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選擇好經典。在教學設計中,我選取了原著中的四段文字,增補到教學內容中去,讓學生初步接觸原著,感受原著的魅力,產生對原著的興趣。例如,一處是對白骨精變化成的村姑的外貌描寫,教材中只有一個“美貌”,而原著中卻把這種美描寫得淋漓盡致,“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這幾部分對原著的補充,語言文字堪稱經典,值得品味,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人物形象,對于學生閱讀寫作大有裨益。
運用好經典。選擇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關鍵還要運用好。首先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原著的精妙之處,如第二處村姑的美貌,我先讓學生說說由美貌想到的詞語,然后出示原著中外貌描寫的句子,讓學生讀讀,再帶領學生品析美在哪里,最后再把原著中的句子放到課文里去讀一讀,感受白骨精所變幻的村姑的美。
二、 “取舍”與“增添”
作為語文老師,要有解讀文本,創造性運用文本的能力。教學設計中通常要進行教材重組,重組講求“合理取舍,一課一得”。課文可以訓練的點很多,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三變”、“三打”、“三責”三個情節,我把“三變”作為重點,其中“一變”落筆最重,從中體會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陰險狡詐;“三打”中我把“第三打”作為重點,抓住孫悟空的語言、動作、神情,感受他的機智勇敢。其他的都是一帶而過,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也可以適度增補,本課中補充了原著的片段,讓課堂更顯厚重,擁有了文學的氣息。在小學階段有好幾篇出自名著的課文,如《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等,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在其它類型的課文中,也可以適當增補,如教學教學《詹天佑》一課,補充有關詹天佑修筑鐵路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人物形象更好地加以凸顯。
三、 “意識”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簡單地駐足于知識點的層面,要努力使學生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范意義,感受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
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變”、“三打”、“三責”,讓學生體會情節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最后再加以總結,雖然都寫了三次,但并不重復,這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寫作方法,叫做重復敘事。相同中有不同,不變中有變化,就是“一波三折”。《西游記》是明清小說,課上我告訴學生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然后以《三打白骨精》為例,認知小說中的三要素。我想這就是一種語文意識的滲透,不只是告訴孩子一個概念,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理解、運用、內化。
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課堂洋溢濃濃“語文味”,實現本色語文。本課教學中,我在激發閱讀興趣的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如學生概括課文能力與品字析詞能力的訓練。在朗讀、默讀課文后,我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分別說說“三打”中三個主要人物的表現,然后再根據表格中關鍵詞的提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因為給學生鋪設了臺階,授予了方法,所以概括簡潔完整又通暢。另外,我要求學生抓關鍵詞來說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唐僧的一個“摔”字讀到了他的膽小怕事,悟空的“藏”“走”“迎”“笑”中讀到了他的機智和胸有成竹。我想,長此以往,學生必會日漸對語言文字親近起來,敏銳起來,豐富起來,深刻起來。
四、 “樂學”與“樂教”
我校以“樂”為校訓,努力創設樂學樂教課堂,以期師生在輕松愉快、互動自主的課堂情境中實現雙贏。課前,我以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唐僧騎馬咚那個咚》激趣導入;課中,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近故事的環境、情節與人物,把現代與經典文本對照出示,情節以表格式呈現,引導學生暢談閱讀感悟,對白骨精使用哪些計策進行推想等,環環緊扣調動著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
一、 智慧理答始于理解
閱讀教學中,學生接觸文本之初,就會有一些問題;展開文本之后會自主解決一部分,其間又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未解決問題進行梳理,形成幾個核心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思考后應答。面對學生的應答,教師首先要耐心傾聽,準確理解,迅速做出判斷。
[案例1] 倪鳴老師教學《石榴》一課片段:
師:這一部分,你覺得哪兒寫得最有趣、最生動?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
師:石榴娃娃多頑皮呀!(課件映示)這是笑得——(咧開了嘴!)這是——(笑破了肚皮!)
師:同樣都是笑,為什么作者先寫“咧開了嘴”,再寫“笑破了肚皮”呢?
生:它必須先要經過剛成熟時的“咧開了嘴”,以后才會“笑破了肚皮”。
師:你是一個特別理智的孩子,能從植物生長的過程來分析。有沒有同學從“笑”上來考慮的?
生:有一個石榴裂開的口子很小,就說“咧開了嘴”;有一個石榴裂得非常大,作者就說它“笑破了肚皮”。
師:作者是用不同的石榴來告訴我們,石榴笑的程度越來越深!所以,作者后面用上了一個詞——“甚至”。以后,當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時候,就可以用上這個詞了。
當學生應答正確或很精彩時,教師要毫不吝嗇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揚;當學生的應答比較零散或缺乏深度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抓住重點,引領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滲透相應的寫作方法,再瞄準教學目標、回歸文本,聯系上下文對癥下藥、循循善誘,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領下,自主建構新的知識,經歷自悟自得的過程。
二、 智慧理答基于理性
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一些課文內容的背景與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很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片面理解甚至是錯誤觀念。教師面對學生應答偏差,如不及時加以辨別與矯正,很有可能讓學生產生誤解,甚至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2] 竇桂梅老師執教《三打白骨精》一課片段:
生:我覺得白骨精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頑強,很執著,很了不起。
師:啊?那你說說白骨精這么執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師:那該怎么評價白骨精的這份“執著”呢?你先想想。
生:孫悟空對師父有求必應,有情有義,很執著!
師:你說孫悟空執著的目的和白骨精執著的目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孫悟空的目的是善的,白骨精的目的是惡的。
師:你真是“善惡分明”啊!那么,現在請你結合妖精的“無心向善”談談妖精的執著。
生:妖精的執著用錯了地方,所以下場罪有應得。
師:妖精的執著,不是智謀,而是不擇手段的害人陰謀!方向錯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轅北轍!
當學生應答有錯時,我們不妨轉換視角,嘗試拓寬學生的狹隘思路,通過反詰,讓學生與原有的錯誤想法發生碰撞,從而形成正確的觀念;當學生應答出現歧義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充分思辨討論,再次研讀文本,體會作者思路及主旨;當學生的應答膚淺片面時,我們可以補充必要的資料,幫助學生站在更廣闊的背景之下來觀照自己所學的內容,推進學生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三、 智慧理答趨于理想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會抓住學生應答這一資源,用智慧理答的方式,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進程,給予必要的幫助,靈活而有效地進行引導與點撥,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營造積極探索的學習氛圍,形成民主理想的課堂。
[案例3] 于永正老師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片段:
師:林沖是個怎樣的人?請你用幾個詞語概括。(生答:謙虛、武功高強、忍辱負重、懂禮貌、胸懷寬廣等)
師:你們的答案都正確,但作為高年級學生應該看得更深更遠。默讀全文,邊讀邊想林沖為人與眾不同之處。最終將林沖的為人濃縮成一個字。(生答:忍、讓、禮、謙、寬)
師:你們濃縮的這幾個字,都有你們的道理。于老師把你們說的這個“讓”字寫到黑板正中,它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能把你們濃縮的其他字都概括進去。林沖的“禮讓”“忍讓”“謙讓”“寬讓”都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品格善良、謙和。
關鍵詞: 新課標 課后習題 有效性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它直接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反映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道課后練習都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使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激趣,學會發現,積累語言,探討合作,實踐創造,陶冶情操。這些習題有助于教師對課文進行解讀和把握,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創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課后的習題,將有助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在此交流中的習題所指是蘇教版課文針對課文內容所設計的一大習題。
一、依托課后習題,確定教學思路
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
課后習題:你覺得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結合這一練習,我進行教材的解讀:從偶然的相遇,對老人淡淡幾筆做了一個概括的描述,到借著淡淡的星光仔細打量老人,引出“我”和老人的一番交談。這一部分是課文的第一層次,是“我”和老人從相遇到相識的過程。“我”和老人的交談還在繼續,使文本進入第二層次,“我”和老人由相知到相約,讓人感受到與老人的交流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于是“我”就循著文路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人物的外貌入手,逐漸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與作者的情感同步,與文本產生共鳴,實現了一個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
二、依托課后習題,確定教學重難點
課文《詞兩首》
課后習題:從兩首詞中任選一首,想象它所描繪的意境,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古詩詞教學的目標是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反復誦讀詩句、詞句,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我想這就是編者設計這一練習的意圖所在。在練習的指引下,我對兩首詞進行斟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覺得《如夢令》更適合學生進行想象,走入意境。于是我把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有感情地進行誦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扣住“沉醉”引領整首詞,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而沉醉。讓學生想象,作者在溪亭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詞外顯的內容引申至詞的內在意象,在學生的想象過程中,詞中畫面逐漸豐盈起來,進入意境。一位學生這樣說道,女詞人看著天色已晚,劃著小舟往回趕,不知不覺,卻進入了那荷花叢中,心中不免焦急起來,加快了劃槳的速度,那“吱呀吱呀”的漿聲驚動了一群棲息的水鳥,它們撲棱棱地飛了起來,邊飛邊叫,好像在說:“哪個冒失鬼,這么晚了還來打攪我們休息。”類似這些富有童趣的語言還有很多。這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我想就是學生對這首詞的最好的詮釋。
三、依托課后習題,教給學生學法
語文老師的任務是交會學生學語文,如果說文路給教師靈感,得以設計教路的話,那么我想教師的教路應該給學生一條學路的引領,下面還是以《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例,來說說我的做法:
課后習題中不僅要求學生說說文章中的老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且要求學生說出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其實就是給了學生一些信息,文章中能體現老人內在品質的文字是多處的,那么如何去尋找這些文字呢,教師就要進行一定的引領。文章中,作者不僅描繪了老人的外貌,而且描繪了言行、動作。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品讀了描寫外貌的文字,從中感受到了這是一位樸實、精瘦的老人,進而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關注老人的言行,體會他身上的品質。如果我們能夠持之以恒,給學生以正確的閱讀方法的引領,我想學生在不斷的日積月累中,就會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依托課后習題,進行有效拓展
課文《三打白骨精》
習題:你還知道《西游記》的哪些故事?與同學交流。
較之于現狀結構,塊狀結構的作文的優勢非常明顯。我歸納一下,大體如下:
首先是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素材都能用上,選三五個素材,試卷也寫得滿滿的;其次是面對大的題目,能快速化大為小,分解主題,從不同角度闡釋主題,從而強化主題。三是在文體的選擇上,自由度大。可以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或者是議論性的散文,或者是抒情散文。選擇文體的原則有兩個:一是寫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二是依據表達作文主題的需要。三是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約束。四是明快、簡潔、大氣,結構勻稱,詳略得當。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態和內在韻律,符合現代讀者的審美需求。因為確定了塊狀結構,主體的幾個平行部分所花的筆墨大致是相當的,可以在行文之前就確定好每個部分所花的筆墨。五是有助聯想,快速成文,點亮文采。因為省去了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或過渡段,可以把構思與表達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對獨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成文。幾個平行的層次其實就是文章思路的輻射點,有利于快速進行聯想。六是有助于點亮文采。結構明確后,馬上集中精力描繪場景,使用多種修辭方法,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進行文采點綴,就好比對房子進行裝潢一樣。最為關鍵的是塊狀結構不僅簡單易學而且行文簡潔,使人一目了然,在考場這一特定場合,更容易被閱卷老師在極短的時間里理解,并產生好感。
我在這里說一說“三”在作文中的獨特效果,如果大家留意一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記敘性的文章在選材上,“三”是個很神奇的數字。中國傳統小說就愛用三件事寫一個完整的情節,《西游記》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有三顧茅廬、三氣周瑜;《水滸傳》里有三打祝家莊,三打鎮關西;《紅樓夢》中有三進大觀園。我常想,這是為什么呢?“事不過三”嘛,寫一兩個材料內容有些單薄,寫小說不夠曲折,寫議論文缺乏代表性;寫四五個材料,寫小說有些重復有些臃腫,寫議論文又會造成材料堆砌。三不多不少。而塊狀結構作文就更偏愛“三”了,因為考場作文字數所限,這是一個“度”的問題。
【寫法指導】
一)塊狀結構的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
結構如下:
開頭:或故事,或引用,或開門見山提出總論點或總論題。
主體:板塊一:結構標志句一+事例分析板塊二:結構標志句二+事例分析;板塊三:結構標志句三+事例分析 ;結尾:或呼應開頭,或總結全文,或深化論點。
二)塊狀結構的記敘性文章
可以寫三四件事,從不同側面塑造一個人,比如以“我眼中的某個歷史文化名人”為話題作文就可以這么寫,比如寫蘇軾,你就可以分解一下,比如分解成三個方面,初出茅廬時的意氣風發,面對失意時的曠達,在政治生涯中的操守;小標題的擬定上,可以精選蘇軾或別人相關詩句,融入自己的感受,調動自己的文化積淀,很快就能成文。
可以寫三四個人,表現同一個主題。還以“我眼中的某個歷史文化名人”為話題作文,可以圍繞主題寫三個人,比如諸葛亮、劉禹錫和蘇軾。
結構如下:
開頭:用簡潔精警的句子揭示題目內涵,總領全文。
主體:
板塊一:結構標志句一+橫斷面一+抒情一
板塊二:結構標志句二+橫斷面二+抒情二
板塊三:結構標志句三+橫斷面三+抒情三
結尾:或呼應開頭,或總結全文,或升華主題。
注意主體部分,選取生活的橫斷面,也就生動具體的生活場景,必須圍繞同一主旨,寫作上力避平鋪直敘,表達方式上,多用描寫少用記敘。任何一個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開句和結尾句構成的,每個板塊的起始句不要寫類如“吃過早飯”, “下課了”,“上小學的時候”等等,而要打造成一個結構標志句,突出這個段落的核心;展開句不寫事件的全過程,把要寫的“點” 定格放大,突出細節。
在大多數的觀點中,很多觀眾表示看到悟空是只愛哭的猴子后,完全傷不起,完全HOID不住!尤其在《獅駝國》中誤以為唐僧被妖怪吃了后,竟然跑到佛祖面前放聲大哭,徹底顛覆了大圣的形象;又在《三打白骨精》被驅趕貶離取經隊伍后,唐僧后悔賠罪,悟空的委屈淚水簡直流得嘩嘩的;還有在花果山,知道子孫壽命有限后,竟然又嗚嗚哭泣起來,幾次痛哭完全堪比瓊瑤大劇。觀眾在關注這部年度大戲后,這坑爹罵娘的喊聲越來越大,此起彼伏,想問問,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呢?還是為什么呢?
原因無它,皆因悟空的身份而起。
悟空身為齊天大圣,萬般武藝在身,遇妖降妖,遇鬼打鬼,在取經途中的功績不可磨滅,按照英雄邏輯來講,這樣有能力的人應該是身軀萬般鐵打的,意志堅忍不拔,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那種,他怎么能時常抹著鼻子、抹著哈喇子哭泣呢?這完全顛覆了觀眾眼中的英雄形象嘛,這種顛覆,我想也只有張大胡子敢做出來吧,也想替無比委屈的觀眾問一句,你讓悟空在俺們的眼前倒下,從此之后,俺們還能崇拜誰?
其實,其實!諸位在感性任性以及理性過后,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只愛哭的猴子,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這只猴子,或許我們可以更能接受他。
作為“英雄”這個詞,從小學課本起,我們屢見不鮮。《現代漢語詞典》里正解:本領高強,勇武過人的人,令人欽敬的人。這種解釋概括了一種區別于普通人的個別人,他們或品質,或行為,或思想高于一般人,是我們效仿的榜樣,我們以認識或者擁有這樣一個朋友或者工作伙伴驕傲以及自豪。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種“英雄”漸漸被神化,漸漸被塑造成完美無缺的人,他們不能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他們遇事不能哭不能樂,遇到舍生取義的事件,他們只能在鏡頭前義無反顧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習慣已久的“英雄”嗎?請問,是我們用崇拜了“英雄”,還是英雄就應該被我們這樣隨意地。在此,只想客觀地說一句,請給英雄一次哭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