人來講,養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誤區四:盲目用中藥食療
中醫認為食物同藥物一樣具有四氣五味,四氣即食物的寒熱溫涼,也即中醫陰陽屬性,認為寒涼食物屬陰性,溫熱食物屬陽性。認為大多數動態的食物(如飛禽走獸等)屬陽性,大多數靜態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屬陰性。而不寒不熱的五谷雜糧(如谷、麥、栗、豆、薯等)屬中性,特別適合人體的陰陽平衡,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但是中醫又處處分陰陽,陽性食物還可細分為陽中之陽,陽中之陰,及平和陽性食物;陰性食物也可再細分為陰中之陽,陰中之陰,平和陰性食物。中醫食療還認為食物具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認為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堿入腎,進食各種不同味道的食物,可相應滋潤補養相應的五臟。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平衡則健康,陰陽偏盛偏衰則是亞健康和患病。亞健康和患病者可通過食物和藥物的寒熱陰陽屬性來改變和糾正人體陰陽的失衡,從而達到健康和治療的作用。中醫食療主張根據人體的體質選擇食物,即“辨體施食”。如陽虛陰盛怕冷的人,宜進陽性(溫熱性)食物,包括陽中之陽及陰中之陽的食物;陰虛陽亢怕熱者則宜進食陰性(寒涼性)食物,包括陽中之陰及陰中之陰的食物。中性食物對于各類體質人群均適用,不會增加偏倚,因此是人類的基礎食物。在健康飲食金字塔中為底座,所占比重最大最多。
誤區五:輕微不舒服就趕緊吃藥
一、充分認識中醫藥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真落實國家與省相關政策法規。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緊緊圍繞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強化政府責任,加強宣傳,堅持中西醫并重,重視中西醫結合發展。切實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規,真正把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落到實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重大疾病防治、農村衛生和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發揮好省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作用,把中醫藥工作列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考核目標,對發展相對緩慢和困難較大的地區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明晰統計口徑,確保對中醫藥的投入增長比例不低于對衛生投入的增長比例,確保中醫事業費占衛生事業費的比例達到10%以上。省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完善中醫投入機制,推廣寧波市按中醫服務量進行財政補助的做法。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建立科學的中醫藥服務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中醫藥管理體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條例規定設立中醫藥管理機構和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建議設區的市單獨設立相關機構,以利于加強宏觀管理和行業指導。
二、大力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揮省級醫教研機構的龍頭作用。省政府要加強對我省相關高校、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及省級中醫藥研究機構的支持,充分發揮省級醫教研單位的示范引領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動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成為綜合服務能力強,中醫特色突出,專科優勢明顯,管理科學規范的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成為全省中醫醫療技術指導中心和臨床教學科研基地。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培育中醫藥領軍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醫藥高校的教學與課程改革,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繼續加強中醫藥類名牌專業、示范專業、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省有關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落實配套資金,大力促進國家級中醫藥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學科及研究室建設。總結省政府建設“重中之重學科”的成功經驗,充分支持利用和發揮我省醫學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力量的優勢,整合中醫藥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大力鼓勵其進入各類科技園區建設,提高中醫藥科研自主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服務臨床能力,切實提高中醫藥產學研結合的實施效果。
三、不斷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強縣級中醫院建設。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實“縣級及以上政府應重點舉辦好一所中醫醫院”的規定,做到“縣縣辦好一所中醫院”。各級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要明確本地中醫院發展目標,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研究制定縣級中醫類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和基本設施配置標準與計劃,大力推進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的標準化建設,使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的需求相適應。要學習推廣長興縣重視中醫院建設、健全中醫藥服務網絡的做法,進一步改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中醫藥基礎設施條件,按要求設置中醫科、中藥房,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藥診療器具和必備中藥,提供中醫藥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把中醫藥技術服務貫穿到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的全過程,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