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各國即相繼成立國家電影資料館,專責電影藝術檔案的搜集、整理和保存。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1屆會議又通過“關于保護與保存活動影像”的提案,認定電影具有教育、文化、藝術、科學及歷史價值,已形成一國文化傳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地區電影文化資源豐富,但自臺灣電影誕生以來,由于缺少專門機構負責搜集、整理、保存電影藝術檔案,不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電影拷貝皆已毀損或遺失,即或上世紀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拷貝皆因電影公司倒閉而流失。這種情況嚴重導致有關臺灣電影史的研究困難。鑒于電影藝術檔案流失以及電影資料乏人搜集整理,1979年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一電影圖書館。1989年,更名為電影資料館。
臺灣電影資料館位于臺北縣樹林市忠信街9號3樓及4樓的新加坡工業園區,樓面總面積約842平方米。藏品館內置獨立的制冷系統和氣體式干燥及除酸器,以確保儲藏庫的恒溫控制,整個藏品館可常年保持恒溫、干燥、無酸環境。資料館還配有影片清洗室、影片檢查室、錄音室、翻拍室等影片整理工作室,設備配置有超音波影片清潔機(英國LIPSNERSMITH公司生產的CF7200型)、16及35mm倒片機、STEENBECK35mm剪輯機、雙畫面35mm看片機、有聲數據轉拷MD與TAPE、計算機等設備。完備科學的館藏布局與設施為臺灣電影資料館電影藝術檔案的收藏和電影藝術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
依據保存狀況,臺灣電影資料館館藏資源保存的影片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畫質清晰、狀況良好者;第二類是影片有輕微酸化、輕微刮傷等輕微受損,但仍可以轉拷為錄像帶或數字信息者;第三類是影片已舊、臟、銹或偏色,但仍可以轉拷為錄像帶或數字信息者;第四類則是影片有油斑、油漬、嚴重刮傷、重霉等,但仍可以轉拷為錄像帶或數字信息者;第五類則是影片已嚴重酸化、卷曲、硬化、變形,無法轉拷者。經過30多年的積淀和歷任館長的努力,目前臺灣電影資料館館藏資源豐富,其中包括華語影片14109部、外語影片2896部、電影光盤10928片、電影錄像帶計16136卷。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臺灣電影資料館配置了有效、準確和嶄新的電影數據檢索系統。系統收錄數據主要包括“:影片部分”收錄1951—2002年間臺灣出品影片資料;“文獻部分”收錄1949—2003年間臺灣電影相關文獻出版資料“;史料部分”收錄1949—2006年間臺灣電影相關新聞大事紀要;“新聞與紀錄片數據庫”收錄1945—2000年間臺灣新聞影片、紀錄片片目數據,相關文獻與訪談紀錄等“;電影論述廣場”收錄臺灣電影產業觀察、影評文章;“影視產業智庫”收錄臺灣電影影展相關統計、臺灣電影、電視節目研究統計圖表,臺灣電影映演模式統計數據、歐盟影視政策研究等。為了向館外讀者提供資料館的資源和服務,臺灣電影數據庫網站還提供互聯網遠程服務。
臺灣電影資料館還十分重視推動電影藝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迄今,臺灣電影資料館已在美國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加拿大國家電影資料館、芬蘭電影數據館、巴西國家電影資料館、墨西哥國家電影資料館等22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30余次珍藏影片特展,并在法國電影資料館、東京國際影展等場館舉辦了“侯孝賢回顧展”“、宋存壽導演回顧展”“、20世紀90年代臺灣紀錄片回顧展”等活動,大大促進了臺灣電影的國際聲名和影響。
臺灣電影資料館在電影藝術檔案管理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嚴格遵循國際電影資料館聯會的辦館理念:即維護及保存電影文化遺產,臺灣電影資料館的職責范圍包括:搜集、整理及保存電影資料;電影史料、電影理論的整理與研究;舉辦電影欣賞活動及電影教育;促進電影文化交流。
二、科學和諧的內部管理機制是資料館運轉協調的保障:臺灣電影資料館的組織架構由行政組、資料組、展覽組和出版組構成,四組各有分工,密切合作
三、電影藝術普及是電影美學熏陶的重要途徑:臺灣電影資料館定期舉辦不同專題的展覽。以2009年12月份周末電影主題展為例,節目安排有“臺語電影影片巡回展—戲夢五十”“、南方影展”“、臺灣國際動畫影展”等專場主題電影周。
[關鍵詞]臺灣地區 產業競爭力 情報服務 ITIS計劃
[分類號]G350
1 引 言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活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1969年,隸屬于臺灣“經濟部”的原金屬工業研究所建立工業經濟室,開展機械制造、鋼鐵冶金等行業的情報服務。1987年資訊工業策進會成立資訊市場情報中心,致力于臺灣信息產業的情報研究與服務工作。同時,工業技術研究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機構也在開展相關產業的情報服務工作。1989年7月,臺灣“經濟部”技術處組織協調七家財團法人機構的產業技術情報服務而建立一個跨領域的情報服務平臺,即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劃(簡稱ITIS計劃)。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活動不斷調整完善穩步發展,推動了臺灣地區的產業升級、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其中,ITIS計劃及其參與機構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機構所從事的活動基本能反映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現狀,其服務方式、服務內容等都展現著自身的特點,對大陸地區從事相關的情報服務工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 ITIS計劃及其參與機構概述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主要以ITIS計劃參與機構為主體,政府有關部門通過ITIS計劃進行統籌協調。ITIS計劃是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我們可以對臺灣地區進行此類情報服務活動的機構進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對該計劃著重筆墨,其中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資訊工業策進會又是ITIS計劃中最為主要的兩個機構,也將重點介紹。當然,臺灣地區也存在著一些提業研究報告等服務的私人企業(如龍格企管等),此類以營利性為目的而不是為本地區產業競爭力提升服務的機構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2.1 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劃
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劃(Industry&TechnologyIntelligence Service),是“經濟部”技術處為提升臺灣地區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而執行的一項計劃,通過組織協調七家財團法人機構的產業技術情報服務而建立起來的一個跨領域的情報服務平臺。“經濟部”技術處負責政策與計劃督導,并且設立專門的“ITIS專案辦公室”,每年政府有專門的經費來支撐該計劃的實施。
ITIS計劃由七家參與機構具體實施,各參與機構所服務的領域有所倚重,因此該計劃會分解成為一些子計劃,然后由各個成員單位承擔與實施,其中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和資訊工業第進會(簡稱“資策會”)承擔了較多子項目,是該計劃的兩個主要參與機構,下面將做著重介紹。需要說明的是,ITIS計劃并不能涵蓋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活動的全部,各參與機構本身也在從事著大量的情報服務工作,如表1所示:
2.2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為臺灣“經濟部”于1973年出資成立的財團法人,是一個帶有強烈官方色彩的民間研究機構。工研院一方面致力于科技的發展,以“科技創造經濟價值”為研究導向;另一方面也將服務觸角伸到產業界,從商品檢測、技術升級到產業情報服務。
近年來,臺灣地區產業對外面臨大陸與東南亞低價競爭,對內面臨生產要素不具比較優勢的雙重威脅,工研院于2000年將以往分散在各單位的產業情報服務進行整合,特組織成立了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Knowledge Center,IEK),后更名為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IEK是工研院專門的產業情報研究和服務機構,一方面主要強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提供專業的情報與顧問服務,為客戶創造整合性附加價值及促進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致力于產業研究,帶動臺灣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IEK的角色有兩個:不斷進行產業政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接受企業委托進行專案研究,為企業發展提供顧問服務。
2.3 資訊工業策進會
資訊工業策進會,成立于1979年,是臺灣“經濟部”為推動島內信息產業發展而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深入參與臺灣信息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與產業發展規劃,被稱為臺灣信息產業的“智庫”。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Consulting Institute,MIC)成立于1987年,起初名稱為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9年改為現名,建有產業情報網。MIC全面面向產業需求,專注于信息產業的市場、產品、技術以及競爭態勢的研究,重點對亞洲信息產業大國進行深度的區域分析,以協助臺灣地區信息產業的規劃與發展。
在MIC的自身定位上,一方面作為政府的智庫,前瞻產業發展,協助政府規劃產業政策與技術發展藍圖;另一方面又是產業顧問,提供企業穩定嚴謹的產業情報,協助產業繁榮發展。MIC主要為全球資通訊廠商、金融投資界以及學術研究等機構提供即時的產業決策情報與顧問服務。MIC還通過對全球信息產業內的標桿企業進行研究,并通過各種方式分享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以協助島內企業提升整體競爭力。
2.4 ITIS計劃其他參與機構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金屬中心”),致力于金屬及其相關工業生產與管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金屬中心在企劃推廣處設有產業研究組,進行相關產業的情報研究與服務工作。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生技中心”),致力于臺灣生物技術及其相關產業技術研發、產業政策及市場研究等活動。生技中心設有產業策進處,進行生物技術產業相關政策的研究,協助政府進行產業規劃和政策制定,并不斷向業界學界提供島內外生物研發技術及市場咨詢服務。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簡稱“食工所”),是臺灣地區食品科技界最完善的研發訓練機構,近年來亦涉及生物產業。食品所建立了“食品產業知識庫”,向產業界提供市場咨詢、產業評析、產業報告等方面的情報服務。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簡稱“紡織所”),是臺灣地區首要的紡織品研發機構。紡織所設有產業資訊與推廣部,主要執行ITIS計劃的紡織領域部分,進行紡織產業的情報服務工作。
臺灣經濟研究院(簡稱“臺經院”),主要從事島內、外經濟及產業經濟的研究,通過政策研究服務、產業經濟資料提供、景氣預測資料、顧問咨詢等形式向政府以及產業界提供情報服務。
3 ITIS計劃參與Sit構情報服務模式分析
ITIS計劃參與機構均為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所扮演的就是政府政策的實踐者和執行者的角色,其任務就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政策目標。
工研院是“經濟部”依據設置條例由政府出資創立基金設立,資策會則是由“經濟部”與民間企業共同捐助,為促進臺灣信息產業發展而創建,金屬中心和紡織中心是在原來機構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政府資助財團法人,食:[所、生技中心以及臺經院盡管是由民間捐助成立,但成立之后受政府資助以及接受政府委托專案。這7家財團法人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政府背景的烙印,強烈的政府背景也影響著其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以及服務內容等方面。
3.1 服務對象
ITIS計劃參與機構是政府相關產業政策的實踐者和執行者,特定的機構背景也決定了情報服務對象,這些機構都無一例外地將自身定位為政府相關產業幕僚以及產業助手。
政府相關產業幕僚,即除了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翔實、完整、專業的產業情報服務之外,還進行科技與產業政策研究,幫助政府科技政策的形成與決策,協助政府進行產業發展規劃。例如資策會長期以來擔任政府信息產業相關政策智庫,但凡資訊、通訊、數字內容、數字學習、軟件、信息服務、信息安全等產業競爭力分析、科技法規研究、產業發展方向規劃等,資策會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具體建議,促進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工研院IEK設有政策研究組,進行國際科技政策、產業技術、提升地區創新系統以及臺灣地區整體競爭力的相關政策研究。
產業助手,即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為企業提供各類產業情報,幫助企業掌握島內外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并進行產業分析人才的培訓;另一方面還接受企業委托,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工研院IEK、資策會MIC、食工所、金屬中心、臺經院均建有自己的產業情報網和相關的產業資料庫,為業界提供更為快捷方便的情報服務。
總體來說,臺灣地區ITIS計劃參與機構的產業情報服務對象可以總結為圖1:
3.2 服務方式
臺灣地區ITIS計劃參與機構的情報服務內容與方式可謂多種多樣,如表2所示:
3.2.1 政策智庫服務政策智庫服務根植于這些機構的產業政策研究,通過對相關產業技術以及市場狀況的長期監測,強化對科技行政機構的政策咨詢服務,提供政策規劃與決策支持。政策智庫服務的主要方式為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委托專案,具體來說就是進行課題研究,舉辦研討會與專業論壇。
3.2.2產業咨詢服務產業咨詢服務按照內容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管理咨詢服務。立足于解決企業在生產運營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提高運行效益;協助企業進行順利轉型,以應對島內外競爭。
?技術經營策略咨詢服務。針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進行專利分析、技術應用與產品市場的分析研究。作為企業研發或技術經營與投資的決策參考。
?前瞻技術發展策略咨詢服務。這些機構本身就擁有很強的技術研發實力,因此可以提供針對新產品的前瞻技術研發服務,為企業提供新產品與前瞻技術發展策略咨詢服務。
3.2.3研討會服務及培訓服務這些產業情報服務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多場技術和市場研討會,內容多為島內外相關產業技術趨勢以及投資商機等。另外工研院以及資策會每年還會舉辦針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戰略管理人員的系列研討會,進行產業分析等能力的訓練,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產業競爭情報服務。工研院以及資策會均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科技管理、產業分析、企業運營等方面的課程,進行相關人才的培訓服務。
3.2.4專業情報網 臺灣地區產業情報服務機構均建有專門的服務網絡進行情報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涉及到產業資訊服務、年鑒等出版品、相關研討會等。工研院、資策會、食工所、金屬中心、臺經院還建有自己的產業資料庫。以工研院IEK產業情報網為例,可以看出該平臺的服務項目和內容,如表3所示:
4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特點分析
4.1 強化服務內容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內容涉及多個產業,從ITIS計劃即可看出,該計劃涵蓋電子信息、機械金屬、化學民生及生物醫藥等產業,所涉及產業主要與ITIS計劃參與機構所擅長領域有關(各參與機構所專注的領域具體見表1),且這些產業均為島內經濟主導產業。從服務深度上來看,包括產業、產品、廠商、技術四大層面,各研究機構所做研究主題均要對這四大層面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通過表4可以直觀展現各機構的情報服務廣度和深度。
4.2 支持中小企業
ITIS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扶植中小企業來促進臺灣地區的產業升級。ITIS各參與機構在進行相關產業的情報服務過程中,對中小企業也進行了較大力度的傾斜。ITIS計劃“智網”的情報服務對中小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惠服務,例如享受ITIS計劃“智網”的服務需要一定的“儲值點數”,這些“儲值點數”的售價對于中小企業(依據臺灣地區的相關認定標準)要比非中小企業相對便宜,ITIS計劃的參與機構在執行與ITIS相關委托計劃時(受ITIS計劃委托舉辦研討會、培訓班等)也會對中小企業進行一定的優惠,并且,在此基礎上“ITIS計劃專案辦公室”還不時推出所謂的中小企業貼心方案,對中小企業進行進一步的優惠。另外,對于一些政府組織的相關產業趨勢研討會等,政府有關部門都會給予參會中小企業相關的會贊補貼或者力度較大的優惠,如“經濟部”工業局與資策會聯合舉辦的“綠色科技與能源發展趨勢研習班”中,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參會補貼達到50%。
4.3 重視人才培訓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活動中非常重視情報分析人才的培訓,ITIS專案辦公室的職能之一就是進行產業分析人才的培訓,人才培訓的參與機構為工研院和資策會。工研院設有產業學院,除了進行工業技術人才的培訓之外,對產業分析人才的培訓和認證也比較重視,工研院IEK也有對產業分析人才的相關培訓課程,培訓方式以研討會為主。資策會MIC設有產業顧問學院,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套漸進式的、針對不同層次人員的培訓方案和課程規劃,總共進行了超過10 000小時的培訓,累計培訓超過5 000人次,學員涵蓋了多個產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的方式多種多樣,既有在線學習,亦有現場學習和研討會。
為了配合ITIS計劃中有關人才培訓目標的實施。政府有關部門和業界共同推動了“臺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會”的成立,該協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產業分析師、資深產業分析師以及產業顧問的資格認證工作。
4.4 政府作用介入
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之所以為臺灣地區產業升級及其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尤其是“經濟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貫穿于臺灣地區提升產業競爭力情報服務的始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以上產業情報服務機構均具有或多或少的政府背景,政府資助或者專案是這些機構的主要經費來源,而由政府出資所成立的法人財團更是接受“經濟部”的監督與指導。其次,高度重視,統籌規劃,這一點集中體現在ITIS計劃,臺灣“經濟部”設立專案辦公室,并提供支撐經費,通過該計劃,將分散的各產業的情報服務整合成一個政府介入、產業參與、各服務機構實施的服務體系。
5 結語
一、臺灣科學史學的建制
(一)臺灣“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的成立
臺灣的“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臺灣科學史學發展的大勢所趨。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臺灣科學史學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在科學史研究與教學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發展。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正式的機構或是團體來組織和領導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正是由于這種狀況使學者覺得有組織起來的必要。1981年成立時,共有委員22人,選王萍為主任委員。
“科學史委員會”成立后,極大地推動了臺灣地區科學史學的發展。首先,在成立大會上,該委員會就明確規定每年要舉行委員會議及學術演講兩次,出版“科學史通訊”等重要的措施,這是臺灣科學史學建制的發端,是臺灣科學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次,該委員會成立后,積極籌劃和組織臺灣科學史學者參與各項學術交流活動,這對整合和凝聚臺灣科學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它的組織下,臺灣科學史學才真正地作為一股學術力量步入正軌而得到健康發展。
(二)臺灣地區的科學史研究的相關機構和團體
臺灣地區至今沒有擁有像中國大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樣的專門性科學史研究機構,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進行學術活動外,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活動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單位得以進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進行科學史研究的學者居多,其中臺灣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研究最為著名。
1、臺灣地區科學史研究的重鎮——臺灣清華大學(新竹)
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歷來對科技史的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孫方鐸、沈君山、陳良佐、楊翠華等臺灣知名的科學史學者都曾在這里工作過,而該校的學報從臺灣科學史學開創時期至今都時有刊載科學史學方面的文章。就該校科技史的研究范疇而言,早期的研究包括數學史、農業史、天文記錄、天文與政治和社會的關系、術數等;近期的研究還包括科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科學史教育、西方科學史以及中外科學交流史等方面。
該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科技史專業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碩士班學生約十位”,①并在該校的歷史研究所設“科技史組”——臺灣地區第一個以科技與社會互動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學術機構。臺灣科學史學的建制與發展的重要途徑,該機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為推動臺灣科學史事業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從2000年10月起,歷史研究所增設“科技與社會組”,并將原有的“科技史組”更名為“科技史與科技傳播組”。在這兩個學術機構進行授課的師資力量在整個臺灣地區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專職教師有傅大為、黃一農、徐光臺、雷祥麟等;兼職教師有張嘉鳳、林崇熙等。②
另外,該校的科技史資料中心,藏有臺灣甚至亞洲各大圖書館均罕見的科學史原著、已絕版的二手研究論著以及最新的相關出版物,可以為臺灣地區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三個領域的學者提供研究和教學所需的基本的書籍、期刊與文獻。該資料中心,不僅收藏各類書籍、期刊與文獻資料,而且還建設網站為相關學者提供豐富的動態資訊。該資料中心已經日益成為科學史學者的多功能的服務中心。
2、其他與科學史研究的有關機構
(1)臺灣中研院的各個研究所,尤其是數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對科學史的研究和探討頗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過數位與生物學史和醫學史研究有關的研究員。萬家保、陳良佐、王萍等著名學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過。
從“隱姓埋名”到“公開身份”
實際上,臺俄微衛星合作項目在臺灣原本就不是什么秘密。2005年6月,時任臺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率團訪俄,討論臺俄科技合作計劃,并與莫斯科大學斯科別利岑核物理學研究所達成合作研制“塔季揚娜-2”號微衛星協議。
據說在雙方達成的多個合作項目中,微衛星合作項目最讓雙方得意:一方面,莫大“塔季揚娜-1”號微衛星當時剛因撞上太空垃圾而報廢,正為研制新星資金而犯愁;另―方面,美國在臺美“福爾摩沙-3”(簡稱“福衛-3”)微衛星群合作項目上,對臺實施技術壟斷,讓臺灣有苦難言。
只是當時兩岸關系緊張,考慮到大陸可能作出消極反應,雙方承諾不在協議中透露任何有關臺灣的名字。不過返回臺灣后,謝清志主動向媒體介紹了臺俄合作構想,而且正是在他全力支持下,該計劃得以付諸實施。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莫大又找到兩個合作伙伴:韓國首爾女子大學和墨西哥普韋布洛省立大學。這樣,臺俄均擔研制與發射費用(各150萬美元)的“塔季揚娜-2”微衛星計劃,就變成了臺俄韓墨四方合作項目。不過,按“密約”要求,莫大始終沒有透露臺灣或臺參研單位的名字。
今年9月17日,“塔季揚娜-2”搭載俄“聯盟-2”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升空,同時被送入軌道的還有另外5顆俄、南非等國的微衛星及俄“流星-M”號氣象衛星。雖然此時距離原定發射時間已過去1年兩個月,但“塔季揚娜-2”最終能順利升空,還是讓臺方興奮不已。
9月22日,臺灣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出面證實相關消息。他對《中國時報》強調,“塔季揚娜-2”突破臺灣傳統國際合作模式,由大學對大學合作發展太空科技,對臺俄科技交流是全新的嘗試。這也是臺灣推動太空科技發展計劃以來,首度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發射衛星。
10月上旬,莫大斯科別利岑核物理學研究所所長帕納修克宣布,已收到“塔季揚娜-2”號衛星的首批數據,隨后莫大飛行控制中心首次傳送指令,指揮衛星跟臺灣地面任務控制中心通聯,結果失敗。11月11日,《中國時報》開始對臺俄微衛星項目提出質疑。面對媒體的“窮追猛打”,臺太空中心11月22日被迫捅出臺俄當初簽有“密約”一事。
俄會繼續“只做不說”
對此,負責“塔季揚娜-2”微衛星設計與部分任務設備研制的莫大,至今未做出任何公開回應。在俄文谷歌里輸入“塔季揚娜-2”等關鍵詞進行搜索,依然找不到任何有關臺灣可能與此有關的文字描述。
不過,從臺灣“國研院”太空中心就臺俄衛星合作項目現況作出文字與圖片說明可以看出,莫大已經通過網絡將成功下傳的“塔季揚娜-2”微衛星軌道運行相關資料和星載任務設備的初期測試數據,傳送給臺灣成功大學和中央大學的相關研發部門。
至于臺方首次衛星通聯測試失敗,太空中心也承認,這可能與“塔季揚娜-2”仍處在初期軌道運行階段、軌道運行資料尚待進一步厘清有關。與此同時,臺方也正在聯系莫大飛控中心再次向“塔季揚娜-2”發送信號下傳指令協助成功大學衛星地面站盡快完成通聯測試。
臺太空中心透露出來的種種信息表明,盡管臺方曝光臺俄微衛星合作計劃簽有“密約”,有違約之嫌,但目前莫大與臺太空中心的溝通機制一切正常。
了解俄臺科技交流的中國俄羅斯問題專家就此指出,俄臺之間建立有官方的“雙邊科技諮商機制”,雖然臺方曝光“密約”,會讓俄方感到難堪,但莫大不會僅因臺方對外證實雙方簽有“密約”這種小事,就輕言停止與臺衛星合作。當然,考慮到中國大陸對臺灣衛星發展計劃的敏感性,莫大不會讓中方輕易抓到把柄,影響俄中關系大局,會繼續“只做不說”,暗箱操作。與臺灣試圖提升科技合作官方層次來拓展外交空間不同,在與臺灣合作問題上,俄羅斯更看重的是利益。
“塔季揚娜-2”將改名“福爾摩沙-4”?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塔季揚娜-2”只是一顆重約90公斤的(其中任務負載約20公斤)的微衛星,但對臺灣太空科技發展計劃來講,其意義卻非同尋常。
臺灣從199l年正式啟動自己的太空發展計劃,到目前為止,已先后出臺兩個為期15年的“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第一期從1991-2006年,通過租用與合作研發的方式奠定臺灣航天科技發展基礎;第二期從2004-2018年,將延續第一期太空科技計劃的成果,側重國家需求,以自主執行衛星計劃為軸,推動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全面提升臺灣航天科技發展水平。
目前,耗資150億元新臺幣的一期計劃已經完成。在該階段,臺灣通過大量引進、少量吸收的方式研制并發射3顆衛星,即“中華衛星”1、2、3號,簡稱“華衛”1、2、3號。2005年臺灣當局將其改名為“福爾摩沙衛星”,簡稱“福衛”。其中,“福衛-1”號是一顆低軌道地球同步遙測衛星,于1999年由美國發射入軌,2004年6月報廢。“福衛-2”號是一顆距地球表面89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遙測衛星,于2004年5月發射入軌。該衛星部分部件由臺灣生產,但技術全部來自法國。“福衛-3”號是由6顆微型衛星組成的、可覆蓋全球的衛星系統,與美國合作研制并于2006年發射升空。這6顆分布于距地球表面700-800公里的不同軌道上,能接收美國24顆GPS全球定位衛星的信號。通過“福衛-3”號項目落實,臺灣初步掌握了微衛星系統的規劃、設計、整合與測試及操控能力。
從目前情況看,于2005年開始實施的臺俄微衛星計劃,是臺灣“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由第一期“大量引進”實現第二期“側重自主”的過渡性項目。從“國研院”太空中心“福衛”發展計劃的介紹看,目前的“塔季揚娜-2”多半將填上“福爾摩沙-4”號的空缺,至少,臺官員及媒體都把“塔季揚娜-2”稱作臺灣研發的第4顆衛星。
必須指出的是,臺灣發展太空計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實施對大陸的衛星偵察。就拿“福衛-3”號來講,它實際上能對東南亞及中國大陸一些軍事活動進行密切監視,其中包括地地導彈部隊的機動、備戰等情況。至于“塔季揚娜-2”號微衛星,從莫大公布的資料看,它的最重要任務設備是一臺先進的MEMS微電子望遠鏡,可作為電子照相衛星使用。
除現有“福衛”系列外,臺灣還一直通過租用衛星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的。今年10月,臺“國防部”還向媒體透露,已租到有完全主控權的以色列間諜衛星,對進行全天候的監控,“衛星照片分辨率為0.6米,想拍什么,就能拍到什么”。此外,由于租到的是整套而非一枚衛星,因此能一天4次掠過大陸上空,對敏感目標實施重點偵察。
與此同時,探空火箭也是臺太空計劃的研發重點。臺灣計劃2004-2019年發射10-15枚探空火箭,并把“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探空火箭升級到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以發射100公斤級微衛星。臺灣“國家太空中心”預定每年發射1枚探空火箭,2004年到2009年發射基本型探空火箭,2010年到2018年發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目前,已經發射了“探空”1號至“探空”6號。
臺俄“牽手”值得關注
以“塔季揚娜-2”號為代表的臺俄微衛星合作,是臺俄加強科技交流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臺俄以雙方簽署的“科技合作備忘錄”為基礎,把雙邊“科技諮商機制”作為提升臺俄科技交流合作的平臺,運用“臺俄科技合作研究補助基全”,不斷擴大并充實雙方科技合作的實質內涵,加強臺俄科技人員及科技機構的互訪,增進科技界的相互了解及交換科技信息。
除科技合作外,臺俄之間的其他各種非官方關系也發展較快。雙方互設非官方代表機構,雙方議會、政黨間交往日益密切,經貿聯系交流不斷擴大。俄羅斯國內親臺勢力一直推動對臺關系的發展,臺灣也利用俄外交日益強烈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傾向,試圖以加強雙方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為誘餌和突破口,加緊在俄羅斯培植親臺勢力,不斷謀求深化與俄羅斯的實質性關系。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和利益,正確反映國家版圖的內容,加強地圖管理,規范地圖編制,提高地圖質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編制出版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各種載體表現的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必須遵守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包括各種類型的地圖出版、印刷以及產品上附有示意性地圖圖形的工藝制品、地球儀等。
第三條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上不得表示下列內容:
1.國防、軍事設施,及軍事單位。
2.未經公開的港灣、港口、沿海潮浸地帶的詳細性質,火車站內站線的具體線路配置狀況;
3.航道水深、船閘尺度、水庫庫容、輸電線路電壓等精確數據,橋梁、渡口、隧道的結構形式和河底性質;
4.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公開發表的各項經濟建設的數據等;
5.未公開的機場(含民用、軍民合用機場)和機關、單位;
6.其他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
第二章比例尺、開本、經緯線
第四條公開地圖的比例尺、開本應符合以下規定:
1.中國地圖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100萬;
2.省、自治區地圖,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50萬;直轄市地圖及轄區面積小于10萬平方千米的省、自治區地圖,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25萬;
3.市、縣地圖,開幅為一個全張,最大不超過兩個全張;
4.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通地圖(集、冊)(內容以政區為主),開本一般不超過32開本;
5.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臺灣省地圖,比例尺、開本大小不限;
6.教學圖、時事宣傳圖、旅游圖、交通圖、書刊插圖和互聯網上登載使用的各類示意性地圖,其位置精度不能高于1:50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的精度。
第五條比例尺等于或大于1:50萬的各類公開地圖均不得繪出經緯線和直角坐標網。
第三章界線
第六條中國國界線畫法必須按照國務院批準的1:100萬《中國國界線畫法標準樣圖》以及根據該圖制作的其他比例尺中國國界線畫法標準樣圖繪制。中國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準確反映中國領土范圍。
(1)圖幅范圍: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
(2)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并用相應的符號繪出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1億的,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可由9段線改為7段線,即從左起刪去第2段和第7段線,可不表示、赤尾嶼島點。
2.正確表示中國國界線與地貌、地物、經緯線、色帶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正確標注國界線附近的地理名稱。
第七條中國示意性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用實線表示中國疆域范圍,陸地界線與海岸線粗細有區別,用相應的簡化符號繪出南海諸島范圍線,并表示南海諸島以及、赤尾嶼等重要島嶼島礁;
2.用輪廓線或色塊表示中國疆域范圍,南海諸島范圍線可不表示,但必須表示南海諸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島礁;
3.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1億的,可不表示南海諸島范圍線以及、赤尾嶼等島嶼島礁。
第八條世界其他各國之間的界線,參照由國家測繪局認定的最新世界地圖集表示。
第九條中國歷史疆界,參照由外交部和國家測繪局認定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表示。
第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界線依據民政部、國家測繪局制定并報國務院審批的行政區域界線標準畫法圖表示。
第四章有關省區及相鄰國外地區地圖
第十一條廣東省地圖必須包括東沙群島。
第十二條海南省及南海諸島地圖表示規定:
1.海南省全圖,其圖幅范圍必須包括南海諸島。南海諸島既可以包括在全圖內,也可以作附圖。以單幅表示南海諸島地圖時,應配置一幅“南海諸島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圖作附圖,海南島的區域地圖,也必須附“南海諸島”地圖;
2.南海諸島附圖的四至范圍是:北面繪出中國大陸和部分臺灣島,東面繪出馬尼拉,南面繪出加里曼丹島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間的全部界線(對于不表示鄰國間界線的專題圖,南面繪出曾母暗沙和馬來西亞的海岸線),西面繪出河內;
3.南海諸島作為海南省地圖的附圖時,附圖名稱為“海南省全圖”;作為中國全圖的附圖時,一律稱“南海諸島”;
4.專題地圖上,南海諸島作附圖時,正圖重復出現時,附圖也要重復出現,不得省略。必須與正圖一樣表示有關的專題內容;
5.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群島以及曾母暗沙、黃巖島必須表示并注名稱。大于1:400萬的地圖,黃巖島應括注民主礁,即:黃巖島(民主礁)。比例尺過小時,可只畫島礁符號,不注島礁名稱;
6.南海諸島與大陸同時表示時,中國國名注在大陸上,南海諸島范圍內不注國名,不在島嶼名稱下面括注“中國”字樣。在不出現中國大陸的南海諸島局部地圖上,在各群島和曾母暗沙、黃巖島等名稱下括注“中國”字樣;
7.南海諸島的島礁名稱,按照**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標準名稱標注。
第十三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表示規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和繪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的地區圖,其圖幅范圍西部應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
第十四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表示規定:
1.香港特別行政區界線必須按1:1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表示,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4000萬的地圖可不表示其界線;
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內容必須按1:2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表示;
2.在分省設色的地圖上,香港界內的陸地部分要單獨設色;
澳門自關閘以南地區和氹仔、路環兩島,要單獨設色。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600萬時,可在澳門符號內設色;
3.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圖面注記應注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600萬的地圖上可簡注“香港”、“澳門”;
4.香港城市地圖圖名應稱“香港島·九龍”;澳門城市地圖圖名應稱“澳門半島”;
5.表示省級行政中心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與省級行政中心等級相同;
6.專題地圖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應與內地一樣表示相應的專題內容。資料不具備時,可在地圖的適當位置注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資料暫缺”的字樣。
第十五條臺灣省地圖表示規定:
1.臺灣省在地圖上應按省級行政區劃單位表示。臺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表示(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在分省設色的地圖上,臺灣省要單獨設色;
2.臺灣省地圖的圖幅范圍,必須繪出和赤尾嶼(以“臺灣島”命名的地圖除外)。和赤尾嶼既可以包括在臺灣省全圖中,也可以用臺灣本島與、赤尾嶼的地理關系作插圖反映;
3.臺灣省掛圖,必須反映臺灣島與大陸之間的地理關系或配置相應的插圖;
4.專題地圖上,臺灣省應與中國大陸一樣表示相應的專題內容,資料不具備時,必須在地圖的適當位置注明:“臺灣省資料暫缺”的字樣;
5.臺灣省的文字說明中,必須對臺灣島、澎湖列島、、赤尾嶼、彭佳嶼、蘭嶼、綠島等內容作重點說明。
第十六條與中國接壤的克什米爾地區表示規定:
1.克什米爾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爭議地區,在表示國外界線的地圖上,必須畫出克什米爾地區界范圍線和停火線,并注明“印巴停火線”字樣;
2.表示印巴停火線的地圖上,應加印巴停火線圖例;
3.在印度河以南跨印巴停火線注出不同于國名字體的地區名“克什米爾”;
4.印巴停火線兩側分別括注“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和“印度實際控制區”字樣;
5.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2500萬的地圖,只畫地區界、停火線,不注控制區和停火線注記;
6.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1億的地圖和1:2500萬至1:1億的專題地圖,只畫地區界,停火線可不表示;
7.“斯利那加”作一般城市表示,不作行政中心處理;
8.分國設色時,克什米爾不著色,在兩控制區內沿停火線兩側和同中國接壤的地段,分別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顏色作色帶。
第十七條有關地名注記表示規定:
俄羅斯境內以下地名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
1.“符拉迪沃斯托克”括注“海參崴”;
2.“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
3.“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
4.“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
5.“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
6.“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
7.“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
8.“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
其他地名表示:
1.長白山天池為中、朝界湖,湖名“長白山天池(白頭山天池)”注國界內,不能簡稱“天池”;
2.自治區門隅、珞瑜、下察隅地區附近的地名選取按1:400萬公開地圖表示。
3.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地名的外文拼寫,采用當地拼寫法。
第五章其他
第十八條凡進口或引進、加工制作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的地圖及附有中國地圖圖形產品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將中國國界線繪錯或出現“”等問題的,必須修改;
2.地圖文字內容(含語音部分)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十九條互聯網上使用的中國地圖,以國家測繪局網站上的地圖為準。
第六章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