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捕蛇者說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陳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則何如(《為學》)
(二)作代詞,相當于“他(她、它)”“這”。
“之”常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它大都位于動詞或介詞后面,形成動賓(動+之)或介賓(介+之)的格式,但具體指代的內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狼》)
公與之乘(《曹劌論戰》)
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另一種大體相當于“這件事”。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于“我”或“你”。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三)作助詞,具體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1.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如:山間之四時也(《醉翁亭記》)
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覽物之情(《岳陽樓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作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翻譯。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四)作句末語氣詞,湊足或調整音節,無實在意義,可不譯。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之”還有兩種特殊的用法,一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不譯。
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關鍵詞:語文 注釋 教學
一、“好自相扶將”再析
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并序》有一句:“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課本注釋:“(好自相扶將)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將,這里是服侍的意思。”由此注可知:中學課本解釋為蘭芝勸小姑要好好侍奉婆婆。那么,“好自”“勤心”句語意重復嗎?否。“勤心”句著眼點在于蘭芝先拜別婆婆,后于小姑話別,提出個人希望,希望小姑精心奉養婆婆;“好自”句的著眼點則是強調說,過去我(蘭芝)服侍婆婆,如今被休而去,服侍婆婆只好轉由小姑獨自承擔了。因此,“好自”句與前句側重點不同。其次,“好自”句中的“自”字,猶“獨”,副詞。如果把“自”字解釋為“各自”,那么上下句的文意便相悖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好自”句中的“相”字,既不應解釋為“互相”、“遞相”,也不能解釋為指代性副詞,指代某一人稱。須知,“相將”本為一個詞,猶“相與”、“相共”之義。孟浩然《春情》詩:“己厭交歡憐枕席,相將游戲繞池臺。”令狐楚《春游曲》:“相將折楊柳,爭取最長條。”……是其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冊,第339頁“相將”條。)本句由于押韻(“床”、“長”、“將”、“忘”為韻腳),所以將“扶”字嵌入“相將”一詞中。“相扶將”義為“相與攙扶著”。《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正是此用法。“好自”句所解釋的“服侍”,是用的引申義。
二、《捕蛇者說》中的“向”字解
初中語文蘇教版九年級上冊柳宗元《捕蛇者說》有一句:“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前一句課本譯注為:“假使我不當這個差。向,從前。”我認為此句翻譯尚可,注釋欠妥。
上述句子被許多語法書、參考書引用,而對“向”字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有兩種注釋。
第一種,把“向”字解釋為假設連詞,作“假使”、“如果”講。例如《中學文言實詞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89頁)《古漢語虛詞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18頁)《中學文言文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85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266頁)等等。
第二種,把“向”字解釋為時間名詞,作“先前”、“往昔”講。例如《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編第一冊,第350頁)《古文觀止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第749頁)《辭源》《辭海》等等。
為什么會解釋分歧呢?
其一,“向”字多音多義字。“向”、“鄉”(x)、“弧比字讀作xiàng ,古音基本一樣,所以用作虛詞基本一樣。今天,“弧弊忠鴨蚧為“向”,“鄉”字也不再讀作第四聲。”向”字作名詞,象形,指窗戶,如“塞向戶”(《詩經?七月》)。”向“字作時間詞,當”從前“、”剛才“、”過去“講,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莊子?山木》)”鄉也吾見夫子而問知。”(《論語?顏淵》)“恢壽民,今為殤子矣。”(《呂氏春秋?察今》)。“向”字虛化作為假設連詞。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下冊卷九云:“嘗,猶若也,假設之詞也。”又說:字或作“向”。“‘尚’從‘向’聲,‘尚’與‘嘗’通(‘嘗’,繁體作‘^’,從’尚‘聲,故’向‘亦與’嘗‘通。”)并引《史記?陳涉世家贊》:“嘗試使山東之國,……”而《賈子?過秦》上篇”嘗試使“作”試使“來證明”嘗“、”試“、”向“都訓”若“。因此可以說:向,假設連詞,當做”假若“、”假使“解。今查《柳河東集》卷十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5頁),這個”向“字原作”弧白鄭現在簡化為”向“。”向“或”弧霸諤拼就有了”假設“的意思。它往往與”不“、”非“、”無“等否定詞連用。如高適《漣上題樊氏水亭》):”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權德輿《豐城劍池驛感題》:”龍劍昔未發,泥沙隔晦藏;向非張茂先,就辨斗牛光。“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也用過這樣的”向“字:”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鑒于上述,”向”字與下句“則”字相呼應,構成一個假設關系復句。
其二,“久”字應解作“老早”,已將“從前”的意思包括進去了。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層級為B。它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讀通、讀懂主要內容.并能正確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結構關系和含義;二是將文言文句子翻譯成合乎規范的現代漢語。理解是準確翻譯的前提。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有三項:
1、“信”。指譯文準確無誤.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意思翻譯出來。
2、“達”。指譯文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指譯文優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對于中學生而言,關鍵是要做到“信”和“達”。
中考翻譯文言文還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字字落實,準確翻譯,恰當轉換古今句式,巧妙處理古代修辭,譯出原文的語氣和風格特點。
[備考策略]
1、通讀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學習必須“以教材為本”,舍棄教材而單純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學們通讀教材,要達到三個標準:一是正確朗讀,二是正確理解句意,三是正確解釋重點詞語。從一冊到六冊的文言文課文,同學們都達到了這個目標,就能為“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掌握六種方法
①抄錄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照原文抄錄。
例 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 墓(《岳陽樓記》)
畫線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譯時都應該照抄。
譯為:滕子京被降職遠調到巴陵郡(做知州)。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譯時要添加必要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捕蛇者說》)
畫線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語“草木”,也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譯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沒有誰抵擋得了它的。
③調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訶語排列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在翻譯時要調整譯文的語序。
例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輸》)
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該將“地”調整到“有余”之前,將“民”調整到“不足”之前。
譯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數方面還不夠多。
④刪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或者同義結構中詞義完全相同的詞語中的一個可以刪除不譯。
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 (《陳涉世家》)
畫線部分的“之”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
譯為:停止耕作,到田坎上休息,失望嘆息了好一會兒,說:“如果(將來我)富貴了,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⑤替換法。就是將文言詞語替換成現代詞語,這是翻譯的關鍵,因為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要“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替換”時要注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志》)
畫線部分必須“替換”的文言詞語有三個:“每”――常常,“時”――當時,“許”――答應。
譯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樂毅,(但是)當時的人不贊成這種看法。
⑥對譯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詞語、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是落實“直譯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 可展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侯可傳》)
畫線部分的“可”(侯可)、“晨”(早晨)、“馳”(騎馬)、“發”(打開)、“櫝”(木匣)、“出”(拿出)、“券”(田契)、“歸”(歸還)、“主”(主人)需替換成現代詞語,然后按照語序對譯成現代語句。
譯為:侯可早晨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給他的主人。
以上這些方法,在翻譯句子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翻譯文言文句子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用這些方法。
根據平時訓練和中考閱卷的情況,翻譯文言文句子時,容易出現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譯文言實詞。
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誤譯: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時刻”,這里譯為“秋天”是錯誤的。
應譯為: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時刻啊1
2、誤譯文言虛詞。
例 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 (《馮道傳》)
誤譯: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因為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沖突。
“因”介詞,表憑借,意為“通過”。
應譯為: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沖突。
3、誤用現代詞語。
例 有陳萇者,候其得俸,常往稱錢之美,月有獲焉。
(《陽城傳》)
誤譯: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工資,常常前去稱贊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俸”即俸祿,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薪水。“工資”,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報酬。二者雖有相似之處,但因時代不同,內涵也不盡相同,不可用“工資”代替“俸祿”。
應譯為: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俸祿,常常前去稱贊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 (《皇甫謐傳》)
誤譯:于是他不做官,沉靦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深深地處于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貶義詞。
應譯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5、誤譯原句語氣。
例 此且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隆中對》)
誤譯:您難道也有(占它的)意思嗎?
根據上文“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下文應該是推測的語氣。
應譯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辭。
例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誤譯:一旦山陵倒塌,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在呢?
應譯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駕了,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
[例題透視]
例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語句。
蛇的祖先跟恐龍的祖先同約于二億年前的三疊紀后期出現。早在古希臘典籍《箴言》中就贊嘆蛇“無足會跑”的神妙。《金字塔文》這部古埃及文獻也讓蛇自我贊頌:“萬物萬匯之性情皆稟自我逶迤盤虬,天書之恢恢今古均由我執筆記錄”。古埃及神話將蛇稱作智慧化身,說眼鏡蛇神艾約集中了所羅門的智慧,為君主的保護神。在古埃及君主皇冠上,鑲有以黃金珠玉制成的眼鏡蛇,以象征神圣皇權。在古歐洲,蛇還是健康吉祥的化身。古羅馬畫家畫的健康女神吉吉婭,她身邊都有蛇,她還以杯盛食喂蛇。蛇富滋補,蛇毒療疾。蛇成為吉吉婭的徽記。
印第安人信奉稱“克沙奎特爾”的上帝,它是一條長翅膀的毒蛇。喀麥隆有部族,凡貴客入門便將盤為圓環的活蛇套其脖上。西非羅尼克族姑娘喜將小蛇作耳墜。馬達加斯加人對爬入家宅的蛇虔誠恭敬,認為是祖先顯靈歸來。赤道非洲一些地方,若有人殺死蟒蛇,就將被土著人活活燒死。蛇的象征意義與生命概念密切相關。在阿拉伯語里,蛇是el-hayyah,生命是el-hayat,從而有蛇是生命本源的意義。
中國的蛇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在古人的觀念里,造物主女媧創造人,也創造萬物。是開天辟地的神 ,三國時期徐整的《五運歷年紀》中就說“之君,龍首蛇身”。漢初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就有人首蛇身的女媧神像。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龍,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時,就有蛇圖騰崇拜標識,在夏啟傳世畫幅中,兩耳各伸一條蛇都正吐芯。后來,又以蛇圖騰為本體,給它裝上了鱷嘴、鹿角、鷹爪、魚鱗、蜈蚣尾等飾件。這樣,赤條條的蛇就變成了錦鱗電目、鱷嘴虬髯、鹿角鷹爪,舒卷自如、升天入地、吞云吐霧的結構復雜的神龍。
中華各民族多有崇蛇習俗。委蛇是傳說中的澤神,《莊子·達生》中對它有生動描繪。說見委蛇者可成霸業。民間有許多蛇郎故事都是青春、愛情、力量與奮斗的象征,如漢族的《蛇郎》,傣族的《四腳蛇阿鑾》,黎族的《大姐和五妹》、壯族、瑤族、德昂族的《蛇郎》,傈僳族的《大姐和三姐》,苗族的《蛇郎和阿宜》,土家族的《龍郎和秋娥》等。云南花燈劇有生動的《七妹與蛇郎》。最有名的是《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余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牛郎織女》)。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近現代關于蛇的文學作品,首推現代詩人、翻譯家馮至以蛇抒愛、想象力奇特的詩《蛇》:“我的寂寞是一條長蛇,/靜靜地沒有言語。/你萬一夢到它時,/千萬呵,不要悚懼。/它是我忠誠的侶伴,/心里害著熱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頭上的、濃郁的烏絲。/它月光一般地輕輕地/從你那兒輕輕走過;/它把你的夢境銜了來,/象一只緋紅的花朵。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答案見本期欄目“參考答案”)
(作者:葉有德,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考點分析】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