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花椒水的功效與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花椒止痛
西南地區(qū)的人都愛辣,可惟獨麻辣是四川人的特色,這不僅與它的麻味有關(guān),更因為川中多濕氣,川人易患風濕痛,而性味辛溫的花椒恰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
小貼士:在止痛方面,口嚼花椒可有效緩解牙痛,而將其與食鹽熱炒后敷于腹部,又可治療由于寒凝氣滯導致的痛經(jīng)(這類痛經(jīng)以冷痛為主,痛勢較劇,用熱敷可以緩解)。除了這些常見的藥用外,花椒能治脫發(fā)就鮮為人知了。將適量的花椒浸泡在度數(shù)較高的白酒中,一周后用干凈的軟布蘸此浸液搽抹頭皮有助于生發(fā),每日數(shù)次,若再配以姜汁洗頭,效果就更好了。
特別推薦:對于關(guān)節(jié)痛的患者,花椒50克壓碎,鮮姜10片、蔥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裝在紗布包內(nèi),在藥袋上放一熱水袋,熱敷30―40分鐘,每日兩次可治關(guān)節(jié)痛。
蔥白發(fā)汗
蔥白,其氣味辛辣,性溫,有發(fā)汗解熱、散寒通陽的功效。
小貼士:當胃口不好時,可以在蔬菜中加點蔥同炒或單用蔥白10克煎水喝,有健胃的功效。用蔥白加蘿卜燉湯喝,還能治胃脘脹痛、噯氣、惡心。
特別推薦:因為蔥白有發(fā)汗解熱的功效,因此在防治感冒上,它的作用可與生姜媲美。“三根湯”是民間流傳頗廣的方子,用蔥根、白菜根、蘿卜根同煮湯,稱為“三根湯”,飲服用來預防感冒。此外,治療風寒感冒還可用蔥白2―3根煮粥,熱服發(fā)汗。同時也可用連須蔥白與生姜、紅糖同煎,制成“姜糖蔥白飲”服用,效果更好。
生姜去寒
生姜,其味辛、性溫,可發(fā)汗解表,溫中散寒。有止吐、和胃的功效。
小貼士:民間關(guān)于姜最經(jīng)典的方子莫過于紅糖姜湯,即以適量的生姜、紅糖煮湯,每天喝上個兩三次,可暖身去寒,對治療感冒有很好的效果。另一經(jīng)典的方子是用生姜片搽頭皮,筆者的一個朋友曾因精神過度緊張導致頭頂一小撮頭發(fā)脫落,當時很緊張,沒想到堅持用生姜片搽頭皮后,頭發(fā)竟然又長了出來。因此,常用生姜煮水洗頭對脫發(fā)也有益。
特別推薦:對于生姜,人們普遍了解的都是它能用來治感冒,其實在健胃方面,生姜也很有功效的。例如,用生姜加蘿卜燉湯喝,可止吐解膩味;將生姜置于豬肚內(nèi)煮湯吃,可治消化不良和脾虛。
香菜消食
香菜,其味辛、性溫,具有健脾消食、發(fā)散透疹的作用。
小貼士:平時在燉肉湯、吃火鍋時,常用香菜來調(diào)味,不僅能香口,更能去膻味。當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時候,吃點涼拌香菜也能起到消食的作用。
特別推薦:香菜對于因油膩食物積滯引起的胃痛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取新鮮香菜50―100g,洗掙搗爛取汁,頓服,對于老年人胃痛伴有怕冷者效果尤其好。不過,一般也只能服1―2次,不能久服。
冰糖止咳
在所有廚房中藥中,冰糖可謂“最甜蜜的藥”。其性味甘涼,好吃又能夠補中益氣、潤肺止咳、滋陰和胃。
小貼士:冰糖與茶共飲,可以治療口干、口渴。冰糖和白梨一起蒸后食用,可以治療咳嗽,如果加入川貝母一同蒸食,則治療陰虛肺燥咳喘(干咳少痰,口咽干燥)的功效更加明顯。冰糖與烏梅熬湯,可止渴益氣生津。對于常飲酒的人,將少許冰糖溶于水中,晾涼后飲用能清涼爽口,治療反胃、嘔吐,還能解酒。
特別推薦:將冰糖與銀耳同蒸,可養(yǎng)胃生津,對于萎縮性胃炎頗有療效。
大蒜殺菌
大蒜,性味辛溫,有解毒消腫散癰,殺蟲止癢之效,還可健胃消食、溫中消滯。
小貼士:大蒜生食,可解毒止痢,還可用治肺癆咳嗽和小兒頓咳(百日咳);大蒜搗爛,加少許菜油于睡前涂于周圍,治療蟯蟲病有效;大蒜切片外擦或搗爛外敷,治療頭癬。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大蒜還有抗腫瘤、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有調(diào)節(jié)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有人在山東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平均每人每天食生大蒜20g的地區(qū),其心血管病的病死率明顯低于無生食大蒜習慣的地區(qū)。而對于嘔吐瀉痢(包括急性胃腸炎),生吃大蒜就有效果。另外,被毒蟲咬后,可將大蒜搗爛外敷,也有解毒的功效。
特別推薦:在大蒜中,紫皮大蒜的功效是最佳的。入冬前將紫皮大蒜搗爛擦在常患凍瘡處可預防凍瘡。
辣椒開胃
很多人吃飯時是“無辣不歡”,包括在內(nèi),都以烤辣椒為美食。其實,這與辣椒開胃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中醫(yī)認為,辣椒性味辛,大熱。它的功效是祛寒健胃,消食化滯,主治的就是胃納欠佳,消化不良。
小貼士:筆者自己日常最愛吃的一道涼菜老虎菜,就是用香菜與青辣椒共同切絲涼拌,對于消食很有幫助。而辣椒不管與哪種菜品搭配,均不僅口味火爆,更有增強胃口、幫助消化的作用。由于辣椒能祛寒,因此用紅辣椒10個,蘿卜1個,共搗爛,敷于患處,或?qū)Ⅺ}、茴香、辣椒炒熱后熱敷,可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特別推薦:荷包青椒
配料:青椒100g,豆豉25g,花生油、醬油、白糖、醋、姜末皆適量。
制法:把青椒洗凈,去籽,放入鍋中焙至外皮鼓泡,用勺壓扁盛起。鍋中加花生油燒熱,倒進焙好的青椒、豆豉、醬油、白糖、姜末稍炒,澆上香醋即可出鍋。
藥用:隨餐食用,用量自愿。
說明:祛風健胃、補充維生素C;對慢性關(guān)節(jié)炎、維生素C缺乏癥、疰夏、厭食癥有療效。
鹽清胃火
鹽可算是廚房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員了,性寒、味咸,不僅能清熱解毒、涼血、潤燥,還能滋陰、通便、止嘔吐、滋腎、固齒等,內(nèi)服外敷均可。
文/譚洪福
大蒜汁塞鼻孔預防流感
大蒜適量,搗汁。用棉球蘸取藥汁,塞入鼻孔。用于感冒流行期間的預防。
大蒜白湯,預防感冒是良方
大蒜250克,剝皮,用刀拍碎,加水1000毫升煎湯,每日服3次,每次1小杯。
大蒜蜂蜜防流感法
大蒜研碎后,與等量蜂蜜拌勻,臨睡服1湯匙,能預防流行性感冒。
蔥白大蒜防流感法
將50克蔥白、25克大蒜頭切碎,加水500毫升煎煮,每日3次,每次飲150毫升湯,可預防流感。
喝點大蒜湯,冬春季幫你有效抵御感冒
將3瓣大蒜、3片生姜、一小撮茶葉,加上少許紅糖或3~5枚大棗混在一起水煮至熟即可。
冬春是流行性感冒易發(fā)季節(jié),也是“流腦”的易發(fā)季節(jié)。大蒜不僅能有效地預防流感,還能起到預防“流腦”(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雙重作用。其方法是:在進餐前服生大蒜5~10克,15歲以下減半量,吃后用20%鹽水漱口,連服3天。
曾以此方法預防“流腦”的1775人,一組服藥前帶菌陽性率為15%,服藥后第4天降為1.3%,另一組服藥后第4天全部轉(zhuǎn)為陰性。與未服大蒜的200人對照,觀察26天,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而服大蒜后繼續(xù)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
花椒泡腳趕走老寒腿
文/王鳳歧
“老寒腿”帶一個“老”字,讓許多人誤認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并非如此。由于不注意保暖,一些年輕人也會受到老寒腿的困擾。一遇到低溫天氣,腿部會有腫脹、麻木、疼痛的感覺,這正是老寒腿的前兆。雖然老寒腿經(jīng)過治療會有所好轉(zhuǎn),但它是一種“環(huán)境病”,遇到陰冷天氣或外感風寒時,很容易復發(fā)。
俗話說,“寒從足下生,下肢暖,全身益”。對于老寒腿患者而言,平時不妨多用熱水泡泡腳。人體的12條經(jīng)絡有6條發(fā)源于腳底,泡腳可起到刺激經(jīng)絡運行的效果。氣血充足、血流暢快,寒濕之邪無處藏身,腿自然也就無憂了。
泡腳時可以在水里加些祛寒的藥物,廚房里常見的花椒就是一種很好的祛寒藥。花椒性溫,在中藥里屬于祛寒類藥物,能除五臟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脈,調(diào)關(guān)節(jié)。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適量水煎,待藥物充分融入水中時倒入盆中先熏雙腳,等水溫到能下腳時用來泡腳。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加入熱花椒水,水以蓋過腳踝為好,泡上半小時,以全身微微冒汗為宜。因為,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除了花椒外,艾葉祛寒除濕的效果也不錯。
常見水產(chǎn)的食療功效
文/張弛
蟶子 味甘、咸,性寒,具有清熱、補虛、解毒的作用,煩熱口渴、胃中火旺者最宜食用。癌癥病人放療、化療后引起口干、咽干、煩熱等副作用,可以吃些蟶子來緩解。
蜆 蜆味甘、咸,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上火所致的小便赤澀、眼睛紅腫,煮食蜆肉可緩解。痰喘反胃者,可用蜆肉加入適量蔥花同煮食用。
海螺 海螺味咸,性平,具有清熱、明目、利尿的作用,是口腔疾病、泌尿系疾患的食療佳品。痔瘡患者,可用海螺連殼煮湯,熟時去殼喝湯。
牡蠣 又叫海蠣子,中醫(yī)認為,牡蠣味甘、咸,性平,入心、腎經(jīng),有滋陰補血、清肺補心之功效,適用于陰血不足所致的煩熱、失眠、盜汗、心神不安等。秋季吃些牡蠣,還可緩解秋燥引起的口干、鼻干、咽干等不適。
文蛤 文蛤味咸,性寒,有清熱利濕、化痰散結(jié)的功效。咳嗽痰多者,可用文蛤肉30克,大蔥2段(每段約一拃長),同煮食用。
李乾構(gòu):國家級名老中醫(y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三花茶
飲法:三七花1克、玫瑰花2克、杭3克、龍井茶4克,沸水泡兩次,代茶飲。
功效:三七花有活血化瘀、降脂補益的作用;玫瑰花能舒肝解郁、調(diào)節(jié)情緒;杭可清肝明目、醒腦降壓。三花茶有活血降壓、舒肝解郁的功效。
個人心得:我今年78歲,身體健康,還能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愛喝茶這個習慣。茶葉中的咖啡堿能振奮精神、活躍思維;茶堿有利尿作用;喝茶還能降膽固醇、防動脈硬化。
注意事項:三花茶適宜中老年人,以及患高血壓、冠心病的人群,而孕婦不宜;茶葉可根據(jù)個人喜好,除了龍井,紅茶、花茶、普洱茶均可;茶葉別放太多,每天2-4克為宜;服用西藥時,別用茶水送服。
王莒生: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首都醫(yī)科大學臨床中醫(yī)藥學院院長
蜂蜜檸檬茶
飲法:切鮮檸檬2-3片(約1/3只),用溫水沖泡,可加適量蜂蜜調(diào)味。
功效:檸檬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主治暑熱煩渴、胃熱傷津、痰熱咳嗽等癥。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檸檬富含維生素C、檸檬酸、蘋果酸、枸櫞酸、橙皮苷等營養(yǎng)物質(zhì)。
個人心得:每天起床后,我都會沖杯蜂蜜檸檬茶。作為醫(yī)生,出診時難免接觸大量細菌、病毒,維生素C能調(diào)動免疫力,抵御外界侵襲。蜂蜜能調(diào)補脾胃、潤腸通便,有助排出體內(nèi)濁毒。酸甜的味道還能帶來好胃口、好心情。
注意事項:老少皆宜,秋冬適量喝有助養(yǎng)陰;鮮檸檬比干檸檬更好;如大便偏干就多加點蜂蜜,大便不成形就多加兩片檸檬,利于收斂、止瀉。
桑菊蠶繭飲
飲法:3-5朵,干桑葉一小撮,蠶繭兩個,開水沖泡后飲用。
功效:可平肝明目、散風清熱,能清肺熱、胃火。桑葉味甘苦寒,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桑菊飲是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經(jīng)典名方,是緩解咳嗽、體熱等癥的佳品。蠶繭具有助眠作用,還含絲膠蛋白等有益物質(zhì),利于滋養(yǎng)皮膚、美容祛斑。
個人心得:我今年60多歲,皮膚光滑,幾乎沒有老年斑。每晚喝完此茶后,我都會用泡完的蠶繭沾水按摩臉部,起到、滋潤的作用。
注意事項:四季皆宜,春、秋、冬三季干燥,此茶能清咽潤喉;夏季炎熱,可解暑熱;種類不限,杭菊、貢菊、雪菊皆可;桑葉可到藥店買,但最好在每年春天桑樹抽芽時,去野外采些桑葉尖,曬干后收藏備用;如有咽喉不適等癥,可增加1-2朵或多放點桑葉;如大便稀溏,就減少1-2朵;老人可加10-20粒枸杞,能補肝腎、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羅仁:廣東省名中醫(yī)、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中醫(yī)科教授
絲瓜茶湯
飲法:將一根絲瓜去皮、切成薄片,連同一根蔥、適量鹽放入鍋中,煮軟后加入5克綠茶,浸泡入味即可。
功效:絲瓜味甘性涼,有消熱化痰、解暑除煩、通便潤膚等功效,主治痰喘咳嗽、痔瘡便血等癥。研究發(fā)現(xiàn),絲瓜含大量維生素、礦物質(zhì)、木糖膠等,有抗炎、鎮(zhèn)痛、利尿作用。綠茶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可提神清心、清熱解暑。常飲此茶能加速排出尿酸,是痛風患者的輔助藥膳。
注意事項:絲瓜茶湯不宜空腹或飯后立即飲用,貧血患者和經(jīng)期女性慎用。
山楂紅糖茶
飲法:山楂8-10枚,洗凈、去核、掰碎,用開水沖泡或煮20分鐘,加入紅糖調(diào)勻。
功效:山楂是常用藥材,生山楂善于活血化瘀,炒山楂善于健胃消食,焦山楂善于止血。藥理研究表明,山楂有輔助降壓的作用,對防治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有益。紅糖性溫,可益氣補血、活血化淤,適合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女性以及年老體弱者。
注意事項:過于勞累的白領(lǐng)女性常有痛經(jīng)、膚色晦暗、頸肩腰腿疼痛等癥,適宜常喝。
胡隨瑜:湖南省名中醫(yī)、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所副所長
花椒紅茶
飲法:取花椒10粒,與適量紅茶一起沖泡。
功效:花椒味辛性溫,能祛濕醒神、溫中止痛、除濕止瀉。南方潮濕,用些花椒,春夏可祛濕,冬季能御寒。紅茶屬全發(fā)酵茶,有消食提神、清熱降火等功效。
個人心得:我喝的紅茶一般是湖南平江老家熏制的,祛濕、驅(qū)邪功效俱佳。常飲此茶可明目、醒腦,還能消食、降火、利尿。飲茶還能修心,讓我心神寧靜,為此我寫過一首小詩:“晨起一杯茶,開卷迎朝霞。欲知個中事,躬身侍嫩芽。”
注意事項:花椒屬熱性食物,經(jīng)常上火的人和孕婦忌服。
姜鹽豆子茶
飲法:熟黃豆或黑豆5-10粒,生姜末、熟芝麻、綠茶適量,食鹽少許。先將茶葉放進瓦罐里用開水泡開,然后將鹽、生姜末倒入罐內(nèi)混勻,倒入茶杯,抓把炒熟的豆子或芝麻撒在杯里。
功效:夏能清暑解熱,冬可祛寒去風、健脾開胃。茶性寒,姜性熱,一寒一熱,正好調(diào)平陰陽。
八角茴香,俗稱大料。性味辛、甘,溫。含有揮發(fā)性的茴香醛。因此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作為輔料,可以去腥增香,尤其適合燉菜。八角茴香所含茴香醚、茴香酮、茴香醛、檸檬烯等。有促進食欲、祛痰、驅(qū)風、抗痙攣、治便秘、延長睡眠時間等作用。另外,還有助于防治腸胃傳染病、緩解飽脹和腹部痙攣。
溫馨提示:八角茴香同樣屬熱性調(diào)味料,中醫(yī)建議陰虛火旺者不可過多食用,否則容易發(fā)瘡。夏天不宜多食,孕婦要忌食。
[桂皮]
桂皮,性味辛甘、熱,香味濃烈,嘗之味辛辣、回味略甜。桂皮含桂皮醛、丁香油等成分,可以提高菜肴的芳香味。有溫中祛寒、溫經(jīng)止痛、健胃、促進食欲等功能。對胃腸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機能。排出腹中積氣,緩解胃腸痙攣,并能興奮神經(jīng)、促進血液循環(huán)。
溫馨提示:體內(nèi)有熱及胃火重者忌食。食之過量,輕者有口干、喉嚨痛、精神不振、失眠等感覺,重者會誘發(fā)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疾病。甚至有誘發(fā)癌癥的可能。因此,日常飲食中不宜多食。
[丁香]
丁香是五香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性溫,味辛,香氣濃烈,有溫腎助陽、溫中止吐、消毒、暖胃、驅(qū)風等功效。因為丁香含多種揮發(fā)油,可刺激神經(jīng),加強腸胃消化功能。
溫馨提示:丁香有助熱上炎之性。《本草經(jīng)疏》中指出:“一切有火熱癥者忌之。”尤其在小兒麻疹發(fā)熱期,更不宜食用含有丁香的五香調(diào)味品。
[豆蔻]
豆蔻,別名玉果,性味辛溫,香氣濃烈,是燒、鹵、腌制菜肴的上好材料。它有化濕和胃、暖脾胃、澀腸、下氣的作用,民間還有人用來治療腹瀉、嘔吐、口腔潰瘍、失眠和消化系統(tǒng)不適。
溫馨提示:豆蔻所含的豆蔻醚對人的大腦有興奮、致幻作用,會引起恐懼感、視線模糊、頭痛作嘔以及行為異常等。食用超過7.5克肉豆蔻,就會引起眩暈、昏睡,故不可多用。
[花椒]
花椒,性溫熱,味辛香而麻。它是中國特有的香料,無論紅燒、鹵味、小菜、四川泡菜、雞、鴨、魚、羊牛等菜肴都能用到它,平時還多被制成花椒鹽、花椒面或花椒油。此外,還常與大料、姜粉、陳皮、桂皮一起配制成五香粉。除此之外,花椒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比如用于肚子疼、腹瀉、關(guān)節(jié)腫痛,驅(qū)蛔蟲,放一顆花椒在齲齒洞里。咬一會兒,可以止痛。
溫馨提示:由于花椒為熱性調(diào)料,多食會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的一些病癥,所以夏季最好少食。陰虛火旺者及實熱癥患者也盡量少食。因為花椒容易消耗腸道水分。使腸道分泌液減少,造成腸道干燥、便秘,所以孕期婦女也不宜進食花椒調(diào)料,妊娠反應強烈、潰瘍病或有痔瘡的孕婦忌服。
[胡椒]
花椒祛濕、通氣
現(xiàn)代很多人需要用花椒來調(diào)理,因為體內(nèi)的濕氣太重了。為什么呢?第一是不愛運動,總是坐著,體內(nèi)的水分堆積了;第二是愛吃補品,補品往往很滋膩,不好消化,補過頭了,長期過這樣的生活,就會生一些富貴病。所以,做菜的時候都可以經(jīng)常放一些花椒祛濕氣。不習慣吃花椒的朋友怎么辦?下面這個小方法,大家可以在家試一試。
炒菜的時候,先不要放油,在鍋里放幾粒花椒,開小火,把花椒干焙一下。等花椒的香味出來了,再放油,依然是小火,把花椒稍微炸一下。然后,用漏勺把花椒撈出來,留下油,再開大火炒菜。這樣炒出來的菜,吃不出麻味,又增添了香味。
用花椒水泡腳也可祛濕氣。方法很簡單:拿一塊棉布或者紗布包上一包花椒,大約是跟自己腳掌差不多大的一包,用棉繩系好口,放在鍋里煮開30分鐘就可以用來泡腳了。這個花椒包可反復煮好幾遍。
用花椒水泡腳還可通經(jīng)絡,這源自花椒的第二大作用——通氣。花椒通氣的作用很強,你要是覺得一口氣憋住了,胸悶或者是氣不順,可以嚼幾粒花椒順順氣。
不少人有這樣的經(jīng)驗:肚子受涼以后,會感覺肚子里邊有氣在涌動,有的人隨后還會腹瀉,或者是感覺腹痛。這時就可以吃點兒花椒。如果還覺得肚子痛或是腹瀉了,可以取7粒花椒,加一碗水煮幾分鐘,放點兒紅糖,喝下去。
注意:適當?shù)爻曰ń肥峭獾模远嗔藚s會閉氣。因為花椒有麻味,會麻痹咽喉部位的神經(jīng),所以,我們用花椒時要有一個限度。
婦科圣方:花椒酒
花椒酒是把花椒泡在白酒里制成的,可以散風寒、祛風濕、化淤通絡,它還有一個好處:含在嘴里能緩解牙痛。
立夏喝生姜紅棗茶,可以排毒、祛寒、暖胃。如果在姜棗茶里加上幾粒花椒一起煮,那就是花椒姜棗茶,它祛寒濕的效果更強,還能止腹痛。花椒姜棗茶適合下焦寒濕重的人來喝,比如女性宮寒(白帶多而清且長期痛經(jīng))、男性腎寒,還有腸胃虛寒、慢性腹瀉的人,可以常喝。
花椒是調(diào)理婦科問題的常用食材,不僅可以內(nèi)用,也可以外用。
漢代的時候,宮廷中用花椒和上泥涂滿皇后臥室的墻壁,利用花椒的溫香之氣來驅(qū)散風寒,暖宮助孕。現(xiàn)在我們通過喝花椒姜棗茶,或用花椒煮水泡腳,就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用花椒煮水熏洗,不僅能祛寒濕,還有殺菌止癢的作用,可調(diào)理婦科炎癥。你可以把煮好的花椒水放在一個盆里,先利用水的蒸汽熏蒸一下,然后再泡洗。
注意:雖然花椒可以幫助女性祛寒濕,但如果產(chǎn)婦是用母乳喂養(yǎng)寶寶,就不能吃花椒。因為,花椒有回奶的作用,孕婦最好少吃。
花椒籽可引藥入腦
我們平常用的調(diào)料花椒,是花椒的紅色外皮。花椒果實里邊還有花椒籽,黑色的、圓圓的。花椒籽放到菜里會影響菜的味道,所以好的花椒應該是裂口的,方便去除花椒籽。
但花椒籽是藥引子,它是引藥入腦的。在吃調(diào)理頭部問題的藥膳時,可往里邊放一點兒花椒籽。
有一道著名的調(diào)理頭暈的藥膳——天麻燉魚頭。做的時候,加上花椒籽一起燉,效果更加好。
花椒籽可以利水。經(jīng)常水腫的人可以吃花椒籽來幫助消腫。有的人哮喘或是慢性咳嗽,晚上睡覺都不敢躺平,一躺就難受,而且咳出來的痰很清稀,這種情況也可以吃些花椒籽來調(diào)理。
花椒籽是可以榨油的。花椒油有一點兒淡淡的椒香。它分兩種:一種是帶皮生產(chǎn)的,這種花椒油顏色深,含有棕櫚油的成分,一般制作肥皂或是用于工業(yè);一種是去皮壓榨的,這種花椒油顏色淺,適合食用,而且含有對人體很有好處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有清血降脂的作用。
注意:多吃花椒籽容易便秘,陰虛火旺的人不能吃。如果不小心吃多了花椒籽導致便秘,有一樣中成藥可以調(diào)治,叫做麻仁潤腸丸,在藥房可以買到。
花椒葉賽香椿
花椒芽,也就是花椒樹春天發(fā)的嫩芽和嫩葉,它比其他的樹芽都好吃,有一種特殊的辛香味,并且不像花椒那樣麻口。
特別嫩的花椒芽葉,直接焯一下,涼拌吃就很好。方法:1.鍋里燒開水,把花椒芽放進去,馬上關(guān)火;2.把花椒芽撈出來過一下涼水,拌上鹽、醋、糖、香油就可以吃了。嫩花椒葉還可以當調(diào)料和配菜,配上肉絲炒著吃。
花椒葉炸著也吃很香,一般人的做法是軟炸,就是掛上雞蛋面粉糊來炸。還有清炸,就是在油鍋里放一點兒鹽,把花椒葉直接放入油鍋,用小火炸一下,花椒葉很快就變成透明的,馬上起鍋,放在大漏勺里把油控干凈,再盛到盤子里上桌。這樣炸出來的花椒葉脆脆的,不油膩,特別好吃。
花椒葉是溫胃散寒的,它能順胃氣。有的人受寒以后會胃痛,或胃里有脹氣的感覺,有的人還會打嗝,就可以吃些花椒葉來緩解。
花椒葉與花椒的功效是相似的,都能祛濕、順氣。只不過花椒葉偏于走心肺,化痰濕的作用比較強;花椒偏于走腎,祛下焦寒濕和通腸氣的作用比較強。
怎么挑選好花椒
花椒麻不麻從外表就能分辨出來。一般說來,表皮疙瘩越多的花椒就越麻越香。因為這樣的花椒芳香油更多,麻味和香味就更濃烈。市場上,這種癩皮花椒會比普通的貴出好幾倍。當然,如果你只想要炒菜時有一點花椒的香味,選擇表面光滑些的花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