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邊塞詩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范文第1篇

      中、晚唐蠹國害民一類將軍意象的審美特質

      中、晚唐邊塞詩塑造的將軍,大多數都逞一己之欲,置社稷萬民于不顧,實際已與草寇無異。細加對比,會發現中、晚唐將軍意象群顯示出如下一些新的審美特點:

      1.包孕在審美意象中的情感評價由肯定為主變為大面積的否定,審美主體觀照現實的價值評判尺度變了。主客體關系的變異又導致意象涵義和營造方式的變化。

      2.初、盛唐即使帶否定性的審美意象也是高度凝煉化、符號化的,主客體之間的審美距離較大,給審美意象吹入了些許云煙,減弱了對接受者的刺痛,整個意象系統都放射出理想主義的光芒;“文變染乎世情”(劉勰《文心雕龍》),中、晚唐反映蠹國害民此類將軍的意象群,其現實的指向性明確多了,主體有意拉近審美距離,反映現實不但深刻而且近乎尖刻,尤其愈來愈多地使用了諷刺乃至冷嘲熱諷的口吻,這既造成中、晚唐邊塞詩寫實主義、批判主義的新特色,又降低了審美主體關注現實的熱忱。

      3.初、盛唐反映主帥的作品,雖層層鋪敘、每每渲染,可仍不離以抒情性為首的美學原則;而中、晚唐意象群在營構上卻更多地采用敘述性筆法,甚至出現了為數不少近乎實錄的“史詩”。這確實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變化,也是中、晚唐詩人的一個大貢獻。略可彌補邊塞詩中缺乏戰爭史詩的缺憾。

      中、晚唐蠹國害民一類將軍意象的類型

      1.暴將。初、盛唐邊塞詩中有為邀功逐名而輕啟邊釁的將軍意象,尤其反映在天寶年間題材的作品。其時邊將尚未將鋒刃公開直接指向百姓。但到中晚唐,大量暴將出現。這類將軍刀兵所向的不是賊寇,而是手無寸鐵的百姓。本來將以安民,武以止戈,現在官兵卻反與盜寇相同。邊將的之名是在生靈殄滅中樹立的。嗜血和暴殄生民是這類將軍的最大特點。如下面這首詩所寫:

      行營即事

      劉商

      萬姓厭干戈,三邊尚未和。

      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

      2.嗜欲邀功之將。這類將軍為邀功取賞而輕啟殺戒,利欲熏心,骨子里專為個人營私,此類詩歌高揚犀利“刀筆”,通過“審丑”深入鞭撻社會陰暗勢力。

      新豐折臂翁

      戒邊功也

      白居易

      ……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

      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

      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

      請問新豐折臂翁。

      3.擾民之將。這些邊將貌似憂國,實則擾民。有些詩人將邊兵比喻為偷兒,可見實無差別。這種藝術處理鮮明地表現出審美主體的否定性評價態度。

      狼煙

      薛逢

      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

      傳聲卻報邊無事,自是官軍入抄回。

      4.割據之將。中、晚唐藩鎮割據,軍閥們不思國難,卻逞欲互為攻伐,禍國殃民,名為國將,實為民賊。

      朔中即事

      李頻

      關門南北雜戎夷,草木秋來即出席。

      落日風沙長暝早,窮冬雨雪轉春遲。

      山頭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絕時。

      自古邊功何不立?漢家中外自相疑。

      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的新質

      敦煌邊塞詩“是保存在敦煌寫卷中描寫邊地社會生活和自然風物的詩歌”。(胡大浚、王志鵬《敦煌邊塞詩歌校注?前言》)敦煌邊塞詩最富價值的就是那些為唐人詩集所失載的陷蕃文士之歌。包括被視為毛押牙的組詩60首和署名馬云奇的12首詩作。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與少年英雄、主帥戰將不同,亦與元、白諸人詩作中的沒蕃漢人意象有著鮮明的美學差異。

      以沒蕃俘囚為審美意象的營構視角。詩人選擇審美創造的角度時并未采用第三者旁觀的形式。這樣可消彌角度轉換帶來的審美距離,充分發揮了傳統詩歌抒情言志的傳統,能夠更真切地傳達詩人“沒蕃”這一特殊的審美體驗,削減了對事件的敘述和評論。毛押牙沒蕃人組詩的序曲即表明了作者的這種審美觀點:

      (胡笳詞)第十九拍

      去年骨肉悲口口,不似今年苦為客。

      告土翻成落水瓶,歸蕃永作投河石。

      他鄉人物稀相識,獨有夫君沉憐惜。

      歲暮態情生百端,不覺愁牽加一拍。

      敦煌寫卷P.2555

      以沒蕃之情為審美意象建構的內核。沒蕃漢人不是唐代邊戰的或然物,但因生活經驗的缺失,這一題材卻在內地詩人的作品中鮮有觸及。敦煌邊塞詩人痛苦的人生體驗彌補了這一藝術空白,孕育了彌足珍貴的獨特詩章。

      “沒蕃漢人”最特殊、也最豐富深刻的體驗正是其淪沒為囚的獨特情感。敦煌邊塞詩人將審美目光對準“沒蕃漢人”的心靈世界,以淪沒之情為綱羅織整個組詩,將事件推置到心靈律動的背后,形成隱約可感但觸之卻無的背景。所以,敦煌邊塞詩實際仍采用了以情寫人、因情造“人”的抒情寫意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使接受主體輕易地窺破這些“特殊群落”的心靈洞府,感受到其復雜多變的感情波濤。

      淪沒之情以思念故國、恐懼、哀傷、迷茫為主。交代沒蕃漢人處境的主題話語類見層出,如:“縲紲”、“幽縲”、“羈縲”、“羈人”、“被禁”、“非所”等;表征這種情感的心理動詞有“愁”、“悲”、“思”等,描摹情態的動詞有“長吁”、“含啼”、“噎語”、“斷腸”、“泣下”、“悲吟”、“空嘆”等,形容心緒的詞有“黯然”、“棲惶”、“悠悠”、“郁陶”、“躊躇”、“郁怏”等,敘述被囚行進的詞有“飄零”、“飄流”、“漂泊”等。

      下面試舉二首為例:

      至墨離海奉懷敦煌知己

      朝行傍海涯,暮宿幕為家。

      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

      戎俗途將近,知音道已賒。

      回瞻云嶺外,揮涕獨咨嗟。

      敦煌寫卷P.2555

      冬日書情

      殊鄉寂寞使人悲,異域留連不暇歸。

      萬里山河非舊國,一川戎俗是新知。

      寒天落景光陰促,雪海穹廬物色稀。

      為客終朝長下泣,誰憐曉夕老容儀。

      敦煌寫卷P.2555

      以內斂性為審美情感的特征。敦煌邊塞詩人物意象所包孕的情感都是內指性的,悲苦畏愁,整個組詩的導向性基本一致。這一意象群包括:朝露、浮云、斷蓬、哀雁、荒城等,都象征著沒蕃漢人寄身鋒刃、朝不保夕的命運,隱含著家國路斷的心痛和前路未卜的迷茫。

      晚秋登城之作(其二)

      東山日色片光殘,西嶺云象螟草寒。

      谷口穹廬遙邐迤,蹊邊牛馬暮盤跚。

      目前愁見川原窄,望處心迷興不寬。

      鄉國未知何所在,路途相識問看看。

      敦煌寫卷P.2555

      敦煌邊塞詩沒蕃漢人之作中“歸夢”意象比見層出。例如:《失題》:“恨到荒城一閉關,鄉園阻隔萬重山。咫尺音書猶不達,夢魂何處得歸還?”又《失題》:“關山爾許遠,魂夢若為行”(均見敦煌寫卷P.2555)。正如內地赴邊詩人的作品,因思家心切,可現實條件下又不可能回家,遂因緣歸夢以寄情。只不過內地赴邊的詩人,以勤王報國為理想,那種思鄉夢充滿了甜蜜;而沒蕃漢人身陷戎庭,足蹈死地,那種歸夢不僅意味著回歸故里,也寄托了對生命與自由的熱切渴望,充滿了憂懼的苦澀。同以歸夢為意象,涵義卻各不相同。沒蕃漢人身處縲紲,失去了自由,詩歌還常借自由的鳥雀反襯失去自由的淪囚,令人益覺可傷。沒蕃漢人的獨特體驗,滋生了“振羽城鴉”這樣鮮活的意象。毫無疑問,就整個唐代邊塞詩來看,這是一個頗富創造性的意象。例如:《青海望敦煌之作》:“西北指流沙,東南路轉遐。獨悲留海畔,歸望阻天涯。九夏無芳草,三時有雪花。未能刷羽去,空此羨城鴉。”(敦煌寫卷P.2555)

      總體來看,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其蘊涵的審美情感以憂懼、哀愁、嗟嘆和悲泣為主,格調低沉。對待死亡,有時也表明不會屈節,“不憂懦節向戎夷”,但未寫出視死如歸、“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二首其二)的氣概。顯然,敦煌邊塞詩作沒有著力表達英雄主義精神,對于唐王朝的邊戰、邊策也涉筆甚少,沒有提供淪陷的社會歷史背景。這里只是指明敦煌邊塞詩與內地赴邊詩人之作的不同,并不抹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邊塞詩人范文第2篇

      邊塞詩作,從《詩經》時代即已有之,經過漢、魏樂府詩的發展至南北朝時期,在詩壇蔚為大觀,“入唐以后,邊塞詩迅速地發展起來。據統計,從《詩經》的時代算起,直至隋代,現存邊塞詩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邊塞詩即有兩千余首。初唐四杰、陳子昂的作品中已有相當數量的邊塞詩。特別是到了盛唐,出現了邊塞詩空前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高適、岑參、李白、王維、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崔顥等盛唐著名的詩人,創作了大量達到一流水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邊塞詩作品,使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與王、孟山水詩派一起,成為盛唐最主要的詩派之一。”[1]

      然而,建國以來學界對于唐代邊塞詩的研究,盡管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乃至該詩體的繼承、影響,邊塞詩人間的比較等各方面的探索已十分完備,但大多仍局限于純文學領域的研究,視角較為偏狹和單一,對此,唐代文學專家傅璇琮先生曾提出:

      不能孤立地研究文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把社會概況僅僅作為文化背景貼在作家作品上,而是應當研究一個時期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產生的一個時代的總的精神狀態,研究在這樣一種綜合的“歷史――文化”趨向中,怎樣形成作家、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從而研討出一個時代以及一個群體、個人特有的審美體驗和藝術心態。[2]

      而任文京先生的論著,正是借鑒了傅先生的觀點,采用了“歷史――文化”的交叉研究方法,以全面的歷史、文化、政治、地理、民俗多維視角,對唐代邊塞詩歌加以宏觀審視,從而彌補了以往研究成果的不足,開拓了邊塞詩研究新的理論境界。

      通觀其論著,理論體系完備而內涵充實,既挖掘探索了唐代邊塞詩人的精神世界諸如歷史意識、英雄意識、憂患意識,又有社會文化、地域文化對邊塞詩創作的影響研究,還對邊塞詩的戰爭與和平主題、閨怨主題等深入加以探討,雖屬宏觀研究,但所有結論都是建立在扎實的微觀個案研究基礎之上的,可謂“宏觀著眼,細部閱讀”,理論創新點亦隨處可見。

      比如作者從唐代邊塞詩人精神世界中的“漢代情結”出發,去探索邊塞詩中的歷史意識,就超越了前人僅把邊塞詩中的漢代人名和地名作為“以漢喻唐”的比附手法的簡單認識,而探究到了其本質內涵:

      唐代邊塞詩人具有濃厚的漢代情結,這是由他們強烈而深沉的歷史意識所決定的,同時也是詩人時代責任感的鮮明體現。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一歷史所持的態度,也取決于歷史與現實的關聯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漢代情結是唐代邊塞詩人對歷史的理解、對現實的觀照和對理想的追求相結合的產物。事實上,任何一個朝代的主體精神都具有承上啟下的特質,唐朝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氣度,它更需要從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中尋求符合時展的精神營養和力量源泉。

      唐代邊塞詩人常常在詩中以漢代唐,并多次提到漢代的軍伍英雄,過去評論者多將此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或認為是詩人就一事而發感慨。實際上,唐代邊塞詩人對漢代情有獨鐘,是他們歷史意識的集中體現,這既有唐代復雜的社會原因,又是唐代對漢代軍伍文化承傳的結果。漢代情結通過詩歌反映不能認為是語言現象,而是典型的文化現象。唐代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反映了當時深刻的文化背景。[3]

      其次,作者由唐代邊塞詩人的歷史意識,繼而探尋由此生發出來的英雄意識,“唐代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邊塞詩人的英雄意識。英雄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古今英雄的景仰和崇拜,即他們在詩中充滿深情地贊美和歌頌英雄;二是他們以英雄為榜樣,付諸行動,渴望建功立業,濟世經邦,拜相封侯,留下千古美名;三是由于時代的熏染或親歷邊塞,唐代邊塞詩人心中的英雄以軍伍英雄為主。事實上,唐代具有英雄意識的不僅僅是詩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而整個時代崇尚英雄的風氣,又是唐代邊塞詩人產生英雄意識的基礎。同時,唐代邊塞詩人的英雄意識也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承繼,當這種意識轉化為情感、信念、理想和追求時,就會對詩人的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3]并且,作者透過對大量唐代邊塞詩具體作品的分析,把這種歷史意識和英雄意識,視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其理論高度得以抬升。

      再次,該書對于唐代邊塞詩人的尚武精神與地域文化之間聯系的考察,亦富于穿透力,作者通過對于大量唐代邊塞詩作品的細致梳理,認為地域文化不僅對于唐代邊塞詩人的尚武精神與親身出塞有促進作用,也對于詩人形成開闊的地理視野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也是前人多未涉及的理論問題――“北方的尚武之風歷史悠久。自秦漢以來,北方戰亂不息,民風民俗與南方迥然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接壤地帶,由于臨近邊塞,地理位置特殊,民性強悍勇猛、崇尚武風。……隋唐時期,北方這種尚武之風仍然熾烈。……整個社會彌漫著尚武之氣,也在強化著軍伍精神。在如此濃烈的社會氛圍之中,詩人耳濡目染,被文化浸潤,受風氣熏染,于是尚武慕俠,投筆從戎,也就必然成為他們所要選擇的人生之路。”[3]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不囿于傳統,而有大膽創新之處,書中大量借鑒了數理學科的圖文列表、數據統計等計量方法,能夠更加直觀清晰的說明問題,如天寶初十大節度使經略兵馬配置統計表,元和年間吐蕃犯邊的統計表,中唐詩人李益邊塞詩中反映“漢代情結”的語詞統計等,均在占有大量翔實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精益求精,所得出的結論客觀、真實可信。

      本書的作者任文京先生,現為河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兼任河北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四個一批”人才等多項稱號,責編的《中古文學理論范疇》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黃河傳》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并獲得了多項河北省政府頒發的圖書獎和優秀暢銷書獎;多年來主要從事唐代邊塞詩研究,并在《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博士階段師從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心雕龍》學會會長詹福瑞先生,《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一書主體即為其博士學位論文,系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曾獲得諸多唐代文學專家的認可與好評。相信,該書的出版,必將會推動著今后唐代邊塞詩研究,向著更高要求、更深層次、更新角度獲得理論延伸!

      參考文獻

      [1]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2] 傅璇琮.《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邊塞詩人范文第3篇

      一、塞下秋來風景異――辨析意象識詩意

      邊塞詩大多有比較明顯的“邊塞味”。首先其標題往往有“行”、“軍”“征人”“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字眼。其次,邊塞詩中的意象多反映邊地風貌與軍旅生活。自然景觀諸如黃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邊關等,地理名諸如塞外、雁門、漠北、玉門關、黃河、陰山、樓蘭、西山等,戰事器具諸如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等,人物諸如戍卒、將帥、胡人、單于,樂曲諸如表離情別愁的《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陽關三疊》等。所謂雄劍羽書戰事緊,號角寶刀殺敵切。旌旗響箭戰場烈,琵琶美酒勝利還。萬里平沙征戰苦,朔風蓬蒿白骨亂。關山隴月人不歸,鴻雁秋風肝腸斷。詩人要么直接描寫,直言邊塞風光的奇異或征戰環境之惡劣;要么借景抒情,用壯闊蒼涼、雄渾高昂的邊塞之景抒發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要么借“邊月朔風、羌笛蘆管”,極言邊疆將士的思家之苦等等,鑒賞時須注意景與情的聯系。

      二、邊塞詩魂永不散――主旨集中探詩情

      邊塞詩常或多或少都染上詩人的個人色彩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人的生活遭遇或時代背景等常常是解讀詩情的突破口。詩人的個人遭遇常常在所給詩歌的“【注釋】”中會有所暗示,或年少從軍,或欲求功隨軍,或遭貶隨軍,或戍邊日久等。至于邊塞詩的時代特點,又與國運相關:初唐邊塞流露的多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熱情,盛唐邊塞詩充溢的多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進取精神,中唐邊塞透露的多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厭戰情緒,晚唐邊塞詩充滿的多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反戰呼聲,宋朝邊塞詩詞雖也有豪壯悲憤之情,但更多的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惆悵與遺憾,或是因為戰敗太多,或是因為邊塞苦寒,所以其邊塞詩詞的意象、色彩、所聞、所見、所感,無不給人一種凄涼、衰颯的清冷之感。但無論什么樣的生活遭遇,在任何時代,邊塞詩所抒發的情感總體上表現為如下:

      (一)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

      或表現“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熱情;或抒寫馳騁疆場的豐功偉績;或謳歌不惜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

      (二)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或描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勇敢頑強的英雄氣魄;或描寫投劍從征,表現將士視死如歸的勇氣與大無畏的精神;或描邊塞環境的惡劣,表現將士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

      (三)雄奇瑰麗、奇異蒼涼的邊塞風光

      如大漠戈壁、邊塞蕭關、冰川雪峰等,這些邊塞風景,常常充滿一種蒼涼雄壯的基調。如高適的《金城北樓》“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作者入夜登樓遠眺,城頭殘月如弓,黃河水聲若急箭,讓人依稀感受到邊塞風光的蒼涼雄壯。

      (四)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兩地情愁

      或表現邊塞將士久戍思鄉的精神痛苦,揭示愛國與思鄉的矛盾;或極寫邊地環境的惡劣與從軍生活的艱苦,透出無法排遣的鄉愁;或寫戍邊生活的單調無聊,表達歸家的期望等。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寒冷的邊關,月色如霜,寒沙似雪。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

      (五)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與反戰思考

      或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反對窮兵黷武的政策;或極寫戰事之慘烈,控訴邊將的無能,朝廷的用人不當;或諷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發對戰爭的思考。(《古從軍行》李頎 )

      三、撥開浮云終見日――品析內容辨手法

      詩作的內容與主旨決定所用的手法。所以,對邊塞詩藝術手法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讀懂詩意;其次,針對邊塞詩的特點,也得掌握一些常用的手法。

      (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手法,如夸張、對比、用典等

      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第一句用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筆從戎,封定遠侯的故事。第三句用古代晉人與姜戎敗秦的故事。第四句用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詩用典,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

      (二)要有側重地分析其技法。邊塞詩有的側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著力于意境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

      1.側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常用側面烘托、動作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例如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首句用風呼,弦鳴,側面烘托將軍的臂力強、箭法高。尾句“千里暮云平”寫景作結,借自然環境的變化,烘托將軍狩獵的氣勢與驍勇英姿。

      邊塞詩人范文第4篇

      邊塞詩詞是反映以邊塞生活為主題的詩詞,這類詩詞大多和戰爭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它的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所抒發出來的情感也千差萬別,情況相當復雜。比如說,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邊塞詩詞的創作形式大多為古風(考慮到高考命題使用長篇古風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絕句,詞的數量較少。中學生在解答邊塞詩詞的鑒賞問題時,應掌握下面幾種方法:

      第一,要弄清邊塞詩詞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從總體上對作品進行把握。異彩紛呈的邊塞詩詞,或綺麗俊俏,雄渾挺拔,或清新優雅,纏綿悱惻;或慷慨高歌,響遏行云,或低回淺唱,感慨萬千;或令人熱血沸騰,欲躍馬橫戈,或使人愁腸寸斷,想折戟斷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系。先看一下王維的《使至塞上》詩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出大漠奇藝的風光——大漠上升騰起的炊煙是那么的直,黃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圓,這簡直讓詩人感到震驚,精神為之一振,前面的惆悵則被溶化在廣闊的自然現象中,霎時一掃而光。抑揚頓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壯麗、奇特美景和詩人的激昂情緒。詩人通過對大漠壯麗風光的描繪,發出了對為國御敵戍邊,立功異域的將士們的崇敬之情,充滿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來說,前兩句以工整的對仗的形式來寫景,用了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先從俯視的角度來寫莽莽大漠上的黃沙,在月色的輝映下如同白雪,再從仰望的角度來寫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猶如嚴霜,上下交映。只見整個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頓覺涼颼颼。詩人從地點、景物、氣候三個方面著意刻畫,反復渲染,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后兩句抒發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蓄勢。可見景不同,情各異,而這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沒有多讀,多練,是很難找到這把鑰匙的。

      第三,要弄清詩中哪些地方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是血淋淋的,從詩歌藝術美學的角度考慮,它一點兒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寫,所以絕大多數詩人都采用側面描寫。對中學生而言,要找到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那么,怎樣去挖掘出來呢?一定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二是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地點與人、事、物,如樓山、陰山、涼州、長城、琵琶等,然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還以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五)》來作個剖析:“紅旗半卷出轅門”中的“紅旗”指的是戰旗,它“半卷出轅門”,說明部隊為了提高行軍的速度和不被敵人發現,他們半卷紅旗,飛速前進,雖然作者沒有告訴人們這支部隊究竟要干什么,但透過緊張的氣氛,讀者自然會知道其中的奧妙。而“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戰場,最關鍵的是末句,寫唐軍已生擒敵酋“吐谷渾”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擒賊先擒王”,敵人已經群魔無首,只能狼狽逃竄,如鳥獸散。至于怎樣生擒敵酋,殘敵如何逃竄,那就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了。這一構思非常巧妙,極富戲劇性,極富弦外音。

      邊塞詩詞的鑒賞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種,這就需要考生靈活運用,對具體的詩詞做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找到相對應的方法,正確做出解答。

      邊塞詩人范文第5篇

      關鍵詞:王維 《老將行》 老將

      王維,字摩詰。他的生卒時間一直存在異說,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云“上元初卒”,《舊唐書》云“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說王維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的《右丞年譜》即認為王維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本文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于長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而我們所說的盛唐是指從開元元年到安史之亂之前的近半個世紀的唐朝時期。因此可以說王維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心態及其有關的詩文當然也會不可避免地打上盛唐士風的烙印。王維博學多才,年少得志,二十一歲就高中進士頭名,是盛唐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如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說:“唐無李杜,便應首推摩詰。”

      《老將行》是王維的一首邊塞詩。王維一直被譽為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大師,開創了享譽后世的山水田園詩派。其實,他不僅是寫作山水田園詩的大師,亦是寫作邊塞詩的能手。他前期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王維是盛唐時期第一個大力創作邊塞詩的詩人”[1],著有四十首邊塞詩,創作時間比邊塞詩代表高適、岑參早,創作數量則比與他同時期的王翰、王昌齡、崔顥、賈至等要多。《老將行》創作的具體時間不詳,但學者多數認為此詩應是他居河西時所作。王維在開元九年中進士后任太樂丞,不久就因事受牽連被貶,后辭官歸隱,但正當盛年,終不甘寂寞。開元二十年,唐玄宗任張九齡為相,王維想重入仕途,便在第二年的秋天寫詩《獻始興公》給張九齡,詩中有對張九齡“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的贊頌,詩末說,“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求張舉薦。而他也很幸運,張九齡欣然接納了他,并舉薦他做了右拾遺。然而政治的風向不定,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接任張九齡為相的是李林甫。張九齡被貶的原因,新唐書上載的是“坐舉非人”,也就是說是因為他舉薦了不合適的人為官。因此,張九齡被貶后,昔日得到他舉薦或重用的官員也被貶或被處死。王維當然也不例外。開元二十六年,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從涼州出兵大破吐蕃。捷報傳到長安,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的推薦下,王維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前往河西宣慰將士,看似升遷,實際上是被李林甫找機會貶出了政治中心長安。王維這次西行寫下了很多邊塞詩,《老將行》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一首,此詩雖然不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響徹古今、家喻戶曉,但是如果從以王維為代表的盛唐士人的經歷與心態的角度來看,《老將行》也是展現他們心態的冰山一角。下面本文就從“老將”的形象入手,從三個方面來闡釋老將身上所蘊含的王維的思想流程和盛唐文人的心態特點。

      一、建功立業、從軍入幕的豪情

      相關期刊更多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伊犁師范學院

      中文學術前沿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大學中文系

      現代語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省教育廳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www.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