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母親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抓住詩眼——感悟情
《游子吟》這首詩瑯瑯上口、詩意簡明,詩人通過樸實無華的詩句,通過平凡的生活細節,表現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深沉而無言的愛。這種感情,學生是很難一下子體會到的。 教學中,教師圍繞重點詩句分析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師抓住“密密縫”這個重點詞,引導學生思考:母親為什么要密密縫?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心與牽掛,同時教師結合講解當地的風俗——密密縫可以保佑遠行的人平安早回,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意恐遲遲歸”,讓學生體會出母親對兒子的擔憂。幾乎每位教師都引導學生體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蘊含的比喻意,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博大,做兒女的無法報答,從而體會出兒子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之情,對母愛的由衷的贊美。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母愛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創設情境——渲染情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僅僅通過理解重點詩句,還不能真入進入詩所描繪的意境中。教學時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詩情,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
1、結合寫作背景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后抒寫的。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孟郊一生顛沛流離,他每一次外出求學、應舉和漫游時,母親總是遵照當地的習俗細針密線地縫,盼望遠行的兒子早早平安歸來。這種偉大的母愛深深地激蕩著孟郊的心。正是在母親的鼓勵、勸慰之中,孟郊第三次應考,終于考中進士,并得到了一個縣尉的官職,有了較為安定的生活環境,詩人就任后,立即接來老母親奉養。可是他覺得,母親幾十年的含辛茹苦,是無法報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寫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密密縫”所蘊含的感情時,出示了《游子慈母長相憶》,向學生比較詳細地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對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圖
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再現了詩的情境,教學時,教師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們母子二人此時此刻的所言所思所為,有的教師還滿含深情地在優美的音樂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用心體會,明白這件衣裳是用母愛編織的,這是一件愛的衣裳,她的每一針每一線,縫進了多少牽掛與囑托,關心與擔憂,它融入了母親多少無言而深沉的愛呀。加深了學生對母愛的理解。
3、結合生活實際
生活中,每一位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母親平時對自己的關心與照顧、鼓勵與幫助,從內心深處呼喚學生對母愛的理解;有的教師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師甚至把對母親的感激也寫成了詩,讀給學生聽……使學生與古詩產生共鳴,內心深處受到觸動,從而體會到無論我們多大,無論我們走多遠,都走不出母親關懷的目光,學生對母愛的理解進一步升華。
三.反復吟詠——體味情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于此。
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注重了對古詩的誦讀:初讀時的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細讀時讀出詩的停頓、讀出詩的韻味;品讀時讀出詩的意境,讀出詩的情感。個人讀、師生合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詩我兩忘,達到情景交融、完美統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傾訴情
“月下江景”,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詩的自然底色;“對詩誦月”,這是人文月色,是中國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說月”,這是人性本色,是熱愛自然的人性美、和諧溫馨的人情美的有機結合,是望月詩篇的全新境界。這就是“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詩歌,是童話。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詩意唯美
自由配樂(《春江花月夜》)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你覺得這月下江景美嗎?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自讀自悟,圈畫關鍵字詞,寫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這里說“月亮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作者采用了擬人手法,把月亮當作一個慈愛的母親來寫,寫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覺得作者采用的修辭手法讓語言表達多了一份詩意的美,是這樣嗎?那么,月色是否同樣美麗呢?”我追問。
生:這句話其實寫出了月亮溫柔恬靜,如水的月色傾瀉下來,靜謐美好,寧靜安詳。
師:原來安詳美好的是一種詩意唯美的氛圍,是一種寧靜幽深的夢幻意境。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讀出靜謐美好。
生:讀“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江水是流動的,光斑是跳動的,閃閃爍爍,這是一幅寧靜優美的畫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爍金點點。這樣的月夜美不勝收,我想沒有一個人不會陶醉在這樣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喚醒了我們對這月夜的神往,謝謝你。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寫方法給我們描繪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畫一下這句話中的那些動詞,你一定會有所發現的。”
生:這里的動詞有“灑落、照亮、跳動”。
生:我補充。“流動”“閃爍”這應該也是的。
生:這是采用了動態描寫的方法寫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說得好。那我們就通過朗讀來展現這動態美吧!”少頃,我夸贊道,“月色醉人,朗讀也醉人啊!”
生:讀“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這里有兩個動作的詞“伸展著、起伏著”,連綿不絕的姿態非常美。
生:它們是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這樣的畫面朦朦朧朧,神秘美好。
“它們指誰?”我追問。
生:它們指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師: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這些景物的黑色輪廓,它們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充滿了朦朧美與神秘美。
“它們充滿了神秘美、朦朧美,還充滿了什么美?我們一起來讀讀感受感受。”我繼續追問。
生:還充滿了動態美。這江天交界處的一切是靜止不動的,但它們又連綿不絕,所以讓人感覺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這樣的美麗多姿。
生:同樣美的還有這一句,他繪聲繪色地讀起來“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在這句話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傳神,特別美?”我點撥道。
生:我覺得“鍍”這個詞用得特別好。“鍍”描寫出了月光均勻地灑在長江里,使得江兩岸的各種景物隱隱約約,還閃閃發光,感受到作者對月光的無限喜愛。
師:是的,一個“鍍”字恰到好處地描寫出了月光的特點,讓我們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夢如幻,如詩如畫,而且作者的喜愛之情也躍然紙上。我們在寫文章時也應該像作者這樣注意遣詞造句,用詞盡可能地準確與精妙。
師:讀到這里,你是否發現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從近到遠的順序寫的:江面―江兩岸―江天交界處。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優美的畫面吧,再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
多媒體展現美麗的月下江景圖,配上優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潔的月亮,晶瑩明凈,輕柔似水,給人多少夢幻,多少遐想……在這種寧靜安詳的氛圍中,指導學生再進行個性化朗讀,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讀、用聲音表現自己心中那片獨特的月光,讀出自己的情,讀出自己的味來。
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在讀中升華感情。在本環節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文本語言的美,感受散文般優美的“江中月”。
感受“詩中月”外甥之古靈精怪
師:月是神秘,安詳,美好的。面對這樣的月色,“我”怎么會不沉醉其中呢?這時身邊多了個小外甥。這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快速瀏覽課文,圈畫關鍵字詞體會,相信大家一定會有自己的收獲。
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是每個孩子都能夠讀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點展露無遺。事實上,更可貴的并不是感知這些特點,而是作者在傳情達意方面給予我們的啟示: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展現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語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個怎么樣的孩子?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暢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啟發,有更多的收獲。”我叫了超級慢的“小蝸牛”回答。
他說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則啟而不發了。他基礎差,拼音不認識,漢字更不認識,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讀不成句的。我猜測可能是這個緣故,他才不吭聲了。鼓勵無果,其他孩子倒是爭先恐后,于是便讓他們都做了小蝸牛的老師。這下子興致可高了――
生抑揚頓挫地讀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調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頭凝望著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話“月亮把我叫醒了”讓我們感受到他無窮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親一般安詳,如今是來喚醒他感受這月夜的寧靜。
生:這個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語言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特點,描寫他神態的“調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潑可愛、淘氣頑皮一下子躍然紙上了,不由得讓人感嘆這孩子真聰明。
“說得好!拿起筆來圈畫一下這句話中的動詞。”組織交流圈畫的詞: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隨機指點道,“仔細研究研究,這句話除了刻畫小外甥的淘氣、聰明,還有沒有什么新發現?”
生:我覺得小外甥除了聰明可愛,還特別喜歡月亮。來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著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月亮的喜愛之情。我想也是因為這份熱愛,因為他的聰明好學,才使他積累了那么多有關月亮的詩。
師:這就叫會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的是不一樣的收獲。學習語文,就是要品味語言,感受作者表達的感情。有時候,我們閱讀的時候不妨往深處再想一想。現在,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對月亮的喜愛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說“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發出挑戰的小外甥對詩時“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愛觸手可及,他的知識淵博也躍然紙上。
生:從這句話中,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小外甥對月亮的喜愛,多如繁星的詩句,他能夠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機指導理解,而后小結,“剛剛習得的技能,輝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學會換個角度再想想,真厲害!我們連起來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展示自己的理解。”
“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來對對這些詩嗎?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詩句吧。”我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桌練習對詩,相互切磋,共同啟發,大體理解詩意。
指名對詩。師生PK。全班PK。除課文內的,大家把積累的關于月亮的詩句一股腦兒地展示出來了,興致盎然,不亦樂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師:“詩歌的王國就是這樣讓人神往,月亮的詩歌信手拈來說也說不完。大家積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現的這些詩句嗎?”指名大體說說意思后,小結――
“月亮柔美、寧靜、安詳,我們中國文人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偏愛,甚至有人說,不懂明月,枉為中國人呢!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明月’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而這個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間的;既是歷史的,更是當下的。即便同為描寫月亮的詩句,我和小外甥說的詩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這些詩中的月亮有的充滿童趣,有的飽含野趣,有的寄托思鄉情,有的充滿分離的哀愁。今天,我們算是對月亮有了些許了解,現在想不想抑揚頓挫地來讀讀這些詩句并把它們變成自己的?”
詩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這兩種美妙的東西一起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使得我們無比暢快,沉醉在美麗而幽靜、空曠而遼遠的氣氛中。“詩中月”包含著人文的情懷,飽蘸著詩歌的情愫,讓人不由自主愛上我們的中華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師:我國古代優美的詩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們勤于積累,必有豐厚的回報。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認真品讀第三段,你從中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讀,圈畫關鍵詞咀嚼品味。組織交流。
生:我覺得這小外甥實在太聰明可愛了,他的想象力那么豐富。從他的這些幻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月亮困了,睜不開眼睛了。”
生:我覺得從描寫小外甥說話時的動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樣能夠感受到他的聰明好學、愛幻想。你看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個問題來……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兩個烏黑的瞳仁里,各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
(3)……小外甥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繪聲繪色地說著,仿佛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搖搖晃晃走回艙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個問題”的“又”和“冒”這兩個詞特別傳神地寫出了小外甥的聰明好學。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態描寫得特別細膩,“瞪大眼睛”“兩個烏黑的瞳仁里,各有一個亮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寫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愛聰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寫得特別有神采。
師: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動地寫出了小外甥的可愛聰明。這段文字中,用詞之精妙值得我們反復咀嚼、品味。平時寫人物時,我們應該注意觀察,抓住最傳神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句話就有可能把人物給寫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眾口一詞。
師:小外甥活潑可愛,天真好奇,善于幻想,頭腦里裝滿了奇妙有趣的東西。你覺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樣?請聯系生活經驗去感受一下。
媽祖信仰是一種文化現象。媽祖,原不是神,上確有其人。據《天妃顯圣錄》《敕封天后志》載:姓林,名黷,也叫黷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灣的一個漁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去世,時年28歲(實歲27歲)。媽祖,被視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榜樣而千古傳頌:“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墻一信風。”--這是宋代黃公度的詩句;“巨浸雖稽天,旗蓋儼中流。”--這是宋代劉克莊的詩句;“桅檣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險艱。”--這是元代洪希文的詩句;“洪濤巨浪帖不驚,凌空若履平地行。”--這是明成祖朱棣的詩句。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無疑是媽祖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誠然,媽祖本身沒有什么經典著作,歷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話傳說。但神話既是科學蒙昧時人類的某種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們在同自然和命運搏斗中所產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應當承認,也必須承認,神話也是一種歷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話。而媽祖神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從海外評價的角度來說,它是中國的“土特產”,她自然也是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
媽祖,同神州版圖的許許多多地名關聯在一起,成為祖國統一和的一條精神紐帶。傳說香港的香爐峰是由于媽祖廟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門之所以被西方人稱為“媽閣”(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見到媽祖廟殿閣即以之為名。澎湖列島則由于“嶼中曰娘宮嶼,其狀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馬公市也是由“媽宮”間轉而來。總之,從祖國東北的丹東至南海群島的許多地名,都與“媽祖”有關。此外,以天妃宮或天后宮為鄉、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則不能悉計。
媽祖,在中國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譽。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后歷時28年,訪問了亞、非兩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靠的是祖媽精神統率數萬人的意志,才能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中日友好關系的厲史更是同媽祖密切相關。自15世紀至19世紀,中國的使船和琉球的學者、商人都是以媽祖為護佑而頻頻往來于兩國之間,而長崎的自然航標野間岳(娘媽山的日譯),則堪稱歷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門戶。
媽祖,在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中,留下了許多光輝的紀錄。
媽祖,對推動中國近代商品經濟發展起著重的作用。由于中國海運貿易與媽祖信仰息息相關,所以中國沿海沿江的許多港口、商埠的開發,也是以媽祖信仰在當地的開始傳播為標志的。各地天后宮保存的清代以來的碑刻,都記載著極為豐富的有關海運貿易和商港開發的珍貴資料。
媽祖,這一名字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愿。瞻拜媽祖,已成為許多華裔、華橋和臺灣同胞尋根謁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媽祖熱”。
媽祖文化不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媽祖文化的全部還應包括宗教、民俗、文學、藝術、建筑、服飾等等。可以從各個領域去探索、研究。
二、媽祖文化與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漢族一個系統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它繼承著中華民族眾多優秀傳統品質,又是最具開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漢族民系。客家先民來到閩粵邊區和當地土著民族雜居在一起,一方面與當地人友好相處,吸收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頑強地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振興中華作出了卓越貢獻。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屬于綿延千里的大山區,條件極為惡劣,交通極為閉塞,因而受外界的沖擊和影響較小。千百年來,他們雖然也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前進,但在客家人的這個文化圈內卻始終保留著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諸如信仰習俗等。他們一方面保留中原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鮮的東西,使之互相滲透、融合。南宋理宗紹定年間,著名法醫學家宋慈任長汀縣令,為縮短運鹽路程,溝通汀潮經貿往來,打通了汀江韓江間的商業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帶崇祀盛行的媽祖信仰,從此媽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眾民俗信仰的大潮,成為民間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媽祖女 哩”。( 哩即母親,把媽祖喻為母親以上的祖輩之意)。媽祖是民眾對這位海上女神的俗稱呢稱,天后則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賜的封號。在客家地區,媽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廣東潮汕地區一樣,十分普遍。可以說,幾乎每縣都有媽祖廟(宮)。在長汀城區就達6座之多。此外,庵杰(龍門)、古城、策武、館前、水口、濯口、鐵長、羊牯等鄉鎮也在汀江或其它河邊建有媽祖廟(天后宮),盡管規模不一,但建筑風格卻大同小異,媽祖信仰還啟遍及城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家民俗文化現象。媽祖信仰和媽祖廟宇作為載體,對于了解客家人外傳、海交、商貿、民間信仰、居民遷徙、會館組織等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可以認為,研究媽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從廣義的角度去認識、去理解、去探究,應該多視角、全方位、深層次去發掘。 三、汀江與媽祖
汀州天后宮,是汀州群眾為紀念聰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黷娘而建的廟宇,它寄托著汀州民眾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媽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島,后人建祠奉祀,這是陸地上最早的媽祖廟。媽祖原是一個地方的民間神,為什么會成為遠近聞名至高無上的海上女神?以歷史觀點考察。總的來說應與航海事業的不斷發展有密切的關系。當然這也與科學不發達,民眾有迷信思想以及歷朝皇帝出自統治的需要不斷給媽祖加封有關。
“客家母親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條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發源于寧化治平賴家山將軍凹,流入長汀境內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過龍門,流經新橋、大同、汀州鎮、策武、河田、水口,左納南山河,右納濯田河、再納武平縣桃蘭河,經武平縣店下,再經羊牯的回龍,直通上杭,經永定縣峰市入廣東,在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稱為韓江,主流在澄海縣入海,全長328公里,其中 福建境內285.5公里,長汀境內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來便有舟楫之利”,一度號稱“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當繁榮的城市。
古代,汀州沒有公路,交通極為不便。汀州各縣市和外界經貿往來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運。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產、生活和汀江有著密切的關系,媽祖信仰和汀江航運更是有著直接的聯系。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理宗紹定年間,著名法醫學家宋慈出任長汀縣令,打通了汀江、韓江間的商業航道,使汀州與廣東潮汕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大大加強。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險灘27處,“三百灘頭風浪惡”。州縣吏和商販們在潮州了解到媽祖作為海上航運保護神有禱必應的傳說,很自然的接受了媽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宮的樣式在長汀自建一“三圣妃宮”以求得媽祖庇護。
四、研究媽祖要有正確的導向
虎,被人們稱為“百獸之王”,是世界上的珍貴動物之一。自古以來,它就極具神秘色彩,是受人敬畏的動物,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學藝術、成語典故、歷史故事中,對于虎的描述是相當多的。
《水滸》中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在《孟子》《戰國策》《藝苑》《山海經》等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有關虎的傳說。如虎跑泉的傳說就很美麗動人。據明田汝成《西湖瀏覽志》卷五引宋濂《銘敘》所云:唐元和年間性空和尚來游,欲久居苦于無水,正待他往,遂有兩虎掘清泉,敵名“虎跑”。泉水清冽甘甜,時人以虎跑泉泡飲龍井茶,其昧醇香,沁人心脾。又《戰國策?魏策》載:龐恭有次對魏王說,如果有一人說繁華的邯鄲城里有老虎,你信不信?魏王說,不相信。龐又問,如果有二人說有虎呢?魏王說,那我就懷疑了。龐又問,如果有三人說有虎呢?魏王說。那我就相信了。后人遂用“三人成虎”、“三夫成虎”、“眾口成虎”來比喻流言蜚語可以惑眾。黃庭堅因之有“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爍金君自寬”的詩句。至于“苛政猛于虎”、“狐假虎威”的故事傳說就更是婦孺皆知了。
在歷代詩歌的大海里,許多著名詩人在其詩詞中都寫到了虎。而一代偉人的“虎踞龍蟠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詩句,則把虎提到了更新的高度。
將虎的神態表現在畫面上,極不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畫虎畫皮難畫骨”,都是說畫虎難以表現虎的真正骨氣和神韻。國畫大師張大干的兄長張善子,是畫虎的專家。據說他為了畫虎,專門在家飼養了老虎,朝夕觀察臨摹,故所畫之虎惟妙惟肖,只是虎貌慈善敦厚,失去了兇猛的野性。1955年,何香凝畫了一只立虎,用玻璃框鑲著,送給。欣賞良久,吩咐衛士放在東屋。為何放在東屋?衛士不得而知。
虎,在人們心目中,威武雄壯,象征權威,能驅邪除魔,因此虎的形象,無論是畫的或用木、石、象牙、金屬雕刻的,多成為室內守護神,戶外的裝飾,甚至虎身不同的部分戴在身上都有避邪的法力。所以古時的戰士戴虎帽,母親為子女縫制虎帽、虎鞋,保佑一生平安;擇“虎”字為孩子取名,希望孩子長大了生龍活虎,傲視群雄。
一、激發朗讀興趣,讀通詩文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朗讀詩文的興趣,把詩句讀通順、讀正確、讀流利,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讀著優美的詩文,以聲傳情,體驗詩句中的情感,想象詩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是多么愜意的事。詩歌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容易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融情的范讀,用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如教學《敕勒歌》一課時,可借助媒體先讓學生一邊聽著旋律優美歡快的歌曲《草原牧歌》,一邊欣賞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圖片,先感受草原的遼闊美麗,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隨后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敕勒歌》描繪的就是那美麗遼闊的草原風光,講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當學生被這跳動的音符和靈動的畫面所吸引,就會對這首詩產生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去讀一讀,試一試,教學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又如教學《楓橋夜泊》一課時,也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曲曾流行歌壇而根據這首詩改編成的歌曲《濤聲依舊》,讓動情的歌聲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此外,還可利用媒體展示一些與詩文相關的背景資料、圖片影像、故事傳說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營造朗讀氣氛,讀懂詩文
葉圣陶先生認為:“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點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解。”學生讀通詩文并對它產生濃厚興趣以后,便會想去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領略詩文的妙趣。這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的相關注釋,補充有關資料,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初步理解詩意。教師還要努力營造感情朗讀的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明白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如學生讀通《楓橋夜泊》的詩句后,教師要著重幫助學生理解“對愁眠”即是“對著(向著)……發愁而睡不著覺”的意思,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打破了深夜的寧靜,這些詩句是如何表達了詩人張繼怎樣的心情,詩人又可能在憂愁什么呢?也許是憂國憂民;也許是懷才不遇;也許是仕途艱難;也許是思念親人。夜幕中,詩人充滿愁緒,看到的是更加攪人心緒的景色――“江楓”和“漁火”。此句中的“楓”和“火”與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兩種心境。吟誦時要抓住一個“愁”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領悟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愁苦情思。此時此刻,一幅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圖便會生動地浮現在學生的眼前。
三、指導感情朗讀,讀活詩文
在學生讀懂詩文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吟詠、背誦,把詩歌讀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詩詞的意境,在豐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詩,陶醉于其中,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古詩教學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學《楓橋夜泊》一課時,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文,初步體會詩人的愁郁心情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把詩文讀活,從而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朗讀時特別要注意“天”、“眠”韻腳的聲調呼應,給人一種吟詠感,讀第一、二句時聲調要低,讀出“月落”、“烏啼”、“滿天霜”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孤單、寂寞,道出了詩人心中的苦悶。讀第三、四句時語調要稍微提高,讀出動感,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鐘聲”打破了深夜的寧靜,更加增添了詩人幾分愁郁的情思。在這樣如癡如醉的吟誦中,學生既讀活了詩文,升華了情感,又進一步理解了古詩的意境,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眼前的這幅“詩人深夜未眠圖”便顯得更加清晰、更加難忘。再如,教學《江畔獨步尋花》一課,教師指導感情朗讀時,要注意每個小節后稍予延長,注意“蹊”“低”“啼”韻腳的聲調呼應,給人一種吟詠感。讀第一句,“花――滿蹊”聲調要提高,強調花多,表現出枝繁葉茂;讀第二句,應重讀“壓”,顯示出春的力度;讀三、四句中的“留連――戲蝶”與“自在――嬌鶯”時語速要稍慢,以體現“蝴蝶”“嬌鶯”對春光的眷戀;而讀到“時時――舞”與“恰恰――啼”時則要提高聲調,讀出動感和聲響,讓人們感受到一派“鶯歌燕舞”的明媚春光,從而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四、結合語言環境,運用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