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霸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學生最切身相關的場所,家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家長們不應一味關注孩子學習成績,而應適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認識到校園暴力事件的可怕之處,讓受暴兒童及時站出來,及時走出心理陰影。畢竟“校園霸凌”或多或少與家長觀念有關。
而在這些校園暴力事件的背后,教育問題也隨之顯露,校方管理疏忽,安全體系漏洞撲面而來。“校園霸凌”不僅考驗著家長,更考驗著校方的良心。校園暴力事件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一種無奈,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長出的仇視種子很難被單純說教化解。
學校在這面前,應加大德育力度,鼓勵學生舉報“校園霸凌”,同時加大監管范圍,讓學生安全進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的不作為不應成為學校不作為的理由,學校應就自身機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強化。
再進一步說,“校園霸凌”事件不能僅作為人們的談資,更是一座警鐘。發生過的事可以彌補,尚未發生的有待我們預防。司法機構并非只針對于成年人,它們的執法對象是全社會,法律的空白更應及時得到填補。
盡管學生涉事者為“未成年人”,但懲罰也不可少。至于讓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陽光下,受到應有的懲罰,才可能讓“校園霸凌”事件真正遠離兒童,讓學生遠離傷害。
1、校園暴力和校園霸凌是有區別的,而校園暴力是指校園欺凌中的肢體欺凌,往往伴隨惡性暴力事件,呈現團伙化,低幼化,預謀化,性質更為惡劣。
2、校園霸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1]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
(來源:文章屋網 )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霸凌”通常發生在兩個力量不對稱的人之間,它并非偶發事件,而是具有長期性、多發性,且形式多樣,如:肢體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取綽號、辱罵、嘲弄、恐嚇),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樹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微信、微博、博客、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征、性取向等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校園生活本該是孩子們最美好的時光。但是現在看起來這個單純美好的環境里好像隱藏著一些不那么和諧的部分。到底如何才能減少甚至避免類似悲劇的不斷發生呢?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或多面性,以下從“受害者”和“霸凌者”兩方面來談談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受害者”心理
很多孩子在校園遭遇“霸凌”后并不會選擇主動向家長、老師求助,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多關心孩子,及早發現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
1.衣服丟失或被撕破;
2.身上出現傷痕、淤青等皮外傷,并且吞吞吐吐無法解釋;
3.對學校有恐慌,莫名的拒絕上學,甚至曠課逃學;
4 .情緒化,會突然暴躁或消沉;
5.喪失自信心,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
6.食欲下降;
7.通過各種理由問家長要很多錢;
8.出現睡眠障礙,如:睡眠中容易驚醒,或經常做噩夢、失眠。
國外研究顯示,被“霸凌”的孩子在成年后患上抑郁癥的風險比一般人群要高,建議如果孩子不幸被“霸凌”后,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問題,鼓勵他們再度結交新的朋友。要高度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情緒變化,必要時及時求助專業醫生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另外,家長和學校應該對那些容易成為“霸凌者”目標的同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如:學習特別好或特別不好,個性比較內向害羞、敏感,在人際與社交活動上屬于被孤立的一群,在生理發育方面比較遲緩或弱小,有某種身心障礙。
“霸凌者”心理
導致學生有“霸凌”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來說有四個方面:
1.個性方面,一般比較沒有耐心,行動魯莽,有強烈的支配欲;
2.容易感到挫敗,對他人缺乏同情心;
3.不喜歡遵守規矩;
4.家庭因素,很多“霸凌者”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或缺乏父母的關愛、督促教導,還有一部分“霸凌者”是由于父母過度溺愛、過度嚴厲所致。
梅醫生提醒,很多同學、老師、家長或社會輿論等常會把“霸凌者”當成麻煩制造者,給他們貼上“壞孩子”“學校霸王”等一些標簽,被標簽后的這些人很可能會遭到排斥和疏遠,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慢慢地接受這些標簽所賦予的角色形象。
最好的保護就是預防。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受害”同學的心理問題,更應該及早干預治療那些有“霸凌”傾向同學的心理問題,因為沒有“霸凌者”,就沒有“受害者”。
2、要給孩子做積極的心理輔導,也就是說,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我們應該盡量安慰。
3、要找到學校尋求解決的途徑,我們應該多幫助孩子,通過學校的方式去幫助解決。
4、在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給出回應,鼓勵孩子克服心理障礙。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腸系膜淋巴結炎;不同年齡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of different age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MP) pathogen infection
YAO Meng-lin, LIAN Chao-hu, YANG Chuan-zhong, et al.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2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relationshipbetweenmesenteric lymphadenitisof different agein children hospitalizedand MP infectionand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into two groups,includ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1~3 Years old and 3~14 Years old) andthe control group.(1~3 Years old and 3~14 Years old).Firstlycompared positive rate of MP-IG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the control groupof differentage.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1~3 Years old and 3~14 Years old were compared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P-IGM between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the control group of 1~3 Years old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3~14 Years old.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P-IGM betweenthe 1~3 Years old and3~14 years ol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Conclusion There is no close relevance beteween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ndMP infectionof1~3 Years old children and close relevance of 3~14 Years oldchildren. There is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Pinfection beteween 1~3 Years old and 3~14 Years old.
【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Mesenteric lymphadenitis;Different age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一般認為是由病毒或細菌血行感染所致。現將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52例腸系膜淋巴結炎和852例非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感染患兒(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實驗組)1~3歲組50例, 3~14歲組102例,非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感染患兒(對照組)1~3歲組524例, 3~14歲組328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符合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標準:①間隙性、痙攣性不定位腹痛病史,有壓痛但無反跳痛,多位于臍周及右下腹,應用解痙藥不緩解。②超聲檢查腹腔內可見多發腫大淋巴結,縱橫比>2(短軸>0.5 cm)。非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包括除腸系膜淋巴結炎外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患兒。
1.2 臨床特點 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均有陣發性腹痛或哭吵,腹痛呈痙攣性,以臍周及右下腹痛為主;應用解痙藥不緩解;有腹痛或哭吵,無反跳痛或反跳痛表情;發病前1 d~4周均有呼吸系統感染征象,可伴嘔吐、腹瀉。非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臨床B超排除腸系膜淋巴結炎,可有咳嗽、流涕、氣喘、發熱、嘔吐或腹瀉等表現。
1.3 實驗室檢查 檢查血清Mp-IgM滴度;超聲檢查腹腔內可見多發腫大淋巴結為腸系膜淋巴結炎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檢測結果 6例1~3歲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Mp-IgM陽性,78例1~3歲非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Mp-IgM陽性, 46例3~14歲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Mp-IgM陽性,85例3~14歲非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Mp-IgM陽性。
2.2 統計學結果 1~3歲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Mp-IgM陽性率無統計學差異,3~14歲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Mp-IgM陽性率有統計學差異;1~3歲與3~14歲腸系膜淋巴結炎組比較Mp-IgM陽性率有統計學差異。
表1
1~3歲組腸系膜淋巴結炎與非腸系膜淋巴結炎Mp-IgM檢測結果(例,%)
組別陽性組例數陰性組例數合計陽性率
實驗組6445012.0
對照組7844652414.8
合計8449057414.6
注:χ2=0.29(0.5
表2
3~14歲組腸系膜淋巴結炎與非腸系膜淋巴結炎Mp-IgM檢測結果(例,%)
組別陽性組例數陰性組例數合計陽性率
實驗組465610245.0
對照組8524332826.0
合計13129943030
注:χ2=13.7(P
表3
1~3歲組與3~14歲組腸系膜淋巴結炎Mp-IgM檢測結果(例,%)
組別陽性組例數陰性組例數合計陽性率
1~3歲組6445012.0
3~14歲組465610245.0
合計5210015234.2
注:χ2=16.3(P
3 討論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腸系膜淋巴結非特異性炎癥,常見于兒童。本病屬自限性疾病,多為病毒感染[1],極少數為細菌感染。腸系膜淋巴結炎常因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病毒及毒素沿血液循環到達遠端回盲區淋巴腺,引起該區淋巴腺感染并伴有細菌感染而發病。細菌可經胃腸破潰的腸黏膜進入乳糜管,使腸系膜淋巴結炎性增大,由于炎性滲出液刺激,出現發熱、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近年來國內外小兒MP感染發病率有所增加,關于MP感染的報道日見增多,但對MP感染后所致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MP是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的病原微生物,MP感染好發于學齡前兒童[2],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還可引起腦炎、心肌炎、腎炎、溶血等多器官受累[3]。其發病機制多數認為與MP 直接侵犯呼吸道產生毒素外還與免疫介導密切相關[4,5]。有人認為MP感染屬免疫復合物介導的Ⅲ型超敏反應,入侵的MP在肺組織或血管內與IgM、IgG結合乘積于肺組織局部或全身血管基底膜,進而激活補體,直接或間接使大量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乘積的部位發生免疫炎性損傷,從而出現多種肺外多系統臨床表現[5]。在針對MP的體液免疫反應過程中,除產生MP特異性抗體外,同時也產生大量交叉反應抗體,因此,MP可觸發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并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相應肺外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研究顯示MP亦可進入血液,有在呼吸系統以外的其他部位增殖的可能性[6]。
MP感染與腸系膜淋巴結炎均具有年齡特點,前者好發于學齡前兒童,后者好發于兒童,本研究表明3歲以下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與MP感染無密切相關性,3歲以上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與MP感染密切相關,因此,病毒感染并非所有年齡段患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主要原因,對于多器官受累的感染患兒或3歲以上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應高度警惕MP感染的可能,常規進行MP-IgM檢查,是臨床減少此類患兒漏診和誤診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燕霞.腹膜與腹腔疾病//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62.
[2] 謝增輝,周南.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臨床特征及肺外表現.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784-787.
[3] Garner J M, No1 G, Retornaz K, et al. Extrapulmonary infections due to Mycoplasmapneumoniae. Arch Pediatr,2005,12(10):2.
[4] 張明智,王立波,張靈恩,等.Th1、Th2細胞功能變化在嬰幼兒重癥肺炎中的意義.臨床兒科雜志,2002,20(11):667-668.
[5] 趙敏,薛建珍,于式武.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外臨床表現76例分析.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7,9(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