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捕蛇者說譯文

      捕蛇者說譯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第1篇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余、吾、爾、自、之、是+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

      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④何傷乎?(《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妨礙什么呢(有什么妨礙呢)?”

      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游褒禪山記》)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第2篇

      一、直譯的方法

      翻譯跟斷句一樣,先要細讀原文,綜合運用學過的古漢語知識,處理詞義,弄懂句意,理清層次,領會段意,了解寫法,掌握原文的全貌,還要了解原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路線。直譯時可采用“對”“換”“留”“刪”“補”“調”等方法。

      (1)“對”,對照。即翻譯句子時,對照文言句子,逐字逐句,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成以該詞為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或短語,如:

      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后漢書•李膺傳》)

      對照原文,可譯為:社會就要大亂了,天下英雄沒有超過曹操的。

      伯樂一過冀州之野,而馬群遂空。(《送溫處士序》)

      可譯為:伯樂一經過冀州的原野,那里的馬群就空了。

      (2)“換”,替換。是指那些古今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一類詞,在翻譯時,要把古代漢語替換成現代漢語。如: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促織》)

      例句中的“而”“翁”“汝”應分別替換成“你”“爹”“你”。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鐘山記》)

      例句中的“目”應替換成“眼”。

      (3)“留”,保留。指文言文中,有些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基本詞,如山、水、飛、游、小、長等,以及古代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人名、官職名、朝代名、器物名、年號、度量衡單位、數量詞等,翻譯時可以保留,不用翻譯。如: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石鐘山記》)

      “元豐”是宋神宗趙頊的年號,“七、六”是數詞,“年、月”是基本詞,“齊安、臨汝、德興”是地名,“邁”是人名,“饒”是州名,“尉”是官職名??梢员A簦挥梅g。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華山”均為山名,譯時可保留。

      (4)“刪”,刪去。主要指文言文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代替,如果勉強翻譯,反而會使句子顯得別扭或累贅,這就應當刪去。如發語助詞“夫”,湊足音節或起提賓作用的“之”“是”等等。如:

      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識馬,安能空其群耶?(《送溫處士序》)

      “夫”為發語助詞,翻譯時應刪去。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之”只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實義,應刪去。

      (5)“補”,補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部分,在翻譯時補充上省略的成分,會把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注意:補出的省略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

      譯時在第二、三、四分句前應分別補出省略的主語“異蛇” “異蛇”“草木”。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譯時在“再”、“三”后應補出謂語動詞“鼓”。

      (6)“調”,調整。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在句式上有許多特點,比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詞組后置等,在翻譯的過程中就要依照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它們調整過來。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可調整成“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形式。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項脊軒志》)

      可調整為“又于庭雜植蘭桂竹木”的形式。

      以上介紹的文言文直譯的方法,可用一句話來巧記:

      一 對 耳 環,一 溜 一 閃,不 掉。

      這句形象、生動的語句,運用諧音,巧妙地將文言文直譯的六種基本翻譯方法包含其中。句中的“對”對應“對”字,即對照;“環”對應“換”字,即替換;“溜”對應“留”字,即保留;“閃”對應“刪”字,即刪去;“不”對應“補”字,即補充;“掉”對應“調”字,又“調”字常用有“diào 、tiáo”兩個讀音,故可理解為“調整”之“調”。具體如下圖所示:

      一 對 耳 環,一 溜 一 閃, 不 掉。

      對 換留 刪 補調

      對照替換 保留刪去補充 調整

      二、意譯的方法

      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需要用意譯而不宜用直譯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有修辭的地方

      1.比喻

      例如:(1)“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馬遷《鴻門宴》),句中“秋毫”若直譯為“秋天里野獸的毫毛”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最細小的東西”,才能明確。(2)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司馬遷《屈原列傳》),句中的“瑾”和“瑜”就不能直譯為“美玉”,而應取其比喻義“高尚的節操”。

      2.借代

      例如:(1)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司馬光《赤壁之戰》)殘:殘暴。穢:污穢,比喻惡勢力。除殘去穢,即清除社會上的殘暴、腐朽勢力。此處的殘穢指代曹操。(2)沛公不勝杓,不能辭。(司馬遷《鴻門宴》)“杓”是盛酒器,這里代酒。

      3.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說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顧忌,或由于謙恭,或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達的意思,委婉地說出來,即所謂婉曲的修辭。

      例如:(1)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句中的“日薄西山”是喻指祖母劉氏壽命將盡,用的是委婉說法。在翻譯時可意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河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句中“山陵崩”是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語。整句可意譯為:一旦您死了,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3)“ 舒祺 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之?!保ā队|龍說趙太后》),“填溝壑”即填尸于溝壑,指死。多用作婉辭。

      4.用典故的地方

      古人寫文章,常用典故。例如:(1)“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保ㄍ醪峨蹰w序》)一句中就運用了兩個典故:馮唐,西漢人,有才能卻一直不受重用。漢武帝時選求賢能,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難再做官了。李廣,漢武帝時的名將,多年抗擊匈奴,軍功很大,卻終身沒有封侯。王勃此處是借這兩個典故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2)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句中有個典故,說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它,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同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贝颂幾髡呤墙枇H的遭遇說自己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施展的無比痛苦心情。

      5.“互文”現象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實際應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奔础澳咎m到各處的集市備辦各種戰具”。

      (二)人名、地名、官名、謚號、廟號、年號等專有名詞雖可不譯,但是各個領域中有一系列的習慣用語,翻譯時也應該引起注意

      例如:(1)古代官職任免升降常用一些專用術語。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俺?,授予官職。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薄鞍芜庇糜谟傻图壍礁呒壍纳w。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薄白筮w”,降級使用,貶官。(2)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特定稱謂。如《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后代稱十五歲為“志學之年”,三十歲為“而立之年”,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為“知命之年”,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三)有些句子,為了增強語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直譯顯得太呆板。

      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第3篇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薄霸u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p>

      二、重視積累,在積累中升華

      (一)重視誦讀積累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文言文復習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去朗讀。文言文大多音韻和諧,內涵豐富,很適合朗讀,而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對話――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有效地、投入地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具體的復習設計中,我們一定要把朗讀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讀出新意境、讀出新思想、讀出自己新的理解。

      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再到注釋,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課文的大意、表達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合作下進行研讀品味。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2.讀準詩文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通讀文言文,做到停頓正確,理解文意才不會出錯。文言文的斷句很重要,要傳給學生斷句的方法。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對句子理解的對錯。斷句有詞組斷句法和意義斷句法兩種,學習者要反復訓練、反復琢磨、反復玩味。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文言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

      (二)重視文言詞語、句式的積累

      在文言文字詞句落實上必須要打破一味死記硬背的模式,應著眼在運用上,體現在閱讀實踐中的運用。在復習文言文時,一般采用“注重字詞,標記疑點;課堂質疑,師生釋疑;聯系舊知,推求詞義;歸類整理,練習鞏固”的方法。曾經出現過的字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聯系、比較、整理。如虛詞“之”“其”“而”等字用法,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在句的認讀方面,初三學生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句式,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等。

      (三)重視方法積累

      1.歸納和糾正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失誤

      (1)詞義不明常出錯

      文言實詞數量很多,再加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可以說五花八門。那么我們應如何下手呢?

      我認為應該先求其根本,再展開想象進行推斷和猜測。

      如文言文中的“間”字的義項不少:①中間?!捌溟g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保ā度龒{》)②隔離?!奥势拮右厝藖泶私^境……遂與外人間隔?!保ā短一ㄔ从洝发郯抵?。“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④夾雜?!爸虚g力拉崩倒之聲……”(《口技》)⑤參與?!叭馐痴咧\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2)省略成分不增補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這不合邏輯。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么就應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照搬注釋不變通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其注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其實,這里的“犧牲”,是古時祭祀用牲的通稱,翻譯時不能照搬注釋,應變通一下,把全句譯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絲綢等物品……”,這就比較妥帖了?!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曹劌論戰》)中的“風煙俱凈”。

      (4)倒裝句式不調整

      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在翻譯時,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避免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常見錯誤,翻譯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實,譯文字字有據,這就必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2.質疑和探討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由“教書匠變成研究家”,“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有著鮮明的個性體驗。語文教學要求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文本,更要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這樣在教師正確引領下的多元解讀,學生才能獲得文本閱讀的智慧,獲得語文學習的高峰體驗而不能把文言文教學限定在對教材的教學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規,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參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讀代替學生的解讀,用教參上的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

      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文言文 教學 注入 新的 活力

      我校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文言文始終是困擾藏族學生提高語文成績的一大障礙,但文言文是必須要學習的,因為當前的現代文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通過學習,學生們可以從中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如果掌握不了古人語言中"魂"的東西,就不能學好現代文。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和"三貼近"原則,為了提高中學文言文教學質量,針對藏族學生的實際,我結合這些年來積累的一些教學經驗,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教學中精心設疑,恰當誘導,把立足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上,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與學相結合,這樣既加強了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促進了學生智能的發展,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里,就文言文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重視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讀出來,表現文章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例《蜀道難》,通過誦讀,能夠疏通文意,體悟到詩人豪放飄逸的詩風;誦讀《祭十二郎文》,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讀《六國論》,文章的論點、論據、論證便清晰可見;讀《齊人有一妻一妾》,品味其中的語言"驕其妻妾""施施從外來",齊人的形象"活"了。當然,教師必須對文言文的誦讀進行監督、指導,在示范朗讀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點撥。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漸掌握停頓、重讀、語氣、語調、情感,從而體會文言文無窮的魅力。

      二、培養記寫、查閱、翻譯的能力

      首先是"記寫",要求學生在課前動手將課文的注釋摘要抄錄到原文中相應的字、詞句頭上去。這樣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復習。

      其次是"查閱",要求學生查閱相關工具書,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對相關的文學常識,文言常識等,查相關的資料,進行疏理、歸類。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有利于知識的積累。

      再次是"翻譯",我所教的藏族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翻譯文言文的功底,可通過指導他們借助相關工具書、文章注釋翻譯課文。對翻譯能力強的學生,鼓勵他們口譯;對翻譯能力差的學生,要求他們筆譯。通過翻譯,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幫助那些翻譯有困難的學生,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三、比較法

      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去獲得準確的知識,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

      對詞義、讀音不同的字,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入朝見威王"的"朝"(讀cháo;當"朝廷"講)、"朝服衣冠"的"朝"(讀zhāo,當"早晨"講),通過比較,便于理解詞義,讀準字音。

      對古今異議詞,如《赤壁之戰》中"諸人各顧妻子"的"妻子",這里,"妻子"是兩個名詞,"妻子兒女"的意思,而現代漢語"妻子"則專指妻子,通過比較,便于學生掌握"妻子"的古今含義。

      換詞比較,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中的"卷"、"飛"和"灑",能不能換成"刮""飄""落"?通過對比,"卷"體現了風勢之猛,"飛"道出了風吹茅草的快,"灑"寫出了茅草散落之廣。體現了作者用詞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詞語就索然無味了。

      四、溫故知新

      很多學生學了后頭,忘了前頭,在講新課時,我總是引導學生聯系文言文教學中已學過的舊知識,以舊知識帶新知識,把知識連貫起來,這樣,講過的課文越多,學生掌握得越多,給學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收到了顯著的學習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詞尾,與現代漢語的"的""地"相當。我講到《鴻門宴》中的"默然"、《石鐘山記》中的"森然"、《促織》中的"猝然"時,聯系到《赤壁之戰》中的"勃然",《黔之驢》中的"龐然"、《愚公移山》中的"雜然"、《捕蛇者說》中的"汪然"、《庖丁解牛》中的"怵然"等進行綜合列表。這樣,學生對"然"作詞尾就掌握得比較牢固了。又如,我講到《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時,讓學生溫習了《曹劌論戰》中的"可以一戰"、《捕蛇者說》中的"可以已大風"時,使學生明確"可以"是兩個詞,其中的"可"相當于能愿動詞"能夠","以"相當于介詞"把、拿、用、憑"等,和現代漢語中的"可以"截然不同。而且學習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這種比較方法,借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當然,課后的鞏固也十分重要,可布置學生做一定量的配套練習來進行復習;也可以布置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延伸訓練,以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通過"溫故知新",同學們對文言文的感性知識越學越具體,對詞匯和句式的積累越學越豐富,越學越實在,因而越學越深刻,越學越有興趣。

      五、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也給上好文言文課注入了活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通過聲色影畫面,能夠拓寬想象空間;通過音樂品味,可以美化內容意境,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捕蛇者說譯文范文第5篇

      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謂語一般置于主語之后,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這種句子就是謂語前置句。

      常見的謂語前置句有以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為突出疑問的重點,謂語前置。例如:

      ①誰與,哭者?(《禮記》)

      “哭者”是主語,“誰與”是謂語,說話人為強調自己提問的部分,即“誰與”,故將其置于主語之前。翻譯時按“哭者誰與”的順序處理,譯為:哭的人是誰呀?

      ②子耶,言伐莒者?(《呂氏春秋》)

      “言伐莒者”是主語,“子耶”是謂語,為了突出說話人對受話對象的疑問,故將其置于主語之前。翻譯時按“言伐莒者子耶”的順序處理,譯為:說要討伐莒國的人是您嗎?

      2.感嘆句中,謂語是感嘆的中心,為了增加感彩,謂語前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是主語,“甚矣”是謂語,智叟以為愚公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說話時將表示程度的謂語提到了主語的前面。翻譯時按“汝之不惠甚矣”的順序處理,譯為:你實在太不聰明了。

      ②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孟子》)

      “死矣,盆成括”一句中“盆成括”是主語,“死矣”是謂語,是孟子對盆成括未來人生走向的預測,是孟子講話的重點,因此前置。翻譯時按“盆成括死矣”的順序處理,譯為:盆成括到齊國當官,孟子說:“盆成括就會死了。”

      ③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ā稇饑摺罚?/p>

      “先生之言”是主語,“亦太甚矣”是謂語,為了突出重點,加強感嘆的語氣,謂語前置。翻譯時按“先生之言亦太甚矣”的順序處理,譯為:先生的話也太過分了。

      3.陳述句,為突出陳述重點,謂語前置。

      ①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一句中“百姓之謂我愛也”是主語,“宜乎”是謂語,齊宣王對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為了強調百姓的誤解也是有道理的,說話時故意將“宜乎”放在了主語的前面。翻譯時按“百姓之謂我愛宜乎”的順序處理,譯為: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心思呢,我確實不是吝嗇財物才拿羊換下牛的,(但是)百姓認為我吝嗇也是有道理的。

      三、定語后置句

      定語本應是主語和賓語前的修飾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時卻將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這就是定語后置句。

      定語后置句有四種基本格式:

      1.“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好事者”是定語,“少年”是主語中心詞。翻譯時按“村中好事者少年”的順序處理,譯為:村中好事的少年,馴養了一只促織。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是定語,“子孫”是賓語中心詞。翻譯時“子孫荷擔者”按“荷擔者子孫”的順序處理,譯為:(愚公)于是帶領著能挑擔子的三個子孫。

      2.“中心詞+之(而、有)+定語”的格式。例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高”“遠”是定語,“廟堂”“江湖”是賓語中心詞,兩個“之”是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高廟堂”“遠江湖”的順序處理,譯為: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廷做官),就為他的人民憂慮;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他的君主擔憂。

      3.“中心詞+之(而、有)+后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是主語中心詞,“千里者”是定語,“之”是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千里馬”的順序處理,譯為:千里馬,吃一次或許能吃完一石糧食。

      ②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主語中心詞,“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語,“而”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的順序處理,譯為:閹黨作亂時,能不改變志節的權貴,整個天下能有幾個人呢?

      4.“中心詞+定語(數量詞)”的格式。例如:

      ①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

      “核舟”是賓語中心詞,而數量詞“一”是它的定語。翻譯時按“一核舟”的順序處理,譯為:(他)曾經送給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四、介詞短語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將介詞短語置于動詞后,這就是介詞短語后置句。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要把介詞短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

      1.表示方式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①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

      “祭”是動詞,“以尉首”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按“以尉首祭”的順序處理,譯為:建筑壇臺來結盟宣誓,并用將尉的頭作祭品。

      ②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策”是動詞,“以其道”是介賓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按“不以其道策之”的順序處理,譯為:不按照一定的方式來驅趕它。

      2.表示原因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于勤”“于嬉”是兩個表示原因的介詞短語,“精”“荒”是兩個謂語。翻譯時要將介詞短語置于謂語之前,譯為:學業由于勤奮而精進,由于嬉戲而荒廢。

      3.表示時間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將軍向寵……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于昔日”是介詞短語作狀語,“試用”是動詞作謂語。翻譯時按“于昔日試用”的順序處理,譯為:向寵將軍……過去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很能干。

      4.表示比較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于弟子”是表示比較的介詞短語,“賢”是謂語,是一個比較點。翻譯時按“于弟子賢”的順序處理,譯為: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5.表示被動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于是”是介詞短語,表示被動。翻譯時要置于動詞前,譯為:(他)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學習。

      6.表示對象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乎是”是介詞短語,表示對象,“疑”是動詞作謂語。翻譯時“乎是”應置于“疑”之前,譯為:我曾經對這件事產生過懷疑。

      跟蹤訓練

      1.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各句中,屬于謂語前置句的一項是()

      A.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B.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C.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B.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豫州今欲何至?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5.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申之以孝悌之義。

      B.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D.問女何所思?

      6.下列各句中,不屬于介詞短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B.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D.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7.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A.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C.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8.下列各句中,屬于定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B.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9.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定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B.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C.國之儒子之游者。

      D.父母唯其疾之憂。

      10.下列對文言文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

      譯文:趙國有一個人為鼠患而發愁,就到中山國那里去索要一只貓。

      B.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譯文:我們將挨餓,受凍,不是因為沒有雞而生病了嗎?

      C.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

      譯文:這不是你明白的道理。我擔憂的是鼠患,不擔憂沒有雞。

      D.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譯文:我粘起知了來,那還有什么不得心應手的呢?

      參考答案

      《古代漢語常識之倒裝句(下)》

      1.B(B項與例句為謂語前置句。A項為賓語前置句,C項為定語后置句,D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

      2.D(A項為賓語前置句,B、C兩項為定語后置句)

      3.B(B項為定語后置句,A、C、D三項為賓語前置句)

      4.D(D項與例句同為定語后置句。A項為賓語前置句,B、C兩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

      5.A(A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B、C、D三項為賓語前置句)

      6.C(C項為是定語后置句)

      7.A(A項與例句為介詞短語后置句。B項為賓語前置句,C、D兩項為定語后置句)

      8.B(A、C兩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D項為賓語前置句)

      亚洲av综合色区|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